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腰帶”變成“綠腰帶”——涇陽打好青山保衛戰

2018-09-18 10:02:27|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經過有效治理,涇陽縣採石礦山環境破壞影響面積大幅減少,昔日的“旱腰帶”正逐步變成“綠腰帶”。本報記者張英攝

  位於涇陽縣安吳鎮的生態修復治理點,樹木林立,植被茂密,一片青蔥翠綠。9月14日,記者在涇陽縣北部看到,當年污染嚴重、滿目瘡痍的“旱腰帶”礦山區,如今變成了滿眼綠意的公園。經過有效治理,涇陽縣採石礦山環境破壞影響面積從原來的16.14平方公里縮小到6.42平方公里,昔日的“旱腰帶”正在變成“綠腰帶”。

  “做夢都沒想到現在環境變得這麼好!多虧了政府,沒有污染了,空氣清新了,老百姓生活得舒服多了。”涇陽縣安吳鎮羅岩村村民楊海江開心地對記者説。

  涇陽縣北部的礦山綿延30公里,石灰岩資源儲量達600億噸。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當地個別群眾自行建設了一批小的採石場,最多時達到143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在楊海江的印象裏,村裏礦山被長期開採,山上寸草不生;風大時,家家不敢開門窗,洗乾淨的衣服剛晾在外面就會沾上灰塵。

  近年來,涇陽縣先後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按照咸陽市委提出的對“旱腰帶”礦山斷水、斷電、斷路,清渣、清設備、清臨建,生態恢復的“三斷三清一恢復”治理新思路,集中對“旱腰帶”採石場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切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打好青山保衛戰。2009年以來,全縣多次開展礦山整治行動,截至目前,共關閉18家採礦企業,取締了57個採石點,拆除100余條生産線、1000余臺礦山設備,完成土地平整2929畝,礦山治理成效顯著。

  一手抓鐵腕整治,一手抓修復治理。涇陽縣在礦山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還設立市、縣級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專項資金,啟動9個限採區和4個可採區礦山的整改工作,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涇陽縣通過運用挂網噴播、植物飄窗、生態穴栽等12種專利技術進行系統修復,615畝破損山體初步變綠,沿途景觀初具雛形;開展植樹造林大會戰,栽植經濟林和生態林,綠化面積7300余畝。

  9月14日,記者在涇陽縣安吳鎮的生態修復治理點看到,採礦區的治理效果初步顯現。“現場的5個大水池在今年的生態治理修復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蓄積雨水,減少因降水導致的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而且確保了復墾土地上植被的成活率,使得治理效果日趨凸顯。”涇陽縣住建局北部沿山礦區生態修復指揮部總指揮單偉生説,下一步,涇陽縣將按照《涇陽縣北部礦山生態修復與開發利用規劃》,發展旅遊觀光、戶外運動、康養服務、種植養殖等産業,打造“一溝一産業、一溝一特色”的溝域經濟,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幸福夢。(記者 張英 見習記者 劉佳慧 通訊員 田海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