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

發佈時間:2019-10-16 08:55:51 | 來源:山西晚報 | 編輯:李玥 | 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 該館用七個展廳、四個單元展示古都大同明清兩代六百餘年的銅造技藝

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

  今年國慶期間,作為大同博物館的又一座分館——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試開館,從多個方面向遊客和市民展現大同銅造藝術與文化發展歷程。該博物館用七個展廳、四個單元展示大同地區明清兩代六百餘年的銅造技藝,其中包含了明清時期仿製商周青銅彝器、宣德爐、文房閒賞及蒙漢商業交往歷史,充分反映了古都大同在明清時期商業興盛、人文鼎盛、民族融合的繁榮景象。

  銅造藝術亮相古都

  大同古代銅造藝術博物館坐落于大同古城縣樓北街11號、12號兩處四合院內,佔地面積998.5平方米,為明清風格,設有七個展廳。展館以“銅耀大同——明清大同銅造藝術陳列”為主題,分為“古韻新風”“爐火純青”“燕閒清賞”“奢華銅享”四個單元。

  在第一單元“古韻新風”中,展示了包括明清時期的大同博物館藏的乳釘紋銅鼎、雙耳蕉葉紋銅尊、鋪首銜環銅尊以及太平有象銅尊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承載著“禮治”功能的青銅器逐漸平民化。此時銅器不同於夏商周時期具有嚴格的製作規範及用途,銅器的製作與使用範圍都有了很大的擴展,結合了時代文化與地域風格,明清銅器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製作風貌。

  從古至今,無論作為國之重器,還是文房香具,處處都有銅爐的身影。銅爐歷史悠久,早在漢代,民間就已有了焚香所用的“博山爐”,至明清時期,銅爐的製作到達頂峰,尤以“宣德爐”享譽中外。第二單元的“爐火純青”就展現了宣德爐博大精深文化與精湛的製作工藝。包括象鈕帶蓋銅熏爐、獅鈕銅熏爐、雙龍耳獅鈕銅熏爐等大量重點展示文物。

  銅器以其便攜、耐用、易保存的優點深受草原民族的喜愛,地處北地的大同,歷來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受草原民族的影響,銅器一直備受大同民眾的喜愛。從第三單元的“燕閒清賞”、第四單元的“奢華銅享”充分展示了銅器逐漸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並與當地的民俗民風相融合,使用銅器已經成為大同文化中的一部分,滲透到民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當地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大同制銅始於東周時期

  大同銅器歷史悠久,在大同地區文明的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據可查文獻記載:大同制銅始於東周時期,在以後的兩千多年中,大同與銅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

  歷史上,大同就處於“天然屏障全晉肘腋神京”的戰略咽喉,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銅行業一直都是大同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手工工業門類,銅器製造經歷了由皇家兵器、禮器,到貴族的日用與工藝器具,再到民間日用器皿的發展歷程。

  明清之際,當地的生産、生活、商業和頻繁的對外邊境貿易使大同地區日漸繁榮起來,社會生活和日常的民間民俗風情亦愈來愈豐富,正如方志所記載的那樣:“大同雖涉邊徼,商旅輻輳,以浮靡和炫耀,尚侈而少質,實安分而鮮爭訟”。在可考的歷史文獻古籍中也有對大同銅器使用的相關記載,民間也一直流傳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裏買銅”的説法。大同銅器工藝精湛,經久耐用,品種齊全雖然隸屬漢地傳統工藝品,但是由於大同所處的地理區位和受到蒙古民族及晉北地方等元素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是多種文化的結晶,代表大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高超水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大同銅器依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來大同訪問。在宴會上,蓬皮杜被大同銅火鍋所吸引,讚賞之情溢於言表。周總理説道:“喜歡就送你一個”!於是雕有“九龍奮月”圖案的大同銅火鍋便作為國禮贈送給蓬皮杜,成就中外交流史上精彩的一筆。

  1985年,大同市金屬工藝廠設計製造出鍍銀倣古宮廷銅餐具——銅火鍋。獲得中國第六屆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國家經濟委員會為新産品頒發的“金龍獎”等殊榮。21世紀以來,大同銅器業以傳統為依託、創新謀發展。迸發出新的生機。涌現出許多新工藝。王友文兄弟破解了混銅工藝難題,使紫銅黃銅互熔得以實現並成功融合到銅器的創作中去,成為山西省工藝大師得到行業內的認可。2009年大同銅器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2年大同天藝昌工藝品廠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014年大同銅器製作工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山西晚報記者 劉俊卿)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