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發佈時間:2019-09-30 09:36:46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李佳藝 | 責編:李勝蘭
  •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2019山西糧食産銷銜接會會場

  •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 奮力開創山西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新局面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是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穩步推進,呈現出3個特點:
  一是始終緊緊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糧食生産和糧食流通工作,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省非常重視糧食和物資儲備工作,特別對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糧食儲備管理、重要和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山西小米”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等工作做出重點部署。
  二是始終堅持以糧食安全為中心。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糧食極端緊缺時期,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糧食逐步由緊平衡到總體基本平衡時期,山西糧食流通工作都能夠始終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以糧食安全為中心,以穩定糧食價格、保證市場供需平衡、保障人民群眾生活為己任,在糧食生産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確保了全省糧食安全,為山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應有貢獻。
  三是始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主線。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確保全省軍需民食,全省糧食流通工作就一直在改革中摸索前行。從1953年實行糧食統購到1985年改為合同定購,經歷了余糧依率統購、糧食三定、差額包乾、徵購包乾等多次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先後推進了糧食價格體系改革、糧食購銷體制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糧食行政管理機構改革以及儲備糧體制改革、糧食財務體制改革等,使全省糧食流通工作在改革中不斷得到創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糧食生産、流通、儲備方面也發生許多新變化。
  第一,糧食産量大幅增長。1949年,全省糧食産量不足52億斤。經過30年的發展,到1978年,全省糧食産量達到70億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包産到戶等一系列鼓勵糧食生産政策和合同定購、雙軌制等一系列糧食流通政策,糧食生産得到大幅提高。到1990年,全省糧食産量達到193億斤,實現了“七五”計劃糧食産量95億斤的目標。十八大以來,全省糧食産量穩定在250億斤以上,2016年以來,連續3年産量在260億斤以上,2018年總産量達到276億斤,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3倍。第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糧食流通體制主要經歷了自由購銷階段、統購統銷階段、糧食購銷價格雙軌制階段、以糧食市場化為趨向的糧改階段、糧食購銷市場化階段。第三,糧食儲備日益健全。解放初期,全省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儲備糧,1950年,僅有國家庫存不足5億斤。我省真正建立儲備是從1963年開始,但儲備量不大。1969年,全國根據儲備糧性質和用途不同,建立“506”糧和“甲字糧”儲備。十八大之後,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省、市、縣三級儲備不斷健全。
  自2011年以來,連續9年舉辦山西糧食産銷銜接會,通過與相鄰省市加強糧食産銷對接,把需要的小麥、稻穀、食用油引進來,把需要調出的玉米、雜糧銷出去,有效保障了全省糧食總量平衡。據不完全統計,9年來累計簽約總量達1283億斤,其中調入小麥454.5億斤、稻穀110.7億斤、食用油14.4億斤;調出玉米543.6億斤、雜糧159.3億斤。
  今年9月23日-27日,2019山西糧食産銷銜接會暨産業經濟和優質糧食工程現場經驗交流會在太原、朔州舉行,這是我省連續第9年舉辦糧食産銷盛會。今年會議的主題是:聚勢聚力,融合融通,轉型發展。本次系列會議旨在通過搭建省際間、企業間糧食産銷合作平臺,促進區域間糧食供需平衡和産銷協作;通過以大型企業為參與主體,以信息共享、經驗交流、項目合作為主要方式,切實保障口糧消費需求、宣傳雜糧特色優勢、助力主食産業發展;通過現場交流糧食産業發展經驗,省市之間相互學習、傳經送寶、互促共進,碰撞出振興糧食産業發展“智慧的火花”;通過檢點全省“優質糧食工程”項目建設進展情況,督導完成“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任務。
  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陜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山東、河南、廣東等12個省(區、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代表,益海嘉裏(太原)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福臨門食品有限公司、五得利麵粉集團等150余家大型企業代表參加2019山西糧食産銷銜會,其中70家企業現場集中簽約,簽約數量創歷年之最;山西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北京、天津、山東、陜西、吉林、黑龍江等6省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簽訂了省際間産銷合作協議,加深與糧食主産銷區之間的對接溝通,省際間糧食産銷合作關係更加穩固,也為山西特色糧食品牌和産品進軍主銷區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會議期間,省際間和省內外糧食企業簽約糧油購銷總量共計57.3億斤,其中調出玉米雜糧32.1億斤,調入小麥20億斤、大米4.1億斤、豆粕1.1億斤,在保證全省口糧消費需求的同時,持續拓寬了玉米雜糧外銷渠道,提升了新形勢下糧食安全保障水準。
  會議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中原糧食集團多福多食品公司、杭州芒種品牌管理公司,分別就糧食産業政策和主食産業化發展作了專題解讀和經驗報告;組織省外政府團、參會企業代表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山西水塔醋業公司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召開山西省糧食産銷銜接省內外企業分組座談會,上線發佈“便民晉糧”APP等;“吉林大米”“運城麵粉”“忻州雜糧”等糧食産業品牌以及山西糧油集團交城物流産業園區項目分別作現場推介,向社會全面展示了山西小雜糧物華天寶、自然天成、綠色有機、食藥兼備的豐富特性,以及商品量大、外銷量多、品質優良的生産優勢;全面展示了我省小雜糧精深加工發展水準,以及雜糧全産業鏈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發展方向,吸引省外優秀糧食企業和客商投資山西、互利合作,共同做優、做強山西玉米雜糧和麵粉加工産業,實現多層次、寬領域合作共贏。
  9月23日-25日,山西省“優質糧食工程”工作推進會和首屆糧食産業經驗交流會先後在朔州市山陰縣召開,兩個會議的召開,為山西“優質糧食工程”項目實施以及糧食産業經濟發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並通過凝聚共識、交流互鑒,為全力推動糧食産業的高品質發展,構建新時代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強力支撐。在25日召開的山西省首屆糧食産業經驗交流會上,30家首批獲得“山西省省級糧油産業化龍頭企業”稱號的企業和17家獲得2019年度“山西好糧油”産品稱號的企業獲得授牌。朔州、長治、運城等3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山西沁州黃小米有限公司、山西龍首山糧油貿易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和企業代表作了典型交流發言。會議期間,組織企業代表赴懷仁市、右玉縣、山陰縣等地,對優秀糧油企業的基地建設、品質追溯、有機旱作農業等進行了現場觀摩。
  近年來,我省逐步走出一條符合實際、具有山西特色的糧食産業發展之路。2018年,山西省糧食産業龍頭企業496家(其中産值達億元以上20個),年加工能力1209萬噸,工業總産值254.3億元,實現利潤30.5億元。總體來看,全省糧食産業發展得到大幅提升,工業總産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均有較大增幅,分別比2017年增長20%、20%、77%,連續3年在全國糧食産業經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言。我省是全國11個糧食産銷平衡省區之一,年均糧食産量260億斤,年均糧食流通量近200億斤。山西是著名的“小雜糧王國”,全省雜糧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1/10,年産量30億斤以上,産量、數量、品質均居全國前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從2011年至今連續9年舉辦糧食産銷銜接會,累計簽約糧食總量1283億斤,通過舉辦糧食産銷銜接會,為省內外企業構建起合作共贏的平臺,把國內外、省內外優質糧源、優勢産業“引進來”,讓山西健康、安全、特色的糧油産品“走出去”,對促進糧食流通健康發展,保障我省糧食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實施雜糧産業精準扶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旨在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確保糧食安全。為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産和消費的引導作用,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全省糧食流通領域實施了“優質糧食工程”,包括“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和糧食産後服務體系建設三個子項。2018年-2020年3年總投資109695萬元,其中:2018年投資45746萬元,2019年投資42863萬元,2020年投資21086萬元;爭取中央財政3年累計補助資金32886萬元,省級資金10000萬元,其他建設資金由市、縣級財政資金和項目建設單位自籌解決。
  到2020年,全省建設1個“中國好糧油”示範市、13個示範縣、22個示範企業,加快推進“山西小米”品牌和好糧油省級平臺建設,培育10個左右“中國好糧油”或省級“好糧油”品牌産品;建設與完善34家質檢機構,最終形成省、市、縣糧食質檢機構和國有糧食企業檢驗室四級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網絡;建設58個糧食産後服務中心,共涉及本省38個縣,其中,涉及産糧大縣22個,優質雜糧生産縣16個。 江浩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