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渭南非遺走向世界】外媒記者探秘“天下第一倉” 追尋歷史記憶
2019-09-13 17:51:1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9月12日上午,參加“世界你好 我是渭南——讓渭南非遺走向世界”2019多國媒體渭南行活動的外媒記者走進渭南市大荔縣的豐圖義倉,了解中國農耕文明和古代倉儲文化。

(在文中做了修改)【讓渭南非遺走向世界】外媒記者探秘“天下第一倉” 追尋歷史記憶

  豐圖義倉被譽為“天下第一倉” 攝影 柳洪華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外國媒體記者走入豐圖義倉,並在儲糧器具、糧食種類、糧票等展室了解了中國農業的發展以及豐圖義倉的作用和歷史意義。

  據介紹,“豐圖義倉”意為“豐年儲糧,荒年賑災,儲糧備荒,防患于未然”,歷經13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其不僅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而且至今仍被用於儲存糧食。豐圖義倉的主體建築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內城共有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

(在文中做了修改)【讓渭南非遺走向世界】外媒記者探秘“天下第一倉” 追尋歷史記憶

  外國媒體記者參觀豐圖義倉 攝影 柳洪華

  在文化旅遊大發展的當下,豐圖義倉已成為大荔縣一個集儲存糧食、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旅遊目的地。

  “每個國家的歷史都很獨特,在泰國沒有類似的儲糧建築。通過參觀,讓我對中國的農業歷史有了一些了解,這個糧倉非常的大,能夠對糧食起到保護作用。”泰國《曼谷郵報》記者塔納·本叻説。

(在文中做了修改)【讓渭南非遺走向世界】外媒記者探秘“天下第一倉” 追尋歷史記憶

  泰國《曼谷郵報》記者塔納·本叻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柳洪華

  渭南的文化多樣且多彩,燦爛的農耕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而豐圖義倉所處的大荔縣是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的一方農耕之地。從最初的傳統農業到如今的現代農業,農村一二三産加速融合,黃花菜、冬棗、西瓜、花生、辣椒等優勢産業快速發展,“鄉村振興看大荔”已成為新時代大荔的標簽。

  “作為一個景區,這裡不僅有趣,還非常有意義,我希望有機會帶著朋友再來這裡。”阿聯酋中阿衛視記者康恩中説。雖然現在的人們不再需要豐圖義倉的“保護”,但豐圖義倉的精神和意義一直滋養著這裡的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