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誕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經過

1911年12月27日,孫中山在南京與各省代表會面,商議有關組織臨時政府的事宜。經過兩天討論,與會人士投票選舉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負責依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組建第一屆臨時政府。這段過程,看似順利,實則波濤暗涌,革命派內部就曾因政府的地理、人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甚至促成日後的分裂。

 

政府所在地之爭

 

辛亥革命爆發一個月後,武昌和上海兩地的革命派人士,就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展開一番爭奪。當時,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以“惟未建設政府,各國不能承認交戰團體”為理由,徑自通電各省軍政府,要求派代表赴武昌商討籌組臨時政府一事。與此同時,上海、蘇州等地的革命黨人、立憲派和舊官僚也醞釀在上海成立臨時中央政府。其中,立憲派和舊官僚意圖排擠各省都督,集合各省的立憲派和舊勢力,組建一個“全國會議團”。 

 

1911年12月的孫中山

1911年12月的孫中山

 

時任滬軍都督的陳其美洞悉立憲派的計謀,便暗中向武昌、浙江和雲南等14省軍政府發出通電,懇請儘快派代表來滬召開大會,“議建臨時政府,總持一切,以立國基,而定大局。”11月15日,江蘇、福建、上海都督府派代表在上海江蘇教育總會召開首次會議,議決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為籌組臨時中央政府而成立的過渡性議政權力機構。

 

身在武昌的黎元洪對陳其美等人的決議頗為不滿。他指出,鄂軍都督府既被公認為“中央軍政府”,如此重要的會議自然要在武昌舉行,於是派居正前往上海邀請各省代表赴武昌開會。

 

不過,當各省代表到達武昌時,漢陽失守、武昌危急;同時,東南重鎮南京卻于12月2日宣告光復。陳其美和宋教仁等人本來就不願意讓各省代表去武昌開會,更不願看到黎元洪在湖北成立中央政府。所以,當南京光復的消息傳來,他們才決定將臨時政府所在地,由武昌改為南京。

 

政府領導者之爭

 

武昌軍政府與江浙同盟黨人的鬥爭,並未就此停止,在“大元帥”與“大總統”等關鍵職位的任命上,兩方人馬都想將之收入囊中。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

 

“大元帥”一職,陳其美、宋教仁等同盟黨要員提議由黃興擔任,而以黎元洪為“副元帥”兼鄂軍都督。這個議案遭到了光復會、江浙軍人及舊官僚方面的強烈反對。章太炎便説:“黎為首義之鄂軍大都督,黃為戰時總司令,由黎委任,是黃為黎之部下,應以黎為大元帥, 黃為副元帥。”

 

而武昌方面,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名義,通電要求取消上海方面的選舉方案。他在通電中説:“現忽據來電稱,滬上有十四省代表,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元洪為副元帥之説,情節甚為支離,如實有其事,請設法聲明取消,以免 淆亂耳目。”電報公佈後,武昌集團群起攻擊説黃興為“漢陽敗將”,無能力擔任任大元帥。

 

正在各方爭執不下時,黃興獲悉孫中山即將歸國的消息,遂推辭“大元帥”一職,待孫中山回國後再議。12月25日,孫中山來到上海。27日,各省代表會派代表到上海歡迎孫中山,談到了組織臨時政府問題。他們問孫中山:“代表團擬舉先生為臨時政府大 元帥,先生之意如何?”孫中山回答:“要選舉,就選舉大總統,不必選舉大元帥,因為大元帥的名稱,在外國並非國家之元首。”更説:“只要袁世凱真能擁護共和,我就讓給他大總統之位。” 

 

張靜江聽後立即説:“善!先生而外,無第二人能為此言者,吾等唯有遵先生之意行耳。”可謂代表了在場人士的心聲。12月29日,在南京的各省代表會議開會選舉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得16票,以絕對多數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晚上11時,孫中山自上海啟程赴南京,宣誓就職,同時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 。

 

(作者:葛爽)

 

參考資料:

李志茗《舊邦新造: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之組建》

張學繼《論陳其美與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