石峁遺址出土4000年前音樂“活化石”口弦琴在西安音樂學院首展

2018-05-22 08:40:0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妍|責編:董健雄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宋佳):5月2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音樂學院、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與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石峁遺址出土口弦琴新聞發佈會暨口弦琴首展開幕式。

  

  石峁遺址出土口弦琴新聞發佈會現場(攝影 宋佳)

  發佈會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領隊孫周勇首先向大家介紹了石峁遺址口弦琴的考古發現經過及相關背景材料。

  2016、2017連續兩年的發掘,石峁考古隊在皇城臺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甄別出了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

  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9釐米、寬逾1釐米,厚僅1-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製作于距今約4000年前。

  

  石峁遺址出土骨制口弦琴(供圖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據了解,中國早期樂器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為早期管樂器。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絕對年代距今約4000年,數量達二十余件,係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考古背景明確、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口弦琴保持著人類樂器的原型特質,被稱為人類音樂“活化石”,具有廣泛的民族性,為世界上各個民族普遍使用,是一種世界性樂器,在古代曾承擔溝通神靈的作用。

  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流行于中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雲南部分少數民族中。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歐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類樂器。

  

  口弦琴演奏家陳志鵬現場演奏示範口弦琴(攝影 宋佳)

  

  口弦琴演奏家陳志鵬講解口弦琴演奏(攝影 宋佳)

    發佈會上,口弦琴演奏家陳志鵬現場演奏示範口弦琴,讓觀眾聆聽到了來自遠古時代的樂聲。最後,陜西省文物局文物處李斌處長宣佈口弦琴首展開幕,口弦琴首展將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展出15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