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晉中許村 一個太行山古村文化扶貧的探索

發佈時間:2017-07-26 17:08:06 | 來源:新華網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晉中許村,一個太行山古村文化扶貧的探索 

  7月中旬一個清涼的夜晚,在太行山上一個古老的小村裏,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沙龍正在進行。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渠敬東與中外藝術家以及當地近百名村民進行交流。

  這個沙龍是“中國和順第四屆許村國際藝術節”的諸多活動之一。許村,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晉中市和順縣的一個小山村,這幾年通過“文化搭臺”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前來交流創作,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也使當地村民們思想更加多元、更加開放,行動也更有方向、更有動力,為這個貧困小山村的脫貧,平添了一份“文化力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1

外國藝術家和志願者在教授小朋友們英語

  小山村充滿了文化氣息

  和散落在太行山中數不清的村莊相比,許村沒什麼特別,缺少資源,人均只有一畝多地,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核桃,村民收入微薄。想要擺脫貧困,只能依靠外出打工,因此村裏的人越來越少。

  但是許村有一個特點是其他村莊不具備的,它是一座古村落。從2007年,國內知名的當代藝術家渠岩準備實施“藝術修復鄉村”計劃,經過多方了解接觸,選擇許村作為這個計劃的起點。“中國和順許村國際藝術節”由此問世。從此,許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渠岩也被許多人看作是許村“復活”的“發動機”。

  對於如何定位許村國際藝術節,渠岩表示,“我不想把許村藝術節辦成一個名流的鄉村派對,而是要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成為藝術節的主角。”

  來自北京的藝術家王軼瓊説,“與以往我參加的其他藝術節相比,許村藝術節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我們有很多時間與村民接觸,還能給村裏的孩子們上課。用藝術與村民發生聯繫,開闊視野,用藝術與集市發生關係,體現價值。”

  “我這次報了繪畫班。這些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新奇的點子和創意,他們畫得特別好,也非常有趣。我覺得自己也比以前畫的更好了。”13歲的范辰宇小朋友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2

小朋友們圍在王若瀛身邊學習鋼琴彈奏

  來自上海的鋼琴演奏家王若瀛已經是第三次來許村了。對於這個年齡最小的來客,村裏的孩子們感到很親切,總愛圍著她轉。

  “第一次來時,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對這裡充滿了好奇。之後每次來,這裡的變化都讓我感到欣喜。我相信,文化藝術的細胞會在這些小朋友們心中生根發芽。”王若瀛説。

  志願者劉曉榮介紹,今年有200多名附近鄉村和縣城裏的小朋友來報名參加英語、繪畫、鋼琴的課程,因為學生的年齡各不相同,所以課程安排也有所區別。藝術家們來這裡除了進行藝術創作,還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會用在助學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3

古老村落裏極富現代氣息的日光房

  “富了腦袋”才能“富起口袋”

  一直深度參與藝術節組織的許村國際藝術公社社長范乃文,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許村人。

  范乃文表示,藝術節産生的文化力量,使許村的鄉親們見了世面,長了志氣,腦子也更“活套”了,想事、做事有了底氣,“我覺得這是有了自信,文化自信和家園自信,只有‘富了腦袋’,才能‘富起口袋’。”

  外面的藝術家們帶來的不僅是各種文化在許村的交流碰撞,也在方方面面改變了許村。許村國際藝術區已初具規模,包括許村國際藝術公社創作中心、藝術家接待中心、許村當代美術館、鄉村酒吧等。這些變化使許村成為了眾人眼中的“中國鄉村版的‘798’”,一個大家都想一探究竟的神秘去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4

乾淨整潔的許村明清街

  而村民們也已不再將舊房子推倒重建,而是在保留古老家園特徵的基礎上,進行修復性改造,這些修復後的“老房子”也讓各家找到了新“營生”。

  村中的明清小街兩邊,分佈著多間由村民自己打理的鄉村藝術品小店。這裡銷售的全是村民們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樹根、樹樁、廢舊農具等打造的“鄉土藝術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5

村民們創作的“鄉土藝術品”

  許村的“第一書記”杜軍華指著街邊的藝術品小店和裏面的手藝人説:“隨著許村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外面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就學著外面的樣子開始做些小東西。雖然這些還顯得粗糙簡陋,但他們這份自己動手改變貧困狀況的精氣神更加寶貴。”

  許村所在的松煙鎮黨委書記李虎認為,藝術節帶來的收益包括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短期就是藝術節期間遊客接待帶動了住宿、餐飲等方面的收入增長。長期收益是四個變化,一是打通了許村與外界的聯繫和交流,讓當地群眾的觀念得到了提升,思想得到了解放;二是促進了基礎設施的完善;三是用文化引領旅遊,帶動經濟發展;四是激勵外出的村民回鄉就業、創業。

  “我們更看重這個長期的收益,這四個變化為許村脫貧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也顯示出了文化在脫貧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李虎説。

  脫貧産業體系正在形成

  自2011年以來,許村國際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三屆。藝術節不僅是這個小山村的文化盛事,也成為了和順縣對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國鄉村版的798”“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山西省旅遊示範村”……許村有了越來越多的名片。

  名氣有了,人氣旺了。不僅是外面的藝術家和遊客來了,而且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來了。村子裏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他們改變了脫貧只能外出打工的思想,看到了守著家園就能致富的希望。有人看準文化旅遊辦起了農家樂,也有人看準了高效農業等增收的渠道走上了産業脫貧之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6

村民喬彥珍在自家的農家樂裏為採訪的記者介紹情況

  喬彥珍原先在縣城工作,看準越來越熱的許村文化旅遊發展勢頭,他返鄉經營起了農家樂,成為許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喬彥珍説,政府一直都對農家樂經營給予支持,免費提供餐具、桌椅、空調等,還提供服務培訓。這些年,正常情況下農家樂的經營者年收入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七八萬元。今年因為有藝術節,平均每天收入就有1000多元。

  當眾人誇讚他的普通話比其他村民好時,喬彥珍説,“我現在在學普通話,等以後來許村的外國客人更多了,我還要學英語。”

  除了文化助力脫貧,許村的一批高效農業項目及精準扶貧項目也正在加速實施,“土裏掘金”也成為村民的脫貧良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7_07

夜幕下許村鄉村酒吧前也透著文化對這裡的改變

  在各項産業助力脫貧的效果上,杜軍華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大棚香菇種植可為20戶貧困戶創造就業,木耳種植可為50戶貧困戶創造就業,萬壽菊種植可為30戶貧困戶創造就業,這三項産業由於時間重合,不會造成人員重復就業,而農産品加工廠還可為20人創造長期就業。他透露,下一步,針對60歲以上人員,還將推動家庭養殖、刺繡、小手藝、小百貨等的發展,覆蓋到全村的貧困人口。

  杜軍華表示,在縣委、縣政府相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隨著村民們觀念的更新,主動幹事意願的加強,他對2018年實現許村脫貧“很有信心”。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