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
2021-08-03 15:34:16來源:科技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25_wangty1_1627873039579_b

  每年的楊淩“農高會”上,都有來自不同地區的群眾參展參會,在“農高會”上淘到新品種、新技術,如今“農高會”已然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農科盛會”。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17_wangty1_1627873166954_b

  第27屆楊淩“農高會”上,參會群眾對楊淩小麥新品種充滿了興趣,紛紛圍觀諮詢。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21_wangty1_1627873107236_b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黃思光與陜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建國為楊淩果業創新中心揭牌。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13_wangty1_1627873232220_b

  在小麥育種關鍵期,每天往返麥田與住所數十次的86歲小麥育种家、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趙瑜不辭辛苦,記錄著小麥新品種的生長習性。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15_wangty1_1627873196720_b

  今年6月23日,“茶博士”余有本(左)與千山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有泉查看茶葉生長狀況,同時探討茶園管理技術。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27_wangty1_1627873008157_b

  今年7月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育種專家薛吉全(中)與同事在位於榆林市的玉米試驗田查看玉米長勢。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23_wangty1_1627873070876_b

  海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寧夏西海固高端牛産業發展研究院專家王永軍查看牛棚後,在牛棚裏忙碌起來。

(轉載)科技做筆  描繪大地“豐收圖”_fororder_1379019_wangty1_1627873138579_b

  在楊淩種業創新中心展示的部分小麥新品種。

  打開中國版圖,目光聚焦關中平原腹地,有一座以“農”為特色的農科新城,這裡就是中國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陜西楊淩。

  盛夏時節,走進陜西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教稼園內的后稷雕像巍然聳立。相傳,四千多年前,農業始祖后稷在這片大地上“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啟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

  1997年7月29日,對楊淩而言,註定是一個要彪炳史冊的日子,肩負著支撐和引領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使命的楊淩示範區正式成立。

  走進位於楊淩的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一件件具有時代意義的農具無不映射著中國農業的輝煌成就。從后稷到趙洪璋、李振聲等先賢及後來者,在一代代農科人的不懈努力下,中華民族農耕文明得以不斷地開拓創新,續寫新篇。

  如今的楊淩,聚集了農、林、水等70多個學科,7000多名農業科教人員,是我國重要的農科教基地。“碧螞一號”、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小偃6號”、成年體細胞克隆山羊等數以千計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均誕生在楊淩。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黃淮麥區小麥品種的六次更新換代中,四次都是由楊淩品種主導的。

  24年來,楊淩示範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不斷探索農業科技示範推廣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大學推廣、産業鏈企業推廣、科特派創業推廣、農科培訓推廣、媒體推廣、展會推廣等六種推廣模式,構建了多元立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形成“核心示範、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農業科技示範推廣新格局,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24年來,楊淩示範區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淩職業技術學院等駐區高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農科旗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農田裏高高飄揚。截至目前,楊淩示範區在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累計建設示範推廣基地350個;全年示範推廣面積1億畝。

  特別是近年來,楊淩示範區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將示範推廣與科技扶貧緊密結合,堅持立足陜西,面向有扶貧任務的中西部省份,重點在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建立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為助力全省、全國脫貧攻堅戰貢獻“楊淩力量”。

  這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24年,為旱地農田裝上“科技芯”

  打好種業“翻身仗”,不僅要矢志不渝地研發新品種,更要讓這些新品種在祖國大地上開花結果。

  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種業問題,一度強調,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今年6月12日,在楊陵區五泉鎮官村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試驗田裏,金黃熟透的小麥隨風搖曳。為了趕在雨期來臨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小麥育種專家吉萬全帶領團隊,烈日下在試驗田忙碌著收割小麥。

  而就在前不久,吉萬全團隊選育的“西農733”順利通過國家審定。同時,審定的還有西農235、西農629、榮華116、武農988、武農981,本次國審囊括了陜西7個小麥新品種,而楊淩獨佔其中6席。

  “這次夏收中我們發現,比起‘西農733’,改良後的小麥品種單株粒數有所增加,抗病和抗倒伏方面也表現得更優秀。”吉萬全説。

  從育种家趙洪璋,到在楊淩從事小麥育種31年、榮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再到如今的王輝、趙瑜、吉萬全等一批小麥育種科學家,四代育種人接續紮根在育種事業裏,目的只為我國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盛夏時節,草木蔥蘢。在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的油菜育種基地裏,放眼望去,遼闊的油菜田裏油菜花開得正艷,金燦燦的油菜豐收在望。民樂縣新天鎮周陸村種植大戶付伊之種了多年油菜,為這粒來自陜西楊淩的新品種讚嘆不已。

  “去年試種了120畝楊淩專家選育的‘秦雜油11號’新品種,抗旱耐寒,表現特別好,今年擴種了800多畝,再過一個多月就要豐收了。”説話間,付伊之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付伊之所種植的油菜新品種,正是由位於楊淩的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品種選育人韋世豪選育的“秦雜油11號”。

  作為“育種人”,如今韋世豪已選育潤普豐、秦雜油7號、秦雜油11號和秦優1806四個油菜新品種,新品種的油菜不僅大大提升了油菜的品質和産量,也極大地增加了種植戶的收入。

  同樣,在陜西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鄉井克梁村的陜西大地種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千畝玉米種植基地,千畝早熟耐密玉米品種在這裡表現良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育種專家薛吉全看著綠油油的玉米田,格外自豪,這些都是玉米種植試驗區,密植和品種都不一樣,每畝從4000株到8000株的都有,從陜單609到陜單650等都不盡相同,這些都是沙地上種植,它們的表現都非常良好,效益也很高。

  “玉米育種難在選係,重在測配,關鍵在種質。”薛吉全介紹,通過多年的玉米試驗攻關,2012—2014年,連續4年在陜西省定邊縣6畝陜單609灌溉春玉米高産攻關田,畝産分別達到1402、1409和1420公斤。

  如今,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榆林玉米試驗站的科研攻關下,榆林玉米産業從190萬畝擴大到410多萬畝,單産水準可提高100—150公斤。

  展開這一幕幕豐産增收的圖景,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個頭戴草帽、手拿農作物進行觀察、登記的農科專家們的身影,他們讓人難忘,在科研這條道路上,他們致力於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旱區農田“開花結果”。

  近年來,楊淩培育的“西農979”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三個小麥品種之一,“秦優7號”成為全國推廣面積非常大的高油雙低雜交油菜品種,玉米新品種“陜單609”實現了機收玉米育種的新突破,“瑞陽”“瑞雪”“秦脆”“秦蜜”等蘋果新品種有望成為黃土高原蘋果産區更新換代的主栽品種。楊淩為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三五”以來,楊淩示範區持續加快種業自主創新,進一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聚焦黃淮麥區小麥新品種試驗示範以及西北旱區新品種推廣等工作,育良種、推良技、種好糧,一條用現代科技賦能國家糧食安全的道路正朝著未來清晰鋪展。

  楊淩示範區成立以來,累計通過審(認)定動植物新品種768個,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貢獻了眾多“楊淩良種”。目前,楊淩種子年交易總額約8億元,成為西部地區優質的農牧良種集散地。

  截至目前,楊淩在黃淮麥區已建立3個試驗示範站和22個新品種示範園,累計推廣46個優質高産、多抗、廣適小麥新優品種,面積超2億畝,增産糧食40億公斤。

  2021年初,楊淩種業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投資20億元建立了種子産業園。依託這一平臺,楊淩將進一步整合企業、高校、政府科技力量,創新體制機制,在推進糧食優質高産的同時,打造種業大品牌。

  今年4月9日,楊淩示範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合作組建了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品質提升創新中心,整合優勢資源,開展協同攻關,致力於圍繞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旱作耕地、沙質耕地、鹽鹼化耕地等,立足陜西、服務全國,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解決方案。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楊淩示範區將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切實解決好制約區域農業發展的關鍵科技問題,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推動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好引領示範,有效提升旱區糧食和農産品供給能力,繼續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貢獻“楊淩力量”。

  這是奮發進取、碩果纍纍的24年,助力旱地農田豐産增收

  為群眾辦實事就是要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24年來,楊淩始終秉持初心和使命,在科研路上矢志不渝,致力於將最先進的農業科技推廣到祖國遼闊的農田上,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貢獻“農科力量”。

  無論是陜南漫山遍野的茶園,還是關中、陜北遍地的雜糧作物,無論是寧夏大地茁壯生長的中藥材,還是甘肅慶城碩果盈枝的蘋果……處處都標記著來自陜西楊淩的“農科基因”。

  站在陜南高山茶園,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樹錯落有致,美不勝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茶學系主任、陜西省茶葉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余有本常年穿梭在茶園中。在當地人眼中,余有本是有名的“茶博士”,他從病蟲害防治到茶園規劃再到品牌包裝、銷售等,為當地茶産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漢中市寧強縣深處秦巴大山交匯處,種茶歷史悠久,優越的自然環境是全國少有的高山綠茶産區。因為當地茶農不懂技術,茶園疏于管理,茶樹老化嚴重,導致大部分茶農放棄茶園管理,茶産業荒廢。

  2006年,余有本將種茶技術帶到當地,破解了當地茶産業發展的困境。余有本認為,從茶園管理入手,對老化茶樹進行改造和老舊品種進行更換,使當地茶園面貌煥然一新,並在當地推廣先進的綠茶加工工藝,並提出發展紅茶産業等舉措。為當地打開“茶+”新模式,拓寬了茶農增收致富的路徑,使當地茶葉産業發展邁上了新的征程。

  寧強縣高寨子街道辦肖家壩村茶農羅天友在當地一家茶企務工,負責茶園除草、施肥、排水、綠化、精修管理等工作,羅天友自己將六畝土地流轉給茶企後,每年流轉費能拿到3600元,加之在園區務工每年能拿到五六萬,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

  每年在試驗站工作超過200多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研究員、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站長劉振中,對慶城蘋果産業的轉型升級頗有感觸。劉振仲介紹到,通過試驗站多年來的科研攻關,為慶城當地示範推廣了旱地矮化密植建園9萬畝、鬱閉園提質增效8萬畝、優質苗木繁育1000畝、瑞陽瑞雪新優品種高接換優達到1000畝。

  “科技為蘋果産業發展插上了翅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蘋果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趙政陽介紹,慶城蘋果試驗示範站是西農大在省外建立的蘋果試驗示範站,多年來,通過校地合作,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新機制、新農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助力慶陽的蘋果産業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

  無論是在空曠的露天大田生産,還是現代智慧農業大棚生産;無論是在遼闊的平原地帶,還是在曲折陡峭的高山農田……哪的農田需要農業技術支撐,哪的農戶需要學習農技知識,哪就有楊淩的農科專家們傳播技術的身影。他們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甜蜜。

  在祖國遼闊的農田裏,像余有本、趙政陽這樣常年紮根田間地頭,助農豐産增收的專家教授還有很多。同時,像羅天友等依託來自陜西楊淩的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走上致富大道的農戶,更不在少數。

  24年艱苦卓絕的助農事業,讓楊淩示範區已然成為農田裏的一座“智庫”。據悉,在過去的“十三五”期間,楊淩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就達到2700多項。而在過去的一年裏,楊淩就面向旱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527場次、培訓農民4.6萬人次。

  時至至今,楊淩已累計培訓超過50萬人次,全國累計23個省市自治區、116個地市、274個縣區的16299名學員獲得楊淩示範區農民技術職稱證書。

  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24年,釋放助農增收“聚變”效應

  縱觀世界各地涉農展會,幾乎沒有一個展會能比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農高會”)更加接地氣。楊淩“農高會”創辦于1994年,每年金秋時節,為期5天的楊淩“農高會”吸引了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參會群眾。近年來,每年參會群眾超過百萬餘人,交易額達到上千億元,“農高會”已然成農民群眾心中名副其實的“致富盛會”。

  2016年第一次參加楊淩“農高會”,寧夏隆德縣葆易聖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永強就為楊淩“農高會”的人氣感到驚嘆。參會人員結構涉及到農民、專家、政府職員、科研人員等各個行業。

  短暫的5天時間,就讓田永強成了“農高會”的“鐵桿粉絲”。從2016年首次參會,至今5年來,最讓田永強記憶深刻的是,第一年原本僅帶了4箱産品,準備在“農高會”上進行展覽展示,但是招架不住參會群眾的求購需求,展會還未結束,4箱産品就被銷售一空,賣了1.2萬元,這讓田永強更加看重楊淩“農高會”的品牌效應。

  在楊淩“農高會”上,你能看到先進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模式,刷新你對“三農”的認知;在楊淩“農高會”上,你有任何農業難題,都有坐診專家教授現場進行答疑解惑;在楊淩“農高會”上,你還能參加農業領域各不相同的座談和講座,學習收穫不同的農業知識……

  從農民到企業家、專家,從合作社到政府、高校,楊淩“農高會”仿佛一座橋梁紐帶一樣,將各方緊密連接,為政府、高校、農民、企業等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助力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通過27年艱苦卓絕的發展,如今,“農高會”是我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的重要平臺和國家農業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2019年“農高會”期間,陜西省扶風縣木林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立剛收穫不小,參會的前三天時間,李立剛就接到了3筆訂單,來自北京、廣州和四川的客商一共預訂了10萬公斤的蘋果。“我種植的是煙富3號晚熟蘋果,有300多畝果園的果樹已經挂果,預計今年可收穫35萬公斤蘋果,這幾天就能採摘。”李立剛樂得合不攏嘴。

  已經是第六次參加“農高會”的李立剛,為“農高會”上的人氣感到驚嘆。李立剛告訴記者,2014年,他在家鄉扶風縣法門鎮黃堆村流轉了700多畝地,但土地流轉了卻不知道該種什麼。在當年的楊淩“農高會”上,李立剛轉了整整5天,他見到了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的矮化密植蘋果展示,深受啟發,下決心要發展現代化、集約化的蘋果種植。建園、定植,標準化的矮砧蘋果園建起來了。

  既是參展商,又是參會群眾,李立剛逛“農高會”,有著雙重身份。2015年,李立剛又在楊淩“農高會”上找到一家農業科技公司,投資七八萬元給自己的蘋果園配套了水肥一體化設備。如今,李立剛的“封神臺”牌蘋果主打高端市場,一盒12個裝的蘋果售價180元,平均一個蘋果就能賣到20元。

  如今,在楊淩除了享譽中外的“農高會”以外,還有每年春季舉辦的“雙交會”“畜博會”等一系列助農展會,對農民群眾而言,來楊淩無論是參加“農高會”,還是參加“雙交會”或“畜博會”等,都能斬獲一份致富法寶。

  “我參加楊淩的‘雙交會’‘農高會’至少都超過了8年。”對山東省煙臺杉杉珍稀林木培育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慶文來説,每年舉辦楊淩“農高會”春季分會暨西部(楊淩)農資苗木交易會意義重大。

  “每年春季,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為廣大農資、苗木以及農戶提供這樣一個平臺,可以幫助很多農戶及農資企業走出買難賣難問題。”楊慶文介紹,“雙交會”是他參加的這麼多展會中,負有盛名的展會。

  “這次來陜西楊淩參加‘雙交會’,自己早已開始籌備,‘雙交會’前一天,就攜帶著4000多棵曼地亞紅豆杉苗,趕赴楊淩。”在第十三屆楊淩“雙交會”上,楊慶文如約參展,喜不自勝。

  楊慶文主營曼地亞紅豆杉,“買棵大樹,送棵小樹,兩個種在一塊,就能結豆!”楊慶文邊為客戶介紹,邊展示自己展位的紅豆杉,忙得不可開交。

  對楊慶文來説,還有個更大的夢想,就是想通過參加楊淩的“展會”打通西北大市場,“參加這麼多年的楊淩盛會,對西北市場有了很多了解,特別是陜西是個農業大省,但是特色苗木缺口較大,群眾興趣很濃,所以有機會就來西北地區發展。”楊慶文介紹道。

  像田永強、李立剛、楊慶文這樣,看重楊淩“農高會”“雙交會”等農科展會的參會群眾不在少數。楊淩“農高會”自1994年創辦以來,累計吸引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家涉農單位和超過3000萬的客商和群眾參展參會,參展項目及産品超過17萬項。

  “農高會”創辦至今,累計促成投資與交易額達到12300多億元人民幣,産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楊淩“農高會”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示範推廣的重要平臺和國際農業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24年前的楊淩,如果説還是行駛在農海上的一葉“扁舟”,那麼如今的楊淩,已然成為航行在農海中的一艘“巨輪”,從起初成立時的如履薄冰到如今的穩重前行,楊淩已然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領航者”。

  24年的艱辛探索,讓“農科城”楊淩發生了精彩“嬗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楊淩的使命任務更加艱巨,于楊淩示範區而言,在未來發展的路上,也定將不負黨和國家的重托,為我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做好“先行官”和“領頭羊”。(文/圖 楊淩示範區管委會 王朝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