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三晉要聞 正文

《關公頌》走進國家大劇院

發佈時間:2020-12-21 08:44:31 | 來源:山西日報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關公頌》走進國家大劇院——錚錚古韻品河東歷史 清音繞梁奏時代交響

《關公頌》走進國家大劇院

圖為《關公頌》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 記者王瑞瑞攝

  戰鼓擂擂,琵琶錚錚,劍弩聲、人馬聲……恢弘的戰爭場面似乎浮現在眼前,震撼人心。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轉眼間,低回婉轉的曲調傳來,又讓人哀婉慨嘆。12月15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座無虛席,一場音樂盛宴讓人們用情去品關公故事,用心去讀河東歷史。

  這場由運城市音樂家協會民族樂團與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攜手打造的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正是運城市“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曆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頭戲。

  用心打造,音樂語言講述河東

  關公,作為忠義仁勇的代表,已然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被中國人賦予了太多太多的含義。關羽為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人。在運城,關公精神代代相傳,這裡不僅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舉辦有關公文化節、設有各類關公文化研究機構,而且有關的關公文化藝術創作更是不斷涌現。

  關公戲、關公劇雖然早已深入人心,但是用音樂講述關公故事的先例卻並不多。去年,運城市計劃推出一部以關公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並找到作曲家趙季平出謀劃策。

  趙季平了解到,運城音樂家協會有一支民族樂團,於是建議他們創作一首民族交響樂作品,並推薦了祖籍是運城聞喜的作曲家景建樹。今年76歲的景建樹,是國家一級作曲、指揮,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我是河東人,多年工作在外,很想為父老鄉親留下一部作品。”景建樹欣然接受了這個創作任務。

  今年3月21日開始,景建樹和創作團隊著手在運城采風,用一個半月的時間走遍運城13個縣(市區),從文物古跡,到專家學者,再到普通百姓,黃河邊、古棧道……運城的溝溝梁梁都留下了他們的足印,走到哪都詳細詢問並做記錄。景建樹説:“我這次寫關公,采風紮實,不但讀山、讀水、讀人、讀地理,更重要的是接近當地普通百姓。河東出了關公,為什麼能出?因為河東悠久的歷史人文,哺育了這個英雄。”

  在平陸采風時,景建樹來到一個叫思鄉廟的地方,相傳關公在他19歲的時候打抱不平,之後出走到這裡回望家鄉,故而當地建起了思鄉廟。當天,景建樹觸景生情,回去就寫了第一樂章的慢版,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父老鄉親的牽掛。

  近半年時間的采風創作,景建樹一氣呵成完成了《關公頌》整部作品。為了體現運城特色,可以聽得見運城,他選擇用蒲劇音樂作為創作的主要素材。關公故里的鄉音使得整部作品情感更為質樸、情緒更為豐沛。

  精心研磨,助推文化創新發展

  大型民族交響樂《關公頌》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演出民族交響樂《堯天舜日》《鹽池勞作圖》以及男高音獨唱《黃河鼓手》、合唱《河東頌》。順著滿滿河東風韻的樂曲聲,觀眾仿佛來到了關公故里運城,皚皚白雪般的鹽池中,勞作的人民揮汗如雨;蒲劇腔調的曲聲響起,河東美景盡展眼前——中條呂梁聳雲端,黃河夕照鸛雀樓……下半場演出琵琶大協奏曲第二號《關公》,協奏曲由《義結桃園》《勇冠三軍》《夜讀春秋》《忠貫日月》四個樂章與引子《讚》、尾聲《頌》構成。曲目柔美與激昂並存,舒緩與高亢兼具,凝練了關公對國忠誠、以義待人、以仁做事的精神,表達了人們對關公的崇敬之情,希望用關公精神鼓舞現代人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9月15日,《關公頌》在山西臨猗關漢卿大劇院一經首演,便在當地引發極大關注,獲得各方好評。

  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關公頌》,了解運城文化,聽到河東故事,《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12月15日晚,北京寒冬的夜很清冷。中國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華燈璀璨,現場觀眾沉浸其中,情緒隨著音樂或高亢或低沉。當最後一個音符停駐,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演出獲得圓滿成功。“沒想到我這個不懂音樂的人也聽懂了,太震撼了!作品演繹到最後呈現出關公忠義高大的形象,也讓我更思念家鄉,沒想到我們山西也能創作出這麼好的交響樂。”在北京工作的山西人劉先生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説。

  12月16日,北京的中國職工之家,一場座談會聚集了很多業內專家學者,圍繞《關公頌》,從藝術高度、文化深度、歷史厚度進行創作、學術、理論等方面的研討,有褒獎、有建議,皆為打造出一部能留得下、傳得開的文藝精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仲呈祥認為,關於關公的藝術作品多如牛毛,用民族交響樂來表現關公文化,顯然是具有創造性的一種轉化,具有政治智慧和文化遠見。關公是運城的,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用音樂語言來普及、來提高受眾的文化涵養和審美情趣,是非常可貴的。

  能夠用自己的音樂將關公故事呈現給大家,對於來自運城的樂手們而言是責任更是榮耀。作曲家韓蘭魁在觀看演出後表示:“作品既不是西方協奏曲的結構,也不是中國傳統的線性結構。融合了當地的蒲劇元素,但完全不是單純拼貼,一聽便是中國味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關公頌》通過轉化、創新呈現出極深沉的精神情懷、文化溯源和使命擔當。

  深入挖掘,展開文旅多彩畫卷

  近年來,運城市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圍繞“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曆史”主題推介口號,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關公忠義文化、堯舜德孝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晉商誠信文化、鹽池文化、“古中國”文化等,精心打造極具運城特色的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將這裡的景區串珠成鏈、連點成線,打造高品質的文旅“産品包”“景點群”“線路套餐”。

  此次《關公頌》的演出是“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曆史”宣傳推介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15日、16日,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京舉行。

  隨著《關公頌》登上國家大劇院,一條豐富靈魂的時光隧道也悄然打開,“遊山西運城、讀華夏曆史”,運城之深蘊,無所不能讀。運城市先後創作地域文化特色劇目《忠義關公》、紅色經典劇目《黨旗飄飄》、文旅融合劇目《更上層樓》、廉政劇目《賢相裴度》。其中《黨旗飄飄》被列入山西省2020年重點劇目扶持項目。《忠義韆鞦》的劇本已經創作完成,將在2021年1月中旬進行首演。

  歷史文化與旅遊總是相生相伴,相輔相依,共生共存,互為映照。五千年的文明滋養,為河東大地遺存下數不盡的歷史傳説、文物古跡和異彩紛呈的非遺傳承。這些根植於民間的絢爛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為河東文化增添了獨具特色的魅力。這些浩瀚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運城傳統文明的結晶,更是運城未來文旅産業發展的財富。

  多年來,運城市文旅局積極推動非遺項目和旅遊景區聯合,力爭每個景區都有非遺項目駐場展覽或展演。組織開展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工作,開展曲藝類搶救性記錄工作。

  以關公文化為卷軸,運城市正在向中國乃至世界民眾展開河東文化旅遊的五彩畫卷,讓更多人能夠踏著河東文化所孕育出的忠勇之聖傑——關公的腳步,走近孕育河東文化的絢爛世界,走進滋養河東精神的溫暖大地,讓關公文化、關公精神能夠更好地浸潤新時代。(記者陳麗紅 王荔)

友情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華網山西頻道|人民網山西頻道|央廣網山西頻道|中國新聞網山西頻道|山西網絡廣播電視臺|山西日報|太原日報 

  太原廣播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黃河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