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生看兩會——台灣青年創業二三事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廖政貿、馬曉葉)我是廖政貿,現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讀研究生。

 

近年來,台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的議題備受大家的關注,身旁的台灣朋友不斷詢問找尋相關的信息。作為一個即將畢業的博士生,我也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通過這次“兩會”以及與在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之間促膝對話,使我對台灣青年創業的脈絡更加清晰,自己也由衷地感到在創業的路途中要塗抹屬於自己的色彩是不易的,但更是豐富和多彩的。

 

協助臺青的創業驛站

 

鄭博宇

 

台灣青年創業驛站鄭博宇在接待來自東北的參訪團

 

2015年隨著大陸“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的展開,不少台灣青年也加入到這股風潮,同年10月,國臺辦新設12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遍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湖北、廣東等地。各地依據實際需求,推出了許多鼓勵台灣青年就業創業的相關政策。

 

位於中關村北京創業公社裏的台灣青年創業驛站便是其中的一個,跟隨著驛站負責人鄭博宇的腳步,我們來到了他們的辦公室,他介紹説,在這裡,可以為前來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創業團隊提供三個月的適應期,這段時間他們可以免費使用辦公場所,並享受創業公社提供信息普及、金融扶持、企業對接、創業諮詢、創業導師對接等服務。

 

臺青在大陸創業生根、發芽

 

簡子復

 

“桃桃喜”創辦人簡子復

 

“桃桃喜”便是入駐在這裡的台灣創業團隊之一,這是一款專門為女性提供桃花預報服務的公司。兩會期間,我來到了這裡,與其創辦人簡子復進行了交流。由於我們兩個都來自台灣,所以一見面便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最近忙嗎?”“忙,我們準備融下一輪了。”,簡子復滿是信心地回答。對於一個成長快速的創業公司,一年多的時間就擁有20萬用戶,同時經營微信、QQ、頭條號、知乎等賬戶,每天都會結合明星與熱門話題寫一些談面相的文章,已經出了不少爆款。

 

簡子復強調,“希望台灣年輕人來創業前要先在大陸就業,要以所謂的B.A.T(百度、阿裏、騰訊)為目標,通過就業能快速地接地氣,了解當地的文化等。因為如果創業者不夠了解,只抱著投機心態或過多的幻想,很容易挫敗回臺。”

 

謝耀輝

 

“活動行”創辦人謝耀輝

 

比起簡子復,“活動行”的創辦人謝耀輝來大陸算是有經驗的創業者,他2013年來到大陸,與我聊起在北京創業初期階段時的情景時,他微笑著説,“2013年自己和合夥人羅子文受不了將時間都浪費在通勤上,同時也是為了省錢,我們租了一個複式的樓層,樓上睡覺,樓下辦公,最多曾4個人擠在一間單人房。後來,人越招越多,才結束了像是軍隊般的住宿生活。回想起過去的辛苦,反而覺得是有趣,工作就像天天在夏令營一樣。”

 

“活動行”,一個以活動報名和售票為主要業務的平臺,在台灣叫做“活動通”,如今已經拿到B輪的融資,約數億元台幣,是兩岸同時在這領域取得領導地位的成功案例之一。他自豪地説,我們的項目早已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

 

開拓臺青創業的新思維

 

江爾雄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臺聯會長江爾雄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臺聯會長江爾雄女士説,大陸這幾年經濟騰飛,大陸每年創造出100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大陸生活環境的改善,公共服務的提升,特別是大陸這幾年薪資水準的提高,這些都對台灣的青年産生了很好的效應。在大陸提供的這些創業基地和示範點之外,台灣青年在創業上更開拓思路,廣闊視野。她説,大陸有廣袤的農村,隨著美麗中國建設強力的推進,“十三五”期間大陸將完成6000個美麗鄉村的建設。到了2020年,美麗鄉村建設將會做到全覆蓋,這其中隱藏著巨大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所以對於台灣青年來説,大陸的鄉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江爾雄指出,台灣從20多年前就開始提出社區營造這麼一個行動,20多年以來,台灣完成了4000多個村莊的社區營造工作,所以台灣青年在這方面不僅有先進的理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集聚了很多的人才。也就是歸根結底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上,台灣青年有極大的競爭力。

 

“所以,我想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台灣青年有志於紮根大陸的農村,相信他們一定會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的廣袤的鄉村注入新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他們也能夠用他們的智慧和他們的執著,讓他們的理想和他們的事業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放光。”

 

對臺青創業後進的建議

 

“成功的故事是可以包裝的,但失敗的故事卻足夠真實”謝耀輝對於後進的建議,他笑著説不要迷信美好的成功模式,像阿裏、亞馬遜、GOOGLE,那些案例及人物畢竟是鳳毛麟角。但事實上,創業公司倒閉率高是眾所皆知的事,很殘酷卻又正常。成功的故事很難被複製,所以多看失敗的案例,從那些案例當中汲取經驗。還有,創業者應時刻調整心態。創業是一條迂迴漫長的路,要有足夠的耐性才能走的下去,更要與時俱進的成長並時時反求諸己。

 

張雄

全國人大台灣團代表張雄

 

全國人大台灣團代表張雄一直關注兩岸青年創業方面的議題,在接受採訪時,他説,如今國臺辦已經設立了41個海峽兩岸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創業示範點,這樣的平臺的確給到大陸來創業的台灣青年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也更能減少創業的彎路,但對於台灣青年來説也應該清楚碰壁失敗的原因,而且要要審時度勢,創業者要有分析市場經濟的概念,在激烈競爭下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很關鍵。

記住廣東不忘台灣 鄭廣臺委員名字裏的兩代海峽情

2017-03-15

記住廣東不忘台灣 鄭廣臺委員名字裏的兩代海峽情

 

臺籍全國政協委員鄭廣臺。(中國台灣網 李寧 攝)

 

“我在廣東出生長大,祖籍是台灣屏東,父母出於一種情結,希望我記住廣東,也不要忘記是從台灣過來的,名字就叫廣臺。”臺籍全國政協委員鄭廣臺是生活在大陸的第二代臺胞,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名字背後,卻有一段他父親的兩岸傳奇故事,也寄託著上一輩臺胞對海峽兩岸同胞難以割捨的親情。

 

父親小時出海遇颱風 被大陸漁民救起

 

鄭廣臺的父親出生在台灣屏東縣琉球鄉,是一個小漁村。1952年,只有十幾歲的他跟著大人出海打魚,沒想到第一次出海就遇到了颱風,船在海上漂流時漂到了大陸,一行12人被大陸漁民救起。獲救的鄭廣臺父親得到組織的關心和安排,邊工作邊完成了學業,並在廣東娶妻生子。

 

後來,他父親通過大陸電臺尋找台灣親人。70年代末,鄭廣臺的大伯出海打魚,在廣播裏聽到了消息。因當時兩岸還在敵對狀態,台灣的親人只好委託香港朋友到廣東確認身份,之後,雙方才通過電話聯繫上。

 

80年代初,鄭廣臺的父親和大伯在香港見了面。“我奶奶叫我爸回去,她會按照鄉下的傳統歡迎他”。講起這段故事,鄭廣臺還笑著説了一個小插曲,“那次我大伯還帶了兩個人,幾乎是想要用劫持的方式把我爸帶回台灣”,鄭廣臺的父親堅持不肯回去。

 

兩岸開放探親後,鄭廣臺的父親重回了闊別幾十年的台灣老家,通過法律程式登出了死亡證明、恢復身份信息,“當時法院的判決書已經拿到手,只要拿到派出所,就可以恢復戶籍,但是我父親沒拿。”鄭廣臺的父親至今都保持著大陸戶籍。

 

前些年,鄭廣臺也回到那個本應是自己出生地的漁村,那一次的“回鄉之行”讓他很感動。“心想就是一個很偏遠的小漁村。結果一上岸,哇!有20多個親戚在碼頭等我。”這些人中很多都素未謀面。當天中午,親戚們大擺筵席歡迎他,“琉球鄉鄉長、夫人也都出來”。鄭廣臺表示,見到親人很親切,“這個小漁村是我爸和我的祖籍地,真切地感覺到親人之間的親情,他們很淳樸,對下一輩的人非常熱情”,第一次回鄉的鄭廣臺感觸很深。

 

提案建議述説兩岸親情故事 對抗“文化台獨”

 

父親的經歷給了鄭廣臺靈感,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鄭廣臺提案建議,希望通過講述兩岸人民的親情故事,大力宣傳“兩岸一家親”。他舉例説,如今兩岸同胞像走親戚一樣來來往往,交通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民眾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而在兩岸隔絕的年代,這是沒法實現的,“如果兩岸不走和平發展之路,是給兩岸人民帶來傷害的。”

 

鄭廣臺認為,島內民進黨當局上臺後不接受“九二共識”,“台獨”勢力倡狂,特別是“文化台獨”。如今兩岸形勢出現了重大變化。此外,今年正值兩岸開放探親30年,在這個重要節點上,應加大對臺宣傳力度,“怎樣宣傳呢?我就提出了一個建議,説説兩岸人民的親情故事。”

 

鄭廣臺希望通過聯合兩岸媒體、海外媒體,圍繞兩岸從1949年到1987年、1987年到現在,兩岸從隔絕到開放交流的兩個階段中産生的骨肉分離、鄉愁往事、交流交往故事進行徵文大賽、徵集史料,再將這些史料創作成文學作品,大力宣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希望通過講述兩岸親情故事的形式,增進兩岸人民的親情,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血脈親情是不可分割的。”

 

作為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委員,鄭廣臺既覺得光榮又深感責任重大,努力學習認真履職。作為一名臺籍政協委員,他在履職過程中也多了一份責任感,就是關心、關注兩岸關係。這幾年來,鄭廣臺認真開展調研,聽取臺胞、臺商和臺生的意見,針對兩岸關係發展變化,每年都會圍繞涉臺熱點問題建言獻策。

 

2013年,鄭廣臺在交流中發現台灣職業教育起步早、發展成熟,有些經驗值得大陸借鑒,通過調研,他提出加強兩岸職業教育合作的建議;2014年,他就吸引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提出建議‘隨著兩岸交流的發展深入,他在2015年就如何為台灣同胞往來大陸提供更多便利提出建議。2016年,他就建設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提出建議,提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加強兩岸青年的交流與合作。

 

這些年來,除了提案建言獻策,鄭廣臺通過一些聯誼活動,與臺胞建立關係,根據兩岸交流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情況,就臺胞訴求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親人往來受益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得益於兩岸交流的深入,鄭廣臺一家與身在海峽對岸的親人往來也更加頻繁。談及當初欲帶鄭廣臺的父親回臺,鄭廣臺的大伯表示,當時覺得他這麼小出來,又是來大陸,肯定受了苦、受了難。而當台灣的親戚第一次來廣州、來到他們在大陸的家的時候,“他們對大陸、廣州有了了解,覺得我爸的選擇是對的,現在大陸發展的比台灣好,如果回去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漁民,認為還是來對了”。鄭廣臺笑著説。

 

2008年以來兩岸各領域交流熱絡,鄭廣臺很慶倖自己這幾年剛好在涉臺部門工作,他認為,這幾年兩岸關係的發展進步是全方位的。通過工作,他接待了很多台灣青年,“他們都感受到大陸的快速發展,希望來大陸,這點我覺得是變化特別大的。”

 

説到這裡,鄭廣臺舉了一個直觀的例子。“台灣經濟已經有20多年一直是停滯狀態,大陸早20年的發展水準對台灣來説還不是特別有吸引力,但現在已發生了逆轉。台灣人感受到大陸各方面的發展水準已經完全達到或者超過台灣,對我們的認同感越來越強。”

 

如今,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官方交流機制停擺,鄭廣臺認為,當前台灣經濟發展停滯,很多台灣青年想來大陸尋找創業就業機會,“如果我們能夠為他們來大陸發展提供更多便利,可以爭取他們對大陸的了解和認同,也可以通過他們來影響一批台灣的年輕人。”

 

鄭廣臺表示,有很多來過大陸的台灣青年,對大陸都有一個正面、全面的了解,也感受到大陸發展取得的成就,但一些沒有來過、或第一次來大陸的台灣青年,確實對大陸還有一些不客觀的認識。他認為還是要多交流,通過各種形式,讓台灣青年來大陸走一走、看一看,通過交流讓他們對大陸有一個客觀的了解。

 

在家裏,鄭廣臺與父親交流的更多的是親人之間的事,因為這种家庭經歷,也讓他們深深感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給家庭的親情交流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我父親來大陸後,經歷了大陸經濟發展水準迅速提高的階段,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來大陸這條路走對了,享受了大陸發展的成果。台灣的親人都説,好在你沒回去,有一種羨慕的感覺”。

 

雖然年事已高,鄭廣臺的父親仍時刻關注台灣局勢,談及民進黨在島內大搞“台獨”,鄭廣臺表示,他父親對此非常氣憤,“兩岸和平發展,對他們來説是得益的,他們是受益者。為什麼呢?大家往來方便了,民進黨上臺後兩岸關係變成這樣,絕對會對兩岸民眾造成傷害。”(完)中國台灣網3月15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

展開全文

圖説臺籍代表委員談兩岸關係

2017-03-15

圖説臺籍代表委員談兩岸關係

圖説臺籍代表委員談兩岸關係

圖説臺籍代表委員談兩岸關係

展開全文

內地實習收穫多 港生:內地工作環境勝港

2017-03-15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數碼港于2011年開始舉辦實習計劃,為學生提供到上海、美國矽谷及香港工作機會,共有300位學生和超過50間公司參與。曾參與的企業包括微軟、VMWare以及Pivotal等,去年成功為71位學生配對了實習職位,四成為科技企業,六成是初創企業。

 

據悉,數碼港今年會提供5至10個矽谷實習職位;30個上海職位;20至30個香港職位,實際數字視乎該年度參與企業和學生的配對結果而定。數碼港現已收到超過500份申請,預計數目繼續增加,港滬實習的報名截止日期為4月11日。

 

圖片默認標題

科大計算機科學四年級生羅楷樂(左一)稱,完成為期三個月的實習後,對在內地工作有很大改觀 圖/大公網

 

曾到上海VMWare實習的科大計算機工程四年級生羅楷樂稱,在工作中可以同有經驗前輩交流是難得的機會,自己學到很多東西,認為工作氣氛比香港更好。經過今次實習,自己學會與不同背景人士溝通,更願意在外工作、交流。

 

同樣曾到上海實習的港大電腦科學系四年級生陳家雋稱,去年報名到上海Pivotal實習,經過一個小時包括技術解難等面試後,成功獲派前往。他表示,自己除了見識到大公司的運作,也提升了語言能力。

展開全文

“反獨促統”成焦點 台灣各界熱議全國兩會

2017-03-15

在過去一年,兩岸關係遭遇到重大波折,經歷了雲波詭譎的一年,這也使得今年全國兩會的涉臺議題備受關注。包括台灣島內新聞媒體、政治人物、專家學者、普通民眾在內的各界人士,都在聚焦兩會的涉臺內容。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兩會代表委員在會場內外的言行,也都引發了島內各界的熱烈討論。

 

台灣媒體《旺報》關注到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措辭相較于去年的變化。《旺報》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還有了“遏制台獨”和“堅定不移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表述,反對“台獨”的語氣有所加重。

 

台灣《中國時報》也認為,面對民進黨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大陸方面從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到政府工作報告,用字遣詞,都較去年強硬不少,內容主軸則圍繞著“反獨促統”的基調。

 

《中國時報》稱,今年在政府報告中首次出現的“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義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三個任何”,是去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表述的延續。

 

台灣《聯合報》分析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表述較去年更加強硬,是由於大陸方面對民進黨當局的不信任。在報道中,《聯合報》認為大陸對臺工作“反獨”力道增強,顯示“反獨”成為大陸對臺工作的著力點。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表示,民進黨雖然不碰法理“台獨”但推行柔性“台獨”,因此大陸方面認為除維護“九二共識”外更需要強調一個中國原則,因此,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以更強烈語氣宣示扼制“台獨”作為。

 

也有一些人關注到了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部長通道發表的言論。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澤説,就像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説的,兩岸關係未來一年會愈來愈嚴峻,現在兩岸關係冷凍,未來台灣經貿挑戰愈來愈大。

 

北京大學的台灣籍博士生王裕慶則表示,自己對張國立委員的發言印象很深刻。王裕慶説,張國立委員的發言,讓我很感動,我個人也很反對“台獨”“港獨”一邊來大陸賺錢一邊搞分裂,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給台灣和香港的青年人灌輸錯誤的觀念。

 

誠如張志軍所説,2017年的兩岸關係趨於複雜嚴峻,兩岸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挑戰、風險明顯增加。但是也有不少人從今年的兩會看到了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方向和出路,那就是承認“九二共識”,在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促進兩岸的合作交流。

 

台灣文化大學大陸研究專家龐建國表示,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就沒有官方接觸。民進黨還在欺騙台灣人民,以為兩岸關係還是穩得住,可是大陸已經清楚表明不可能,“九二共識”就是底線,不接受只能免談。

 

有學者接受《旺報》採訪時也指出,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對臺工作內容,大陸仍然清楚而且再次強調,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就不要妄想兩岸會有官方接觸。希望蔡英文當局在“一個中國”架構下尋求與大陸溝通,以造福台灣人民。

 

在兩岸合作交流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也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同樣就讀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台灣博士生張立齊説,自己對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最感興趣。張立齊告訴記者,李義虎代表在接受採訪時就説:“融合發展是有效銜接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過程。要推行融合發展,就必然會大大促進兩岸社會和同胞的深度融合。”這番論述很有道理。

 

王裕慶也關注到了大陸鼓勵兩岸融合發展的態度,促進臺胞在大陸更好地生活。王裕慶説:“我也建議臺胞,除了享受大陸方面給予的福利外,也應該思考自己能給祖國統一與發展盡什麼責任。例如我們也應該幫大陸配偶在台灣疾呼他們的合理權益,並且也更應為民族的未來做點事。”(人民政協網轉載團結報消息)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