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七七事變:兩岸同胞共同的銘記和紀念

 80年前的今天,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宛平城的戰火硝煙就此拉開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全民族抗戰的序幕。80年後的今天,兩岸同胞沒有忘記這段歷史,他們通過舉辦活動、參觀紀念館等形式進行紀念,以抗戰精神喚起中華兒女的使命感,攜手推動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在這場全民族抗戰的歷史中,台灣同胞沒有缺席。早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強行佔領台灣,台灣同胞就前仆後繼,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鬥爭。“七七事變”爆發後,至少有5萬台灣同胞本著“欲救台灣,必先救祖國”的信念,奔赴大陸投身全民族抗戰的洪流。

 

 我們看到,自去年上臺執政以來,民進黨多次研議要管制台灣退役將領到大陸出席政治性活動。像2016年大陸舉辦的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因退役將領的參與,遭“綠委”威脅考慮取消他們的退俸及獎章、勳章等。今年4月,蔡當局取消“遙祭黃帝陵”,停辦抗戰80週年紀念展。但這仍然阻擋不了台灣退將到南京參加“中國人的抗戰: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的學術研討會,這些退將相聚在此,追憶往昔,深切紀念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八十週年,他們將心中的拳拳愛國之心化為實際行動,以此種方式表達著他們熱愛和平,追求中華民族復興的願望。

 

 正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所説,上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比沉重的災難。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際,英勇的中國人民奮起抵抗。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前赴後繼,在付出巨大民族犧牲後,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也讓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他表示,歷史告訴我們,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民族復興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生存、發展、幸福、尊嚴的可靠保障。抗戰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同樣需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希望此次研討會為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台灣民生黨舉辦音樂會紀念抗戰全面爆發80週年

2017-07-07

台灣民生黨舉辦音樂會紀念抗戰全面爆發80週年

 

為紀念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0週年,台灣民生黨近日在台北舉辦了“抗戰八十載、百年中國夢:張穆庭流行鋼琴音樂會”。音樂會以慷慨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開場,民生黨主席張穆庭的鋼琴曲獨奏,將現場觀眾思緒帶回80年前全民抗戰的歲月。隨後的《長城謠》《松花江上》《望春風》《雨夜花》……一首首抗戰經典歌曲,講述的都是那段悲壯的歷史。

 

張穆庭接受記者採訪表示,奉行孫中山“民生主義”主張的民生黨希望能傳承抗戰精神,讓台灣同胞尤其是台灣年輕人了解兩岸曾經共同抗戰的真實血淚歷史,並理解今天兩岸之間和平不易,深刻認識到兩岸唯有攜手同行,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2005年,張穆庭創作發行《1937南京大屠殺紀念單曲》,並在南京舉行唱片義賣捐款給兩岸慰安婦,自此與抗戰音樂結下緣分。他表示,下半年將赴大陸舉辦抗戰音樂會,民生黨也將持續協助台灣青年赴大陸實習、就業、交流等工作,為台灣年輕人找尋出路與機會。(記者 王平)

展開全文

臺媒:兩岸應共享抗戰史料 共寫抗戰史書

2017-07-07

今天是盧溝橋事變80週年,這起事件激發了中華民族一致奮起、全面抗日,直到取得最後勝利,收復所有失土包括台灣。

 

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天發表點評文章説,今天應該是所有兩岸人民都要重視和緬懷的日子,但是台灣在民進黨執政下,“去中國化”日益激烈。蔡英文日前主持各軍校聯合畢業典禮時,連宣讀孫中山遺囑的儀式也回避了;臺當局更在規劃于公共教育中去除中國史,也就無意紀念七七事變。未來其脫離中華民族的意向和行動,只會更加明顯,這對於臺海局勢和台灣內部的衝擊,都難以設想。

 

大陸有關方面昨天在南京舉辦了中華民族抗戰史學術研討會,台灣前一級上將郝柏村等多位臺軍退役上將前往赴會。兩岸退役將領的共同探討,有助於抗戰史實的呈現,意義重大。而兩岸學術界的相關交流和共同研究,更是值得日常進行。在民進黨當局刻意抑制紀念抗戰的同時,剛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的吳敦義,發起紀念七七事變80週年,用心值得肯定。

 

位於盧溝橋畔的抗戰紀念館內,大墻上刻著的抗戰期間為國犧牲的190多位少將以上軍官姓名,其中除了個位數外,均為國民黨籍。可見大陸對於抗戰史實的態度,又如大陸幾十個電視頻道中,幾乎天天都有抗戰故事在播放,螢幕上時時出現的軍官,都戴著有青天白日徽的軍帽。

 

這一兩年,長達36集的長沙保衛戰電視影集在大陸播出,主題曲則是曾在台灣耳熟能詳的愛國歌曲《旗正飄飄》。此套影集還在大陸的少兒頻道播出,顯示大陸完全不排斥讓少年兒童了解國民黨在抗戰中的突出地位。而台灣連緬懷抗戰歷史都愈來愈不重視,更不會如此彰顯國民黨籍名將,相形之下,令人汗顏感慨!

 

兩岸之間及國共兩黨之間,應該已過了互相批評對方貶低己方在抗戰中地位的階段,未來應該著重共同研究與發表。習近平總書記于兩年前倡議“共享史料、共寫史書”,時任臺當局領導人的馬英九予以正面響應,成為兩岸良性互動的一環。台灣因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不斷力圖割裂兩岸的歷史淵源,兩岸有識之士更須透過共同展現抗戰史料和撰述抗戰史書,作為對維繫兩岸關係、促進雙方融合的努力。

展開全文

蔡當局嚴控退將到大陸參加活動 唐德明:沒自信表現

2017-07-07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報道,台灣高階退將去年來大陸參加公開活動引發爭議,臺當局“行政院”會6日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未來離退中將以上軍職人員、敏感機關政務副首長以上、情報機關首長登陸管制至少3年,管制期只增不減。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表示,此舉顯示了民進黨沒自信。

 

唐德明指出,“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正後,重點有二項。第一,未來退將或政務官來大陸將管制至少3年。第二,若有違反或損及台灣尊嚴,情節嚴重者可剝奪自行為時起全部月退俸,“一輩子不得再領”。

 

唐德明説,“違反或損及台灣尊嚴”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要如何認定以及由誰來認定,未來可能會引起很大爭議。因此,很可能會成為箝制異己的工具和手段,傷害台灣的“民主自由”。

 

其次,不論職務敏感與否,一律管制至少3年,更是凸顯了民進黨當局對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對人民的不信任。唐德明説,泄密罪已經在相關條文內清楚規定,卻還想要制定這種不符比例的原則,並且剝奪人民財産權的法律,“民主進步”就快成為笑話了。(中國台灣網7月7日訊 盧佳靜)

展開全文

全面抗戰爆發80週年:歷史不容抹殺 真相不容掩蓋

2017-07-07

昨日,“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舉辦,兩岸退役將領、專家學者共聚南京,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今天是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八十週年紀念日,香港《大公報》發表評論指出,當下民進黨加緊修改課綱,大幅縮減中國史內容,然而歷史不容抹殺,真相不容掩蓋。最近兩岸各界舉行各種活動,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週年,讓台灣青少年了解歷史和真相。評論直言,兩岸應借此契機凝聚記憶、認知、情感,共捍民族尊嚴、共傳民族榮譽,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評論摘編如下:

 

今天是七月七日,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八十週年紀念日。兩岸退役將領、專家學者昨天共聚南京,出席“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別具意義。尤其當下民進黨當局正加緊修改課綱,大幅縮減中國史內容,據説甚至連“辛亥革命”、“八年抗戰”等內容都去掉了,如今兩岸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研討會,不少退役將領都支持兩岸共寫史書,讓年輕一代了解抗戰史,這正是對抗臺當局搞“文化台獨”、切割兩岸民族精神紐帶的有力舉措。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曾指出,要推動兩岸史學界共享史料、共寫史書。這是增強兩岸同胞共同歷史記憶、彌合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途徑,更是反對“台獨”史觀、粉碎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最好方式。

 

八十年前,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舉世震驚的“七七事變”,發起了全面侵華戰爭。空前的民族災難喚起了空前的民族覺醒。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建立起全國範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互相配合,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在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奮戰,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後,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一洗近代以來屢遭外敵欺淩的屈辱,捍衛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使台灣光復、回到了祖國懷抱。

 

早在抗戰爆發前,台灣已經淪為日本殖民地,而在日本侵佔台灣的半個世紀裏,台灣同胞不斷進行反抗,共有約65萬人壯烈犧牲。但民進黨當局不僅淡化紀念抗日,更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為日本侵略者護航,説“慰安婦可能自願”、“臺日夫妻論”云云,簡直是無恥之極、令人作嘔。國民黨執政時修改課綱、撥亂反正,去除課本中的“皇民史觀”,例如把“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慰安婦”前加上“被迫”等,不料民進黨去年“520”上臺第二天即廢除國民黨修改過的課綱,恢復“皇民史觀”,最近甚至變本加厲,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脈絡,無異於“消滅”中國史。其意圖無非是要讓台灣年輕一代忘記自己的根,忘掉自己的祖國,忘掉自己的民族,製造所謂“天然獨”,從而達到“阻撓統一、推動台獨”的陰險目的。然而,歷史不容抹殺,真相不容掩蓋。最近兩岸各界舉行各種活動,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週年,讓台灣青少年了解歷史和真相。

 

在紀念抗戰全面爆發八十週年之際,兩岸應借此契機凝聚記憶、認知、情感,共捍民族尊嚴、共傳民族榮譽,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展開全文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017-07-07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6日上午,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和台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共同主辦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這是兩岸退役將領和專家學者首次共同研討抗戰歷史。

 

國務院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在全面抗戰爆發80週年之際,兩岸民間團體共同舉辦抗戰研討會,具有重要意義。兩岸同胞共同回顧這段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要始終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積極發揚萬眾一心的民族團結精神、百折不撓的民族自強意志,堅定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信心。

 

龍明彪指出,當前,分裂勢力在台灣推動各種形式的“台獨”活動,妄圖磨滅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限制、阻撓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給臺海和平穩定構成重大威脅。抗戰歷史昭示我們,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團結奮起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分裂勢力越想把兩岸同胞分開,兩岸同胞越要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我們將繼續支持鼓勵兩岸各界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

 

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王建朗表示,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是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最大一次危機。面對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機,國共兩黨一致對外,形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各地區軍民的共同奮戰,最終使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戰的歷史告訴我們,民族團結是戰勝強敵的巨大力量,民族團結是民族復興的堅強基石。

 

台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理事長陳廷寵表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希望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反對霸權的宗旨能夠弘揚世界,永遠發光。

 

大陸退役上將方祖岐表示,中國共産黨領導開闢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只有銘記歷史,才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兩岸同胞是骨肉相連的兄弟,抗戰的勝利離不開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

 

台灣退役將領郝柏村表示,8年全面抗戰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犧牲最悲慘最壯烈、戰果最輝煌的全民反侵略正義戰爭。國共兩黨對抗戰都有貢獻犧牲,以兩黨合作為基礎,團結了中華民族,凝聚了全民抗戰到底的戰鬥意志。抗戰歷史全民族共同的光榮,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光輝的精神文化資産,抗戰勝利歷史就是最好的愛國教育基本教材。兩岸年輕世代應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的和平發展中培育出和平統一的共識。

 

郝柏村強調,台灣人民是抗戰勝利的最大受益者,沒有抗戰的勝利和台灣回到祖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台灣。“台獨”勢力蓄意淡化抗戰歷史,我們堅決反對。惟有還原抗戰歷史,才能從源頭上消滅“台獨”意識。他表示,中國作為正在富強起來的大國,對人類負有重大責任,以“一帶一路”宏圖連接經濟合作夥伴,帶動周邊及沿線國家走向均富,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大同思想”的實踐,對世界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

 

本次研討會是兩岸史學界致力於“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弘揚抗戰精神”的大型研討活動,30多名兩岸退役將領和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抗日戰爭歷史定位”、“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抗日戰爭敵後戰場”和“抗日戰爭專題研究”四個議題交流研討。來自南京大學、台灣大學等兩岸高校的140多名學生旁聽了研討會。

 

此外,研討會期間,主辦方還舉辦了“中國人的抗戰:海峽兩岸油畫聯展”活動,30幅反映抗戰光榮歷史的珍貴油畫作品聯袂參展。作為首次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兩岸油畫聯展,展出內容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的館藏作品,以及台灣畫家精心創作的油畫作品。(中國台灣網7月6日南京訊   記者 扶海濤)

展開全文

張亞中:看到盧溝曉月的哀愁了嗎

2017-07-07

今天是“七七事變”爆發80週年的日子。台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今日在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説,當年一旦日本侵華成功,對中國來説,就將是一場不只亡國,而且更將是一場“亡文化”的慘禍。最近,蔡英文當局變本加厲地推出新課綱,準備將中國史的教學併入東亞史,這不是準備在台灣玩一場徹底亡掉中華文化“天下”的遊戲嗎?張亞中直言,我們誓與這股日本侵華的幽靈對抗到底,絕不讓華夏文化之光在臺暗熄!

 

評論摘編如下:

 

“盧溝曉月”曾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永定河水靜靜流淌在一片遼闊的大地上,就在這片寧靜的平野上,誰知道80年前的今天,竟燃起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最讓人怵目驚心的烽煙!

 

對日抗戰,是一場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遭遇的艱險。從中國人的觀點來説,歷史上中國多次遭逢異族入侵,也曾多次遭逢亡國的慘禍,可是每一次的挫敗,卻都變成了民族內涵的再一次擴大,這原因無他,因為中華文化的力量終歸消融了入侵者。只要文化不亡,我們就不怕任何短暫的挫敗。

 

可是日本的侵華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日本不只軍力上遠勝於我們,而且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徹底脫亞入歐,文化上也接受了西方帝國主義的霸權思維,更重要的是,日本文化雖受中國重大影響,但在日本維新成功之後,就徹底瞧不起中華文化。由於他們深信“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並認為自己比中國更優越,因此一旦日本侵華成功,對中國來説,就將是一場不只亡國,而且更將是一場“亡文化”的慘禍。若真是如此,那就將是中國歷史一場真正的浩劫。

 

也就是説,我們今天紀念抗戰,不只是要紀念另一場中國曾經遭遇的侵略,也不只是要紀念多少保家衛國的英靈,更重要的是要看清楚對日本侵華在中華文明的延續上,所帶來的重大危機,並記取這個教訓。顧炎武曾區別了“亡國”和“亡天下”的不同,五胡、蒙古、滿洲的入主中原,那都只是亡國,朝代的更迭,用現代政治學的説法,是中國史上政府與政權的易主,但若日本入主中原,那可就是徹底亡天下,是中華文化的徹底滅亡了。

 

然而80年前爆發的這場“亡天下”的危機,真的已經完全過去了嗎?對台灣而言,看來是還沒有的。從20幾年前開始,台灣就已經在我們都知道的原因裏,不再紀念抗戰了。也從那時開始,台灣開始尊日抑中,自我貶損中華文化,過去20年曆史課綱的變化,乃至社會上的種種“去中國化”的變化,不都清楚顯示了這個軌跡嗎?

 

最近,蔡英文當局更是變本加厲地推出新課綱,準備將中國史的教學併入東亞史,這不是準備在台灣玩一場徹底亡掉中華文化“天下”的遊戲嗎?顧炎武説,亡國是士大夫之責,也就是説廟堂裏做官的要負責,可是如果亡天下,那可是就“匹夫有責”了。我們這一介小民,並不需要為國民黨的敗選丟掉政權負責,但我們又豈能看到台灣自絕於中華文化呢?又豈能看到日本當年在侵華戰場上沒能做到的事,居然在台灣正在點點滴滴實現呢?

 

在七七事變80週年的此刻,我們看到盧溝曉月的哀愁了嗎?如果一場準備在台灣滅亡中華文化的行動已然展開,那麼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誓與這股日本侵華的幽靈對抗到底,絕不讓華夏文化之光在臺暗熄!(張亞中,作者為台灣孫文學校總校長)

展開全文

“七七事變”八十年:團結的我們 不可戰勝

2017-07-07

恥辱要牢記;榮耀,更要牢記。

 

八十年前的今天,是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舉世震驚的“七七事變”的日子,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的日子。

 

這一天是恥辱,這一天也是榮耀。

 

從這一天開始,空前的民族災難喚起了空前的民族覺醒,中華兒女以團結奮起的姿態,鑄就了戰爭史上的奇觀,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壯舉。

 

從這一天開始的那場全民族抗日戰爭,中國人民最終取得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一洗我們近代以來屢遭外敵欺淩的屈辱,第一次真正捍衛了祖國主權與領土的完整。

 

八十年後的今天,兩岸同胞都沒有忘記這段歷史。雖然島內因為親日的民進黨執政而取消了“遙祭黃帝陵”、停辦了抗戰80年紀念展,雖然民進黨當局多次研議要管制退役將領赴大陸出席政治性活動,但仍然阻擋不了今年又有一批台灣退將跨海而來、參加紀念抗戰的活動。“台獨”勢力的張狂跋扈令人憤怒,台灣退將的民族風骨令人欽佩。

 

沒有國共兩黨的團結合作,就沒有當年全國範圍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眾志成城、前赴後繼,就沒有抵禦外辱戰爭的偉大勝利;沒有八十年前開始的那場全民族的殊死抗爭,就沒有台灣回歸祖國、結束殖民地恥辱的榮耀。

 

7月6日,“七七事變”紀念日的前一天,台灣那邊,中國國民黨舉辦紀念抗戰八十週年大會,並舉行連續兩天的學術研討會,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國民黨主席當選人吳敦義都有出席;大陸這邊,由兩岸民間團體共同舉辦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在南京紫金山莊舉行。

 

八十年前,面對民族生死存亡,偉大的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與退縮;八十年後,面對已經被事實證明了正確的、建立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之上的和平發展之路,兩岸又有什麼理由不再堅持呢?忘記歷史,就意味背叛。“台獨”勢力一切割裂兩岸歷史連接、磨滅台灣同胞中華民族意識的企圖,都註定不會得逞。正如國臺辦副主任龍明彪在出席“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時所説:歷史啟示我們,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分裂勢力越想把兩岸同胞分開,兩岸同胞越要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八十年前那場偉大的抗戰史昭示我們,團結奮起的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而兩岸在2008年建立起來的那條和平發展之路,正是這樣一條能夠在今天把兩岸同胞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奮鬥、實現互利共贏的陽光大道。只要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又有什麼困難與挑戰,是我們不可戰勝的呢?(馬蕭蕭)

展開全文

全民族抗戰爆發80週年:砥柱中流,引領偉大復興

2017-07-07

偉大的民族總能在絕境中浴火重生。

 

80年前的炮聲,將一個沉睡的民族驚醒。盧溝橋畔氣壯山河的抗擊,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序幕。

 

秉持民族大義,擔負救亡重任,中國共産黨高舉團結抗戰旗幟,引領奪取勝利的正確方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中國人民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滔滔歷史長河,巍巍砥柱中流。

 

踏上新的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拼搏奮進,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昂揚前行。

 

高擎抗戰旗幟 挺起民族脊梁

 

全民族抗戰爆發80週年:砥柱中流,引領偉大復興

 

七月的宛平城,蟬聲陣陣。永定河上波光瀲艷,映照出盧溝橋雄偉的橋影。存留于橋面的古老石磚,承載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80年了,那些悲慘壯烈的日子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盧溝橋事變親歷者、新中國第一任盧溝橋鎮鎮長、86歲高齡的鄭福來觸摸著橋頭的石獅,感慨萬千。

 

遠望宛平城,城墻上的纍纍彈痕,永遠銘記那段在苦難中爆發、于危亡中圖存的悲壯歲月。

 

“盧溝橋,獅子吼,宛平城頭浴血戰……”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製造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妄圖把中國變為殖民地,進而吞併亞洲、稱霸世界。

 

“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産黨發出的吶喊,隨著電波傳遍全國,激蕩在每一位國人的心頭。

 

強敵肆虐的漫漫長夜,中國共産黨高舉團結抗戰的旗幟,成為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堅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次日,中國共産黨即發表抗日宣言;同年,陸續派出大批幹部赴東北組織抗日鬥爭;1932年4月,成立還不到半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佈對日戰爭宣言……

 

“在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走向全民族抗戰的過程中,儘管當時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政府和武裝力量還很弱小,卻承擔起了抗日民族先鋒的歷史責任,表現出了對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大使命擔當。”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説。

 

北京妙峰山,奇峰峻峭,松柏參天。

 

“堅持持久戰”,1941年八路軍挺進軍在此處留下的摩崖石刻,歷經風雨洗禮,仍然清晰如昨。

 

在艱苦而危險的歲月裏,挺進軍專門派出兵力,以武工隊的形式四處動員群眾抗日。遙想當年,一隊隊神情堅毅的軍人握緊拳頭,以鏗鏘有力的話語大聲宣講黨的抗日主張,那份執著源於一種何等堅定的信仰!

 

“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1938年5月,面對甚囂塵上的“亡國論”“速勝論”,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集中全黨智慧,科學系統地闡明瞭持久抗戰的總方針。

 

洋洋萬言,猶如驅散雲翳的旭日,撥開國人心頭迷霧,堅定了全民族抗戰的決心信心。中華民族振奮精神,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偉大的抗戰之中。

 

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從白山黑水到熱帶叢林,從長城腳下到太行山上,歷經苦難的中國大地上,不斷匯聚起誓死抗日的滾滾洪流。

 

無論是在淪陷區還是遊擊區,中國共産黨人都是火種的播撒者,都是動員、組織和堅持抗戰的領導者。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曾經評論:共産黨領導的抗戰“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和力量,一種和敵人交手的願望……”

 

1937年9月,就在日軍長驅直入時,山西突然傳來捷報--在一個名叫平型關的地方,中國軍隊贏得了抗戰以來第一場重大勝利,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打破。作戰的主角,是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

 

從奇襲陽明堡到黃土嶺戰鬥,從百團大戰到沁源圍困戰……抗戰期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奇跡,在百萬平方公里的敵後根據地上,牽制和打擊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逐步成為抗戰的有生力量、中堅力量和主力,與正面戰場在戰略上互相支持,為抗戰勝利作出決定性貢獻。

 

成就勝利的偉業,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

 

“就是死,也要頭朝前倒下!”平型關激戰,進攻號角吹響,開國少將、時任八路軍營教導員李水清捂著中彈後血流不止的腹部,毅然衝向敵陣。

 

“如果我倒下了,你們要接過去,紅旗絕不能倒!”抗日女英雄李林對身邊同志的囑託,讀來依然震撼人心。

 

山河換了新顏,英雄卻不曾遠去。

 

稻香漫野的劉老莊前,至今傳頌著新四軍八十二位烈士血戰殉國的悲壯;崢嶸險峻的狼牙山巔,永遠定格住八路軍五位壯士千仞一躍的身影;洶湧咆哮的烏斯渾河,依然回蕩著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挽臂投江的高歌……

 

視死如歸的共産黨人,就是這樣高擎為國為民的火炬,為偉大的抗戰精神鑄入內核與靈魂。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際,針對當時社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寫道。

 

在艱難困苦中,正是中國共産黨人,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中國共産黨人以自己的正確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巨大犧牲,支撐起救亡圖存的希望,對中華民族産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激發出中國人民的巨大創造力和戰鬥力,寫就了抗戰勝利的壯麗史詩。”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王建學説,作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産黨當之無愧。

 

締造空前團結 凝聚磅薄力量

 

細雨初歇,天空又現光華。

 

車水馬龍的重慶街邊,古樸滄桑的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掩映在綠樹叢中。

 

抗戰相持階段,這座民盟元老鮮英的公館同樣訪客如流:中共人士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社會進步人士張瀾、黃炎培、沈鈞儒,國民黨要員馮玉祥、于右任、柳亞子等,在這裡共商團結抗日大計。

 

彼時的中國,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各層各界同日本侵略者正在進行殊死的鬥爭。

 

彼時的中國,曾經“一盤散沙”的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政見各異的諸多團體結成一條心,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發出“最後的吼聲”。

 

從“八一宣言”力主團結到瓦窯堡會議指引方向,從西安事變秉持大義到皖南事變忍辱負重……抗戰期間,儘管幾經波折,中國共産黨始終堅如磐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牢牢守護著中華民族的命脈。

 

回首祖父與共産黨合作的歷程,黃炎培之孫黃孟復由衷感慨:“國民黨千方百計拉攏他們卻沒有成功,而遠在延安的共産黨卻把他們吸引在周圍。靠什麼?靠的就是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奮鬥的理念,靠的就是延安的實踐和領袖的品格。”

 

危難關頭,中國共産黨帶領中華民族選擇自己的命運,人民也在命運轉折中作出歷史的選擇。

 

從共産黨身上,人民看到了與國家存亡與共的堅定決心--

 

山西省太原市檔案館,珍藏著一份八路軍總部行動路線圖。

 

縱橫交錯的路線顯示: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八路軍總部在山西輾轉遷移69處,但始終堅持戰鬥在日軍佔領區的腹地,如利劍刺向敵人心臟。

 

抗日戰爭,是攸關民族前途命運的殊死戰,也是檢驗當時中國各黨派和政治集團的試金石。

 

“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採取什麼態度,這是衡量一個政黨能否得到民眾擁護、能否領導和影響民眾的重要尺規。”曲青山説。

 

正因如此,中國共産黨肩負起全民族抗日救亡的歷史重任,把自己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空前緊密地相連。

 

從共産黨身上,人民看到了浴火重生的希望--

 

廣州,珠江畔。

 

一座音樂家的雕像臨江而立,仿佛正在指揮滔滔江水,奏響一曲雄壯的大合唱。

 

他就是冼星海。1938年,這位33歲的年輕人被中國共産黨深深感染,毅然前往延安。在那裏,他入了黨,完成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黃河大合唱》。

 

“四萬萬五千萬民眾已經團結起來,誓死同把國土保!”

 

熊熊烈火,燃燒在廣闊戰場;碧血忠魂,長存于天地之間。

 

當10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千余群眾脫險全部犧牲,當一位母親將至愛的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戰場,當500多名青年在左權將軍公葬之日當場含淚參軍……團結起來、組織起來、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從此築起一道日本侵略者無法逾越的長城。

 

“共産黨組織、動員民眾的核心與關鍵,是激發民眾心中潛在的火種。點燃它,這個民族就不會墮落,不會被黑暗吞沒,不會被侵略者征服。”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説。

 

從共産黨身上,人民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

 

1940年,愛國僑領陳嘉庚回國考察完重慶,堅持要到延安看看。走遍延河兩岸,與共産黨人促膝長談後,他向海內外大聲疾呼:“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讓陳嘉庚得此結論的,是如許動人的景象:黨的領袖與群眾擠坐一條板凳拉起家常;八路軍戰士與陜北農民一起破土開荒;來自各地的進步人士挑燈夜談、共謀救亡。

 

“各個敵後抗日根據地先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形成了大體相近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和文化政策,為創建新型國家積累了經驗。”延安革命紀念館館長張建儒説。

 

中央黨史研究室教授薛慶超説,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高舉抗日旗幟,始終不渝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始終不渝艱苦奮戰在抗戰前線,始終不渝引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前進方向。

 

“從開展全民族抗戰到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階段,80年來的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團結帶領最廣大的中國人民;只有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産黨的周圍,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李宗遠説。

 

傳承抗戰精神 走向偉大復興

 

縱橫呂梁山,奔騰黃河浪。

 

2017年6月21日,在山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興縣蔡家崖村,向晉綏邊區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瞻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參觀晉綏邊區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舊址。

 

烽火當年,蔥蘢草木之下,曾有烈士的鮮血流淌。

 

駐足凝視,習近平動情地説,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銘記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永遠保持中國共産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青史為鑒,使命如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從抗戰歲月走來,中國共産黨人激發抗戰精神百煉成鋼,將中國人民的力量始終凝聚。

 

在民族優秀文化的沃土中生長,在共産黨人先鋒模範作用的感召中昇華,在全體中華兒女為夢想拼搏的奮鬥中弘揚……向偉大復興奔去,中國共産黨人引領抗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將中國人民逐夢的道路照亮。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這是走向復興的中國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

 

1944年9月5日,共産黨員張思德執行任務時不幸犧牲。三天后為他舉行的追悼會上,毛澤東同志出席,併發表了那篇廣為流傳的演講--《為人民服務》。

 

“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左權、楊靖宇、趙一曼……正是這種深植靈魂的紅色基因,激勵共産黨人在戰爭歲月浴血鬥爭、不畏犧牲。

 

孔繁森、楊善洲、廖俊波……正是這種一脈相承的先進本色,感召共産黨人為國強民富嘔心瀝血、接續向前。

 

歲月如歌。距離延安700多公里的河南蘭考,昔日的風沙鹽鹼地,已是瓜熟果香。

 

燃盡一生、長眠在此的共産黨員焦裕祿,應為蘭考迎來歷史時刻而笑慰--2017年3月,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估並經河南省政府批准,蘭考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真正為了人民的政黨,才能獲得無窮的力量。

 

成立96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展土地改革告別封建剝削制度,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實現7億多人口脫貧……

 

成立96年來,中國共産黨從最初的數十人,逐步發展成為擁有8900多萬黨員、450多萬個黨組織的執政黨……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正是人民至上執政理念的鮮明體現。”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説,也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先進性,中國共産黨才能做到天下歸心,引領中國揚帆遠航。

 

始終堅持自信自強,這是走向復興的中國融于血脈的鮮明特質--

 

白洋淀,荷花綻放,蘆葦搖曳。

 

端崗樓、打伏擊、除特務、誅漢奸……歲月流轉,人們依然傳頌著雁翎隊抗日殺敵的傳奇。

 

河山既復,日月重光。70多年過去,在這片曾被硝煙籠罩的恬靜水鄉,承載“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重任的河北雄安新區藍圖繪就,將寫下中國改革發展新的傳奇。

 

當年威震敵後的雁翎隊政委馬仲秋,已是華發蒼顏的98歲老人,隊伍出征的誓言卻從未忘記:

 

“決心與日寇血戰到底,敵人必敗,共産黨必勝!”

 

遭受侵略,是因為“落後就要挨打”;戰勝侵略,是因為在逆境中自強。

 

從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耕地養活超過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到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國産大飛機一飛沖天,到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駛向深海……今天的中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世人驚嘆的奇跡。

 

從向深度貧困宣戰,到向改革“深水區”進發;從決勝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到謀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的路怎麼走”……今天的中國,直面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

 

“抗戰勝利一掃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心理陰霾,恢復了久違的民族自信。”北京市黨史辦原副主任李明聖説,這種必勝信念薪火相傳,必將堅定億萬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始終堅持和平發展,這是走向復興的中國面向世界的莊嚴宣示--

 

今年春季,全國教科書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七七前夕,國歌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李蓉説,“從教材到國歌,就是要通過這樣的教育,讓下一代不忘歷史、牢記使命,投身到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當中。”

 

“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是我們對當年為維護人類自由、正義、和平而犧牲的英靈、對慘遭屠殺的無辜亡靈的最好紀念。”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話語,代表著一切愛好和平人士的心聲。

 

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從參與全球維和行動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將刻骨銘心的苦難記憶,化作對和平發展的不渝追求,為維護世界和平持續貢獻智慧力量。

 

歲月的腳步不會停歇,奮鬥的征程永遠向前。

 

1937年,22歲的焦若愚投身抗日的行列。次年,他擔任中共宛平縣長。

 

2017年,102歲的焦若愚出席中共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全體代表中最為年長。

 

“別忘了抗戰歷史,不管時代怎麼變化,我們的事業和精神要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位有81年黨齡的老黨員殷殷叮囑。新華社記者鄒偉、羅爭光、烏夢達、徐揚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