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生態文明建設繪就綠色山西

發佈時間:2019-09-29 11:14:13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李佳藝 | 責編:李勝蘭

  車行太行山,喬灌互補、群峰披綠、萬壑蔥蘢;人遊汾水畔,波光粼粼、蘆葦搖曳、飛鳥漫步;靜坐古城墻,碧空如洗、鳥語花香、沁人心脾……山西的風景裏不再只有“黑”“黃”兩色。

  這樣的轉變與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逐步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分不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全方位築牢生態屏障,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天越來越藍。

  70年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上世紀80年代初實施林業“三定”,90年代進行“四荒”拍賣,新世紀開展“山上治本”“身邊增綠”,特別是近年來,我省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啟動實施了“兩山”生態修復工程,圍繞生態修復機制創新試驗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試驗區、“一圈一帶”生態修復先導區、生態保護修復助推脫貧攻堅先導區“四大定位”,創新置換造林、購買式造林、碳匯造林、開髮式造林等機制,全流域佈局,按山系治理,整區域推進國土綠化,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統計顯示,森林面積4816萬畝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4265萬畝,森林覆蓋率20.5%比新中國成立初提高18.1個百分點,近年來每年營造林面積都在400萬畝以上,目前森林覆蓋率在3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39個,佔全省1/3。《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00年-2017年山西的植被生態品質改善在全國最快,生態環境呈明顯轉好趨勢。

  站在右玉縣南山頂上,松濤陣陣。這裡已成為眾多居民的休閒選擇。60年來,右玉堅持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3%提高到現在的47.6%,已經告別不毛之地的別稱,成為一個草的世界、樹的王國。

  從改善治理到加大汾河干流生態補水力度,70年來,我省傾力修復生態環境,大河重現風光旖旎。

  汾河、桑幹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和大清河的流域面積佔到我省國土面積的72%。讓“七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成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將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納入“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標誌性工程加以推進,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探索生態化、全流域、系統性治理。2018年9月26日,我省印發《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方案》。目前各項創新機制落地落實,汾河干流新二壩、沁河重點段河道治理和滹沱河繁峙段生態修復等一批重點工程穩步推進,“七河”流域修復初見成效。

  汾河作為“七河”治理的重中之重,我省今年首次以省政府令的方式明確汾河污水治理的目標任務和要求,確保今年“廟前入黃口”水質退出劣V類。到2020年,山西要全面消除汾河劣V類斷面。

  全方位的生態修復,讓建設美麗山西的步伐堅定有力。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省就已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共建有淤地壩18161座。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4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63%,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從污染防治到環境空氣改善明顯,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同比下降10.8%。70年來,我省多措並舉保護生態環境,黃土高原增添藍色名片。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省主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國大格局,生態環境保護緊扣産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堅持從轉型、治污、減煤、控車、降塵五個方面入手,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全力做好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工業無組織排放、工業爐窖專項整治,實施最新的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實行運輸車輛全封閉上路管理等,“五管齊下”堅決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改善。今年8月,全省PM2.5濃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為近年來最好水準。前不久,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召開期間,山西的藍天碧水綠地,給社會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獲得了“二青藍”的美譽。

  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生態文明建設讓我省重現了萬木並秀、山清水秀的美景。三晉兒女將繼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的囑託,不斷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機制和路徑,推動“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交融、互促,讓綠色成為美麗山西的底色。

  本報記者張麗媛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