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隴縣聚力“摘帽後”:聚焦“帽沿下的貧困”

2019-08-14 14:26:50|來源:陜西網|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關山草原房車營地   陶明/攝

  貧困發生率不超3%,是一些地方在脫貧攻堅中追求的目標,而深度貧困縣隴縣不僅盯著貧困線,更謀“全員脫貧”

  把貧困人口從33.5%下降到1.1%,隴縣用了三年時間。

  2019年5月,隨著隴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寶雞市所有貧困縣脫貧摘帽。

  摘帽後的隴縣,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把剩餘1.1%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擺在了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的更突出位置。

  “到2020年,實現剩餘1.1%人口脫貧,防止‘摘帽’的脫貧人口返貧,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度,也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動力。”縣委書記杜長生説,脫貧攻堅不能滿足於“過線”,不能為了完成任務,把最難的“硬骨頭”打個包,一兜了之。

  為此,隴縣在減少貧困人口的同時,把壯大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同步推進,使脫貧攻堅有了重要的支撐。  

  村民都有“小目標”

  “今年掙下的錢,準備拾掇拾掇弄個新羊舍,還得是傳統的那種,冬暖夏涼。”這是天成鎮下寨子村村民趙來強的“小目標”。

  趙來強人如其名,自立自強。一家四口人,他和妻子都是肢體殘疾,兒子智力障礙,出不了遠門的趙來強,只能在家門口養羊。每天往返兩公里放羊,鎮上殺一隻羊工費50元別人不願意幹,趙來強不嫌少,一點點積累,日子也過得去。

  趙來強養羊,源自村上為貧困戶制定的産業“菜單”,“點菜”養羊後,他獲得了各項資金扶持,就琢磨著再多掙點錢,把羊舍建起來。

  “現在每天都要走兩裏路過河放羊,有次河水漲了過不來確實危險,就想建一座抗凍、保溫的羊舍,慢慢日子就好了。”趙來強説,從5年前的20隻羊到現在的85隻羊,一年能掙5萬多元。

  “要讓1.1%的貧困人口脫貧,得有立得住、能致富的門路。”縣長趙甲宏説,趙來強是貧困群眾自強的典型,也是隴縣脫貧攻堅理念的實踐者。

  把貧困戶分成缺錢、缺勞力、缺資金、缺技術四種類型,精準對接他們的需求,為其量身定制“菜譜”,是隴縣脫貧攻堅中最管用的招式。

  隴縣的“菜單”分為7大類37項,明確每個項目的補貼標準,貧困戶根據實際自願選擇,每戶可以獲得最高5000元的補貼,讓小家庭和大産業對接。

  缺技術、缺資金的曹家灣鎮村民任雙虎“點菜”烤煙産業,拿到5萬元小額貸款、5000元産業扶持資金,還從村裏的互助資金協會借款5000元,種下20畝烤煙。

  2017年,任雙虎的烤煙産業逐漸走上正軌,收入2466公斤賣了5萬元。

  “2018年,煙賣了8萬元,光工資結了兩三萬。”任雙虎種烤煙不光自己致富,還帶動了周邊群眾務工掙錢。老任在脫貧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烤煙烘烤技術,成為鄰居眼中的“專家”。

  “有人就有蜂”的八渡鎮是中蜂養殖優生區,僅桃園村就有蜂群4200多。

  村民楊金榮成立豐田蜂業合作社,從2016年開始,就帶動貧困戶“點菜”養蜂,吸引周邊兩個鄉420戶貧困戶入股,接納20多名貧困戶在園區務工,一年支付工資20余萬元。

  村民王寶來的中蜂養殖從60箱到6000箱,用了三年。“原來方法不對,毀巢取蜜,就像殺雞取卵,不衛生,不能上市。”在楊金榮的指導下,王寶來改變了管理方法。

  “我們採用了新的蜂箱和技術,蜂蜜濃度越來越高,品質上去了,價格也就上去了。”楊金榮説,現在桃園村蜂蜜的價格,已經從之前的每斤18元漲到了35元。

  為了能讓群眾增收穩定,隴縣在全縣扶持建設100個産業扶貧基地,引導每個基地帶動100戶左右的貧困戶發展産業。通過“雙百”基地建設,把全縣分散“點菜”的貧困群眾全部吸納進基地,實現抱團發展。

  2017年,陜西果業集團隴縣有限公司流轉了包括西溝村在內6個村的1萬畝土地,集中連片栽植矮砧蘋果,建成扶貧示範基地。

  在蘋果基地打工,貧困戶侯忠科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再加上流轉土地6畝,每年4200元的流轉費,比起以前單一種麥要強很多。

  “園子建起來挂果以後,到時我還可以再承包一些果園,這就有了增收的門路。”侯忠科説,縣上支持發展蘋果産業,讓不少和他一樣的貧困戶實現了人生“小目標”。

  天成鎮下寨子村村民趙來強通過養羊一年能掙5萬多元 馮雪峰/攝

  “借”勢幫扶

  除了多項資金扶持貧困戶投入産業,隴縣巧用一個“借”字,讓資金和資源在企業與貧困戶之間流動起來。

  “借袋還菇”基地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和生産大棚,每座大棚借菌袋8000袋,出菇後按照每斤3元保底回收銷售。“群眾出力不出錢,到了年底穩賺錢”,隴縣創新出“借袋還菇”扶貧模式。

  算下來,每戶一季單棚保底收入8000元,一年兩季就能獲利1.6萬元。

  在隴縣溫水鎮食用菌産業扶貧基地,棗林村貧困戶邢虎林正在侍弄自家承包的大棚。2017年2月,邢虎林入園簽訂兩座大棚“借袋還菇”協議,3個月就有1.6萬元的收入。

  如今,他的大棚已經增加到了6座,一年多時間就掙了13萬元,“以前種地,辛苦一年才能掙三四千塊錢,我還勸親戚也來承包了兩座大棚,他現在收益也不錯。”邢虎林開心地説。

  2018年7月,隴縣宏盛農牧有限公司對參與“借袋還菇”扶貧項目的1361戶貧困群眾現場兌付收益109.11萬元。其中,3戶單棚一級菇高産貧困戶和28戶貧困戶代表還獲得了額外獎勵,兌現分紅31.04萬元,獎金1.4萬元。

  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香菇基地採取參股分紅的方式,以産業扶持資金作為股金入股分紅,帶動貧困戶增收。

  僅固關鎮現已吸納200戶貧困戶入股基地,每戶參股5000元,戶均年分紅不少於350元。每年吸收務工人員50多名,月工資1800元,戶均年務工收入2萬元。

  2013年,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宋愛武回到家鄉溫水鎮田家河村,開辦了永盛奶山羊專業合作社,成了一名職業農民。

  2017年,聯合社開始吸納貧困戶入股,先期55戶貧困戶按照每戶5000元入股,年分紅10%。

  對於有資金、有技術、缺勞力的貧困戶,可以把自己的羊給聯合社進行托養代管,每年按照擠奶量分紅,五年後還借羊數的兩倍青年羊,增加了聯合社的存欄量。

  隴縣永盛奶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建設時,貧困戶郭天席就在這裡打工,並託管代養了7隻羊,每年分紅2100元。2018年,合作社還給郭天席14隻羊。

  加上郭天席將5000元産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每年分紅500元,以及與合作社簽訂訂單,種植青貯玉米6畝,還能收入7000多元。奶山羊産業的發展,拓寬了郭天席增收渠道,順利實現脫貧。

  借羊還羊、借羊還奶、借種還草,宋愛武也在不斷進行升級。

  借羊還羊是指産下的公羊羔,春季斷奶期之後,賒銷給貧困戶放羊11月回收,每一隻羊給300元的管理費。

  隨後,為了給貧困戶增加擠奶核心群,宋愛武開始借羊還奶,把合作社優良品種的羊先借給貧困戶,每戶5到10隻。合作社收奶時,把扣除羊款後的錢會給貧困戶。

  隨著奶山羊産業發展,存欄量飆升,飼草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宋愛武的合作社飼草需求量一年就要500—600噸,合作社推廣借種還草,購買玉米種子後,發給貧困戶。收穫後按照1噸310元回收,利用土地閒置期間種飼草,平均每畝地增加收入1200元,帶動37戶貧困戶參與。

  不斷升級的“借”招,給沒有資金、缺乏技術的貧困群眾扶了一把,讓他們嘗到了自立的甜頭。

  不“封頂”的獎補

  剛到河北鎮權家下村,村文書一把拉上了隴縣基層辦副主任朱富強,“主任,這錢是不是發錯了?”今年第一季度,他的績效補貼應發3750元,實發8482元。

  同一時間,東坡村支書盧新龍也打電話給河北鎮黨委書記王曉鋒,“一季度只發了2518元,確實有些少啊。”

  都是村支書,第一季度權家下村黨支部書記蘭福世領了11032元補貼。

  “一季度權家下村各項工作同步推進,尤其是宅基地騰退工作幹得好,所以獎勵分數高,錢就拿得多。”王曉鋒説。

  村民郭滿平祖孫三輩三口人,雖然已經搬進新房,但老房子放著農器、傢具,一直不想搬,蘭福世和村幹部一趟趟跑,反復做工作,終於説動了老郭。“農村不比城裏人拎包就走,工作做得細,群眾也都看樣子,一家搬了,後面也好開展。”蘭福世説。

  “幹得好猛獎,幹得不好扣得高。”這是隴縣縣委、政府定下的制度。

  2016年,隴縣開始全縣推進規範村幹部補貼辦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補貼2100—2400元不等。

  一年後,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隴縣再次細化績效考核標準,按照脫貧攻堅佔80%、信訪維穩佔20%的比例分配績效補貼。

  河北鎮把這一比例再次細化,把脫貧攻堅工作考核頂在最前面。

  “我們並不是簡單地把所有人的錢投進鍋裏,直接按份分錢,而是通過設計比例,實現多勞多得。”鎮黨委書記王曉鋒説。

  全鎮40名村幹部以各自績效工資的0.5%為基礎,共計獎勵金額22160元,一季度村幹部獎勵分總分50,平均每分價值443.199元。

  王曉峰以一季度第一名,權家下村支書蘭福世為例,獎勵分10分,獎勵金額4332元,再加上應發的6600元,一季度實發11032元。

  而這些錢,正是從一季度工作表現不力的村幹部津貼中扣出的。

  獎勤罰懶,河北鎮還對季度考核排名前三後三的村,班子成員各加減4分、3分、2分,讓各村不但幹好自己的工作,還要互相追趕超越。

  考核制度的鞭策,有時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2018年下半年,西涼灣村從前半年的“穩居”倒數,一躍衝進前四。“如果每一次都是倒數,工資只能拿到一半,這就倒逼著班子成員把工作幹好。”河北鎮黨委書記王曉鋒説。

  考核也激勵著村幹部不斷“摸高”。韋家堡村去年一直穩居全鎮前四,3月份投資194萬元,爭取項目資金144.3萬元,建成3600平方米飼草加工基地,改變一家一戶傳統的耕作方式,實現節本增效,每畝節約成本220多元。

  “這項制度,不僅解決了村幹部‘吃大鍋飯’的思想,更讓大家明白,什麼是重點,從哪發力。”三里營村黨支部副書記茍明生説,這也是隴縣基層幹部決戰脫貧的動力之一。(徐旻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