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當“兩岸”遇上“世界閱讀日”-揭秘五大你未必知道的事

1.    「世界閱讀日」名稱從哪裡來?
    有一個節日在每年春天,不僅和書相關、更和莎士比亞有關聯,還有一百多個國家會慶祝,請猜一節日?沒錯,正是每年4月23日的「世界閱讀日」,會慶祝此節日的國家超過一百個,當然也包括臺灣和大陸以及香港、澳門的小夥伴。

 
    你是從哪裡得知「世界圖書日」呢?可能是在微信公眾號看到一系列和「閱讀」、「書」有關的文章,也可能是在朋友圈被刷頻,又或者是看到領導人推薦的書目。相信你一定好奇,這樣一個充滿書香的節日是怎麼開始的?又為何要創立一個閱讀節日呢?


     時間回溯到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起開始確定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全稱是「世界圖書及版權」(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在不同的地方翻譯略有差異,在臺灣通用的名稱是「世界圖書日」。


     另外,「世界閱讀日」的建議是由西班牙提出,靈感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傳説「聖喬治屠龍紀念日」。不僅如此,4月23日還是莎士比亞出生及逝世的日子,也是《堂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的逝世日子、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K. Laxness)等多位著名作家的生日。

2.    全民閱讀習慣調查-兩岸人民閱讀習慣躍升?


    “聽説,你們臺灣人比較喜歡看書?”、“我感覺大陸人出口成章,應該看很多書!”究竟,兩岸的小夥伴誰比較喜歡看書?喜歡看的書又是哪一種的呢?這裡要帶大家一探兩岸官方發出的2016年閱讀報告-分別是臺灣發出的《閱讀習慣調查—105年臺灣民眾閱讀力再躍升》,還有趕在今年世界閱讀日前、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火熱出爐的《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綜觀臺灣的閱讀報告,有三個有趣的統計分析現象:青壯年(31-50歲)為閱讀主力人口、女性愛閱讀勝過男性、閱讀主力以家庭主婦和退休讀者為主。另外在各個縣市「借閱力」表現上,不論是在「最愛到圖書館」或是「最愛到圖書館借書」的選項上,仍以首都台北市民表現最突出。其次是其他幾個直轄市:新北市、高雄市和台南市,可看出民眾使用圖書館、對閱讀的自我需求,和該縣市發展程度有密切關聯。


    綜觀哲學類的《被討厭的勇氣》、應用科學類《你的身體就是最好的健身房》、史地類《跟著小氣少年自由行》等八本各類圖書排行冠軍,可發現各類圖書排行榜第一名概括能反映時代脈絡及眾人關注的焦點,包括主題旅遊、心理勵志、居家風水、軟體學習、運動健身、投資理財、藝術設計等。因此,每年發佈公共圖書館借閱排行榜,也可説是小小回顧臺灣一年來的社會發展重心。


    「數字閱讀」是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新鮮出爐的《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重點。數字閱讀,特別是手機閱讀持續快速發展,移動閱讀、社交閱讀正在成為國民新的閱讀趨勢。2016年,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高達66.1%,且手機閱讀接觸率和閱讀時長連續八年增長。


    在信息爆炸時代,超過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變少,近六成的國民認為2016年個人閱讀量沒有變化。根據此份閱讀報告可得知,2016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平均一個月都看不到一本書;紙質報紙的閱讀量更是慘淡,大約一年閱讀44.66期(份),與前一年相比,紙質報刊閱讀量持續下降。


    好消息是,未成年人閱讀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在0—8歲有閱讀行為的兒童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高達九成,這些家庭中家長平均每天花24.15分鐘陪孩子讀書。

3.    一窺兩岸知名高校的“熱門借閱排行榜”
    兩岸大學生的閱讀興趣點有何差異呢?究竟兩岸學子在有點像又不太像的教育、文化、社會環境下,會有哪些興趣相似、相異點呢?讓我們就從北京大學和臺灣清華大學的「2016年的熱門借閱排行」一探究竟吧!


    由於北大屬於綜合性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則以理工科院係為主(和北京清華類似),因此在學生組成以及興趣點上都會有差異,以下所得出的結果並不能反映所有情況,但可以代表部分有趣的現象。


    《尋寶圖書館資源殿堂,追尋北大人讀書足跡》,這是一份由北京大學發佈的2016年閱讀報告,一份21頁的閱讀報告中涵蓋信息非常廣泛,從紙質圖書外借量、電子資源利用情況、指定參考書熱度、預約熱度排行,再到中西文圖書外界熱度排行,可説是相關信息應有盡有。


    臺灣清華大學的閱讀報告著重在「借閱排行榜」,其中包含兩大類(預約、借閱)、三個層面(中文和西文圖書、視聽資料)。


    比較北大和臺灣清華兩所知名高校的中文圖書借閱排行,可發現臺灣清華比較偏「實用導向」,前十名的借閱書籍中就有四本是英語、華語或是專業知識的參考書:《新版實用視聽華語》、《新託福口語真經 3》、《費曼物理學講義 II電磁與物質》、《NEW TOEIC TEST金色證書 : 模擬測驗》。


    綜觀北大的中文借閱排行前十名,可以發現理論和哲學性的書籍是非常受歡迎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自殺論》《人的發展論》分別佔據了四、五、六、八九名。借閱熱度排名第一的書籍,是一本述了教育思想和獨特教學方法、由北大心理學係教授合作翻譯的《心理學與生活》。


    有趣的是,由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寫作的奇幻溫情小説《解憂雜貨店》除了在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等各大書店排行榜第1名、亞馬遜中國2015年度暢銷圖書榜第二外,也在兩岸高校閱讀報告中展露頭角!東野圭吾的兩本作品《解憂雜貨店》、《白夜行》佔據了北大圖書預約熱度頭兩名,也出現臺灣清華的預約熱度和圖書借閱排行榜中。

4.    橫跨兩岸三地的誠品書店-“臺港陸”閱讀報告

 

    你相信一家「書店」也能成為「旅遊景點」嗎?誠品書店辦到了,更在近幾年成為兩岸三地無人不知的書店之一。1989年,誠品書店在台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秉持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逐漸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復合式經營模式。

   
    在臺灣深耕將近三十年的誠品書店,除了去年在臺灣北、中、南開展三間特色店點,2012年,誠品海外第一家分店於香港開幕,成為全港首間地面書店;2015年,大陸首家據點「誠品生活蘇州」開幕。


    作為兩岸三地的書店代表,誠品書店去年首度發佈《臺港陸總體閱讀報告》。2016年於臺港陸45處據點,和超過4,500家出版社合作,促進11萬種華文作品、135位作者跨海交流,並舉辦超過5,000場活動,創下2億人流新高紀錄。


    其中在商業財經類的暢銷書籍,也反映出臺港陸經濟發展的特色。臺灣瘋共享經濟與大數據、金融操盤類的書籍在香港持續長銷,大陸讀者則多關注「指標企業」與「創業人物」。


    誠品書店持續推廣閱讀計劃,也讓臺港陸讀者跨海認識彼此。臺灣作家龍應臺、蔣勳在香港、大陸受到讀者歡迎,臺灣讀者也從歷史懸疑小説開始認識大陸作家唐隱、從一篇篇的動人故事認識香港作家middle。


    另外,誠品也公佈了臺灣、香港年度TOP100及蘇州各大類別暢銷書,發現有趣的現象-原來,華人讀者從閱讀所反映的共同渴望都是「好好生活」。追求靜心好睡的《一戴深睡眠》、《美字練習日》在臺港熱賣,香港美食作家蔡瀾的《今天也要好好吃飯》更在蘇州熱賣暢銷。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5.    全球最美的圖書館,台灣榜上有名!
    對於愛好讀書的人來説,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地方的的特色代表,更是到世界各地旅行的首站。美國《Bussiness Insiders》雜誌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具設計感的圖書館評選活動,選出了幾間全球最美圖書館,其中亞洲有兩間入選,一間就在臺灣!


    當你在網上搜尋「北投圖書館」時,千萬別驚訝於眼前如公園一般的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全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北投分館整個建築以木質為主,室內書香、戶外鳥語相映成趣,閱讀成了一件既愜意又享受的活動。只要親臨現場,就能感受木造建築在綠蔭清風中飄散的書香味。、


    另外,圖書館的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還有大片落地窗讓光透進室內,除了減少人工照明,也可以欣賞自然景色,環保綠建築當之無愧。(實習記者劉馨宜 記者馬曉葉)

兩岸“70後”作家共話“小説閱讀”

2017-05-02

    為增進兩岸文學交流,4月7日,由中國作協港澳臺辦公室主辦、以“小説閱讀”為主題的兩岸“70後”作家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臺灣學者呂正惠、臺灣《文訊》雜誌社總編輯封德屏、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部主任李洱、中國作協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李錦琦等參加研討會。

 

  近年來,中國作協在兩岸文學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具體工作,中國作協港澳臺辦公室陸續主持召開了多次兩岸青年文學會議和兩岸文學評論工作會議。此次研討會的“主角”——兩岸“70後”作家、評論家採取互評的方式,從具體作品出發,審視彼此的創作對於社會歷史的折射,就創作理念和技巧展開交流。

 

  叢治辰認為,文學總是能夠表現一定的社會心理結構。閱讀臺灣的文學作品,從敘事方式、結構、語調中,可以把握到這一代臺灣寫作者的困惑、焦慮和困難。同時,這種困難也是臺灣社會的困境在文學中的折射。他舉例分析説,臺灣作家王聰威的小説充滿了繁複的細節,這些細節撐破了宏大的歷史線條,在重構歷史的同時也瓦解了歷史。楊慶祥以臺灣作家胡淑雯的短篇小説《浮血貓》和《不曾發生的事》為切入口,分析現代主義寫作美學如何作為一種內在視野鑲嵌於這些作品中並導致了一種美學上的封閉,認為作家更應該在具體的政治經濟語境中理解個體、語言、自我和他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將經驗的抵抗昇華為美學的抵抗,將社會問題和精神問題轉化為美學形式,才稱得上聽到了“文學的召喚”。

 

  高維宏發現,在大陸,“文學寫作的個人化與公共性”被視為普遍問題,而臺灣當代小説中個人化寫作的問題更為嚴峻。他以大陸作家黃詠梅為例,認為其作品多寫平凡人在時代變遷中的日常生活,活用敘事視角的轉換,以去個人化、去主體化的姿態書寫他者,這或可成為臺灣小説家寫作的他山之石。黃文倩在閱讀雙雪濤、石一楓、徐則臣的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地球之眼》《耶路撒冷》的過程中發現,這些作品都有對“正典”的再吸收與援引,“正典”一方面以互文或滲透的方式加深了作品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與作品的敘事觀點、情節架構、意象發展等産生聯動關係。儘管在正典與想像現實間充滿焦慮,作家仍在追尋正典的過程中辯證地展現了人們的現實與精神困境。石曉楓關注徐則臣北京系列小説中的城市邊緣者,認為相較於都市小説的炫目與浮華,徐則臣筆下掙扎於都市洪流中的外來者凸顯出生機勃勃的本色,而這是為都市創造活力與張力的根本。

 

  與之前研討會作家只是單純聽取別人的評價不同,此次研討會上,兩岸作家也參與到互評之中,他們的評論更多地集中在創作的理念、細節等方面,提供了另一種關注文本的視角。高翊峰關注到徐則臣《王城如海》話劇形式的引言以及“小説之中的小説”的結構,認為小説的細節之中充滿隱喻,抵達了人在歷史中的處境問題。童偉格認為,張楚的短篇小説集《在雲落》包含了兩種敘事原型,一種是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描述小説主角與所置身世界的疏離;另一種則是對於現實主義小説美學的探索。他認為張楚試圖將上世紀後20年的時代風貌導入中國抒情傳統的論述框架,深度描繪了經濟轉型時城鄉間人物的日常遭遇。甘耀明注意到,石一楓的小説《世間已無陳金芳》《地球之眼》有多種視角,這兩部作品都是近距離貼近時代洪流下的小人物,同樣是寫對都市人的人性試煉,前者給人深沉無解的哀愁,後者又在無奈之中注入了一股向上的價值。

 

  大陸的作家從另一種視角看臺灣作家的寫作,也會獲得不一樣的認知。梁鴻探討了甘耀明作品中對於自然與現代文明關係的書寫,但這無關於工業、農業或者對於鄉土的書寫,而更多是關乎人的本質存在。石一楓認為陳雪的《摩天大樓》在懸疑小説的形式之下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大樓象徵看似高效運轉、實則荒誕混亂的現代社會。陳雪以一種更加內化和本質化的寫作方式,挖掘關乎人性中無法坦然暴露的部分,使小説中摩天大樓所具有的象徵意義超越了通常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範疇,具有了令人震驚的文學內涵。付秀瑩談到了童偉格小説中對於時間的敏感和執念。她認為對於命運既敬重又淡然的態度,使得其小説具有一種內在的矛盾和張力,既深沉焦慮又超脫出塵,構成了作品複雜豐富的審美維度。張楚關注了高翊峰的城市題材小説。他認為大陸作家的都市題材小説,無論是關於職場還是愛情,大都有一個明晰確鑿的主題,人物會在故事推進中完成各自的使命,並與時代有較為飽滿緊密的聯繫;而高翊峰的小説時代氣息並不濃厚,更注重對城市中孤獨個體的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的描繪,通過具有強烈先鋒性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展現都市中人的變異狀態,使作品彌漫強烈的寓言氣質。

 

  陳雪、徐則臣、楊宗翰、劉大先、徐剛、饒翔、李蔚超、宋嵩、林美蘭、沈芳序、霍豔等作家、評論家也參加了研討。

 

  除研討會之外,臺灣作家陳玉慧、甘耀明、高翊峰、童偉格、陳雪與大陸作家梁鴻、張楚、楊慶祥、張悅然、雙雪濤、蔣方舟等還在中國人民大學圍繞“生活與小説創作”展開對話,講述了從家庭、童年和生活經歷中生髮出的創作慾望,探討了生活與創作的深層關係。

展開全文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公佈:2016年人均讀書近8本

2017-05-02

  

圖片默認標題

製圖:蔡華偉 資料來源: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18日公佈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主要情況。調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8.2%,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個百分點,圖書閱讀率為58.8%,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個百分點。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2016年手機閱讀率達到66.1%,已經連續8年增長。

    在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只有1.7%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6.6%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比較多,有36.0%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一般,45.2%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

    從成年國民對各類出版物閱讀量的考察看,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的7.86本中,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1本。報紙和期刊的人均閱讀量分別為44.66期(份)和3.44期(份),分別低於2015年的54.76期(份)和4.91期(份)。

    對我國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的研究發現,51.6%的成年國民更傾向於“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有9.8%的國民更傾向於“網路線上閱讀”,有33.8%的國民傾向於“手機閱讀”,有3.8%的人傾向於“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0%的國民“習慣從網上下載並列印下來閱讀”。

    在數位化閱讀已經很發達的今天,紙質圖書仍受到一半多讀者的青睞。對這一現象,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徐升國認為,這説明傳統的紙質圖書仍然具有生命力。“回歸紙質圖書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美國、英國、法國目前都出現了類似的趨勢,這些國家電子書的銷售放緩,而紙質圖書的銷售穩步增長,中國也同樣如此。數位化閱讀雖然具有快捷方便的特點,但只適合快速的碎片化的淺閱讀,傳統的紙質閱讀更適於係統的體係化的深閱讀。讀者對深閱讀的需求不會消失,因此紙質圖書就不會消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傳統紙質圖書和數位化閱讀的方式仍將會並存。”

    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新興媒介的時長整體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機接觸時長增長顯著,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6.00分鐘;傳統媒介中,除紙質圖書閱讀時長外,紙質報刊閱讀時長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調查顯示,不同人口特徵群體的手機閱讀接觸率存在一定差異。城鎮成年居民、男性成年居民的手機閱讀接觸率分別高於對應群體;成年人中,年齡越小的群體,手機閱讀接觸率越高,18—29歲群體的手機閱讀接觸率最高,為92.8%;其次為30—39歲群體,該群體的手機閱讀接觸率為87.3%。60歲以上群體的手機閱讀接觸率與中青年群體差距較大。

    對於手機閱讀率的快速增長,徐升國認為這和手機便於攜帶、適應碎片化閱讀的特點有直接的關係。“在今後數位化閱讀的發展趨勢當中,手機很有可能取代其他所有終端而成為 第一大數位化閱讀載體。中國有7億多手機用戶,因此手機閱讀的群體將非常龐大。這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非常不一樣的地方,也是我們開展手機閱讀的良好條件。”(來源:人民日報)

展開全文

2016年更多大陸作家作品受臺灣讀者青睞

2017-05-02

  中新社臺北12月20日電 (記者 路梅 劉賢)臺灣誠品書店20日在臺北首度發佈2016年“臺港陸總體閱讀報告”,報告指出,大陸作家在臺灣的能見度逐漸提升。通過閱讀興趣可以看出,兩岸及香港的讀者共同追求簡單的生活之道。

  誠品書店1989年在臺北創辦,初期以販售藝術人文方面的書籍為主,後轉型為綜合性書店。據介紹,至2016年,已在兩岸及香港展店45處,與逾4500家出版社合作,促成11萬種中文作品、135位元作者跨海交流。

  誠品書店副總經理林婉如説,2016年,大陸作家的好故事、好文本俘獲了諸多臺灣讀者的芳心,形成跨海閱讀的浪潮。臺灣讀者開始從奇幻、科幻與懸疑歷史小説認識了諸多新世代的大陸作家,如唐隱、張嘉佳、張悅然等。“其實,前幾年大陸的年輕作家韓寒、郭敬明等就在臺灣受到年輕人的喜歡。臺灣、大陸與香港三地的讀者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共通的興趣點。”

  林婉如指出,近一年來,臺灣、大陸以及香港的讀者都有一股“從影視入坑到回頭讀原著”的潮流;越來越多的臺灣讀者透過網路平臺接觸大陸作家,再加上電影、電視劇等多媒體形態對作品的展現,這讓臺灣讀者可以更快進入故事,瞭解故事。因此,大陸作家在臺受歡迎、能見度提高就變得“水到渠成”。

  當天發佈的報告還顯示,臺灣、香港、大陸的讀者都關注健康生活,關於健康飲食的書籍都深受讀者喜愛。在美學探索方面,兩岸及香港讀者不同的閱讀偏好帶有各自的美學風格:臺灣民眾更喜歡設計領域的書籍,香港讀者則喜歡搭配審美的書籍,大陸則對經典藝術賞析、匠人的美學堅持更為關注。

  此外,誠品書店還推出“閱讀職人大賞”,由兩岸與香港的逾千名閱讀職人投票選出9個獎項,其中,年度最期待的作家分別由臺灣作家夏宇、大陸作家張悅然及香港作家馬家輝獲得。(來源:中新社)

展開全文

中國國民閱讀調查:人均每天微信閱讀26分鐘

2017-04-19

圖片默認標題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18日發佈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9.9%,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連續8年上升,達68.2%,圖書閱讀率為58.8%。手機接觸時長增長顯著,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6分鐘。

 

調查發現,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其中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5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21本。

 

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新興媒介的時長整體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機閱讀接觸時間最長。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為66.1%,連續三年超過網絡在線閱讀接觸率,並逐漸拉開距離。2016年,有62.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微信閱讀,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接近四成的成年手機閱讀接觸者會使用手機看小説。其中,最受歡迎的電子書類型為“都市言情”,其次為“文學經典”。25.2%的人能夠接受付費閱讀,74.8%的人只看免費的手機讀物。2016年,人均手機閱讀花費為16.95元,較2015年的11.19元有所上升。

 

調查指出,只有1.7%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超四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近七成的成年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

 

據悉,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已持續開展了十四次。本次調查樣本城市為52個,覆蓋了我國29個省份,可推及我國人口12.94億。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記者史競男)

展開全文

平臺閱讀人群呈現年輕化 網絡小説熱度依舊

2017-01-18

平臺閱讀人群呈現年輕化 網絡小説熱度依舊

 

年輕人還愛看書嗎?閱讀口味是什麼樣的?日前,一點資訊聯合新華書店總店共同發佈的《2016年度閱讀興趣報告》顯示,2016年平臺閱讀人群整體呈現年輕化,男女性閱讀比例趨於平衡,24歲以下的網民更愛閱讀。

 

平臺閱讀人群呈現年輕化 網絡小説熱度依舊

 

閱讀人群呈現年輕化

 

據悉,《2016年度閱讀興趣報告》是將新華書店的海量線下圖書出版、發行、銷售數據,與一點資訊平臺的海量用戶閱讀行為數據相結合而最終形成的。

 

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平臺閱讀人群整體呈現年輕化,男女性閱讀比例趨於平衡。就地域角度而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引領閱讀潮流。在閱讀類型方面,科幻類作品最受追捧,網絡小説熱度依舊。此外,親子閱讀類內容逐漸成為父母教育子女、與子女溝通的重要方式。

 

數據顯示,訂閱一點資訊“閱讀”相關頻道的網民整體呈年輕化趨勢,24歲以下的網民佔比為35%,排名第一。其中,18歲至21歲的用戶表現出更高的閱讀興趣,由此可見,高中生和大學生群體依然是閱讀的主力軍。就性別而言,男性用戶以59%的微弱優勢略勝一籌。

 

平臺閱讀人群呈現年輕化 網絡小説熱度依舊

 

一線城市用戶是主力

 

報告數據顯示,訂閱一點資訊“閱讀”相關頻道的用戶所在地“Top 10”多為經濟、文化發達的城市,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用戶成為閱讀的主力軍。因城市建設的發達,除了傳統線下書店,地鐵、咖啡館也成為網民集中閱讀的新坐標。從地域範圍看,華東、華北地區網民更愛閱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城市的經濟發展程度往往與當地居民對教育和閱讀的高度重視成正比。

 

一點資訊副總裁金治透露,截至2017年1月8日,一點資訊平臺內與圖書、閱讀相關的頻道訂閱量已超過510萬次。網友對暢銷書、知名作家、書薦等資訊內容的興趣較高。不同職業、不同個性的用戶也呈現出不同的閱讀興趣。例如,職場白領偏愛時尚、理財、小説、心理等內容,家庭主婦則對菜譜、育兒等內容更感興趣。

 

在各種文學形式中,小説因故事性強、通俗易讀最受網友的歡迎。科幻類小説成為近年來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如已獲得雨果獎的《三體》、《北京折疊》等作品備受追捧。網絡小説憑藉其超高人氣和強IP屬性,成為網友休閒閱讀的主流選擇之一。數據顯示,2016年IP改編熱度不減,各類IP改編劇橫掃大小銀幕,並同步帶動了原著的大熱。在熱門圖書IP “Top 10”中,《微微一笑很傾城》、《歡樂頌》、《翻譯官》名列前三。其中,《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影視作品更是通過暑期電影和電視劇的連續檔霸,收穫了網友對原著圖書及作者本人的高關注度。(記者 韓元佳)

 
 
展開全文

台北鼓勵民眾閱讀推出“超商借書”服務

2016-10-18

(記者趙博 李凱)台北市立圖書館17日宣佈與全家、統一、萊爾富等3大便利超市連鎖品牌合作,即日起民眾只須上網預約就能在便利店借用圖書館718萬冊藏書。

 

據悉,民眾只需擁有借書證,上網登記成為“超商借書”服務會員並繳納保證金200元(新台幣,下同),即可在3個品牌的便利商店借書,每次最多5本,酌收物流費50元。

 

據統計,這三家連鎖超市在台北有1300多家便利店,遍佈台北大街小巷。

 

去年2月,台北市立圖書館與全家合作推出面向台北市民的“超商還書”服務。據統計,一年多來共有6000多冊圖書通過全家便利店歸還。

 

台北市立圖書館負責人表示,此次推出“超商借書”服務不僅合作商家數量增加,服務範圍也擴大至島內民眾。無論是忙碌的上班族還是習慣網購的學生族,都可以隨心所欲安排時間就近取書,從而營造“你的隔壁就是圖書館”的良好氛圍。

 

台北市立圖書館是目前島內藏書數量最多的圖書館。除了熱門館藏、視聽資料因借閱期短不開放外,該館所有圖書都將納入“超商借書”範圍。

 

據介紹,去年圖書館共借出1300多萬本書,借閱者以31至50歲民眾居多,超過一半推論為上班族。

 

全家、萊爾富等超商也紛紛宣佈推出各種“好康”(優惠),吸引民眾參與。

展開全文

報告: 國民閱讀地域鴻溝收窄 兩性閱讀差距悄然拉開

2016-04-25

報告: 國民閱讀地域鴻溝收窄 兩性閱讀差距悄然拉開

 

報告: 國民閱讀地域鴻溝收窄 兩性閱讀差距悄然拉開

女性圖書消費佔比

 

本報訊 4月16日,圖書電商噹噹網發佈“書香十年·噹噹國民圖書消費報告”,從地域、性別、年齡、數字閱讀等不同維度全景掃描十年圖書消費大數據,揭示國人十年閱讀變遷。

 

“噹噹成立16年,圖書市場份額佔全國30%左右,來噹噹買書的用戶累計超過1億人。挖掘和分析這些圖書消費大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對用戶的購買數據進行精準分析,了解用戶的閱讀習慣、閱讀偏好,更好地為讀者發現好書,為好書找到讀者。” 噹噹網副總裁、出版物事業部總經理陳立均表示。

 

地域:

 

北上廣購買力強堅不可摧

 

其他省份十年間奮起直追

 

從省份來看:2006年~2015年,北京、廣東、上海是我國圖書消費的最強省份(直轄市),十年穩居圖書購買力前三強;江蘇、山東兩個文化大省步步緊追,實力不菲。

 

值得注意的是,十年間國民閱讀地域鴻溝逐年收窄,全民圖書消費相對均衡。北上廣圖書消費佔比從2006年的66%下降至2015年42%。而十年整體排名後半段的省份圖書消費佔比從2006年的6.3%提升至2015年10.9%。

 

河南省是圖書購買力提速最快黑馬,十年來,第一人口大省的消費力得到快速釋放;內蒙古、青海、甘肅等內陸區域,起點雖低,但進步神速。

 

性別:

 

女性佔領閱讀高地

 

男性還需加倍努力

 

男女圖書消費比例2006年基本持平為1:1。10年間,差距悄然拉開,到2015年,女性的圖書消費量已經是男性的1.5倍。

 

分析銷量差距背後的原因,也許是女性更習慣從書本中獲得知識,男性喜歡實踐出真知。此外女性更操心子女教育,購買了大量童書和中小教輔。不過除了童書和教輔,2015年男女圖書消費比依然為1:1.3,差距不容忽視。

 

在閱讀類型上,女性愛故事偏好勵志和修養,在小説、成功/勵志、文學、青春文學等主流品類購買力牢牢領先;男性愛邏輯迷戀成就和探索,在管理、哲學/宗教、歷史、政治/軍事、計算機/網絡、投資理財等領域消費更盛。

 

介質:

 

數字書和紙書相輔相成

 

從低成本向品質化進階

 

噹噹數字館2011年上線,5年數字書複合增長率354%,2015年電子書的下載量過億冊,借閱量過千萬,APP累計用戶近兩千萬。

 

數字書的高速發展是否會擠壓紙書市場?陳立均的回答是“目前噹噹數字書和紙書的發展相輔相成,未來5年看不到替代趨勢。電子書比紙書進階的地方在於,數字閱讀可以記錄用戶的閱讀場景,閱讀時長,也更有利於充分互動。依靠這些海量的數據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更全面的洞察用戶閱讀需求。”

 

目前,噹噹讀書社群每天産生超過6000萬條數據,4000篇優質文章,超過50000條評論;現在每天人均打開使用近10次,平均閱讀時長超過1小時。在整體趨勢上,全民閱讀從低成本向品質化進發,由碎片閱讀和深度閱讀雙重驅動。(雲外)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