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龍舟競渡:漢水流域的千年文化傳承
2021-07-15 17:31:0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安康龍舟競渡:漢水流域的千年文化傳承

  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開幕儀式。

安康龍舟競渡:漢水流域的千年文化傳承

  參賽隊在進行搶鴨子比賽。

  漢江,無疑是偉大的。

  它在維繫先民繁衍生息的同時,也孕育出燦爛輝煌的漢水文化。漢水文化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鐫刻在人們的性格特徵裏,也反映在地域的風土民情中。龍舟競渡便是極具漢水文化特徵的地方風俗。

  從古至今,樂山樂水的安康人把龍舟競渡從民間娛樂發展成傳統習俗,從文化標識打造成城市名片。時代在變,它依然風靡興盛。

  榴花開後,節序重五。重五即端午節,每到此時,安康城便會沉浸在濃郁的節日氣氛之中。這段時間,人們除了做香粽、挂艾蒿,還會舉辦盛大的龍舟比賽。通過這一形式慎終追遠,紀念祖先,從而表達對國泰民安的祈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秦地楚風漢水韻

  龍舟競渡之於安康人如同秦腔之於關中百姓,其不僅僅是一種大眾娛樂,更是一種民俗文化的傳承。安康龍舟競渡最大的特點便是依託于漢水而興盛,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地方習俗。在有文字資料記錄開始,安康的龍舟節就因其儀式感強、參與度高而被人們所熟知。

  清康熙三十四年,興安知州王希舜《重修興安州志卷二·古跡志·風俗志》載:“望江樓:在漢南岸,昔人觀競渡處,今廢。”“瑞陽,官長率僚屬觀競渡,謂之踏石。”關於龍舟競渡的盛況,成書于清康熙年間的《石泉縣誌·風俗》載:“鼓樂盈街,紅榴綠艾,命索虎符,饋送竟日。官僚尉具席于樓船,敦請長令觀龍舟競渡。男女盈岸……左顧右盼,應接不暇。終日而後驂掉,皆遊倦而言旋矣。”到了明代,龍舟競渡就從民間習俗提升到官府活動,也因此作為一項被官方認可並推廣的活動。

  那為什麼安康人會對賽龍舟“情有獨鍾”?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見到了安康民俗專家羅先余。

  “安康的先民被稱為‘漢水巴人’,不同於以白虎為圖騰的‘峽江巴人’,‘漢水巴人’以龍蛇為圖騰崇拜。而且巴人生性樂水,善馭舟。於是,駕船破浪便成為先民們與生俱來的生存本領,這也為安康龍舟競渡的誕生提供了人群基礎。”羅先余介紹。

  到了戰國時代,安康時而隸楚,時而隸蜀,時而隸秦,變更頻繁。到了東漢先歸屬荊州,後屬漢中。因荊州之地也有龍舟習俗,因此安康百姓也順勢將這一習俗傳承。

  從全國範圍來看,有龍舟習俗的省份多集中于南方,而安康雖屬於漢水流域,但是地理位置卻有南北交融的特點,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這樣的區位讓安康龍舟習俗在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徵。

  安康龍舟不同於一般的平底舟,船體設計有一定弧度,這是因為漢江水流湍急,如果是平底舟體則不易抵抗水流衝擊。也因為翹首翹尾的造型酷似黃瓜,因此安康龍舟被稱為“黃瓜底子”。而安康龍舟最具特色的則是遊戲環節,比如搶鴨子、摸鯉魚。比賽結束後,隊員們縱身躍入江中,誰搶的鴨子、摸的鯉魚多誰就獲勝。這個環節不僅增加了比賽的趣味性,也進一步展示了隊員們的強健體魄。

  除了文字記載,關於安康龍舟節最早的音像製品則拍攝于1958年端午節。這部名叫《慶豐收 賽龍舟》的紀錄片,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建廠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當時還在全國發行。

  如今,這部片子還珍藏在羅先余的電腦裏,他會時不時打開來看看。這是屬於安康的記憶,更是對傳統的記憶。

  黑白影像再現了63年前那場盛大的節慶活動。可以想見,即便在經濟落後、生活拮據的年代,這座城市裏的百姓,通過這一極具儀式感的形式抒發萬眾一心建設國家的澎湃熱情和昂揚精神。彼時的安康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但在音像製品傳播下,人們知道了有一個叫安康的地方,也看到了那裏的人們以這樣的形式表達著對安定和小康的嚮往。

  巧工匠心鑄匠魂

  每年臨近端午節,漢江邊便會出現一道特別的風景——參加龍舟節比賽的隊伍會集中在這段時間進行訓練。色彩絢麗、製作精美的龍舟在一泓清水的映襯之下,常會引來遊人駐足。

  今年,家住漢濱區建民辦紅蓮村的張興富早早忙碌起來,他一方面要為參加第21屆安康龍舟節的3支參賽隊進行培訓,另一方面預訂的龍舟也得加緊趕工。

  在張興富的手中,一艘龍舟的生命是從一根上好的紅椿木開始,經過他的加工成為節日的象徵,進而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有的地方會選擇杉木,因為杉木較輕,便於划動。但是漢江水流比較湍急,我們的龍舟重量相對較重,這樣不至於在水中發生翻船遇險。”張興富告訴記者。

  一艘安康龍舟長5.2米、寬0.53米,由53塊木料組成,經過鋸、刨、鑽、拼、釘、漆等工序,一個師傅差不多需要花費一個月時間完成製作。每艘龍舟上釘子的數目都有嚴格的規定,太多太少都會影響龍舟品質。

  “有經驗的師傅會將釘子控制在120顆,而且手法和力道都極為講究,而檢驗師傅手藝如何全在這一道道工序之中。”張興富説道。

  作為安康龍舟製作的第七代傳承人,今年63歲的張興富師從當時在安康小有名氣的木工師傅鄧元昌。因為從小生長在漢江邊,耳濡目染下,他也漸漸愛上了這木工活。不過製作龍舟和製作普通船隻是有極大區別的。

  “對於製作安康龍舟而言,最關鍵的還在於圓梁部位。圓梁製作直接決定了龍舟的弧度,而這是影響龍舟速度的關鍵。”張興富拿出龍舟模型向記者展示。

  日日觸摸,夜夜打磨,一根根木頭就這樣被慢慢塑形,張興富就在這些平凡瑣碎的工序中完成龍舟的製作。這其中並沒有什麼深刻的道理,也沒有多麼令人驚嘆的絕技,有的只是一份默默的堅持。

  除了製作龍舟的手藝,張興富也是劃龍舟的高手。從2002年開始參與安康龍舟節比賽,他和團隊拿下過14個冠軍。當談及取得的成績時,張興富覺得那份榮譽是和熱愛分不開的。

  如今,他已不再親自上陣比賽,而是為參賽的縣區、行業組隊,挑選好苗子,培育後繼者。

  “安康龍舟習俗被列入首批陜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還是國家體育類非遺項目,我們這些老一輩的職責就是把這些技藝傳承給年輕人,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咱們不能丟。”張興富認為。

  老一輩傳承人依然在傳承,新一代的傳承人也在成長。十幾年來,安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從長效機制入手,採取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安康龍舟習俗的保護、宣傳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

  乘風破浪正當時

  端午前,安康的氣溫一路飆升到了36℃,不過對於王寧而言,備戰一刻都不能耽誤。

  他擔任龍舟節水上項目總指揮以來,每年都要和參賽隊員們一起度過一段時間,今年也不例外。這幾天,他每天都會帶著擴音器,拿著紅旗,在江上為25支參賽隊伍進行訓練。

  從開場式上各船隊如何進場,到鑼手鼓手與指揮如何配合;從龍舟之間的安全距離到方陣整體部署,方方面面的事情王寧都要進行統籌。

  據王寧介紹,安康的一艘龍舟上有25名隊員:2名預備隊員;1名橈手,手握細長的竹竿,用以指揮龍舟的方向;緊接著後面分別是1名鑼手和1名鼓手,他們的作用除了加油鼓勁外,最主要的是把劃手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讓動作整齊劃一;此外還有主副舵手各1名;中間則是18名劃手。

  “如何把這一船隊員的力量發揮出來,這考驗著總指揮的能力和水準。所以我們一次一次進行訓練,也就是為了讓彼此之間形成默契,不斷激發隊員之間的團隊精神。況且十四運會已經進入倒計時,我們的健兒努力將龍舟精神在體育競技中發揮出來,為我省增光添彩。”皮膚黝黑、體態精幹的王寧告訴記者。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安康龍舟競渡所體現的正是乘風破浪、奮勇前進的精神,而這恰恰激勵著一代代龍舟習俗的傳承者發揮自身力量,讓這項非遺“活”在當下。

  傳承安康龍舟習俗的重要載體就是龍舟節。如今這已經成為區域內非常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目前,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已經成功舉辦了21屆,而且規模和影響力還在不斷擴大,安康也一度成為端午期間熱門網紅打卡地。

  龍舟節籌備負責人付波介紹,龍舟習俗已經成為安康的一個鮮明地理標識。而且在龍舟節期間,安康會將漢水流域的很多民俗項目安排在活動中,例如漢調二黃、紫陽民歌等。

  而在今年的第21屆龍舟節上,民俗活動更是精彩紛呈。例如,龍舟習俗中的請龍、祭龍、頌龍、合龍、龍頭點睛、祭祀屈原等環節一直都是龍舟競渡的標配。今年這一項目參演人數就達到了452人,堪稱歷屆之最,儀式感更強。

  6月12日,比賽當日,雖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中雨,但是參賽隊伍克服困難,在漢江水面展開激烈角逐。大家擰成一股繩,把團結協作、奮楫爭先、勇奪第一的龍舟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龍舟競渡這一傳統賽事在當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無論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還是面對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無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是邁步走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我們都能看到安康人攻堅克難的身影、開拓創新的實踐、上下同心的鬥志、不負期待的豪情。

  如今,充滿著這些精神的秦巴兒女,正齊心協力把安康這艘龍舟駛向更加廣闊的未來。(文/圖 記者 陳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