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遺”傳承  留住安康“鄉愁”

2018-06-20 17:43:1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妍|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吳宇婷):6月16日,第十八屆安康漢江龍舟節正式拉開大幕。現場觀眾不僅觀看到了最精彩的龍舟比賽,還享受到了一場“非遺”文化盛宴。

  

  平利弦子腔表演(攝影 段曉蕊)

  

  漢調二黃表演(攝影 段曉蕊)

  平利弦子腔、漢調二黃、彩蓮船等安康“非遺”文化節目的展演,讓觀眾仿佛穿梭千年,感受到最獨特的安康民俗文化魅力。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為巴蜀、秦楚接壤處,擁有秦嶺、巴山、漢江、子午道、茶馬古道等標識,是中國的“生態心臟”和“文明臍帶”。南北過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移民交流的歷史機緣交相融合,形成了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邊文化為一體的漢水文化。巴山漢水的滋養和千年曆史的積澱豐富了歷史文化資源,為安康文化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留下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

  

  《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出版發行(供圖 安康市委宣傳部)

  巍巍巴山,悠悠漢水。自2005年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全面展開以來,已初步建立起安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體系。 2017年2月,安康市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安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圖典》正式出版發行。

  截至目前,安康共有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平利弦子腔和旬陽民歌4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安康花鼓子、漢江號子、安康小場子、八岔戲等37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漢陰紙傘製作技藝、漢濱臉譜製作技藝等175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這些“非遺”文化資源如音符一般,組合成了一曲沉靜悠揚的旋律,演奏著世世代代安康人文化記憶的歌謠。

  作為現代人鄉愁情結的“心動”點,“非遺”文化傳承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安康“非遺”傳承人的隊伍在不斷的壯大。截至目前,安康現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4人,省級“非遺”傳承人24人,市級“非遺”傳承人100人,他們身體力行,用心守著文化傳承的根基與靈魂。

  隨著社會的發展,“非遺”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據悉,近年來,安康市多家文物館、博物館持續發力,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加入了“非遺”扶貧和文化惠民的隊伍中。積極探索“非遺”動態傳承的路子,利用“非遺”項目的技藝,大膽創新文化創意産品,有效的傳播了産品文化價值,提高了其使用價值。

  同時,安康還加大對各類技藝骨幹(傳承人)的培訓力度,利用“非遺”代表作的文化內涵,大膽創新文化創意産品,讓更多居住在農村的貧困人群加入到文創産品的製作行列,通過電商渠道,在家裏就能掙到錢。據了解,已有多款釀造、土陶製作技藝、編織、刺繡産品面市,為當地“非遺”保護傳承做出了貢獻。

  “非遺”作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寄託著一種“鄉愁”。保護和傳承好“非遺”也就留住了“鄉愁”。

  在“非遺”傳承保護上,安康將加大對“非遺”文化資源的挖掘、研究和整理力度,對“非遺”項目實行精準施策、分類指導和動態管理,真正讓“非遺”這個文化瑰寶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成為安康人為之驕傲的重要載體。

  延伸閱讀:

  安康部分“非遺”項目介紹:

  

  安康火龍(攝影 孔繁宏)

  安康火龍

  安康火龍已經有300年以上歷史,是漢濱先民薪火相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用於民間祈福、節事歡愉、節日歲事、村落歡慶等。主要分佈于漢濱區月河川道南北兩山和安康城區一帶,並輻射旬陽、漢陰、平利、嵐皋、紫陽等縣。其製作由龍寶、龍頭、龍身、龍尾、龍衣、炸油捻、哧火筒等組成。習俗有洗龍、擺出龍宴、龍點睛、廟敬天地、接龍、拜主敬神、披紅獻寶、送龍、卸龍衣、送龍歸天等,玩火龍由擺四門、舞龍、燒龍、逗燒龍等組成。

  

  漢調二黃(供圖 安康市委宣傳部)

  漢調二黃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是二黃腔調從湖北沿漢水進入陜西而形成的,漢調二黃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解放初期,為與皮黃系統各劇種通用名稱相統一,在安康地區又有“陜西漢劇”之稱。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地區不同分為漢江派和雒鎮派。漢江派音樂比較柔和,以唱功戲,做功戲見長;雒鎮派腔調鏗鏘有力,以武打戲見長。

  

  平利弦子腔表演(攝影 段曉蕊)

 弦子腔

  弦子腔,以陜西省安康市平利方言為基礎,有13種唱腔板式,常用的曲牌8首,嗩吶曲牌18首,鑼鼓打頭30種。平利弦子是集腔音樂、聲腔、調式、板落、曲牌、打頭和演唱的一套完整的地方戲曲劇種。弦子腔的説唱性、每段唱腔尾接觀眾互動的“喊腔號子”、以及樂器中的弦胡和“蓮花落”是弦子腔有別於其它劇種的三個顯著的個性特徵。2011年5月23日,陜西省平利縣申報的“弦子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翻天印表演(攝影 段曉蕊)

  翻天印

  翻天印是安康市漢濱區春節期間玩社火的一種表演形式,翻天印是傳統道具舞蹈“武獅子”陣法表演系列的通稱。以耍獅子為主,跑竹馬和彩船表演為輔。興于清初,盛行於安康漢濱區月河川道一帶八個鄉鎮,其表演動作難度大、場面大,是表演者與觀眾形成互動,參與人眾廣的一種表演形式。舞獅人要用獅子頭將桌子一層層拼齊碼好;最頂上背靠背放兩把太師椅或倒放的八仙桌,好似一個印章。翻天印已列為安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