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 正文

長治市屯留縣老人:把詩當信仰

發佈時間:2018-10-19 13:29:30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路鵬程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老人把詩當信仰 想參加“中國詩詞大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90副本

  引言

  在長治市屯留縣余吾鎮西街村,有一位今年67歲、精神矍鑠的老農叫王國富,他每天利用勞動間隙、陰天下雨等時間,學習傳統文化,背誦中國古詩詞,如癡如醉,至今堅持50年不動搖。在他的熏陶下,4個子女學習成績優秀,紛紛考上重點大學、參加工作。他的“獨特行為”,在余吾鎮廣為流傳,成為鄰裡街坊學習的榜樣。

  10月16日,山西晚報記者慕名前往探訪了這位老人。

  舉手投足皆有詩  

  當日上午,山西晚報記者與河頭村紅色文化愛好者郭蘇文、屯留縣書法協會副會長任書榮,前往余吾鎮西街村慕名探訪王國富老人。

  王國富是個急脾氣,我們剛進屋,他早已經準備好待客的茶。“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一邊斟茶,一邊吟誦陸游的《遊山西村》。

 “酒在哪?”與老王非常慣熟的郭蘇文説,老王從沙發後邊拎出五六種酒,與老王同村的任書榮連連搖頭。老王恍然大悟,從老櫃子下邊掏出一瓶無牌無名的白酒,這是當地鄰居十年前釀的老酒,味道勝卻無數好酒。“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老王脫口而出。

 “歡迎你隨時到咱家敲門、做客。俺家雖然沒有臘酒,但是有羿神酒。”一位同行者聽懂了老王誦讀的古詩。

  王國富從小喜歡古詩詞,在學校曾被譽為“古詩王”。小學畢業後,無論幹什麼,總唸唸不忘背誦古詩詞,每天黎明時分,準時起床,拿出古詩詞書籍,學習新內容,復習舊內容。八點鐘,開上自己的大型農機,為當地農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他一刻也不得消閒,基本做到學習、生産兩不誤。人們説,老王舉手投足皆有詩。

  掌握多門傳統藝術手藝

  王國富的人生經歷可謂豐富,很早就迷戀上詩詞,後來成了司機,經常外出運貨,有充足的學習時間,背誦了大量中國歷代古詩詞。

  在“週游”全國各地的間隙,王國富廣泛訪問當地有文化的老者,學習傳統文化藝術,掌握了多門傳統藝術手藝。2011年元宵節,他在家鄉屯留縣余吾鎮舉辦了始於宋、興于明清的“打鐵花”表演,吸引了當地數千群眾前來參觀。2012年連續兩年元宵節,他在余吾鎮舉辦黃河九曲燈,前來參觀的群眾人山人海,引起了當地文化、宣傳部門的重視,市縣級廣播電視臺分別予以報道。

  在不斷追求傳統文化的同時,他從思想、道德上受益匪淺。王國富經常教育子女與人為善、見賢思齊、尊老愛幼。如今,子女們讓他進城享清福,一貫勤勞的他閒不住,更舍不下當地的父老鄉親。

  “那些古詩詞就是過去的人們用入世的觀點在紅塵當中摸爬滾打,凝結而成的心路。我們通過讀詩去領會、去交流,這種獨特的人生經驗是需要保留的。”在王國富看來,詩詞會改造人的心靈。“愛詩的人連靈魂的回路都是不一樣的,把詩詞當做自己的信仰,如果一個人能夠一輩子只堅持一種信仰,也是很幸福的。”王國富説。

  助人為樂是常事

  王國富雖年逾花甲,但身體硬朗,是村裏出了名閒不住的人,多年來,無論給別人運輸貨物、還是農田作業,他從來不與農民在費用上斤斤計較。何時有錢何時給,從來不主動追賬。一些困難戶求他幫忙,他從不計較得失,常常貼錢為他們耕種秋收,鄉親們都稱他是村裏難得的大好人。

  有一年秋後耕地季節,特困戶老張,連續兩個早上在王國富家門口徘徊,老王主動上前詢問:“你有什麼事直説。是不是要耕地?”老張不好意思地説:“我欠你兩季的耕地費了,不好意思再開口。”“真是的,你家困難都知道,走!”他説著話就跳上拖拉機,直奔老張的地裏,不到1個小時就耕完了。老張挽留他吃早飯,他邊走邊擺手:“趕不上!”

  性格開朗的王國富經常外出、結交廣泛,村民遇到住醫院、開證明、上學校等難題,常常向他求助,他從不推諉,更不收好處費。有人説他自找不清閒,他説,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積德行善”。在他的感染和熏陶下,兒女們無論在家還是工作崗位,都以父為鏡,誠信做人,樂做善事,成為鄰裡街坊的道德榜樣。

  談到農村養老、醫療、上學、空巢等問題時,王國富感慨地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句子作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問及今後有什麼打算時,老王斬釘截鐵地回答説:“如果沒別的意外,我要進軍2019年中國詩詞大會,這也是我一生的心願!”(山西晚報記者 張文舉 通訊員 秦風明 夏民安)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