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反核食揭露臺日夥伴關係的假面

台灣《聯合報》27日社論指出:台灣反核食公聽會最近重新召開,持續發生民眾抗議場面,一時恐難善了。與此同時,臺當局“外交部”也證實,日本政府因不滿台灣持續管制日本核災食品,因此暫停召開“臺日經濟夥伴委員會”,進而使“臺日經濟夥伴協議”(EPA)談判宣告停擺。先前傳出蔡當局擬以解禁日本核食以換取臺日簽署EPA,如今看來,並非空穴來風。

 

這其實不是蔡英文上臺後與日本關係首度觸礁事件。原本預定在今年7月底召開的“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即因為南海仲裁案出爐,而被推遲到10月底舉行。10月底召開時,更因為外界質疑蔡當局擬以衝之鳥的“主權換漁權”,而讓這項會議在各説各話下倉促落幕。談判接連觸礁,對一向自詡為親日的民進黨當局,真是情何以堪。

 

回顧去年7月蔡英文的訪日之行,日方為了表示對民進黨即將執政的高度期待,不僅由安倍的胞弟岸信夫全程陪同蔡英文參訪安倍的故鄉,以凸顯民進黨與日本情誼之深厚;日本政府更刻意安排蔡英文與安倍在餐廳閣樓的“不期而遇”,以顯示雙方緊密的價值同盟。然而,日本再高的期待似乎不敵政治現實的考驗,雙方再多的默契仍必須接受台灣民意的試煉。

 

10月的“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會議”不了了之,民進黨不少人認為,是國民黨杯葛及社會親中反日的意識形態作祟所致。事實上,堅持衝之鳥的主權與漁權不可分割,一直是台灣多數民眾的基本態度;不以主權交換漁權,也是島內民意的最大公約數。至於解禁日本核食的難産,民進黨將之歸咎於國民黨的無理杯葛,事實上,若非民眾對日本核食具有強烈反感,已淪為“立法院”少數的國民黨恐無能力指引民意。

 

由此可見,當前台灣與日本關係的難題,並不在於國民黨的強力反對,也不在於台灣當局與日本政府關係不夠緊密,而是在臺日長期不對等的關係下,台灣民意對於蔡當局對日本的盲目屈從感到不滿,並因而反撲,這是結構面與現實面碰撞的結果。

 

首先,談臺日不對等關係的結構面。蔡當局上臺之後,民進黨與日本政府雖具有共同的“反中”立場,但臺日間不對等關係的格局並未因之改變,日本仍一如過去完全以其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且以“上國”之姿來指導台灣。至於民進黨,則和以往一樣,把日本當成抗衡中國大陸的利器,卻對台灣自身的利益缺乏完整考量。也正因為如此,在台灣有求於日本多於日本有求於台灣時,會讓民進黨對日本有一廂情願的幻覺,從而輕忽日本務實的本性。日本堅持台灣先要解禁福島核災食品,才有可能啟動“臺日經貿協議談判”,原因正在於此。

 

其次,忽視台灣民意的現實面。日本過度“靠勢”民進黨執政的權力,卻忽視台灣民意的多變性。安倍政府以為,完全執政的蔡英文應該是無所不能;殊不知,蔡英文的民意支持度在短短3個月即面臨雪崩式下滑,這讓蔡英文面對解禁日本核食議題顯得難以著力。

 

另一方面,民進黨也低估了島內民意對於進口核災食品的反對。蔡當局在3天內匆匆開了10場公聽會,急欲強行通過此案,這種霸王硬上弓的作風反而助長了反撲的火勢,使事態擴大。日本交流協會會長大橋光夫在“臺日經貿會議”上,違背默契説出責備台灣的重話,當然是對蔡當局的處理能力感到不耐,卻也暴露了日本高調指導政局的傲慢。

 

文章最後引用一位日本學者最近評論台灣與日本關係的説法:“在解禁福島食品輸臺問題上,日本太強勢,台灣太急促。”這正是對當前台灣與日本的最佳寫照。日本若不能放下“上國”的身段,好好傾聽台灣民意,只會讓民眾的情感越來越遠;反觀,民進黨若不能務實地看待台灣與日本關係,只片面追求“聯日抗中”,恐將喪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