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腰帶”上産業興 ——咸陽市禮泉縣渭北旱原改水修路興産業助脫貧

2019-09-16 11:34:29|來源:陜西日報|編輯:柳洪華|責編:趙瀅溪

  禮泉之北,突兀九峰,山勢雄渾,名謂九嵕山,主峰為唐太宗李世民“以山為陵”之昭陵。

  這裡是關中平原向渭北高原過渡地帶,雖夾于涇水渭河之間,卻因地勢高聳、乾旱少雨,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脆弱而成為渭北旱原,被稱為“旱腰帶”地區。在禮泉縣,“旱腰帶”自西向東有石潭鎮、昭陵鎮、煙霞鎮、昭陵社區3鎮1社區,52個行政村近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3.4%,整個區域農民收入較低,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

  8月中旬,記者驅車禮泉“旱腰帶”,石潭鎮、昭陵鎮的5萬畝紅提葡萄、3萬畝禦石榴豐收在望;煙霞鎮6000畝禦杏樹長勢良好,去年新栽植的3000畝花椒也已零星挂果。禮泉縣委書記程文傑介紹,通過近年來持續的改水、修路,“旱腰帶”基礎設施大為改善,極大地促進了該區域農業産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2019年,禮泉縣計劃退出貧困村27個,貧困戶2153戶7108人,其中1197戶3997人處於“旱腰帶”地區。

  千年旱原 飲水不再難

  天不下雨、地無河流,千百年來渭北旱原水似油貴,群眾一直吃“窖水”;地下挖井冬存雪、春秋接雨,不但飲水不足而且極不衛生,農業灌溉全部是“靠天吃飯”。

  據禮泉縣水利局副局長劉志立介紹,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禮泉縣通過打600米至1000米的深水井、鋪設到村入戶的供水管網,重點建設集中連片供水工程。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85處,有效解決了42.87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9%。

  石潭南片供水管理站是去年新建的集中供水工程,每天可供水500噸,一舉解決了周邊7個村1.3萬人的飲水問題。在石潭鎮刀東村貧困戶陳黨風家,擰開廚房和院子裏的水龍頭,清涼潔凈的自來水噴涌而出。陳黨風告訴記者,以前村上打的水井太淺,水質不好,水量也不足,現在縣上打的井有近千米深,每天還有人對水質進行檢測,天再旱吃水也不愁了。他現在擔任村裏的保潔員,每月有6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家裏種的9畝蘋果園,今年脫貧沒有問題。

  在脫貧攻堅中,禮泉縣將新打的深水井全部用於飲用,原來的水井用來灌溉,“旱腰帶”徹底擺脫了飲水難,也為解決農業灌溉問題奠定了基礎,“靠天吃飯” 的狀況逐步得到改善,産業得到快速發展。石潭鎮近年新增灌溉水井6眼,15個村實現灌溉井全覆蓋,85%的土地可以灌溉。全鎮大力推廣節水農業産業項目和技術,去年試點滴灌3處近500畝,種植耐旱大櫻桃200畝。昭陵鎮近年打深水井12眼,全鎮20個村實現灌溉管網全覆蓋。該鎮山西頭村以前天旱時要用汽車跑5公里從原下拉水,一噸水費用在12元左右。2017年6月,禮泉縣建設寶雞峽引水上原工程,建抽水站、鋪設管網、山頂建蓄水池,去年8月工程投用後,一下解決了2000畝旱地的灌溉問題,今年該村和周邊的米家村開始試種大棚番茄、甜瓜、西葫蘆等果菜,還流轉土地80多畝,建成5個節水設施示範棚。

  道路縱橫 “瓶頸”變通途

  煙霞鎮是禮泉縣北部最東邊的一個鎮,這裡的袁家村是國內外知名的鄉村旅遊景區,一年旅遊收入10余億元,村西10公里處,就是著名的昭陵景區。記者驅車由關中環線向北行駛來到袁家村,再沿路向西北方行駛20分鐘,昭陵景區大門就在路邊,交通十分便利。“2012年前禮泉縣北部山區只有兩條南北方向等級公路,‘旱腰帶’東西沒有連接的縣鄉公路,開車從袁家村到昭陵鎮需要近1個小時,而現在走扶貧旅遊路僅需30分鐘。”禮泉縣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韓家發介紹,現在全縣不但已建成南北5條、東西3條,共8條縱橫連接的公路網,還打通北部“旱腰帶”地區交通“瓶頸”,推進了脫貧攻堅進程。

  近年來,禮泉縣加大縣鄉公路建設,先後投資約3億元,建成了煙昭路、鳳凰大道、貞觀大道等3條縣級公路,以及“旱腰帶”扶貧旅遊公路、石馬嶺旅遊公路等,貫穿了北部6個鎮、社區和唐昭陵、唐建陵兩個景區,總里程150多公里,使20多萬人受益。

  昭陵社區任池村距關中環線約10公里。現在遊客遊覽完昭陵後,驅車上關中環線要經過這個村子,村民種植的鮮桃、石榴、葡萄深受遊客青睞。村民任新智有兩畝葡萄園,他説:“以前村子不通公路,每次我用自行車馱上兩筐葡萄沿著很窄的土路到關中環線去賣,好多賣不出去就爛掉了。2014年村子通公路後,我的葡萄有近一半都賣給過往的遊客了,不但省事、價格還高,去年我已經脫貧了。”

  除了等級公路網建設外,近年來禮泉縣還先後投入資金7000多萬元,加大北部“旱腰帶”地區72個省定貧困村通村公路建設。縣上圍繞貧困村道路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修建通村公路110多公里,45個省定貧困村的街道全部硬化、綠化。縣城北部公路網絡已經形成,帶動了沿線葡萄、石榴、禦杏和旅遊産業的快速發展,為“旱腰帶”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交通支撐;縣城南部地區成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區。

  産興畜旺 處處果飄香

  昭陵社區肖山村地理條件非常差,是“旱腰帶”典型的貧困村。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村民大力發展禦石榴並出口俄羅斯,每公斤100元,畝産可達1500公斤,農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昭陵社區湯房村也處在乾旱缺水的“旱腰帶”地區,其葡萄産業佔種植面積的80%以上,畝産2000公斤至3000公斤,畝收入1萬元以上。

  禮泉縣委、縣政府結合區域經濟特色和北部“旱腰帶”地區實際,重點建設葡萄、石榴、杏三大雜果基地。截至目前,全縣葡萄面積達到3萬畝,石榴面積5萬畝,杏面積1萬畝,大部分都在“旱腰帶”地區。

  8月驕陽似火,“旱腰帶”熱浪滾滾。在石潭鎮刀西村禮泉縣明輝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飼養著110頭關中驢、120隻奶山羊和3700隻肉兔。依次排列的10個大棚內,今年第二茬甜瓜已結出手指粗細的瓜,合作社以務工、託管代養、提供幼畜、定價回收等形式,帶動了58戶貧困戶發展産業致富。“這些甜瓜灌溉用的是滴灌,肥料用的是飼養場的農家肥,品質好、綠色無污染,中秋節期間就可以上市了。”合作社負責人陳明輝説。

  位於昭陵鎮的陜西萬象食用菌有限公司,開創了禮泉縣食用菌産業先河,現已完成投資4000萬元,流轉土地510畝,共有200座食用菌大棚,全部採用自動控溫、通風、噴淋澆灌系統。目前,年産500萬袋的菌棒生産線主體已經建成,香菇、羊肚菌、木耳等已投放市場,帶動了4個村500戶群眾參與到産業中。

  禮泉縣在脫貧攻堅中持續優化産業佈局,除在北部“旱腰帶”地區發展石榴、葡萄、禦杏等特色雜果及優質蘋果外,還在適合區域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豬、羊、雞、驢、兔等養殖業。該縣建成了一批特色示範養殖場,通過入股分紅、就業帶動、家庭代養等方式,有效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昔日“旱腰帶”,今天瓜果香。據統計,禮泉縣“旱腰帶”地區共有72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526戶18143人。截至2018年年底,該區域已脫貧3263戶12138人,45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09%。(記者 宋志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