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從開大刀到微創 見證醫療大發展

發佈時間:2017-10-18 11:00:17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郭婧 | 責編:石麗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9

山西晚報 記 者(左)在手術室近距離了解常峰的工作。

  ○個人檔案

  常峰:53歲,山西省人民醫院骨脊柱微創病區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椎間孔鏡微創技術的領軍人物。2016年中國醫師獎獲得者;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全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全國委員。專長: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腦癱手術等。

  在北京市某知名大醫院,流傳著一個段子:某山西籍男子扛著鋪蓋,帶著十幾萬積蓄,蹲守醫院大廳,排隊掛號半月有餘,終於見到該院骨科專家,請求開刀治療腰椎疾病。卻只得到十字真言:“快去找你們山西的‘常峰’!”幾天后,常峰在該男子的腰椎上打個小孔做了手術,根治了他幾十年的腰椎間盤突出,花了不到4萬塊錢。

  段子的真實性無證可考,但在國內脊柱微創界,提起“山西常峰”,業內專家和病人們的認可度非常高。在省人民醫院六病區脊柱微創病區,經常能見到這樣一幕: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幾經輾轉,只為見“常主任”一面。病人們在“好大夫網”上留言説,只要是骨脊柱上的毛病,見到常主任心裏就踏實了。

  進入更大平臺,思考的更多了

  1964年,常峰出生於懷仁縣的一個教師家庭。“我們小時候,晉北的出生缺陷率比較高,十里八鄉的瘸子、拐子很常見。可診療手段也很有限,誰家要是生出來個殘疾娃娃,基本上這個家都要被拖垮。”幼年的情景給了常峰非常深的觸動,他決心當個好醫生,因此高考志願全部填報了醫學專業。醫學院畢業後,他進入省榮軍醫院,當了一名外科大夫,專治小兒麻痹症、腦癱引起的各類脊柱肢體畸形疾病。

  2003年,常峰調入山西省人民醫院骨科工作。有了更大的平臺,接觸到了更多的疑難雜症,常峰在醫療技術和學術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高。提起這一段的經歷,他總是心懷感恩,“我們經常誇某一名大夫手術做得好,患者感謝他;其實,醫生更應該感謝患者,因為是患者將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託付給了醫生,醫生才有了提高和施展技術的機會。”

  接觸的病人多了,常峰對於手術方式的思考也多了起來。在本世紀初,國內對骨脊柱疾病的手術方式還主要集中在開刀上,一般會留下幾釐米長的大切口,業內俗稱“開大刀”,會給病人造成一定的經濟和心理負擔。當時,國內對骨脊柱疾病的治療有三個階段:打針吃藥—理療(牽引、按摩)—開刀。通過學習,常峰琢磨著,在理療和開刀之間,應該還隱藏了一個階段,那就是微創手術。

  放棄熟悉領域,鑽研微創技術

  2010年,在一個國際學術交流會上,常峰聽到一名來自德國的專家,講到了脊柱微創手術。他非常興奮,當下與國際專家交流。回到醫院後,常峰一邊開始向醫院打報告、買設備、籌備開展新的微創技術,一邊埋頭書海,大量收集國內外的醫學文獻數據和資料。

  但常峰最先提出的一系列設想,遭到很多同行的質疑和反對。首先,醫生在觀念上很難接受。其次,技術上難度大。由於不開刀,在孔鏡下操作,視野狹小,類似于讓醫生在“針尖上跳舞”,對技術考驗非常大。再次,因為沒有大量的臨床病例做支撐,學術界對此爭議頗多,阻力極大。

  中國有句古話,“年過四十不學藝”,而常峰選擇在自己48歲這一年,放棄熟悉的領域,挑戰醫學新高度。在吃了一系列閉門羹,聽了眾多的好心勸告後,他並沒有放棄。2012年2月,春節剛過,山西省人民醫院骨科做了第一例脊柱微創手術。“患者是一名70多歲的老人,腰腿疼痛,站立行走困難,術後第二天就下地走路了。兒女們喜極而泣,説要趕緊回村放鞭炮。”回憶起5年前的一幕,常峰説,所有的艱難、阻力,都在患者的笑容裏化解了。

  穿20多斤重的防護服做微創手術

  2017年10月16日,週一。對常峰來説,是極為普通的一天。上午7點30分—9點,常峰在六病區依次走到33個病人的床頭,進行每週一次的“大查房”。“3床的老人年齡偏大,禁食時間不能太長,安排在今早第一台手術。”“8床的斜頸小姑娘明年高考想報藝術類,術後恢復要叮囑好,不要讓傷口留疤”……在樓道裏行進間,常峰將這些“特殊病人”給醫生們一一叮囑著。

  10月16日,從9點到13點,常峰在手術室裏穿著防護服,在射線下連做了兩台手術。13點20分,在手術室門外的一間小的休息區,常峰讓護士給記者加了一份盒飯。在吃盒飯的間隙,他被告知“臨時加了一台手術!”而此時,距離他14點30分出診還有不到一個小時。匆匆扒下最後一口米飯,常峰在進手術室前打電話給醫院門診,“通知下午的門診病人,多等半小時,實在不好意思。”

  躺在手術臺上的患者彭師傅,蟬聯某廠礦勞模多年。因為是局麻,手術中的他還能跟醫生們聊天兒。“老彭,你手術好了,有啥打算啊?”常峰問。彭師傅説,“廠子裏今年效益不錯,我這還得再當幾年勞模。”

  同行們評價,常峰的手術堪稱教科書級別,一針定位、乾淨利索。病人們説,找見常主任,就算找見依靠了。記者問常峰,“別人誇你,你高興不高興?”他説,“咋不高興,就是更想聽點兒建設性意見,更渴望有學術、臨床上的統一認識、精益求精。”

  等待手術器械消毒的間隙,記者和常峰坐在手術室墻角的地上。記者問他,“你平時老問病人,這裡難受不難受?你每天從早到晚連軸轉,難受不難受。”常峰嘿嘿一笑,“咋不難受,但一進入狀態,就忘乾淨了。”微創手術要在倫琴射線下進行,醫生要穿上20多斤重的防護服。在手術臺前站上半天,常峰前胸後背的手術衣就濕透了。

  從2012年到2017年,醫生們從“開大刀”到使用孔鏡微創技術;患者們從被動接受治療,到主動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常峰説,這5年間,他見證了祖國醫療的蓬勃發展,看到了患者的微笑,也感受到了醫學進步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他的中國夢也越來越清晰了。

  “你的中國夢是什麼呢?”記者追問道。

  在手術室的墻角,常峰翻出一首新作的小詩:“微創除疾惜眾生,縱有倫琴伴光陰。但因從醫心徹悟,願作度他夢裏人。”他笑著説,這就是他的夢想,一名醫生的中國夢。(山西晚報記者王芳)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