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滾動>>正文

樂視體育墜落雲端 版權市場漸歸理性

2017-12-27 10:27:34|來源:新華社|編輯:王悅陽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題:樂視體育墜落雲端,版權市場漸歸理性

  新華社記者高鵬、王鏡宇、林德韌

  經歷前兩年資本狂熱的爭奪戰後,中國體育版權市場在2017年驟然降溫。隨著曾經風光無限的樂視體育深陷困局,投資人和從業者趨於理性,開始重新審視盈利模式和實際消費需求,努力尋找夢想與現實間的平衡點。

  樂視大起大落 版權市場轉冷

  “一個朝陽行業,在經歷漫長的醞釀期之後,必定會迎來一個突髮式的暴漲期。在這個階段,激情與混亂交融,暴利與風險共舞,往往會出現若干匹傲視天下的‘黑馬’。他們以顛覆權威的姿態出現,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成長,他們是行業中最引人注目的異端、明星和標杆。”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大敗局II》中寫的這段話,無疑是對中國體育産業過去三年的生動寫照,而樂視體育當屬最引人注目的那匹“黑馬”。

  2014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46號文”),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同時,也強調要挖掘體育的産業價值。幾乎一夜之間,體育産業成為新的投資風口。

  以賽事版權為切入口,樂視體育在短短兩年間買下310項賽事版權,其中不僅包括亞冠、中超、英超等熱門賽事,還涵蓋了高爾夫、搏擊、賽車等小眾項目,一躍成為行業中的明星公司。此外,樂視體育還向賽事運營、智慧硬體等領域擴張,試圖構建一個覆蓋體育産業鏈上中下游的“生態圈”。

  大講“生態”故事的樂視體育,一度深受資本追捧。2016年4月,以27億元拿下兩年中超新媒體版權後不久,樂視體育啟動B輪融資,目標原本為30億元,最後輕鬆融到80億元,公司估值也從30億元飆升至215億元。

  然而,從2016年三季度開始,樂視各大板塊相繼爆發資金危機。因一大筆融資款被樂視大股東借用補貼其他業務板塊,樂視體育各類版權相繼出現欠款,遭遇停播。

  進入2017年,因未能按期支付版權費用,樂視體育又接連失去亞冠、中超等核心版權,用戶隨之流失,其苦心經營的版權帝國開始瓦解。接下來的幾個月,樂視體育又深陷欠薪裁員、高管辭職、股東矛盾等風波,內外交困,不復往日風光。

  隨著樂視體育“生態”故事破滅,前兩年資本激烈競爭的版權市場也開始降溫。

  今年7月,體奧動力以中超聯賽受到U23新政等影響、市場吸引力下降為由,要求中國足協將版權合作期從原先的5年延長至10年,相當於80億元的版權費折價一半。有市場人士認為,除足協新政因素外,版權市場遇冷讓體奧動力感到了資金壓力,也是其要求延長版權期限的重要原因。

  作為第二大本土賽事IP,CBA聯賽的身價也不可避免地“縮水”。兩年前當中超版權賣出80億天價時,不少人預言CBA版權日後能達到60億元,樂觀者甚至認為有望衝破百億大關。但新賽季CBA的轉播權直到聯賽開幕前不到一週才敲定買家,且據知情人士透露,價格“遠遠低於想像”。

  付費之路難題待解

  “對自身能力估計不夠準確,成長速度與資源沒有匹配好。”樂視體育聯席總裁劉建宏在接受採訪時這樣反思樂視體育的大起大落。

  劉建宏表示,回頭看當初一些策略,比如買進中超新媒體版權以及進軍香港市場,都是值得商榷的。但他強調,這些並非完全是樂視體育自身需要,更多是為了配合集團推動樂視電視、手機等板塊發展的整體戰略。

  擴張過快而現金流不足,固然是引發樂視體育危機的導火索,但未能建立成熟、穩定的盈利模式,及時實現自我“造血”,才是其陷入困境的深層次原因。

  在樂視體育生態鏈中,版權是支撐其正常運轉的基石——拿下優質版權,吸引大量用戶,逐步增加收費會員,再通過與樂視TV、手機建立觀賽終端,帶動相關硬體以及衍生服務的消費。

  然而,版權是柄雙刃劍。買入版權,固然可以吸引用戶、佔領市場,但高昂的版權開支對版權變現能力是嚴峻的考驗。

  對樂視進行戰略投資的融創創始人孫宏斌曾公開透露,2016年樂視體育中超版權開支13.5億元,收入只有5000萬元,一年就虧了13億。

  對視頻網站來説,傳統的商業模式是用流量換廣告。但單靠廣告收入遠不足以支撐價格飛漲的版權開支。於是,樂視體育寄希望於付費會員模式。然而,這條路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公開數據顯示,樂視體育會員數量最多時突破300萬,一年收入最多不過18億元,而2016年其版權開支合計不下30億元。為了吸引付費會員,樂視體育還送出大量電視、手機,相當於預支了部分會員收入。

  劉建宏認為,對於新媒體平臺而言,用戶付費模式推廣不力,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央視及地方檯對諸多賽事的免費直播,這直接吸走了大量潛在付費用戶。對此,他抱怨説:“有免費的看,誰願意掏錢看呢?!”

  另一方面,盜播行為屢禁不絕,也放大了版權運營方的風險。去年以來,樂視體育和體奧動力先後對其他平臺的盜播行為提起侵權訴訟。

  原樂視體育負責版權業務的首席運營官于航表示,在國內,體育賽事轉播算不算作品,是否享受著作權保護,法律條文沒有明確界定。“如果沒有版權保護,誰都能播,到處是盜版,那麼對於高價購買版權的公司來説,通過流量變現無異於天方夜譚。”

  事實上,樂視體育遭遇的版權變現難題,也拷問著整個行業。無論是壟斷NBA等籃球賽事版權的騰訊體育,還是將西甲、中超等足球資源幾乎一網打盡的PP體育,何時能夠實現盈利都還是個未知數。

  買IP,不如造IP

  前兩年國內版權市場頻頻上演價格戰,資本對英超、NBA等國外賽事版權趨之若鶩,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本土優質版權資源稀缺。當“買買買”的先行者樂視體育遭遇挫折,更多人意識到原創版權的重要性。

  “把國外的賽事版權拿過來,做得再好,也是給他人做嫁衣。”于航認為,發展中國體育産業,光靠海外資源在中國的落地是不行的。投資自主賽事版權,對中國體育産業才最有意義。“哪怕一上來虧損,也應該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劉建宏也深有同感。他表示,圍繞中國體育人群的需求創造IP才是未來的趨勢,是可以長久發展的“一片藍海”。因此,樂視體育已開始調整業務結構,朝著打造自主IP賽事轉型。

  據劉建宏介紹,由樂視體育子公司運營的重慶國際女子半程馬拉松賽,創辦三年來參賽規模、影響力穩步提升,最重要的是,今年已經略有盈利。這讓樂視體育堅定了信心,今後將繼續培育特色賽事。

  事實上,創辦自主IP賽事正成為新的行業趨勢。2015年以來,除了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賽事在全國遍地開花外,3X3籃球、搏擊等項目的原創賽事也不斷涌現。

  有業內人士指出,造IP成功的一個核心要素在於傳播。同一個項目,比如足球,可能有多個公司在運營不同的IP,究竟最終誰能活下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傳播得更廣,影響力更大。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媒體平臺運營自主IP賽事,有一定的先天優勢。

  從歐美國家情況來看,IP發展有一個漫長的培育期。無論是NBA,還是英超或環法自行車賽,都至少經歷了幾十年的歷史積澱,才有了今天的品牌影響力和商業價值。

  對此,劉建宏表示,體育是個慢産業,需要精耕細作。中國體育産業還處在起步階段,資本需要遵循發展規律,不能急功近利。

  儘管樂視體育的光環已經褪去,但在劉建宏看來,過往和當下的每一次嘗試,無論成敗,對於中國體育産業都不會沒有價值。他説:“所有的失敗,都是在為成功做準備。”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