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多措並舉 堅決落實“房住不炒”長期定位

2019-08-07 17:08:30|來源:西安晚報|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堅決扛起穩房價政治責任。不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嚴格落實居住用地“兩個20%”原則,持續解決房産辦證遺留問題,進一步抓實共有産權住房工作,確保年內新建保障性住房4萬套。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多措並舉實施房地産市場調控,防範房價過快上漲,多方面滿足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近年來,我市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宜居夢”作為奮鬥目標,讓每一位西安市民從實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

  樓市調控

  堅決落實“房住不炒”長期定位

  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市深入落實《西安市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構建和完善以公租房、共有産權住房和商品住房為主的供應體系,分層次滿足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外來務工人員、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剛需家庭、新就業職工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目前全市有各類存量住房400余萬套,且每年仍新供應住房十余萬套,已基本滿足千萬人口城市的基本居住需要。

  在穩定樓市方面,我市採取了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一系列調控措施,建立了商品住房意向登記平臺,實施“剛需優先”,堅決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行為,引導合理住房消費。同時,我市出臺培育和發展住宅租賃市場的政策措施,加快居住用地供給,大力推進共有産權住房建設,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滿足不同收入居民家庭不同階段的住房需求。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緊緊圍繞中央“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調控目標,堅決落實“房住不炒”長期定位,突出房地産業“改善民生、改善人居”方面的重要作用,讓每一位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住房保障

  建立多層次多渠道住房體系

  該負責人表示,隨著新時代人民群眾住房需求的變化,保障房供應不穩定,土地供應、規劃選址、建設標準、基礎配套等方面與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凸顯,不能及時有效地滿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沒有充分發揮對商品住房市場的分流支撐作用,單一的以需求側為主基調的調控措施,並不能完全扭轉當前房價較快上漲的被動局面。

  為此,市委、市政府按照中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房地産市場發展的決策部署,針對我市住房市場區域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新情況、新問題,出臺了《西安市深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從土地供給側入手,建立穩定的、持續的、長效的保障房土地供應機制,從而確保公租房、共有産權住房相對固定的供應比例,同時通過優化選址配套、戶型面積、建設標準,提高保障房建設品質,更加鍥合保障家庭的住房需求,真正起到分流商品住房市場壓力、培育住房租賃消費習慣的作用,建立起公租房、共有産權住房、商品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多渠道的住房體系,從供給側和需求端兩頭同步發力,確保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具體措施

  4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

  已分解到22家責任單位

  今年以來,我市加快落實居住用地“兩個20%原則”。全市20%的居住用地,用於公共租賃住房(以下簡稱“公租房”)建設,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各類人才和新畢業大學生供應,只租不售。20%的居住用地,用於限地價、限售價的共有産權房建設,面向首套剛需家庭供應,個人和政府共有産權。60%居住用地,用於商品住房建設,滿足中等以上收入居民家庭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個人持有全部産權。

  2019年,4萬套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和2250套政府人才公寓已分解落實到各區縣、開發區及市級相關部門等22家責任單位。目前,各區縣、開發區共有1214套人才公寓已落實建設用地;16455套保障性住房已落實建設用地,正在辦理前期用地手續,340套保障性住房已基本建成。

  在推進共有産權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我市按照政府和個人共同出資、共有産權、共享增值收益的原則,建立了共有産權住房制度,降低首套剛需家庭購房門檻,培養“租購並舉”住房消費理念,形成共有産權、住房保障、人才安居與房地産市場精準調控相結合的新型住房制度。

  在完善住房供應體系方面,我市構建和完善以公租房、共有産權住房和商品住房為主的供應體系,分層次滿足城市低保、低收入家庭、外來務工人員、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剛需家庭、新就業職工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推行住房貨幣化補貼,對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城市居民發放租賃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各類人才提供購房補貼或租賃補貼;大力提高建設品質,最大限度滿足不同人口結構家庭的需求,充分發揮政策性住房的“居住”屬性。(記者 趙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