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山西:留住歷史文化之魂 建設現代宜居之城

發佈時間:2019-11-05 08:58:27 | 來源:山西日報 | 編輯:石麗敏 | 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留住歷史文化之魂 建設現代宜居之城——晉城市城區推進“老城更新與保護”亮出“新名片”

山西:留住歷史文化之魂 建設現代宜居之城

改造後的街景。 朱和平攝

  紅旗飄揚,華燈如虹。國慶節前夕,位於晉城市中心南大街兩旁的路燈終於“亮”起來了,青石鋪地的街道,青磚灰墻的商鋪,老城處處透出了古色古香。市民田和慶一家在國慶假期重遊了修繕一新的南大街後,讚嘆不絕:“立面改造後的南大街煥然一新,但還是能找到過去的味道,走進來就體驗到晉城民俗風情的親切感。”

  3月開工,10月開街運營,南大街作為晉城百年曆史的街區,徹底改變了舊街破房的醜模樣,成為晉城地域文化的新名片。而這只是晉城“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中的一角。

  今年以來,晉城市城區結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要求,提出“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即:保護老城傳統文化的特色,提升老城區品質,豐富城市內涵,改善老城居民的生産生活條件,並列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攻堅克難,紮實推進項目徵收工作,為工程順利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提升城市品位,老城改造迫在眉睫

  “這裡是老晉城人心中公認的‘心臟’,街裏的文廟巷、青龍巷,附近的景忠橋、景德橋,那都是珍貴的歷史遺跡呀,誰知道這麼多年過去了,會變成又亂又臟的樣子……”住在南大街的張連志師傅惆悵地感嘆道,“俺在這裡住了半輩子了,親眼目睹了老城的興衰沒落。”

  晉城老城始建於唐貞觀初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張師傅提到的文廟巷,因清代澤州府文廟所在地而得名,巷內有4個保存完好的古院落。景德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是全國繼河北趙州橋之後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橋之一,也是山西省現存年代最久遠的石拱橋。但隨著歲月更替、時代變遷,老城建築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水電暖等基礎設施老舊,成為排水排污管道不暢、街巷狹窄交通擁堵、産業類型單一、歷史風貌“蠶食”嚴重的棚戶區,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老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城市的健康發展。

  歷史文脈要保存,基礎設施要完善,老城要變新面貌。城區區委、區政府在晉城市委、市政府“老城更新與保護”總體決策的指導下,確定了超前的改造思路。“在老城改造中,我們要遵循延續文脈不大拆大建、尊重規律不復古重建、嚴格管控不放任自流、穩中求進不急於求成的原則,既要保護晉城的歷史文脈,還要完善老城的城市功能。”區長李曉峰強調。

  2018年6月,城區正式啟動了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從此,總投資100億元,預計3—5年完成的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就成為晉城市民最為關注的焦點。按照規劃,老城改造範圍為澤州路以西、景西路以東、新市街以北、書院街以南,佔地面積1.7平方公里,建築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其中棚戶區面積約85萬平方米,涉及東街、西街和北街3個辦事處、14個社區,常住人口25809人(8117戶)。

  在項目推進中,城區詳細地規劃出老城棚戶區(城中村)更新改造的主戰區,每一處都列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和時間表,每一個重點改造地方都排出了職能部門協助的花名錶。從街道辦到社區,從黨員幹部到基層群眾,都在為切實推動全區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高品質發展發力。

  堅持民生為本,全力破解徵遷難題

  “城市改造最大的難題就是拆遷難!”老城更新與保護指揮部工作人員坦言。目前進行的老城改造一期工程,共計拆遷面積40.2萬平方米,涉及東街、西街、北街3個辦事處、13個社區居民住宅3293戶,加上新增的西後河棚戶區改造項目,共涉及居民住宅3595戶、單位企業127處。

  “我們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自信、主力軍的擔當,不僅要幹,還要用心幹、拼命幹,在全市幹出彩、爭頭彩,堅決打好打勝徵收攻堅戰。”區委書記王文全對此斬釘截鐵地誓言。

  面對前所未有的重大工程,既要徵遷加速度也要群眾滿意度。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黨員幹部帶頭幹,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才換來了徵補拆遷中的“城區速度”。截至目前,已完成3588戶居民的房屋徵收工作,佔到一期任務總量的99.8%,拆除建築面積達到36萬平方米。

  景德橋社區也屬於老城更新與保護的拆遷範圍,談起曾經簽徵補協議的事情,姚新太老人感慨地説:“自從拆遷以來,我心裏一直不是個滋味。我家的老房子雖然破舊,可從我祖爺爺到我手裏,住過幾代人了,突然讓我們搬遷,真的是捨不得,而且把老房子拆了,也不知道甚會兒能住上新房子?我們社區書記三番五次入戶給我講政策,而且徵補政策還挺合適,人家書記也是帶頭拆遷,最後我不僅簽了字,還勸説親戚、鄰居趕緊也簽了字。”

  還有回遷問題,不僅關係到每個徵遷戶的實際利益,也是政府工作人員和各街道辦事處時刻關注的民生大事。

  “老城改造,安置先行”。城區區委、區政府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本著“改善居住條件,優化生活環境”的目標,同步推進房屋徵收和安置房建設,解決群眾後顧之憂。目前,老城更新與保護工程涉及8個地塊的回遷安置樓已全面開工建設。

  打造城市地標,老城煥發新活力

  南大街是歷史遺存的最古老的商業街,沿街建築風格以明清時期及20世紀60-80年代建築為主,不但承載了每個晉城人的鄉愁和記憶,還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廣有名氣。

  這裡不僅是晉城人民的公眾記憶,也包含了晉城的歷史文化元素。由於年代久遠,無形中變成老街巷、老房屋、老居民俱全的“三老”社區。隨著南大街立面改造項目的持續推進,如今南大街已變了模樣:街道上空蜘蛛網般的各種線路消失了,破損的路面換上了青磚,馬路兩旁增加了古典風格的路燈,曾經的新華書店、圖書館、印刷廠、中醫院等133處沿街建築也基本恢復了歷史原貌。

  沿著南大街往右拐,就是文廟巷。對於晉城人來説,位於文廟巷內的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朝陽市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吃市場,每個老晉城人都有獨一份的朝陽市場美食排行榜。但是朝陽市場的臟亂差,以及老城歷史街區風貌的嚴重破損,成為城市發展的頑疾,文廟巷改造勢在必行。

  歷史建築不僅要留下來,更要讓他活起來。“文廟巷改造,不僅要還市民一條整潔安全的歷史文化名巷,還要延續文廟巷現狀濃厚的小吃商業氛圍,打造精品飲食街區,滿足市民及遊客的味蕾需求,並展示晉東南特色小吃文化。”區住建局負責人坦言。

  破舊是為了立新,立新是為了發展,“立新”需要創新精神與責任擔當。城區將按照晉城市委、市政府要求,著力打造集晉城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于一體的老城風貌新地標,把老城打造成“晉城歷史文脈的傳承地、城市特色風貌的展示地、遊客休閒旅遊的目的地、百姓幸福生活的宜居地”。(趙雲雁)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