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滾動>>正文

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 青少年才是體育産業核心力量

2018-01-15 09:18:27|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王悅陽

  讓孩子走上運動場養成運動習慣——

  青少年才是中國體育産業的“核心力量”

  在本週末結束的全國體育産業發展大會上,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了《2016年國家體育産業總規模及增加值數據公告》。經國家統計局核算,2016年國家體育産業總産出(總規模)為1.9萬億元,較2015年增長11.1%;實現産業增加值6475億元,較2015年增長17.8%;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增長至0.9%。

  我國體育産業總規模從2014年的1.36萬億元到2016年的1.9萬億元,年均增幅達18.2%,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産業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黃海燕對此表示,“實現2025年我國體育産業5萬億元的目標可能性非常大。”這種判斷已是體育産業從業者的共識,而另一個共識,是青少年群體的參與,將成為體育産業的列車持續奔馳的重要保證。

  “青少年是體育産業的未來,沒有這部分人群的參與,體育産業將失去活力。”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表示,如果能讓青少年走出補習班,走上運動場,每人掌握23項運動技能,將體育變為日常習慣甚至生活方式,“自然就會成為體育産業的消費群體或從業者,讓産業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校外爆款和校內門檻

  “學生一年在校內220天左右,剩下100多天在校外,這就需要我們的引導,讓他們參與到體育中來。”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在會上發佈“重點打造6個産業鏈”的計劃,而無論運動休閒産業鏈、智慧體育産業鏈、賽事表演業産業鏈、體育培訓産業鏈還是最傳統的體育用品製造和服務産業鏈,都離不開針對青少年群體的佈局。在趙勇看來,體育培訓領域已經走在前列,他以某知名擊劍俱樂部舉例,該俱樂部在成立12年間累計培訓的會員達到了12萬人次,2017年凈利潤率將近30%,“青少年對體育的需求量太大了。我們希望青少年每人掌握至少2項運動技能,這對學校而言不易實現,但依靠社會力量完全能夠做到。”

  清華大學體育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曾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青少年體育在體育産業中頗受重視,因其可能養成終身體育消費習慣,“青少年體育消費基本沒有版稅攤銷、知識産權保護等問題,他們現金流好、支付能力強,對轉播要求不高、主要依靠家長埋單,因此,收益在長期內得到回報的可能性較高。”可她也強調“青少年體育”並不完全等同於“校園體育”,校園體育的主管部門為教育系統,其對於體育産品價值的認定有不少規定,因此,校門內外的體育産業還存在較大差異。

  據中國擊劍協會秘書長肖愛華透露,截至2017年11月,在中國擊劍協會註冊的團體會員數量已達到459家,其中擊劍俱樂部384家,同比2016年增長了80%,而全國範圍內擊劍項目的業餘愛好者約為20萬人左右,“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少年。”在本屆大會上發佈的《擊劍運動産業發展規劃》中,“推進擊劍進校園,打通人才成長通道”成為一大重點。在肖愛華看來,擊劍項目不僅需要校外的紅火,走進校園其實更加迫切。雖然不少業餘俱樂部為學校免費提供教練和教材,最後被納入校本課程,但問題仍然明顯,“全國學生運動會沒有為擊劍設項,沒有賽事平臺,很難鼓勵更多學生選擇或堅持擊劍。”她表示,由於學業壓力及賽事體系不完善,很多愛好者在中學階段就開始流失,業餘青少年愛好者轉化為高精尖體育人才的概率更低。

  明星引領和興趣至上

  從培訓市場的紅火可見,擊劍已經自帶“青少年”標簽。在思考如何跨越校園門檻時,令很多業界人士沒想到的是,擊劍項目對個人氣質的塑造,反而成為這項運動打動年輕人的重要原因。比如董力、孫偉等擊劍選手憑藉形象氣質走紅,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關注、了解甚至親身參與擊劍運動。在肖愛華看來,“這就是適應社會發展、提升項目知名度的新路徑。”

  2017年天津全運會擊劍賽場上,“董力加油”、“我愛孫偉”的橫幅遍及看臺。剛剛結束高考的牛怡青最初因孫偉“顏好、腿長”而成為他的粉絲,但為了“能體會到他比賽時的心理狀態”,“宅女”開始學習擊劍,通過孫偉在微博上介紹擊劍和運動知識的小視頻,牛怡青了解了重劍、花劍、佩劍的區別,也了解了擊劍服裝和劍柄的講究,並在孫偉比賽現場通過直播解説的方式讓“追星”多了不少專業色彩。

  借助明星效應打通賽事通道,是WME/IMG國際管理集團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克裏斯·金尼斯的一項建議。“我們想激勵更多青少年成為體育運動的參與者和消費者,就要做好造星運動,像李娜、姚明這樣的明星運動員,不僅具有經濟效應,他們的榜樣力量可以帶動青少年認識體育,並參與其中。”

  在多屏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運動員和觀眾,對“金牌”和“體育”有了全新理解。“青少年喜歡什麼?”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提出疑問,“新奇的場景、交友和競爭,這些元素體育都可以提供。”他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中國體育産業發展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這種差距多表現在對青少年體育興趣、愛好的引導上,“我們應該用拼積木的方式,以體育競賽為核心,把體育元素拼接起來,這樣才能讓青少年喜歡上體育。”在他看來,體育本身是遊戲,引導興趣是最基礎但也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我們一直過於強調成績,忽略了體育要靠興趣驅動。”

  姚明在這次大會發言中提到,籃協計劃引導更多社會資源,扶植各地傳統群眾籃球、小籃球、三人籃球等品牌賽事。其中,小籃球正是針對青少年的興趣“對症下藥”,“其實,小籃球有三四十年曆史,我小時候也打小籃球,但個子太高,只能用小籃球投成年人的籃筐,給了我很大挫折感。”姚明表示,今後會為青少年“定制”小籃球的場地器材,甚至比賽規則,“打籃球最爽的就是投籃得分,我希望能靠投籃得分的感覺把學生從電腦、作業本裏‘解救’到球場上。”

  社會化“體育”與傳統教育

  “解救”強調的是體育的教育功能,除了增強青少年體質外,規則意識、團隊協作、領導力、抗壓性等都是姚明眼中體育帶給孩子的財富。一旦“解救”成功,撬開的還有中國體育産業人才匱乏的桎梏,“體育産業人才培養是全方位的競爭,不局限在體育行業內,也來自文藝、金融、法律等領域。怎麼把下一代人才留在體育産業中?我們至少不能再僅僅從競技體育的角度看問題了,應該更加社會化。”

  在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林顯鵬看來,“社會化”甚至可以從體育課開始,“體育課一定要在校內完成嗎?”他説,當體育課的單一和枯燥給市場上的培訓機構帶來機會時,體育課自身同樣應該借助社會力量實現轉身,“各個項目都想進入學校,但學校的場地設施、師資很難滿足這些需求。可一味用傳統方式去上田徑、體操等傳統內容課程,又無法讓學生滿意,所以學校可以嘗試和社會主體結對子。”林顯鵬強調,這是重視項目教學的新模式,有利於養成學生的運動習慣,“倘若延續老做法,學生在學校沒有學會可堅持終身的運動項目,就形不成項目群體,為項目的産業發展埋下隱患。”

  在本次會議上,趙勇多次提及未來體育産業重點將打造體育綜合體及體育營地,兩者都離不開青少年參與。林顯鵬則表示,在歐美及日本等體育産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營地教育已經成為培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受益者還不僅是學生,“不同小鎮會服務於不同體育項目,包括橄欖球、棒球、籃球等,這是一個可期的市場。”但他也強調,這樣看似“多贏”的模式,前提是教育主管部門轉換思路,鼓勵學生從“題海”裏走出來。“畢竟,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也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林顯鵬説,“未來能不能真正把體育消費拉動起來,一個重要的衡量因素是看能不能真正讓孩子走到運動場上,做不到這一點,中國體育産業前景還不能説非常明朗。”記者 梁璇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