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三千年”巡展在日本開幕 眾多國家一級文物亮相東京

18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辦,黃山美術社策劃實施的“漢字三千年”大型文物巡展于東京富士美術館舉行開幕儀式,400余位中日各界嘉賓和國際友人出席了當天的活動。

 

中國駐日本大使程永華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記載了中國的歷史變遷,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傳承沿用至今的漢字不僅是語言交流的符號,也是溝通中國、日本等東亞文化圈國家文化的紐帶。程大使表示,此次展覽中方提供了從甲骨文、青銅器到碑帖、拓片、古籍等不同年代、不同門類的珍貴展品。相信必將使眾多觀眾親身感受到中日兩國相近相通的文化底蘊,從而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東京富士美術館名譽館長原田稔致辭時談到,此次展覽著眼于兩國相通的文化-漢字,選自中國6省市17家文博單位的110件(組)展品參展,其中一級文物將近20%。他希望通過展出來傳遞漢字的歷史內涵、藝術魅力,讓大家感受漢字的精妙之處,體會漢字中的神奇智慧。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通過致辭向在場人士介紹到,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地域的文明中斷,文字湮沒。唯有漢字,從誕生以來,歷經數千年歲月滄桑,至今仍被使用。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大放異彩。他表示,漢字作為文化的載體、交流的紐帶,也一直是中日兩國兩千年文化交流的見證。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戶思社在開幕式上致辭時指出,漢字是東亞國家共同的文化基礎。直至今天,日本、韓國重要的儀式仍舊使用漢字。尤其是日本,使用漢字的頻率和比例極高,還曾在近代為漢字貢獻了許多新的詞彙。回顧中日兩國交流的歷史,如果沒有漢字,中日兩國長期以來交流的歷史就無從説起。從遣唐使到清朝的留學生,是漢字孕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可以説,漢字不僅是全球罕見的珍貴文字,也是中國和日本共同的文化至寶。

 

據悉,此次漢字展是日本首次系統性展示“漢字”的展覽,當中包括23件中國一級文物。自2016年10月20日至2017年9月10日,將在東京、京都、新潟、宮城、群馬等地進行日本全國公開巡迴展出。本次展覽共分兩個篇章,第一部分為“漢字的歷史”,展示了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其中包括帶有漢字的秦始皇兵馬俑等國寶級文物;第二部分為“漢字的美”,展出了趙孟頫、文徵明等書法大家的名作。

 

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他談到,此次一級文物出展佔比將近20%已經是海外出展法律規定的最上限,也説明瞭此次巡展的受重視程度及重要性。展品中既有反映漢字源流的出土文物,也有博物館收藏的歷代名家傳世書法墨蹟及碑帖等,以豐富、珍貴的文物再現漢字的歷史與美學。通過漢字三千年的歷史,説明並展示了漢字在各地文化發展中起的重要作用。王軍特別推薦了此次展覽中的亮點文物,包括被學界鑒定的最早的中國文字-牛胛骨卜辭、最好的海關的文書-鄂君啟節以及武則天的除罪金簡等。

 

漢字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記載了歷史。主辦方希望通過此展,讓更多的日本民眾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和深遠意義,為加強兩國人民間的友好交往,增進相互了解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人民網東京電 孫璐 鄭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