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洋人洋事 正文

山西許村:中西文化合璧 修復“神聖的家”

發佈時間:2017-07-24 11:31:14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薛陽 | 責編:石麗敏

  “家園從來就不是一個靜態、機械的建築,也不是局限人與人關係的人間組織。相反,家園是由當代政治、生態、科技、社會和自然集結而成,且不斷生長和流動著的‘生命軌道’。”在許村藝術公社的一間酒吧內,渠岩侃侃而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_副本

鄉村酒吧

  七月太行,山青水綠。2017中國·和順第四屆許村國際藝術節如期開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10位著名藝術家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江蘇等地的10多位藝術家齊聚許村,開展藝術創作、交流、講座、培訓.....中西方文化在這個深山古村落中交融、碰撞。

  “神聖的家”是今年藝術節的主題。

  渠岩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第一批前衛藝術家之一,也是當代知名的跨界藝術家。從2007年起,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藝術推動鄉村復興計劃和實踐,經過幾年的努力,將山西太行山山脈末端一個古村落許村建成具有國際影響的藝術家創作基地,也讓許村恢復昔日的繁華和熱鬧。

  有人説,渠岩是許村復活的靈魂。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_副本

明清一條街 

  古老的鄉村是一個不能被遺棄的歷史化石,它記錄著一方人的生産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和信仰,它擁有著獨有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産,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可以説是一種文化的DNA,是許多人記憶中的文化之魂,也是一種文化生命的延續。

  許村無疑是中國古老鄉村的一個活生生的標本。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傳統意義上的鄉村似乎正在走向沒落,日漸凋敝,古老的建築在坍塌,民俗正在淡化,在歲月的滄桑中守望純樸鄉土的只剩獨孤老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_副本

兩名外國藝術家在海報前駐足 (王軼瓊 攝)

  “中國鄉村版的798”“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山西省旅遊示範村”這些貼在頭上的標簽在向世人昭示許村還沒有步入俗套。

  十幾年前,渠岩跟當地的政府和村民建立了一定的聯繫,希望通過許村來探討今日中國鄉村問題及文明危機的根源,尋找中國文明的原碼,並尋找出復興許村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措施。在他以社會學的方式,對當地的經濟方式和人口進行調查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村民希望以政府拆遷的方式讓全家逃離農村。我們的家園交給誰來建設?這讓他焦慮和擔憂。

  慶倖的是,當地政府並沒有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讓這個一頭枕著幽奇古樸的山壑,一頭接著繁華絢麗街市的古村失去舊日的模樣。“試問你把墻都粉刷成統一的顏色,端起畫板的孩子們該如何調色?來這裡的攝影師怎麼去取景?”來自廣東工業大學的一位藝術家對一些現象唏噓不已。

  許村的歷史可上溯到春秋時代。舊村遺址為唐朝晉王李克用駐軍的營寨,祖先是于、楊、范、王4大姓,明朝開國年間由山上遷到山下建村,挖出了太行山區最深的井,直到現在老井還是村裏主要的水源。由於與河北省邢臺市只隔一座太行山,是晉冀兩省的交接處之一,從明清時代起,許村就是兩地政治、軍事、經濟交流的重要隘口,見證當時盛況的商業街,一直保存到現在。

  2011年,許村國際藝術公社成立。“中國·和順首屆鄉村國際藝術節”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波蘭、捷克及國內的藝術家駐村創作,每人留下兩幅作品作為許村的永久收藏。東西方文化在這裡落地,不久的將來會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_副本

孩子們在第四屆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合影留念(范乃文 攝)

  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藝術節,讓許村這個有著歷史印跡、文化內涵的傳統古村落,開始散發出藝術的絢爛色彩,日漸吸引世界各地人們的眼球。許村也成為澳大利亞藝術基金會、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繪畫室、台灣大學鄉村研究所、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等國內外十多家機構的創作寫生基地。

  行走在許村的鄉間小路上,不經意間會碰到黃髮碧眼的老外。廢棄的糧倉、鄉村酒吧、泥塑、烙畫、和活靈活現的鐵質工藝品,濃濃的文化氣息在日升日落的古村流淌成一幅旖旎的風景畫。

  鄉村需要溫暖,一點點復活,現在的鄉村還有灰燼,吹一吹還會重新燃起。瀕臨死亡的鄉村需要外部力量激活。這個外部力量就是國際藝術節,渠岩説。

  每屆藝術節都會邀請中外著名畫家、著名藝術家來許村,除了藝術創作之外,他們都會自願辦英語、繪畫、鋼琴三個培訓班,免費培訓當地的小學生學習,第一屆有120人參加學習,這界有260多人報名學習。在優秀的當代藝術家的教導下,當地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許村村民也開闊了眼界,開始重新審視家園的價值,更有一些村民返村創業,修繕舊院落,開辦農家樂、小商店,鼎盛時全村有60多家農家樂接待遊客。許村大有希望!作為文化藝術節的“挑旗者”、和順縣政協原主席范乃文信心滿滿。

  王軼瓊是國內知名畫家,版畫作品《從南方遙想北方》、《遠山的倒影》分別獲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版展銀獎、銅獎,《向日葵》、《大河》等入選當代中國版畫展。今年是第一次來到許村,他覺得義務助學是這個藝術節最大的亮點。當代藝術應該回到農村,進行文化回歸,同時農村也需要當代文化的引領,來完成延續和復興。他授課歡迎家長也參與互動,把課桌放到四週,讓家長坐下來,孩子們在中間學習繪畫。他説,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家長教育,讓家長也一起參與學習。

  王若瀛來自上海,是來許村年齡最小的藝術家,這是她第3次來許村,在她看來,這裡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較大的改變,從幾年前孩子們的好奇到現在的熱愛,這群山裏娃的激情深深感動著自己,她相信,藝術的細胞會在這些比自己小幾歲的山裏娃腦子裏生根發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_副本

“我在哪個班?”,孩子們渴望的眼神 (范乃文 攝)

  REST、STOP.....在一個戲臺子上,12名學生正跟一名外國女老師學習做遊戲,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聽講,一會兒雙手做著起飛的動作,一會兒雙手及腰,一堂課下來,個個孩子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我是來自鄰村喬莊的宋啟然,我今年10歲,我是跟同學一起來學英語的,這裡的老師們真棒,我很喜歡這裡的老師和她們的教學方式,一天下來,能掌握不少單詞呢!”宋啟然邊説邊拿出一個小本子給記者看。

  事實上,跟宋啟然有同感的學生不在少數,13歲的李明,是從和順縣城趕來學習鋼琴的,“老師讓我們把自己的雙手畫在一張紙上,編了號,這樣就容易記在腦子裏面,去輕鬆掌握琴鍵。”李明説,“以前覺得鋼琴學起來很難,現在覺得很輕鬆,教我們的老師才比我大幾歲,像姐姐一樣,我們之間沒有距離感。” 

  江付秀是許村的貧困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22歲在太原上大學;二女兒上初中。家裏辦了農家樂,但生意不好,去年收入10000元左右,丈夫今年在木耳廠打工,估計三個月下來能收入5000多元,二畝地核桃樹去年遭水災,沒有收成。今年的藝術節吸引來了比往年更多的客人,她家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上一屆藝術節兩個女兒都去參加了英語、繪畫學習,今年二女兒又去報了英語、繪畫、鋼琴培訓。明顯感覺二姑娘變得開朗活潑,她假期學完功課還在街上招攬客人,回家也幫著招待客人。江付秀指著站在街頭的二女兒欣慰地説。

  “許村的學生接受能力很強,有時比大城市的孩子理解力還強。另外就是這裡的孩子開放大方,善良不設防,不僅僅是熱情,剛來這裡我和他們並不熟悉,有幾個孩子會走過來用雙手捂住我的眼睛,感覺象家人一樣親切。”從美國回來的90後吳若聞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_副本

來自上海的鋼琴藝術家王若瀛在作練習 

  但此次活動受邀的雕塑藝術家余華夢,作為美籍華人的她卻有自己的看法。她覺得象許村這些原汁原味的東西,也許就是民族的,就是最美好的,最有標誌性的東西。但現在見到的可能是許村最後一代人,她想像不出許村將來會是什麼樣子。

  在渠岩的微信朋友圈裏寫著這麼一段話:許村村民已將藝術節作為自己的節日與廟會。由於傳統節日已失去文化內涵,變成假日。許村藝術節已深深嵌入地方文化與生活中,許村藝術節的生命活力得益外部文化資源與當地文化邏輯的成功嫁接,它印證了全球化時代世界與地方的共生性。而此種共生關係之所以是可持續性的,恰恰在於它是在節慶和遊戲中完成的。

  希望未來的許村及跟許村流淌著同樣“血液”的古村落,都能以自己本來的面目,活下去。

  許村,加油!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