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進行時】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
來源:山西日報  |  2020-12-01 09:29:35

  原標題:谷城院一體化發展、深度融合,政産學研用融會貫通、互相依存,成為山西農業的創新高地、人才洼地,輻射帶動全省現代農業發展——【轉型進行時】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上)

【轉型進行時】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

【轉型進行時】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

  2017年,作為推動山西農業現代化的戰略之舉,山西農谷正式掛牌成立;2018年5月,省政府批准山西農谷成為全省唯一的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2019年,國務院批准依託農谷設立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山西農谷成為全國四大農高區之一,農谷建設也從省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三年成勢、五年成型”的發展目標,今年,山西農谷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性進展。

  拆墻不止為“透綠”

  今年4月,山西農業大學西校門附近一道780米的圍墻被拆掉了,這是晉中市太谷區打造的一項“拆墻透綠”工程。但事實上,拆掉大學圍墻,絕不止為了“透綠”,背後還隱藏著更大的深意。

  昔日藏在圍墻裏的校園美景如今每一個太谷人都能領略到,而拆掉的也不僅僅是一道物理圍墻。

  早在去年10月,山西農業大學就與山西省農科院進行了合署辦公,意味著雙方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山西農谷發展。今年這項“拆墻透綠”之舉,也意味著農大與農科院合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實現谷、城、院三方的一體化發展。谷城院中的“谷”就是山西農谷,“城”就是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主導的大學城,“院”就是科研院所。目前,山西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已落地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城,農大繼續教育學院也將落地農谷。未來,山西農大還會有更多專業學院走進農谷,實現産學研用貫通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副校(院)長王娟玲説:“説起這個拆墻,得從新農大説起。農大農科院合署辦公,實際上就是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起來了,把農業科教和創新之間的那堵墻拆掉了、打破了。”但要想真正實現谷城院三方深度融合的話,恐怕拆掉的就絕不僅僅是這堵物理的墻了。王娟玲表示,看起來拆掉的是一堵物理的墻,但實際上它更是思想觀念的墻,體現了新農大人要走出高墻、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真正實現谷城院融合,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的意志和決心。

  太谷區委書記、山西農谷黨工委書記劉偉説:“3月25日,樓陽生書記在調研山西農谷時明確指出,建設山西農谷,要打破三個圍墻,一個是觀念的圍墻,一個是物理的圍墻,一個是體制的圍墻。物理的圍墻比較好拆,關鍵是觀念的圍墻和體制的圍墻。觀念的圍墻實際上首先要樹立一個新發展理念,使科技人才真正走出校門,把真正的科技成果寫到大地上。體制機制的這個圍墻,必須是多部門聯動的體制機制創新,比如説農業部門和科技部門聯手形成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個高地,完善市場化配置要素的體制機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

  多向互動促進成果轉化

  谷城院一體化就是高校與産業園區以及區域內産業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在許多國家都有成功先例,世界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的學院就分佈在劍橋小鎮的各個角落,美國斯坦福大學是享譽世界的矽谷的孵化器和奠基者,他們之間的雙向互動也成為世界範圍內大學與高校科技園區成功融合的典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范永茂説:“矽谷的主要模式是在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做好産學研以及市場化,這種成熟的矽谷模式就是如何把高校的現實科技轉化為産業和生産力,讓他們實現有效優勢互補,真正使科技成為第一生産力。”

  王娟玲説:“谷城院融合正是要拆掉一些無形的墻,形成政産學研用的緊密結合,讓他們各自發揮優勢,實現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現在,農大的創新創業學院、技術教育學院已經進入農谷了,這些學院靠著創新和人才的吸引力,把相關企業和産業凝聚在它周圍,星星之火最終要形成創新發展的燎原之勢。”

  在太谷區小白鄉白燕村,千畝苗海是當地老百姓發家致富的一張“王牌”。正是這千畝苗海,使白燕村成為晉中市的百里鄉村振興示範廊帶之一。為了尋求突破,綠美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隆德開始謀求與山西農谷、山西農大的合作。2018年,張隆德與農谷生物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新特優”品種研究所,通過這個平臺,教授們直接與張隆德的公司對接合作,把農大的研究成果引進給當地的農戶。不到3年時間,“新特優”品種研究所就研發、引進了20多個新品種、新技術,張隆德的公司也一躍成為北方最大的苗木種植基地之一,與張隆德合作的1000多農戶,人均增收1.9萬元。“我們的蘇丹玫瑰比普通葡萄早兩個月上市,當時是30塊錢一斤,能多賣兩三倍的價錢。”農戶們很滿意。

  3年以來,山西農業大學不僅有12項科研成果在白燕村苗木基地安家落戶,還成功研發了5項新成果,校企合作讓農大農谷農戶實現了多贏。

  “還有兩個最重要的項目也都建在農谷,一個是有機旱作農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另一個是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有機旱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培養團隊、培養人才,還可以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培養研發團隊。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就是讓大家都來到這個平臺上談問題、談交流、談合作、談轉換,是一個多項互動互促的局面,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省級戰略,為我們的生産發展、産業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王娟玲介紹説。

  劉偉説:“對於農谷來講,科研成果在這裡得到轉化、優化和孵化,一些科學技術也在這裡得到了應用、示範和推廣,延長了整個産業鏈,也提升了價值鏈,能夠實現由原來的賣産品向賣技術、賣品牌、賣服務轉變,一些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在農谷實驗示範,也使農谷成為新型農民的培育地和輸出地。”

  深度融合顯現集聚效應

  山西農谷如今成了全國四大農高區之一,農谷建設也從省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三年成勢、五年成型”的發展目標,今年農谷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性進展,谷城院一體化無疑是這個關鍵中的關鍵,而谷城院一體化的深度融合創新模式也很快顯現出了它的集聚效應。

  如今,已經有多家農科企業集聚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剛剛竣工的山西農谷總部基地,目前已與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中農投控集團(深圳)有限責任公司、貴澳集團等30余家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達成了進駐協議。未來將有150余家龍頭企業落戶這裡,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將形成一個國內外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的集聚地。

  今年4月,農高區六大基地開工建設,除了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外,還有農高區科創基地、功能食品加工基地、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基地、青農聯創新創業基地和種苗花卉培育基地。六大基地涵蓋科技創新、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種植、農副産品精深加工、新品種新技術試種推廣等方方面面,合力打造一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投資興業洼地、高新人才聚集地和技術轉化集散地。

  劉偉表示,六大基地作為農谷建設特別是國家級農高區建設的主要標杆性項目,已經成為農高區的四梁八柱。除了這些,農谷還有30多個標杆性項目也在同步建設當中,未來的農谷就是所有涉農人員、涉農企業、涉農科研團隊、涉農領軍性企業匯聚的地方,他們在農谷能夠找到政策、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要素配套,共同形成山西農業的矽谷,最終將山西農谷打造成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産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成為農業改革的先行區,引領帶動示範輻射全省的現代農業發展。

  王娟玲説:“如此一來山西農谷就成為一個創新高地、人才洼地,很多優勢資源向這個地方流動,這裡就會成為創新大平臺、成為興業的熱土地。”

  (內容源自山西衛視“轉型進行時”)(記者王秀娟)

編輯:石麗敏
2020聚焦“錦繡太原城”盛景_fororder_700-190_副本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