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解碼“冰絲帶”
2021-11-18 08:25:32來源:北京日報編輯:王悅陽

  本報記者 趙瑩瑩

  發令槍響,兩位運動員用力一蹬,從起點出發。冰刀劃過冰面的咔咔聲,就像是飛翔的預告,也宣告著“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在北京國家速滑館開賽。

  “運動員下腳的一剎那,就知道這個冰好不好。”在國際測試賽中,國家速滑館表現優異,或者説,冰面“很走道兒”。“這個場館非常美麗,冰面的體驗也非常好。”第一位登上賽場的荷蘭選手克萊依維爾德興奮地説。而對於北京城建集團總工程師、國家速滑館總工程師李久林來説,聽到運動員成績的那一刻,他才略感輕鬆,“這是一場對工程技術前沿的大挑戰,體現了中國建築行業的最高水準。”

  為深化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與冬殘奧會的籌辦過程中,“科技冬奧”願景貫穿始終,目標是為世界探尋更好的未來城市生活解決方案。有“冰絲帶”美稱的國家速滑館,無疑是探尋未來的生動注解。替代傳統鋼結構的索網屋面、碳排放值趨近於零的制冰水準、數字化生産與裝配技術……科技前進的每一小步,都是自主創新的一大步。

  從0到1

  國産索填補應用空白

  2021年11月6日,立冬前一天,北京迎來今冬第一場雪。一大早,李久林就以技術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建築工地上,為不久後的關鍵節點施工出謀劃策。“過去幹工程,最重要的是保證施工品質;現在幹工程,許多時候還要做好技術創新。”辦公桌上,一本本項目圖紙和實驗報告,是他持續創新的源泉,這其中,不少都和一個名字有關——國家速滑館。

  時間回溯到3年前。

  2018年1月16日,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對外公佈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國家速滑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招標結果,首開集團、北京城建集團、北京住總集團、華體集團4家單位組成的聯合體中標,並與政府出資方代表北京國資公司組建項目聯合體,負責國家速滑館的建設與運營。

  這是2022年冬奧會北京賽區唯一的新建場館,也是北京冬奧會首個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進行建設的場館,重要性和受關注度不言而喻。很快,李久林接到通知,去國家速滑館當總工。“工程複雜,工期又短,怎麼想都太難。你當過‘鳥巢’的總工程師,希望借助這種重大工程的主持經驗,把這根‘硬骨頭’啃下來。”臨危受命的那一刻,李久林的腦子裏就緊繃起一根弦:又好又快地建成國家速滑館。

  又好又快,腦海裏的四個字,真要做到卻是難如登天。

  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國家速滑館,有著靈動的造型:沿著外墻盤旋而成的曲面玻璃幕墻,猶如22條晶瑩美麗的“冰絲帶”,“絲帶”飛舞向上,圍合出頂部的馬鞍形屋面,仿佛森林的頂蓋。支撐起這造型的,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結構——長跨198米,短跨124米,索體總長20450米。“受力優、形態美外,索網結構的另一大優點是節能環保。”李久林説,國家速滑館索網屋面的總重量達968噸,用鋼量卻僅為傳統鋼屋面的約四分之一。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複雜的變形控制。這是因為,索網具有一定的柔性,當向高空提升時,隨著溫度、風力等環境因素發生變化,索網的最大變形值可達到470毫米。與此同時,國家速滑館的索網結構生根于8500噸超大跨度鋼結構環桁架上,環桁架也會在索網提升張拉中跟隨變形。而固定在索網結構上的管線,如除濕風管和雨水排水管,也要適應索網的變形。

  變形,是建設中的變數,也是建設過程中的難點。而當李久林提出在國家速滑館索網施工中捨棄採購成熟的進口索,改為應用國産高釩密閉索時,這個變數又增大了。

  “以前都是使用進口索,這次為何非得使用國産索?”“國外供應商追著賣索,幹嘛不買現成的?”“這麼重要的工程,萬一齣現風險,責任誰來擔?”……質疑的聲音不絕於耳。李久林卻堅持,100%使用國産索。

  “這是基於摸底調研後的合理判斷。”説起當初的這個決定,李久林解釋,這並非盲目樂觀,而是一次順理成章的突破。進口索雖然産品有保障,但價格居高不下,還會因加工、通關等導致供貨時間不可控。反觀國産高釩密閉索,早已在礦山、纜車等領域有應用案例,且整個生産流程中,只差製作索體外層的Z形鋼絲的技術,在短時間內是有望實現國産化的。

  “邁出第一步很難,但總要有人邁!”3個月的時間,李久林帶著項目團隊與生産廠家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第一根試製索,並經第三方機構平行檢驗,驗證了國産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19年3月19日,形似羽毛球拍的索網如“天幕”一般在高空張拉成型,不僅填補了國內大面積、超大跨度單層正交索網同步張拉的技術空白,也一舉打破了進口索的壟斷地位,填補了國産索在國內大型場館的應用空白。

  2021年10月,國家速滑館的超大跨度索網高效高精度建造關鍵技術,獲得中國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這也是中國鋼結構協會的最高榮譽獎。更值得驚喜的是,如今,上海浦東足球場、三亞亞沙會體育場等國內各大工程紛紛效倣,陸續應用起國産高釩密閉索,國內高端材料行業再一次實現“並跑”。

  從1到N

  智慧建造讓絲帶飛舞

  “真美啊!”2021年10月28日晚,國家體育場、國家速滑館、國家游泳中心集體亮燈,夏奧場館與冬奧場館遙遙相望、相得益彰,揭開了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魅力一角。

  而在國家速滑館項目技術品質部副部長蘇振華眼中,這份魅力來得更早一些:是拔地而起的效率,是自我革命的勇氣,更是精益求精的堅持。

  如果説國家速滑館的建設品質離不開突破與創新,建設速度更是須臾離不開科技的助力,或者,用李久林的話説:用技術贏空間,用空間換時間。

  “國家速滑館採用了全新的結構體系,可謂環環相扣。”李久林告訴記者,按照正常的施工工序,國家速滑館需要先進行土建施工,在土建結構完工後再進行鋼結構環桁架施工,環桁架拼裝完、現場實測實量後,才能進行索網的加工和施工,隨後是屋面和玻璃幕墻的施工。但若這樣按部就班地施工,工期上不允許。如何與時間賽跑?第一次項目碰頭會上,他就提出了平行施工的思路:在進行地上土建結構施工時,同步開展鋼結構、索結構的材料加工和施工。

  想像一下,當吊車、罐車在圍擋環繞的現場內進行地上混凝土結構施工時,場外,東、西車庫頂板上鋼結構環桁架已開始拼裝;

  當建設工人晝夜搶工,地上混凝土結構全部完工時,場外東、西兩側環桁架拼裝完成即將開始滑移;

  隨後,場外環桁架開始在高空向場內滑移,而地面之上,建設工人正編織鋼索;

  ……

  這一幕發生在國家速滑館建設現場的平行施工場景,讓不少人感覺震撼。像造汽車一樣造場館,僅用4個月就完成了原本按照順序施工需10個月的工程量,“這就是智慧建造。”李久林笑著説。

  實現智慧建造,精準分析是基礎。“作為施工團隊的‘大腦’,技術團隊要做的就是解讀圖紙,把建造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用數據展現出來。”蘇振華以8500噸鋼結構環桁架舉例,他們需要基於BIM(即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建立起鋼結構環桁架的模型,並對不同焊接溫度、自重、滑移、卸載等因素下的變形量進行倣真分析,計算出變形值,在加工和施工時彌補變形,再通過精準的測控技術和裝配化安裝,確保施工達到設計精度。

  對一座8萬平方米的冬奧場館來説,讀圖的計算量可謂浩大。“坐在電腦前,28歲的我第一次體驗到了頭疼的滋味。”蘇振華介紹,14天裏,他計算出了140個基坑的數據,“白天黑夜地算,只有數據準確了,施工才能精準。”

  實驗驗證,也成為貫穿場館建設全程的指南。比例模型實驗,在實驗室或工廠先做出模型,確保技術穩定後再到項目現場實施;材料穩定性實驗,從一個個樣板中必選最優材料。從2018年1月開始樁基施工,到2020年除夕夜亮起燈光,僅僅24個月,國家速滑館就完成了從精耕細作、拔地而起,到天幕編織、絲帶飛舞的結構施工。

  這種速度,是堅持高標準下的智慧效率。個子高、脾氣急的國家速滑館項目安全總監田寶新,對此最有發言權。2018年11月,鋼結構環桁架第一次試滑移前,只因為缺少幾道焊縫的數據,田寶新拒絕在審批方案上簽字,並叫停了試滑移的準備工作。“每道焊縫都得檢查一遍,數據一個不能少。”這位在工地上呆了30多年的建設“老兵”深知,安全無小事,為此他不惜當“惡人”。

  建設全程,國家速滑館實現了零事故。2020年5月17日,經12位評審專家現場考評,國家速滑館工程以148.5分的年度最高分,獲得2019年度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傑出工程大獎。評審專家一致認為,國家速滑館工程施工難度大、品質要求高,建設品質、標準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最環保的冰

  溫差控制在0.5℃以內

  其實,最令建設團隊忐忑的,是國家速滑館的冰面。

  為了在賽後實現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運動的全覆蓋,更多地為大眾提供冰上活動空間,自設計之初,國家速滑館就確定要採用全冰面設計,1.2萬平方米的冰面也創下了亞洲之最。但這個“亞洲之最”背後帶來的挑戰是:由於不同冰上運動要求的冰面溫度不同,全冰面的設計意味著要能對每一塊冰面實現單獨控溫,使整個場館實現同時運行、不同使用。

  如何制冰?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專家曾建議採用國際慣用的環保制冰技術,但中國團隊經過1年半的摸索,決定選擇技術更先進、能耗更低的二氧化碳制冰技術,即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環保的制冰技術,碳排放趨近於零,有助於打造出最快、最環保的冰面。

  這也是冬奧場館歷史上第一次使用的新技術。經模擬分析,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以內,相較于傳統方式,不僅效能可以提升20%以上,製冷也更加均勻,不會出現各個部位溫度不一樣、冰面硬度不均勻的情況。在以0.001秒計時的高水準競技中這些因素尤為關鍵。

  新的技術,意味著新的挑戰。參與國家速滑館冰板層施工的李燕敏説,要打造最快的冰,對制冰排管安裝精度和冰面混凝土平整度有超高要求。“冰面之下,實際上是厚度達17釐米的混凝土地面,包括加熱層、防潮隔汽層、保溫層、防水層、混凝土冰板層等9層結構,一層層疊加而成。”李燕敏介紹,總長度約120千米的不銹鋼製冷管道就盤踞在混凝土冰板層中,單根不銹鋼管的長度在40米到50米,光焊介面就有8574道。為了高品質完成任務,施工中,自動焊機取代人工焊接,一次焊接成型,“最終,混凝土冰板層水準高差在4毫米左右,連外國專家都誇讚,説做出了像鏡面一樣的效果。”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速滑賽道冰面品質滿足冬奧會比賽要求,北京2022年冬奧組委體育部特聘來自加拿大的制冰師馬克·麥瑟為制冰專家,由國內外制冰師聯合製冰。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智慧化管理,國家速滑館還實現了館內氣溫分層:冰面一個溫度,確保冰面標準穩定;運動員比賽空間一個溫度,保證運動員體溫體感,有利於創造最佳運動成績;觀眾席一個溫度,營造一個舒適的觀賽環境。

  被寄予厚望的“最快的冰”,在國際測試賽中沒有令人失望。今年10月,在國家速滑館舉辦的北京冬奧會首場國際測試賽“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中,3天的比賽,共有4名運動員5次滑出個人最好成績。

  國際滑冰聯盟副主席創·埃斯普利將這塊冰面形容為“無與倫比”。女子3000米冠軍、荷蘭選手克萊依維爾德表示,這裡的現代化設施讓她感到很震撼,非常幸運能夠有機會來到北京,參加這次測試賽。中國速滑運動員楊濱瑜則評價道,“這是一個華麗、漂亮的冰場,體驗感很好,冰面的品質也很好,各方面設施非常完善,非常榮幸能夠在國家速滑館參加比賽。”

  參與了國家速滑館建設全程的團隊,則對這塊冰期盼更多。“我期待等到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式開賽後,全世界的運動員都能在這裡體驗到最棒的滑冰感覺。”李久林説,從“鳥巢”到“冰絲帶”,既是重大賽事的場館,也是技術進步的標誌。

  相關新聞

  冬奧會後市民有望暢滑“冰絲帶”

  對於熱愛冰雪運動的人來説,暢滑國家速滑館指日可待。據透露,賽後這裡將成為國際滑聯卓越中心,常年舉辦各種冰上賽事,廣泛開展群眾冰雪運動,將成為北京市民參與體育冰上運動的多功能場館,集“體育賽事、群眾健身、文化休閒、展覽展示、社會公益”五位於一體的多功能冰上中心。

  實際上,為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北京2022年冬奧會所有場館的建設、改造都不僅僅是為了賽時,也充分考慮到了賽後的長期利用。

  比如,位於延慶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後將進行四季運營。其中,雪季將繼續舉辦高山滑雪賽事,為專業滑雪隊提供訓練場地,並向滑雪技能高級別大眾愛好者開放;同時利用回村雪道形成訓練雪道,面向廣大群眾提供舒適且富有趣味性的滑雪運動場地。非雪季時期,這裡將作為山地觀光和戶外運動場所,可以開展山地探險活動,包括山地越野跑、自行車、滑索、攀岩等多種方式。

  科技創新、智慧建造、綠色環保、可持續利用,獨具“中國范”的冬奧場館,將向世界貢獻奧運場館建設的中國方案。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