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這個夏天,我們在北京

7、8月如火的時節,北京這座古都迎來了一撥來自寶島台灣的大學生們,在這裡,他們將走進北京的各行各業,了解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感受多元文化。

 

這些學生當中,有的人是第一次來到北京,有的人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第四次,但這次算是比較不一樣的體驗,因為時間比較長而且集中,一個多月通過與當地人接觸,對這裡的人,這裡的交通、購物、生活以及文化習慣等有了更直接的感受,要“用自己的眼睛説話”。

 

馬路上竟然沒有那麼多機車

我是台灣學生余若寧,每當來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更容易去發現這些最貼近生活的不同之處。我在北京正值夏天時來了,天氣十分炎熱的,當我走在路上感覺汗水不停的被陣陣熱風帶出,吸入的空氣中也感覺不到一絲水氣,就像是身在一個大烤爐裏,不過有時卻會突然出現一場及時雨,一下就是豆大的雨滴讓行人都躲避不及,但是卻能為北京的夏天帶來一絲涼爽。但總體北京的天氣是十分分明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三

説到天氣,我現在都養成了早晨起來先去看窗外的習慣,看看是晴空萬里還是烏雲遍佈,因為説起北京霧霾總是會相伴而來,但其實北京夏天的空氣還是不錯的,時常抬頭便可以見到藍天和白雲朵朵,只是在下雨前的霧氣常會讓我分不清到底是霧還是霾。

 

除了天氣外,北京的交通也十分擁擠,這裡的地鐵每幾分鐘就有一班,是我在北京旅遊時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另外,在北京的馬路上,我發現並不像台灣那樣有那麼多的機車,這是最令我驚訝的。這次來到北京,從天氣到交通,都帶給我與台灣不同的感受。

 

錄製節目原來有這麼不容易
我是台灣學生怡文,來到北京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手機電力。手機不離身能確保一切,電力滿格才能暢行無阻。打車用手機上的軟體滴滴打車,租用共享單車也需要手機,左看、右看,如果沒看見共享單車,那就打開定位尋找他。肚子餓了嗎?叫外賣到房門也需要手機,在這裡手機不只用來聯繫,也用來商家付款甚至還可以開啟朋友群收款,根本聚會必備啊!

 

在北京的日子,實習佔我生活中極大的環節,我想最特別、最有趣的就是參與節目錄製、策劃吧!從來沒有想過能夠有機會參與節目,從從無到有,我不是傳播學院的學生,很難有機會去接觸、學習這部分的信息。從剛開始的什麼都不懂,到後來懂得在節目中嘉賓的衣服配色、坐姿、腳色定位等,都會影響整個節目觀眾的感受,因此,每個環節都不能忽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4

看起來很容易的談話性節目,卻非常不容易,從節目的文案策劃、討論可行性還有吸引點,如何抓住觀眾味蕾?和節目拍攝組不斷溝通,文案都經過一次、兩次、三次以上的討論到最後的定案,到錄製場地更是一場硬仗,要對抗天氣、場地的設限、還有光線等,每個細節都會影響拍攝效果。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5.JPG

這次來北京,我體會了北京公司最地道的員工餐還有地鐵早高峰,從一開始覺得很尷尬,到後來學會了拼命也擠上地鐵,第一次進錄音機房錄音,第一次寫文章發在公眾號,第一次集體採訪,可以説我的很多第一次都發生在北京,這兩個月,我覺得非常值得。

 

享受北京快捷便利的網上服務

我叫蕭瑜,從台灣而來 ,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我選擇到北京實習,一方面是想了解媒體工作,另一方面是想更了解北京這座城市。過去也曾經到過北京旅行,兩次時間間隔不遠,倒沒覺得北京變化有多大。然而旅行與工作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決定著我與這座城市將如何互動。

 

我想其中很大的不同,體現在我一天中總有一餐會選擇訂外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圖7

北京便利的外賣系統,讓人不用出門就能解決吃飯問題,真的是只想宅居在家中朋友的一大福音。台灣的地理空間小,商店大多很集中,人們若有需求,大多可以自己到店內解決,所以外賣體系不是很發達,但北京就不同了。另外,令人欣喜的是網上訂外賣還常常有折扣。

 

同樣的便利,也體現在快遞服務上。在網上訂購商品,可能當天或第二天就能送到,而且郵費十分便宜。如此一來,當我需要購物時,當然就不會選擇到實體店購買,再自己大包小包地扛回住處,而是喜歡選擇網上購物。

 

在北京的這段時間雖然不算很長,但我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生活的點點滴滴 ,也了解了當地人的習慣,感覺自己也更加融入這座城市。

大陸專家:打通兩岸交流經脈 掌握輿論戰主動權

2017-08-18

由大陸民間智庫中一智庫、海峽兩岸網以及河南美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第三屆港臺文化戰略交流研討會14-17日在河南省省會鄭州舉行。會議邀請數十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學者專家,共同研討兩岸和平統一問題。

 

經過充分討論,會後,中一智庫召集人畢殿龍、天津南開大學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福建農林大學助理教授孫海崗等學者就推動兩岸早日統一,提供了以下四點建議:

 

一、打通兩岸青年網絡交流經脈,打造兩岸青年交流綠色通道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是當下兩岸青年交流的主要媒介。建議有關部門,聯合網絡監管部門,建立一個橫跨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的網絡交流“綠色通道”,由三個地區的相關部門派專人管理,大陸可篩選一批有發聲能力、了解台灣、能夠發出正能量聲音的個人和團體先行先試,通過這個平臺向港臺民眾發聲,掌握兩岸關係“輿論戰”的主動權。

 

二、精準定位,量身訂做,注重效果,多搞一些兩岸青年喜聞樂見的交流活動

 

傳統上,大陸和臺港兩地青年的交流活動,往往容易在不經意間流於形式,主辦單位大多喜歡搞一些冗長的“填鴨式”授課或講座,以單向的方式讓台灣地區的青年接受,這種形式看似有效,但青年人卻未必喜歡。

 

兩岸青年人的特點是熱愛探索,喜歡主動學習。為此,建議有關方面能夠根據青年人的特點,創新交流形式,設計出兩岸青年喜歡的方式,讓兩岸青年人唱主角,發揮自由探索的能力,以項目合作、深度研學、合作調研等形式,引導他們探索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的路徑。此外,也可以借鑒引入類似遊學、住家等方式、增進台灣青年對大陸家庭的了解。

 

三、幫助大陸攻讀碩博學位的臺生搞好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於兩岸和平統一大業

 

建議將來建立港臺高級人才互助救助中心,專門針對兩岸三地的碩博士學生,如果他們畢業後暫未找到工作,中心可暫時對他們進行職業培訓,設計職業生涯,參與一些于兩岸關係有利的科研課題,鍛鍊他們能力,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的同時,發放一些公益性的工資,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福建農林大學助理教授孫海崗

 

經過專家團隊的精心服務,為他們量身訂做一套職業生涯規劃方案,補充他們在能力和知識等方面的短板,訓練結束,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將他們推薦到企事業單位。這樣既能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也能夠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並給他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目前,很多大陸大學培養的臺籍學生在台灣地區缺少競爭力,這容易降低台灣地區民眾對中國大陸的好感度。如果能夠解決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就既能增加就業率,也能吸引更多的台灣同胞參訪大陸,了解大陸,進而認同祖國。同時,大陸的臺籍學生在台灣地區的影響力也會大大增強,並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建議在鄭州、福州或其他具有交通方便等諸多優勢的城市建立相關試點。

 

四、避免重復投入,實施精準交流,讓更廣泛的台灣地區民眾享受到兩岸交流利益

 

為了讓更多的台灣人分享到與大陸交流和合作的利益,同時避免調動過多的人力、物力來“讓利”,可以分區域,分行業,分單位進行“包乾式”對臺服務。例如,北京負責台北地區,上海負責高雄地區等等,高校對高校,企業對企業,民間團體對民間團體,每個地區和行業均有明確的對臺服務任務安排。

 

這樣做的好處是,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重復投入,提高了效率,明確了責任,也簡化了監管,提高台灣民眾阻遏“台獨”勢力的動力,增強他們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積極性。

展開全文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2017-08-14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兩岸青年合影留念。(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一派誠心護帝靈,誰言土偶不無情。龍騎北去鹹京遠,陣勢東臨渭水明。”8月12日上午,參加“丁酉(2017)年兩岸千名青年黃陵大祭祖”系列活動的數百名兩岸青年學生、志願者來到秦兵馬俑博物館參訪,一同品鑒了這“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古老與神秘。(中國台灣網8月13日西安訊  記者尹賽楠)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兩岸青年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兩岸青年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兩岸青年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秦兵馬俑。(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參訪兵馬俑博物館探尋歷史遺跡感受古老文明

 

秦兵馬俑博物館。(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展開全文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2017-08-10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海峽青年會展中心內部一角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夜晚的海峽青年會展中心,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鷗。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一群來自台灣高雄的高中生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浙江工業大學學生展示建構作品。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海峽青年文化街遠眺

 

第五屆海峽青年節集中活動9日正式拉開序幕,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首次啟用。

 

于第三屆海峽青年節正式啟動建設的海峽青年交流營地,位於風景優美的生態旅遊度假島——瑯岐島,今年海峽青年節期間首次啟用,並將作為海峽青年節永久會址。

 

據福州市副市長杭東介紹,該營地佔地203畝,地上建築面積約14.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8億元人民幣,是福州市打造兩岸青年常態化交流新平臺的重大舉措。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項目建築設計由美國MZA建築設計公司與福建省建築設計院共同承擔,規劃建設海峽青年會展中心、海峽青年創意中心、海峽青年文化街、海峽青年活動中心、海峽青年旅社、商務酒店等五大功能板塊。

 

杭東表示,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重點承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致力打造成一個集交流活動、聯誼融合、就業創業平臺為一體的“兩岸青年之家”。

 

記者當日看到,新建成的海峽青年交流營地融現代建築與傳統福建民居風格于一體,功能佈局和建築形態既凸顯青年活潑的天性,也運用了福州元素,彰顯海峽文化地域特色,海峽青年文化街青瓦白墻、十分優雅。

 

活動期間,營地將舉辦海峽青年(福州)峰會、兩岸青年交流分享匯、“兩岸青年説”論壇、兩岸青年“攜手·同心”聯歡晚會等14項活動。

 

據福州市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將舉辦趣味運動會、舞會、棋牌、電競、街舞等一系列聯誼交流活動。新建成的海峽青年公寓將為入住的兩岸青年提供包括超市、飲品屋、咖啡吧等生活服務,夜間放映兩岸青年喜聞樂見的電影。

 

對於新投運的福州海峽青年交流體驗營地,多名台灣青年受訪時均言“很期待”。有台灣青年告訴記者,這是兩岸青年共同的家,盼望兩岸青年在此相親相融,協同合作、創業創新,共同追逐全球機遇。(中新社福州8月9日電 (記者 龍敏)

展開全文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2017-08-10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8月9日,參加“丁酉(2017)年兩岸千名青年黃陵大祭祖”系列活動的數百名兩岸青年學生來到大唐西市博物館參訪,他們用鏡頭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一同領略了這座千年古城曾經的恢弘與文明。(完)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展開全文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2017-07-18

為了解歷史傳承文化,“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交流活動16日于上海啟動,這是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主題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80名兩岸青年將實地考察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淮安的歷史文化遺跡以及人文景觀。

 

兩日來,兩岸青年共參訪了上海的田子坊、南京路、外灘和黃浦江夜景,杭州的中國手工藝活態館、拱宸橋以及西湖。親手畫一畫折扇、體驗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搭乘畫舫感受世界文化遺産運河杭州段的歷史淵源,了解歷史傳承文化讓兩岸青年收穫良多。

 

台灣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沈大為第一次到訪江南,除了對美食讚不絕口,他更希望此次能感受和體驗不同的文化、生活,讓自己增廣見聞。

 

來自台灣師範大學的何玲敏學習的專業是中文,“江南小鎮、青石街、小橋流水,這是我腦海中運河沿岸城市的印象,此次能夠實地走訪,相信會對我未來學業有很大幫助。”

 

“看望朋友,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的黃姿穎聽説行程中有杭州格外高興,“我很期待能再次見到之前來我們學校交流的小夥伴,這期間我們一直保持聯繫。”

 

北京農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週游一路上和重逢的好朋友台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的賴品文有説不完的話,“我們兩個專業相同、脾氣相投,交流完全無障礙,感謝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所搭建的兩岸青年交流平臺,能讓我遇到這麼有默契的好朋友!”

 

儘管有的台灣青年是第一次到訪大陸,但越來越熱絡的交流氛圍早已消除了陌生感,他們對未來的行程充滿了期待。(中國台灣網7月17日杭州訊   記者 楊永青)

 

歷史地理延伸:

 

京杭運河的形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西元前486年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征服長江以南後,向中原進軍稱霸,先後向齊國、晉國挑戰,夫差開鑿了自今揚州到淮安的邗溝,即今京杭運河裏運河段的雛形,這是京杭大運河各段中開鑿最早的渠段。到了隋煬帝楊廣時,為了東南地區和河北的米糧,陸續修浚了之前歷代逐漸積累起來的各段運河。今鎮江至蘇州至嘉興直至杭州的太湖東側,連綴各段運河,統稱為江南運河;修浚今揚州至淮安的邗溝,亦稱山陽瀆。又修浚連通黃河和淮河的通濟渠,利用曹操所修白溝的基礎溝通黃河和海河的永濟渠,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達杭州,北抵涿州,全長2700公里。到了元代,定都大都即今北京,鑿通了大運河山東段即今京杭運河魯運河,裁彎取直,縮減900公里路程,明清兩代又有部分改造修浚。

 

京杭運河分為七個部分,自北京城到通州為通惠渠,自通州到天津為北運河,自天津向南到山東臨清為南運河,自山東臨清到山東臺兒莊為魯運河,自山東臺兒莊到淮安為中運河,自淮安到揚州為裏運河,渡長江後自鎮江過蘇州、嘉興到杭州為江南運河。

 

京杭運河的水流流向大體為五部分四個節點,北京城到天津,自西向東流;天津到魯運河中間的南旺湖(魯北運河)為自南向北流;南旺湖到臺兒莊(魯南運河)再到揚州為自北向南流;自鎮江到丹陽為自南向北流;自丹陽向杭州大體上是自北向南流。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繪製屬於自己的折扇(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繪製屬於自己的折扇(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繪製屬於自己的折扇(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繪製屬於自己的折扇(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參訪西湖(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了解歷史傳承文化 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

 

參訪西湖(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展開全文

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2017-07-18

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主題系列活動”之暑期交流活動於7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主題系列活動”之暑期交流活動於7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活動共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淮安、西安、敦煌等地舉辦,近300名兩岸青年參與其中。台灣夏潮基金會、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和台灣創價學會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此次系列活動共包括“尋跡京杭運河”、“我的民俗相冊”、“重走絲綢之路”以及“永恒的依戀——兩岸青年交流二十年回顧圖片展”和“情漫海峽愛聚兩岸 青年學生大聯歡”。

 

二十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兩岸青年交流工作踐行深耕細作、潤物無聲的理念,積極服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和兩岸青年成長成才事業,取得一定成績,贏得社會好評。在先後與台灣夏潮基金會、台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台灣創價學會、台灣蔣經國基金會等島內多家機構合作中,開展了“一對一”民宿,走進北京、走進台北,走進校園、社區、課堂和公益機構等特色鮮明的交流活動。足跡遍佈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和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宏偉規劃的長江三峽、青藏鐵路、東方大港、風力發電場等地,以及台灣島內東西兩線重要城市。截至2016年底,直接參加該會交流的兩岸青年學生7000余人次,參與民宿接待的北京家庭達757戶,兩岸各地參與高校超過40所。(中國台灣網7月17日杭州訊 記者 楊永青)

展開全文

張志軍主任會見海峽兩岸青年民意企業家協會參訪團

2017-07-13

7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京會見了由國民黨籍民意代表楊鎮浯率領的海峽兩岸青年民意企業家協會參訪團。

 

張志軍主任對參訪團表示歡迎,希望該協會為推動兩岸青年企業家深入交流、維護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張志軍主任會見海峽兩岸青年民意企業家協會參訪團

展開全文

“學伴制度”助力兩岸青年暑期實習碰撞“新火花”

2017-07-11

“學伴制度”助力兩岸青年暑期實習碰撞“新火花”

 

首屆兩岸青年企業實踐訓練營上海開營。(上海市臺辦 志康 攝)

 

一對一結成“學伴”,同吃同宿同實習。眼下,新興的“學伴制度”為兩岸青年的暑期實習打開了一扇別具一格的交流之窗。

 

10日,以“互聯共享、助力成才”為主題的上海“普陀育菁計劃”首屆兩岸青年企業實踐訓練營正式開營。該訓練營以市場化、社會化的模式,以體驗式、生活式的方式,採用“實習+課程+導師+活動”的形式,讓兩岸青年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彼此社會、文化、生活,多方面增進相互認知和心靈契合。

 

此次活動吸引了兩岸及港澳地區107個城市、600多所高校的2300多名大學生踴躍報名。經過層層遴選,最終,來自兩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20名優秀學生成為首屆實踐訓練營營員。

 

由於有在台灣做交換生和實習的經歷,來自武漢大學的胡躍順利入選。“之前我們與台灣同學隔著互聯網、隔著論壇的交流都只是停留在語言上,並沒有深入心靈的溝通,這一次與台灣同學結成‘學伴’,希望能夠産生文化上的碰撞與融合。”胡躍説,“我們希望了解對岸青年學子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

 

與胡躍結成“學伴”的是台北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專業的黃敬雯,這個未來想到大陸發展就業的女生告訴中新社記者,有了“學伴制度”,能夠有機會與大陸同學在諸如日常用語、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交流,“我想了解這邊(大陸)文化與我自己所了解的是否有落差”。

 

一同食宿、一同生活、一起到同一家企業進行為期30多天的實習,兩岸的營員都説“可以預見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除了企業實踐之外,實踐訓練營還為營員們安排了“上海初體驗”“相約城市夜跑”及走進上海社區等多元拓展活動。

 

上海市臺辦副主任王立新表示,大陸在不斷完善政策措施,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為台灣青年朋友來大陸交流、學習、工作、生活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更多便利。(中新社上海7月10日電 記者 李佳佳)

展開全文

大陸力推兩岸青年交往 臺當局為何“不思進取”

2017-07-13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自2017年10月1日起,參加台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可直接向大陸普通高等學校申請就讀。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台灣政治大學教育係教授周祝瑛的評論文章指出,相對台灣招收陸生政策的緩慢演變,大陸當局對兩岸青年交往,正加大馬力持續推動。

 

評論摘編如下:

 

教育部日前宣佈,自2017年10月1日起,具有在台灣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和《台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參加台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可直接向大陸普通高等學校申請就讀。這等於對台灣半數的高中畢業生開放就讀。

 

回顧2010年時大陸的大學開始接受台灣學生以學測成績“頂標”(前12.5%)申請就讀,2011年再擴及到“前標”(前25%)。最近又宣佈台灣學生只要學測成績達“均標”,就可申請大陸的一般大學。相對台灣招收陸生政策的緩慢演變,大陸當局對兩岸青年交往,正加大馬力持續推動。

 

大陸加深開放程度,針對台灣青年教師的“招聘”從高等教育轉向普通中小學教學拓展,希望讓更多台灣的流浪教師可以受惠。透過不斷加強與台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世代的交流,以爭取台灣青年學生的認同。

 

比較兩岸大學招生策略:一、大陸方面:在收費上,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的收費標準一致,且設立有台灣學生獎學金,補助招收台灣學生的大陸高校和科研院;在保險方面,自願基礎上享受所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招生方式採學測成績、聯招考試、自主申請。就業上,放寬崗位限制和就業條件,簡化台灣學生在陸就業手續,而且承認台灣地區“教育”“行政”部門核準台灣的大學學歷。

 

二、台灣方面:陸生收費標準比照私立學校,陸生不得申請臺當局提供的獎學金;陸生也尚未進入台灣地區健保體系;招生方式採自主申請;就業上,陸生不能打工,畢業後一個月要離臺,不得留臺工作。學歷上,逐年開放承認大陸高校數量,截至2016年承認155所普通高校和191所二技院校。

 

從大陸對臺招生標準的逐步放寬,與漸漸逼近台灣少子女化的招生人數底線來看,台灣除需守住人才外,還需有積極主動的策略,如開放招收一流的大陸高中生來臺就讀,改變原先“三限六不”的陸生政策等。在全球的人才搶戰中,台灣必須及早改變策略,更重要的是不要讓政治綁架文教!(作者為台灣政治大學教育係教授)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