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樹!——記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

2018-08-17 11:04:04|來源:新華網|編輯:李妍|責編:趙瀅溪

  盛夏時節,一場大雨過後,西安交通大學的上千棵梧桐樹更顯挺拔蔥鬱。這些在交大西遷時遍植校園的幼株,早已茁壯參天。

  84歲的老教授胡奈賽愛在梧桐樹下散步。她説,望著它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62年前,6000多名交大人從黃浦江畔出發,一路向西,開啟了一場“大樹”西遷歷程,在一片荒涼中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用青春年華譜寫出愛國奉獻的壯美篇章。

  “大樹”西遷:為祖國義無反顧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陳瀚至今依然清晰記得交通大學主體西遷時,師生們喊出的豪邁口號。

  

  圖為1956年交大師生西遷時所使用的乘車證。正面印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字樣。(資料照片)新華網發

  1956年夏天,一列列“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告別繁華的上海灘,載著26歲的年輕教師陳瀚和他的同事、學生,駛向遙遠的西安。《歌唱祖國》的嘹亮歌聲唱出心中的豪邁,飄出窗外。

  黨中央、國務院從國內外形勢和新中國高等教育戰略佈局等方面考量,決定交通大學遷往西安。數以千計的交大人,迎來人生重大轉折。

  當時西安與上海生活條件存在很大差距。陳瀚回憶初遷情景,校外是麥田,校內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道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用水緊張,只有一條公交線路通向西安城……

  然而,這棵“大樹”天賦異稟。1956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學舉行了熱烈的開學典禮,學校沒有因為遷校而晚開一天學、遲上一門課、少做一個實驗。

  “黨讓我們去哪,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西安交大原黨委書記潘季説,為建設祖國出一份力,是當時所有師生的至高理想。

  從上海到西安的路千山萬水,交大人走得義無反顧。

  遷校時,“中國電機之父”、錢學森的老師鐘兆琳先生已年過半百,夫人臥病在床。他婉拒了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安頓好妻女,孤身一人赴陜。他常説,支援西北是每個教師的責任,不把西北建設起來,中國就沒有真正的繁榮昌盛。

  “大樹”紮根:哪有事業,哪就是家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西安交大人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開啟了學校第二個甲子的征程。

  隨校西遷的化學教師龐瑤華回憶,起初實驗室裏什麼都沒有,連試管這種最基本的器材都買不到,只能靠自己動手製作。

  “學習環境很艱苦,冬天零下10幾攝氏度沒有暖氣,很多南方同學也不習慣北方飲食。但學風很好,每天早上8點上課,大家從不遲到。”84歲的交大西遷老教授李懷祖回憶。

  

  圖為1959年,學生們在西遷後的交大校園圖書館閱覽室內學習。(資料照片)新華網發

  遷校初期,一批交大教師圍繞國家需求攻堅克難,開拓了計算機、原子能、工程力學、應用數學等尖端的新專業,科研方面異軍突起。在1965年舉辦的全國高教部直屬高校科研成果展覽會上,西安交大周惠久院士創立的“多次衝擊抗力理論”被列為五項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哪有事業,哪就是家。”交大西遷人紮根西部,將畢生年華獻給了祖國的科教事業——

  1992年就已退休的陳瀚,2011年81歲高齡時仍堅守于講臺。他説,自己最自豪的是教過的學生超過了“孔夫子的弟子三千”。

  西遷教授俞茂宏,甘坐冷板凳50年,提出了雙剪統一強度理論,破解了基礎力學理論領域的世界性難題,使中國人創立的理論第一次寫入了材料力學和工程力學教科書。至今,他仍然筆耕不輟。

  作為西安交大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專家庫的成員之一,84歲的胡奈賽現在仍經常參與教學討論,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

  “大樹”常青:初心永記 薪火傳承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當年西遷而來的師生大多已是耄耋老人,有的已不在人世。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為一代代交大人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圖為經歷20世紀50年代交大西遷的部分師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園內。(2015年11月19日王曉凱 攝)新華社發

  師從西遷老教授陳學俊院士的中科院院士郭烈錦20年磨一劍,自主創新研發出煤炭超臨界水制氫發電技術,有望從源頭上解決導致霧霾的“燃煤之疾”。郭烈錦説,紮根西部、報效祖國,是陳先生教給他的寶貴財富。

  西遷教師賈鬥南的學生、青年教師田文喜博士畢業後,放棄了核電企業開出的優厚待遇留在交大任教。“賈老師的言傳身教讓我意識到,科研工作者必須志存高遠、胸懷祖國,將個人奮鬥融入國家事業。”

  西遷“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遷校62年來,西安交大創造了29000余項科研成果,其中226項獲國家“三大獎”;培養超過25萬名畢業生,其中40%留在西部地區工作,培養出的34位兩院院士中,有近一半留在西部。

  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説,作為新時代西遷精神的新傳人,交大人要堅定不移跟黨走,堅持始終做到胸懷大局、心有大愛,更好地為國家民族勇於擔當。(記者許祖華、陳晨、姚友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