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生看兩會——探訪人大台灣代表團

海峽飛虹消息(廖政貿、馬曉葉):廖政貿,現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讀研究生。抱著想要了解大陸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初衷,我作為對“兩會”知之甚少的“菜鳥”第一次探訪人大台灣團,以期更了解“兩會”。

 

解密人大台灣團

 

圖片默認標題

 

本屆全國人大台灣團代表合影

 

對於大部分台灣人來説,“兩會”是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簡單來説,兩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每年3月初在北京召開。兩會集結了各省及各界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在為期十幾天的時間裏他們圍繞著政治、經濟、民生、環保等議題進行審議和討論。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一屆任期是五年,今年是第十二屆人大和政協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將進行換屆選舉。

 

人大代表當中一直有台灣代表團,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就有台灣省籍人大代表,1975年第四屆時首次設立了台灣代表團,第五屆將名額訂為13人,並一直持續到現在。人大台灣團自組建以來,提出了許多嘉惠台灣同胞的法案及建議,包括台灣贈送大熊貓,就是台灣省代表團劉彩品代表整個代表團成員提出來的,還有《臺商投資保護法》的實施修訂、卡式臺胞證的推行、大陸臺生的醫療保險等。

 

本屆人大台灣團13名代表分別是汪毅夫、陳軍、陳蔚文、張雄、陳清海、陳雲英、孔令智、朱臺青、江爾雄、楊曉紅、張曉東、符之冠、廖海鷹。除了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出生在台北以外,代表團其他成員都是在大陸出生,但祖籍卻分佈新北、新竹、彰化、台南、高雄、宜蘭等各地,他們來自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各個不同領域,個個都心繫臺胞,每年三月,這十三位代表便帶著台灣同胞關心關注的問題來到北京,上“兩會”,反映心聲。在四位女性代表當中,有一名是來自台灣少數民族的代表,她就是陳軍。

 

代表與臺胞的情感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委陳軍

 

“我們都是生活在祖國大陸的台灣同胞,鄉情與親情緊密地聯繫著我們,我們親如一家;我們都是期盼祖國統一的台灣同胞,責任與使命強烈地凝聚著我們,我們毫不懈怠;我們都是關心祖國發展和人民幸福的人大代表,光榮與職責不斷地激勵著我們,我們勤奮履職。”陳軍祖籍台東,阿美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自己是連任兩屆的老代表,在這十年當中,始終致力於兩岸少數民族交流,提出過許多相關的建議,像是推廣大陸游客到台灣少數民族旅遊的事情,讓台灣少數民族到高校來讀書、交流等。

 

“台灣團的代表們每年都有兩次到各地調研的機會,這使得我們可以很細緻地接觸台灣鄉親,了解他們的呼聲”。陳軍回憶起為在大陸就學的台灣同胞醫療保險的事情時還是那麼激動,“還記得通過台灣學生在大陸享有醫療保險的那一天,有北大臺生的家長打電話給我,謝謝我們這段時間的努力,挂上電話後,我開心了好久。”陳軍特別強調説,這些建議議案每當付諸實現,有台灣同胞因此而受惠時,總感到特別欣慰。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理事陳雲英

 

陳雲英出生在台北市,畢業于政治大學中文系,也在曾在台灣的三個中學教過書。美國博士學位後,才回到北京定居工作,對台灣有著濃濃的情感。

 

作為台灣團唯一的第一代的臺胞,陳雲英一直為兩岸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這次她關注的議題與在大陸就業的臺籍教師相關,她説,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000人在大陸不同高校就業,近些年來隨著在大陸就業的台灣博士人數不斷增長,建議大陸制定出臺有利於臺籍教師就業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陸社會。

 

對兩岸發展的盼望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

 

“你不可以指望台灣青年到大陸參加夏令營,來個七天、八天的時間對就能有改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兩岸交流要講求實效,更要策劃組織深入的“體驗式交流”活動。他認為年輕一代透過來到這裡,了解他們不知道的歷史淵源,對這邊産生了好感,就是一件好事。例如,他曾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光緒皇帝曾經給台灣七個廟宇都提匾的事,包括知名的新竹城隍廟,這代表兩岸關係是緊密的。希望未來能透過交流,讓台灣年輕人對大陸有更多的了解。

 

“有台灣學生問我,他沒來得及參與08年的北京奧運會,那2022年的冬奧會,能否能夠有機會參與。”提到關於兩岸未來的想法,陳軍認為如今大家都知道要多讓台灣基層民眾來大陸交流,特別是這一代的青少年。所以像2022年北京、河北的冬奧會,應該更多地招募台灣志願者來參與。這樣的活動可以成為兩岸青年志願者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從世界矚目的運動盛會,來認識北京與中華文化的一切。

臺籍人大代表陳雲英:用腳投票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

2017-03-14

臺籍人大代表陳雲英:用腳投票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

 

臺籍全國人大代表陳雲英。(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陳雲英,臺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夫人。

 

“青年人是最敏感、最願意把命運放在自己手裏的群體。很大一部分青年會採取理性的行動,到哪個地方去對他的人生發展好,他用腳投票,最近五年來台灣青年人用腳投票的人數在急劇上升。”在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陳雲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為不幸的人服務感覺幸福

 

陳雲英是第一代臺胞,在台灣長大,她説“深知台灣走過的道路”。小的時候家裏窮,一個雞蛋要放好多蔬菜煎成一個大蛋餅,切成三塊,陳雲英和哥哥姐姐一人帶一份做午餐,“這樣我媽媽才能滿足我們三個孩子都能有營養,這就是我七、八歲以前的台灣。”

 

在台灣政治大學讀書的時候,陳雲英就開始在孤兒院、老人院、特殊學校做社會服務工作,“在那個年代,我就發現自己有種獨特的能力,就是為人群服務、尤其是為不幸的人服務的時候感覺自己幸福,也奠定了我對這一類人群有種特殊的愛、有種特殊的奉獻感。”

 

1984年,陳雲英第一次從美國回到大陸參訪,看到的是一個正在積極建設中的國家,“這是我的祖國,所以當時就有一種我能做什麼?我想為我的祖國做點事,我想我能為600萬殘疾兒童受到好的教育而努力,我就繼續回美國讀書,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七天,沒有領證書,我就回國工作了——很積極地回到大陸工作。我們做兒童工作的人有句名言:兒童沒有第二次同一個年齡。一個4歲的兒童,如果沒有給他好的教育,他沒有第二次4歲,所以全世界做兒童工作的專家都有一種對兒童的事情是不可怠慢的、急如星火、一刻不可耽誤的精神,我是做兒童工作的,自然有這種人生追求。”

 

據了解,大陸近些年在特殊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方面正在積極補短板,對此投入了大量經費。2014年至2016年,整個特殊教育的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已經有80多家特殊教育係、學院、中心,“這都需要教師。台灣特殊教育發展得比較好,各個大學都有這樣的係,有很不錯的專家。兩岸在特殊教育領域的交流也是非常活絡的。我經常在一些活動中看到我熟悉的、故鄉的台灣特殊教育專家在不同的城市授課,他們對於在大陸發展特殊教育是給予很大的支持和熱情的。”

 

用腳投票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

 

陳雲英在工作和交流活動中經常接觸到台灣來的年輕人,“他們很多人第一次來到天津,站在海河口都不知道這就是天津。看到天津的夜景華燈璀璨,站在那裏驚嘆不已,不停地拍照。”

 

由於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教育,很多沒有來過大陸的台灣青年對大陸缺乏客觀認知,對大陸的印像是三十年前的,他們對現代化的、文明的、高科技的大陸一無所知。

 

“因為他們被蒙蔽了。台灣青年對大陸有些不正確的理解我認為都是正常的,因為兩岸分隔這麼久,所以要積極推動交流,讓他們有機會來大陸學習,體驗現代化建設的大陸,讓他們能夠融入祖國的大家庭。他們是我們的同胞,大家要心懷仁慈,即使他們有些不合適的言語,也不要去衝撞他,對台灣的青年人要寬容、要引導他們。”

 

據統計,目前約有1000名台灣高學歷人才在大陸不同省份的高校從教,有1萬多名臺生在大陸高校就讀,僅北京大學目前就有600名臺生就讀。

 

“青年人是最敏感、最願意把命運放在自己手裏的群體。很大一部分青年會採取理性的行動,到哪個地方去對他的人生發展好,他用腳投票,最近五年來青年人用腳投票的人數在急劇上升。台灣目前一年産出3700名博士,很多博士在台灣找工作很困難,近年來台灣博士學歷人才到大陸就業的趨勢正加速增長。”

 

不僅臺商和台灣青年,現在很多台灣青少年也不斷地進入大陸,經常會有家長跟陳雲英諮詢孩子在大陸就學的事情,“家長也在讓他的孩子用腳投票。過去臺商學校家長都要求用台灣的課程,因為孩子長大會回台灣考大學,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我説不要讓小孩上臺商子弟學校,就上大陸的學校,因為他們就打算讓孩子一直留在這裡了。早先情況不是這樣的,現在越來越明顯。所以説,這批青少年長大後就是和平統一的隊伍。”

 

台灣也有和平統一的力量

 

陳雲英祖籍泉州,她的先生林毅夫祖籍漳州,“從祖居地來説是根連根,對祖國的認同也是自然而然的。我家十多代以前去的台灣,我們在台灣都説自己是台灣人,但到了大陸,我就説我是泉州人。我先生家在漳州還有一個祖宅,我們台灣的親戚捐款把它修繕,現在是一個老年大學。因此,兩岸同胞之間如果追溯前幾代,都有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這是自然的認同,即使是政治的力量想要把這個血緣關係割斷,我想是很難成功的。只是因為我們有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民族的不幸的命運,所以臺海兩岸分離了。”

 

據統計,現在兩岸每年的人員往來達到1000萬人次,即使在去年兩岸關係比較冷的情況下,來大陸的人數也比前一年有所增加,“這就是説,其實‘台獨’看起來很熱鬧,但人民心中是有數的,那些沉默的多數就不斷地來到大陸,來這裡看的次數多了,就留在這裡就業、求學、生活、置産。”

 

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92週年紀念日當天,台灣各界舉辦紀念活動,560多個台灣民間團體當天宣佈成立“反獨大聯盟”,提出堅持“九二共識”、堅持反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期盼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實現民族復興、國家統一。

 

“我美國的朋友給我發了封e-mail講這個事情,所以,台灣也不是我們想像的沒有和平統一的力量,其實台灣有一群民眾主張和平統一,他們被排擠、被打壓得什麼話都不敢講。現在統派正在勇敢起來,最近半年壁壘分明,統派在搞紀念活動、在抗議——他們要做事。和平統一的力量在和‘台獨’勢力切割,也就是説,你想要綁架2300萬人,我不是其中之一,我走我自己的道路。”(完)中國台灣網3月13日北京訊(記者 王怡然)

展開全文

臺籍人大代表廖海鷹:履職是我的社會責任也是義務

2017-03-13

臺籍人大代表廖海鷹:履職是我的社會責任也是義務

 

臺籍全國人大代表廖海鷹(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他在人群中的“辨識度”特別高,如果你不知道他的職業是醫生,第一眼看見他那一頭及肩的卷髮,會以為他是個藝術家。他就是臺籍人大代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全國臺聯理事廖海鷹。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對此,我的理解就是,要讓台灣同胞也享受到我們大陸改革開放的成果。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同一個命運共同體。”在京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廖海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履職是我的社會責任

 

廖海鷹祖籍台灣新竹,1960年出生在河北,是出生、成長在大陸的“二代臺胞”,也是“文革”後的第一屆大學生。“我父親是台灣少數民族,他在澳門上學,畢業後就來到大陸工作,我母親是北京人,我是兩岸婚姻的後代。”

 

1983年,剛走出校門的廖海鷹參加了第一屆河北省台灣同胞代表大會。1984年,作為青年臺胞代表廖海鷹參加了全國臺胞青年夏令營,和李大維、黃植誠以及旅美、巴西等地的臺胞歡聚一堂,還受到鄧穎超的接見。這一年,他結識了很多臺胞朋友。從此,廖海鷹開始關注臺胞工作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細節,以及大陸臺商的權益保護。

 

“我認為我們人大台灣團的代表,既跟普通的代表一樣,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履職是我們的社會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我們在平常的工作、生活、社會活動中,儘量進行調研,多了解民意、多聽民眾的發聲、多傾聽他們的訴求。我們每年都會去臺胞比較集中的省份進行調研,當地政府會組織臺商臺生和我們座談,我們會把他們反映的問題和建議梳理出來提交給有關部門。我們還去台灣地區,去到他們的基層山區、村莊、社區裏,直接聽取島內民眾的意見,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廖海鷹説。

 

兩岸醫學交流優勢互補

 

由於工作關係,廖海鷹經常參加一些兩岸醫學交流活動,他説近幾年明顯感覺到“兩岸醫學交流更加密切了”。

 

近年來,兩岸醫學交流合作熱絡,優勢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大,提升了兩岸醫療水準。今年兩會上,民革中央就提交了一份關於建立海峽兩岸醫療衛生對接體系的提案,旨在推動兩岸醫學界加強交流,探討建立合作機制,增進兩岸民眾福祉。

 

廖海鷹説:“兩岸臨床新技術的交流,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比方説神經監測領域,台灣的一些專業人士做得就非常好,這樣就可以帶動大陸神經監測技術提高。相反,在臟器移植技術方面,由於我們人口多,手術案例多,那我們的經驗肯定就比他們豐富,因此,台灣的團隊也到大陸來吸取經驗。台灣人口少,體量小,病人也就少,臨床的數據積攢起來就很困難,但也因此他們可以把活做得更精緻,相反,大陸體量大,更能夠提供大數據的支持,這不就是互補嘛!這種互補的交流越來越多,使得兩岸醫療的水準彼此互相提高。因此兩岸的合作不管在哪個層面都可以互相促進雙方共贏,體現在醫學上也是一樣。”。

 

解決看病貴問題可引入眾籌

 

作為一名醫生,廖海鷹最為關心的是醫改問題。

 

“醫改是世界難題,涉及政府職能劃分、成本核算、價格制定體系等,也應該考慮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為解決看病貴問題,我建議可以考慮引入眾籌,把商業保險通過一個比較合理、大家能夠樂意接受的一個比例,讓大家投保。改變傳統觀念,從心裏上能夠接受商業醫保,願意拿出一點錢,為健康保駕護航。這點先有了,我們的保險才能夠健康發展。當然並不是説對商業保險不能夠提要求,現在的商業保險品种太少,跟醫療看病相關的保險品種設計上還是有問題。” 廖海鷹説。

 

據統計,我國藥品費用佔醫療總費用的比例超過一半。減輕患者藥品費用負擔,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推行“兩票制”,實行藥品流通流域改革,在此次兩會上受到關注。減少藥品流通領域的中間環節,有助於藥品價格回歸正常,但對藥品流通的終端——醫院而言,也有因藥而生的煩惱。

 

“藥品零差率銷售後,一些地方的醫院收入下降,醫務人員薪酬由於沒有資金保證也不能改善。藥品的儲存和損耗等,整個流程的運轉都有維護成本。通過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消化這個成本是根本路徑,但在現實層面,很多地方還難以一步到位,難免為二次議價留下空間。” 廖海鷹表示。(完)中國台灣網3月12日北京訊(記者王怡然)

展開全文

人大台灣團開放日 臺籍代表回應媒體關注熱點

2017-03-11

人大台灣團開放日 臺籍代表回應媒體關注熱點

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台灣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就兩岸媒體近期關注的熱點做了回應。(中國台灣網 王怡然 攝 )

 

“張志軍主任屬於男神級的部長,謙謙君子,他講的不是硬話,是硬道理——是關於統‘獨’問題的硬道理”。“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是你情我願、大勢所趨”。“人大台灣代表團主要工作是維護臺胞權益”……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台灣代表團舉行媒體開放日,就兩岸媒體近期關注的熱點話題做出解答。

 

如何理解政府報告中的涉臺內容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臺內容篇幅不大但引發各方關注,報告指出:我們要深入貫徹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兩岸同胞要共擔民族大義,堅定不移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同創造所有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

 

對此,臺籍人大代表、安徽省臺聯會長陳清海説,主要從三個方面解讀:首先,報告展現了大陸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不會因台灣政局的變化而改變,同時報告中三次提到和平,在當前臺海局勢複雜嚴峻的情況下,再次向世人展現了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其次,報告進一步釋放了為廣大台灣同胞謀福祉的誠意和善意。報告還提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社會融合是首次提出,這是兩岸關係走向深入的一個重要標誌。第三,報告強調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權利和共同的義務,一方面共享和平發展的成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權利,在和平發展過程中通過合作達到共贏。另外一方面,要共擔民族大義,堅決反對“台獨”,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獨立出去、分裂出去。

 

張志軍主任講的不是“硬話”,是硬道理

 

3月6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參加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團全體會議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兩岸關係最大的挑戰,就是“台獨”勢力蠢蠢欲動,這些分裂行徑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定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的和平穩定帶來非常直接重大的威脅。我們希望,台灣各界和大陸共同築起一個反對和遏制“台獨”的銅墻鐵壁。“台獨”之路就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但是那樣的統一方式一定會給台灣社會和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對此,臺籍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回應説,張志軍主任和他的前任王毅一樣,都屬於男神級的部長,他彬彬有禮,是個謙謙君子,也從來不講硬話。他講的不是硬話,講的是硬道理——是關於“統獨”問題的硬道理。

 

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是你情我願,也是大勢所趨

 

兩岸青年的交流是台灣代表團始終關注的問題。伴隨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涌動,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跨海而來,懷揣著夢想打拼創業,期望在這裡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陸各地各有關方面也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為台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創新搭建平臺、優化環境、提供便利。截止目前,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為兩岸青年放飛夢想、施展才華提供了重要平臺。

 

當前,大陸正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臺籍人大代表、福建省臺聯會長江爾雄表示,這對於台灣青年來説,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因為台灣從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社區營造的行動,完成了四千多個村莊的社區營造工作,在社區營造,以及民宿建設上,台灣青年有先進的理念和經驗。”

 

江爾雄説:“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是你情我願,也是大勢所趨,大陸這幾年經濟騰飛,每年創造出一千萬個就業崗位,同時大陸生活環境的改善、公共服務的提升,特別是這幾年薪資水準的提高,這些都對台灣青年産生持續的效應。”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委陳軍建議,舉辦2022年冬奧臺胞青年志願者體驗營,通過招募和吸引島內的青年臺胞,以及在大陸就業創業的臺青、讀書的臺生,為冬奧做志願服務。“兩岸青年攜手服務冬奧會,將是一件喜事,因為這不僅僅是志願者之間的交流,更是兩岸情感和思想的融合,體現了真正的體驗式交流”。

 

人大台灣代表團是一個什麼樣的團?

 

人大台灣代表團是一個什麼樣的代表團,許多媒體都很關心這個問題,對此,出生在台北的臺籍人大代表陳雲英做了解讀。

 

據陳雲英介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黨中央從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略高度,對於台灣同胞在全國人大中發揮代表性作用始終高度重視。從第一屆全國人大開始就有台灣省籍代表,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首次設立了台灣省代表團,五屆全國人大決定,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之前,台灣省暫時選舉十三名全國人大代表,其餘按人口比例應選代表的名額予以保留。從此,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選舉方案,通過召開協商選舉會議民主選舉産生。

 

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大多是在祖國大陸出生的台灣省籍同胞,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裏作出傑出的貢獻,長期以來,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大量議案、建議,受到中央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許多建議意見被採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陳雲英説,五年來,台灣代表團提出過約三百份建議,涉臺部分約有一百份。“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維護臺胞權益,臺胞分四類:一是定居臺胞,目前在大陸擁有居民身份證的定居臺胞約有五萬人;二是常住大陸臺胞,像臺商臺生;三是島內同胞;四是新增的一類——兩岸婚生臺胞,即兩岸婚姻中父母雙方有一方是台灣同胞,孩子雖然落戶在大陸,但是他也可以被視為台灣同胞。”

 

陳雲英今年提出關於引進臺籍高校教師的建議。據她了解,台灣博士就業越來越困難,最近這兩三年,他們用腳投票走進大陸的高校來找工作,目前已有一千名臺籍教師遍及大陸不同省市高校。(中國台灣網訊 記者 王怡然)

展開全文

臺籍人大代表張雄建議出臺《台灣同胞合法權益條例》

2017-03-05

圖片默認標題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臺籍人大代表張雄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密切和深入,來大陸讀書、就業的臺胞遇到了一些生活障礙,他們希望能夠享受到大陸更便利的待遇和更多的合法權益。

 

張雄説,大陸長期以來一直重視臺胞的合法權益,先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等法規條例以及一系列優惠政策。這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大陸讀書、就業的廣大臺生、臺商以及臺幹在醫療、勞資等方面存在一些生活障礙,所以建議相關部門出臺《台灣同胞合法權益條例》,給台灣同胞一個“定心丸”。

 

張雄作為連任兩屆的人大台灣團代表,一直非常關注臺胞在大陸的工作生活問題。他説,臺胞遇到的障礙大多都是些操作層面的技術問題,包括前幾年一直呼籲的卡式臺胞證問題。他指出由於臺胞證的號碼規則與身份證不一樣,號碼位數也不一樣,不滿18位,持有臺胞證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無法像持有身份證的人一樣,方便快捷地處理諸如交通違章等問題,因此建議對卡式臺胞證進行升級並按照身份證的編碼進行編排。

展開全文

黃英豪:建議人大主動釋法遏制“港獨”

2017-03-10

“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對基本法第一條進行主動釋法,指出凡是’港獨’言行均違反基本法,必須予以禁止,這樣就可以在基本法23條尚未落實的情況下,從法律上徹底消除’港獨’的存在空間。”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黃英豪9日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時説。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港獨’是沒有出路的”。這是香港回歸近20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港獨”問題。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一條提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目前基本法23條關於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的立法在香港內部還沒有完成。

 

去年10月,兩名當選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激進人士梁頌恒及遊蕙禎,在宣誓就職時公然宣揚“港獨”。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構築法律底線的考慮,主動對香港基本法第104條進行解釋。隨後,香港法院也判決梁、遊二人宣誓無效並喪失議員就任資格。

 

黃英豪指出,雖然目前香港的“港獨”氣焰有所遏制。但由於基本法23條在反對派處心積慮的阻撓下遲遲未能落實,在香港法律體系內尚未有具體條文禁止“港獨”的言行,“港獨”分子依然有恃無恐。尤其在敵對勢力的幕後支持策動下,他們仍在伺機而動,“在這種情形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對基本法有關條文主動進行解釋,從法理上遏制“港獨”就顯得很有必要。”

 

黃英豪認為,人大主動釋法遏止“港獨”有多項好處。首先,展示中央對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第二、能夠彌補香港法律體系存在的不足。第三,穩定香港的政治局面。

 

“當然,人大常委會主動釋法,也有可能在香港社會引發一定程度的非議和反彈,這是正常情況,回歸20年以來,人大常委會已經對基本法進行過5次解釋,有幾次釋法對香港社會也造成了一定的震動。”黃英豪説,“但是,權衡利弊之下,通過人大主動對基本法第一條進行解釋,以此來建立遏止’港獨’的法律基礎,依然是很有必要和利多弊少的。海峽之聲網3月9日訊(記者鞠先鶴 任婧)

展開全文

一圖讀懂人大一年成績單

2017-03-10

一圖讀懂人大一年成績單

 

數據整理:王比學  劉維濤  李昌禹

 

製圖:榮 緋

展開全文

臺籍委員:講好中國故事 喚醒台灣青年民族自豪感

2017-03-13

臺籍委員:講好中國故事 喚醒台灣青年民族自豪感

 

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張嘉極(中國台灣網 李寧 攝)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孕育了每一個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文化自信。然而在海峽對岸,卻有一些青年人因受到“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身份認同混亂。如何才能喚起他們心中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張嘉極認為,如果能夠講好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故事,讓台灣青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因洗腦式教育而形成的所謂“天然獨”。

 

坐在委員們中間,張嘉極總能就經濟、社會、民生等話題侃侃而談,作為臺籍全國政協委員,兩岸關係方面的問題自然也是他關注的焦點。“做台灣青年人的工作具有戰略性意義。”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張嘉極認為青年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作用非常重大。

 

如今,島內一些分裂勢力借青年來干擾祖國統一進程,並冠之以“天然獨”的名號,張嘉極對此很憂心。“從小就給他們灌輸不是中國人的思想,長大了他們自然就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張嘉極認為,除了修改教科書外,我們可以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做台灣青年人的工作,具體來説,就是“一看”、“二講”。

 

張嘉極表示,“一看”就是借夏令營等交流活動,讓台灣學生親身來到大陸、認識大陸,接觸一些中華歷史、優秀傳統文化,參觀一些重要的歷史遺址、文物,提升他們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和自豪感。

 

“二講”,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張嘉極是學歷史出身,説起中華燦爛的歷史文明來如數家珍。“青銅器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是最燦爛輝煌的;中國在先秦時代就懂得種桑、養蠶、織絲,到明清兩代,西方人以穿中國的絲綢、綾羅精鍛為榮,還有陶瓷、茶葉、微雕……”説起這些,張嘉極言語中流露出滿滿的自豪感。

 

“這些技術在中國發展的比其他國家高級很多,説明瞭中華民族真是心靈手巧。”他表示,雖然我們的工程技術這麼發達,古人卻把這些稱為是小學,經世致用的學問才稱為大學,“你説那個時候中華民族多牛啊!”然而,“近百年來,我們在世界大溝通、全球化的早期落伍了,使得很多的人失去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説到這裡,張嘉極不免有些惋惜。

 

他認為,如果能夠講好中國的這些優秀歷史故事,讓台灣青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因洗腦式教育而形成的所謂“天然獨”。

 

此外,他表示,也可以請專家作報告,讓台灣青年有機會接觸一些不一樣的觀點,只要我們觀點鮮明、有説服力,這些思想就會進入台灣學生的大腦,在他們回到島內後,通過口耳相傳,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會在島內發酵,“我相信這東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要用青年人影響青年人”,張嘉極認為,解決台灣青年“天然獨”的問題,關鍵還是在大陸青年。如果大陸青年在教育、就業、收入、生活等各方面都比台灣青年好,估計就可以減少他們對大陸的偏見,“這些是無言的,比講道理管用。”

 

已經做了多年政協委員的張嘉極表示,政協是很好的學習平臺,也是很重要的參政議政平臺,在這裡,可以把自己原汁原味的建議反映上去。中國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經濟體量第二大國,政協委員通過參政議政,對國家的一些具體工作參政建言,確實能夠起到完善黨的領導和政府工作的作用。(完)中國台灣網3月12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