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體教融合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需多元化發展
2021-07-05 09:35:58來源:新華社編輯:王悅陽

  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王鏡宇)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4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體教融合培養競技體育後備人才是新時代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但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現實困境,應當探索多元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途徑。

  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其中,關於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方面,文件提出:“體育、教育部門推進國家隊、省隊建設改革與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相銜接,在高水準運動隊訓練、競賽、保障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並將其納入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序列。”

  劉波認為,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體教融合”探索過程中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只有認清這些困境,才有助於找到新時代中國特色體教融合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方面的著力點。

  在劉波看來,以前所説的體教結合模式的困境根源首先在於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對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不一。體教融合絕不是簡單地在以往體教結合模式的基礎上進行融合,而應當是全新的理念。其次,大多數高校體育的軟硬體資源配置匱乏且滯後,在經費投入、訓練條件設施、教練員水準、團隊配置、後勤保障、隊伍管理等方面,無法與體育部門相比較。同時,從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而言,關於高校運動隊的招生規模不超過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1%的限制不利於體教融合的實施,也不利於教育部門和高校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方面的制度設計。第三,體育部門很難從自身來緩解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學訓矛盾”,需要教育部門甚至是成立新的部門來緩解這一矛盾。近年來,一些有潛力的年輕運動員選擇進入大學深造,但由於諸多方面的不足,大學很難把有潛力的運動員培養成精英運動員。

  劉波認為,針對上面提到的這些現實困境,需要從幾個方面予以解決。一是形成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基礎理論,其中包括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的概念與內涵、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價值和培養路徑等。二是強化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頂層設計。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需要借鑒世界各體育強國經驗,通過頂層設計確定方向、理順思路、推動實施。三是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兩條路徑同步實施。從短期路徑來看,體育部門需要釋放更多的人才培養資源給教育部門,尤其是和大學進行合作。就競技水準而言,短期路徑對應了運動員的“短期成功”,即在競技生涯中取得優異競技成績。從長期路徑來看,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要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價值方面達成一致,即從運動員的需求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長期路徑對應了運動員的“長期成功”,即在競技生涯和退役後的職業生涯都取得成功。唯有如此,方能實現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培養途徑。

  劉波説:“進入新時代,理應探索更為多元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途徑。中國特色體教融合需要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協同,做到多種模式並存,開創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的新時代。”

  據劉波介紹,從清華大學近些年的實踐來看,高水準運動隊的發展能夠起到營造校園體育氛圍、帶動廣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作用。從培養高水準運動員的角度,清華大學在田徑、射擊、籃球等項目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清華模式”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學訓之間的矛盾難以根除,校際競技文化的缺失等。由於競技體育體制的制約,加上絕大多數高校不具備清華大學高水準運動隊建設中的資源配置條件,“清華模式”難以推廣。

  劉波説:“目前包括傳統體校在內的專業體制仍然是輸送高水準競技人才的主要渠道,高校高水準運動隊建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出現了‘北體模式’‘南體模式’‘清華模式’‘南工模式’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但只是有益的補充。放眼未來,‘體教融合’是大勢所趨。教育系統一定要發揮自身優勢,在育人的基礎上體教並重,才有可能與體育系統有機融合,為實現我國校園體育發展和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體教融合’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礎。”

  6月28日,“2021清華體育高層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教育部學生體協聯合秘書處、清華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等高校的代表就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教融合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的話題進行了探討。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