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兩岸學生帶著不同遇見彼此

8月20日到27日,在為期八天的時間裏,來自海峽兩岸的20名大學生相聚在蓉城,一起玩文創,品川菜,體驗“慢生活”,帶著各自的不同遇見彼此。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五

這20名大學生中有10位是從台灣飛過來的,他們大部分之前並沒有到過這個城市,所以心中難免有些小緊張,但是當他們抵達成都機場看到另外10名學生帶著熊貓玩偶迎接他們的時候,溫暖感暴漲。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這幾天,20名川臺學子一對一結成小組,前往成都西村大院、竹編藝術之鄉眉山青神縣、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旅遊學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地,一起讀四川,尋文創,找靈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六

台灣師範大學林依蓉説,“我們的收穫非常多,每一天都過得很精彩,不僅體驗了豐富的四川文化,更結交到了好朋友。”台灣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張皓雲主修服裝設計,曾去過廣東、福建等省,但他表示此行獲得了更多的設計靈感,“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我都想到大陸來試試。”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一

一路上,川臺學生不再陌生,更像兄弟姐妹,他們之間好像有説不完的話,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相聚就有離別。幾天的時間裏兩岸學生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化作一個具體的文創作品,串聯起脈脈溫情。有用四川臉譜創作的手提包,用蜀錦絲線、青神竹編創作的“錦屋藏福”,用台灣、大陸硬幣結合太陽神鳥元素創作的紅繩項鍊,還有廣受好評的手繪漫畫“二十隻的八天”和“丹墨雲傘”。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四

“我一定要用微信和大家多聯絡!”台灣大學同學邱晏榆第一次來大陸,不太會用微信,但她表示回台灣後一定要和大家保持交流聯絡。

 

八天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彼此都很開心,在體驗秀麗的風光同時,他們更收穫了滿滿的友誼,台灣同學張凱程感慨地説“感覺這八天和小夥伴們相處得很不像只認識幾天的朋友,更像是半輩子的交情!期待著下次相遇。”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2017-08-10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海峽青年會展中心內部一角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夜晚的海峽青年會展中心,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鷗。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一群來自台灣高雄的高中生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浙江工業大學學生展示建構作品。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在福州啟用 打造“兩岸青年之家”

 

 

海峽青年文化街遠眺

 

第五屆海峽青年節集中活動9日正式拉開序幕,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首次啟用。

 

于第三屆海峽青年節正式啟動建設的海峽青年交流營地,位於風景優美的生態旅遊度假島——瑯岐島,今年海峽青年節期間首次啟用,並將作為海峽青年節永久會址。

 

據福州市副市長杭東介紹,該營地佔地203畝,地上建築面積約14.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8億元人民幣,是福州市打造兩岸青年常態化交流新平臺的重大舉措。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項目建築設計由美國MZA建築設計公司與福建省建築設計院共同承擔,規劃建設海峽青年會展中心、海峽青年創意中心、海峽青年文化街、海峽青年活動中心、海峽青年旅社、商務酒店等五大功能板塊。

 

杭東表示,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重點承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致力打造成一個集交流活動、聯誼融合、就業創業平臺為一體的“兩岸青年之家”。

 

記者當日看到,新建成的海峽青年交流營地融現代建築與傳統福建民居風格于一體,功能佈局和建築形態既凸顯青年活潑的天性,也運用了福州元素,彰顯海峽文化地域特色,海峽青年文化街青瓦白墻、十分優雅。

 

活動期間,營地將舉辦海峽青年(福州)峰會、兩岸青年交流分享匯、“兩岸青年説”論壇、兩岸青年“攜手·同心”聯歡晚會等14項活動。

 

據福州市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將舉辦趣味運動會、舞會、棋牌、電競、街舞等一系列聯誼交流活動。新建成的海峽青年公寓將為入住的兩岸青年提供包括超市、飲品屋、咖啡吧等生活服務,夜間放映兩岸青年喜聞樂見的電影。

 

對於新投運的福州海峽青年交流體驗營地,多名台灣青年受訪時均言“很期待”。有台灣青年告訴記者,這是兩岸青年共同的家,盼望兩岸青年在此相親相融,協同合作、創業創新,共同追逐全球機遇。(中新社福州8月9日電 (記者 龍敏)

展開全文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2017-08-10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8月9日,參加“丁酉(2017)年兩岸千名青年黃陵大祭祖”系列活動的數百名兩岸青年學生來到大唐西市博物館參訪,他們用鏡頭記錄著自己的所見所聞,一同領略了這座千年古城曾經的恢弘與文明。(完)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兩岸青年鏡頭中的大唐西市:轉眼間已是千年

 

兩岸青年學生用鏡頭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中國台灣網尹賽楠攝)

展開全文

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2017-07-18

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主題系列活動”之暑期交流活動於7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中國台灣網 楊永青 攝)

 

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二十年再相聚——兩岸青年交流主題系列活動”之暑期交流活動於7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活動共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淮安、西安、敦煌等地舉辦,近300名兩岸青年參與其中。台灣夏潮基金會、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和台灣創價學會共同參與本次活動。

 

此次系列活動共包括“尋跡京杭運河”、“我的民俗相冊”、“重走絲綢之路”以及“永恒的依戀——兩岸青年交流二十年回顧圖片展”和“情漫海峽愛聚兩岸 青年學生大聯歡”。

 

二十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兩岸青年交流工作踐行深耕細作、潤物無聲的理念,積極服務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和兩岸青年成長成才事業,取得一定成績,贏得社會好評。在先後與台灣夏潮基金會、台灣“中國青年大陸研究文教基金會”、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台灣創價學會、台灣蔣經國基金會等島內多家機構合作中,開展了“一對一”民宿,走進北京、走進台北,走進校園、社區、課堂和公益機構等特色鮮明的交流活動。足跡遍佈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和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宏偉規劃的長江三峽、青藏鐵路、東方大港、風力發電場等地,以及台灣島內東西兩線重要城市。截至2016年底,直接參加該會交流的兩岸青年學生7000余人次,參與民宿接待的北京家庭達757戶,兩岸各地參與高校超過40所。(中國台灣網7月17日杭州訊 記者 楊永青)

展開全文

兩岸青年中原共尋文化根脈

2017-07-31

兩岸青年中原共尋文化根脈

 

圖為兩岸青年在團服上互相簽名留念。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當100名兩岸青年在中原大地唱起這首關於友誼的老歌時,為期一週的“情係青春——兩岸青年中原行”活動緩緩落幕,學生們依依話別,在團服上留下彼此的簽名,爭相合影相約再會,不少人濕了眼眶。

 

作為二度參與情係青春活動的團員,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係學生吳易庭告訴記者,自己是在台灣生活的河南三代,外公隨國民黨渡海來臺,父親的祖籍也在江西,從小受家庭影響,對中華文化很感興趣。此行除了領略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對長輩渴望歸鄉的心境加深了理解。

 

培養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台灣“中國青年大陸文教基金會”秘書長薛全麟介紹道,自2014年起,“情係青春——兩岸青年中華行”活動已成功舉辦了“嶺南行”“吳越行”“八閩行”。這些活動推動了台灣青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大陸各地豐富的文化歷史、兩岸之間血脈相連的淵源,同時為兩岸青年的交流搭建平臺,助其成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本次“情係青春——兩岸青年中原行”活動中,兩岸青年首先共同前往黃帝故里新鄭市舉行祭祖大典,之後分為武術體育組、美術創作組、文藝表演組,分別沿嵩山少林寺、信陽雞公山、三門峽等線路開展活動。台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國貿係學生林資佑對記者説,去年參加“兩岸青年八閩行”的活動,曾隨團到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參觀。今年分專業地進行交流,感覺更加深入,“大家術業有專攻,都很厲害。”

 

林資佑所在的文藝表演組中,歌仔戲、豫劇、舞蹈等專業的學生各展所長,既在三門峽市文化惠民演出中冒著酷暑賣力演出,更在一週的相處中互相學習切磋。“台灣同學教大陸同學歌仔戲,大陸同學教台灣同學豫劇。還有一支舞蹈,是台灣同學教大陸同學的,大家一起跳,氣氛很棒。”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音樂劇、歌劇專業學生潘漢秋與記者分享教戲體會。“我們選了具有河南特色的豫劇戲歌《聽著豫劇吃燴面》教台灣同學,因為豫劇是河南第一大劇種,燴面是河南傳統美食,結合起來就特別有意思,可以代表一部分中原文化。學唱過程中,台灣學生都聽得非常認真,一遍遍地模倣我的口型和發音練習,有同學為了學戲嗓子都啞了,還是一直堅持。”

 

讓台灣青年感受到根在大陸

 

“唯我始祖,子孫共仰。五洲四海,彰顯華邦。”在新鄭黃帝故里祭祖儀式中代表臺生恭讀拜祖文的林姿佑説,祭拜軒轅黃帝,讓她感受到自己的根在大陸。“類似的活動在台灣不多見,到對岸才有機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拜祖文中描述兩岸祖先同宗同源的詞句讓她印象深刻,也讓她們這輩人感受到自己是從何處而來。

 

林姿佑説,從黃帝故里拜祖、參觀河南博物院等活動中學到的知識,都是台灣課本裏接觸不到的內容,“感覺回去可以給朋友上一節歷史課了”。而參觀三門峽水利樞紐、擁抱母親河等活動,讓她在震撼之餘,深感兩岸同根同源。“來大陸這邊會發覺我們的文化這麼深遠,可以親眼看到。”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清晨5時半,武術體育組的團員們便在少林寺山門前集合操練,直至晚間8時半坐禪功課結束,一天的苦修才告一段落。“曾經在戲校聽來自少林的老師説,千佛殿地面有僧人練功留下的腳坑,我們第一天就親眼看到了。”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係學生夏臨威説。

 

“我接觸過很多的學生,這些孩子很不一樣,是我帶過裏最好的一批。”少林寺延亞師父第一次帶台灣學生,對他們評價卻相當高。原因在於,首先,這群學員有些來自體校、戲校,具備一定基本功、接受能力強;其次,他們積極性高、時間觀念強。“説最好,並不是功夫水準多高,而是他們的態度最端正。”

 

以水墨畫為媒介增進兩岸情感

 

台灣藝術文創中心會長、書畫專長組領隊劉蓉鶯近年來多次往來兩岸,單是鄭州便已來了5次,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辦過個展。身為台灣水墨花鳥畫家,劉蓉鶯以“回家”為主題的60幅作品曾在青島美術館展出。題為“回家”,是因為青島是劉蓉鶯已故父親的家鄉,老人家自1949年到台灣,便再沒能回過老家,劉蓉鶯是在幫父親圓一個多年的夢。

 

劉蓉鶯對記者説,大陸是水墨畫的誕生地,到這邊可以利用開畫展做兩岸交流,同時讓大陸人了解,台灣也有人傳承水墨畫的精神。通過這種交流,可以促進兩岸和平。“尤其現在兩岸的局勢變成這種狀況,我們從事藝術工作的人也有一種使命。我現在是代表台灣的畫家來大陸開畫展,希望有朝一日跟大陸的畫家一起,共同努力到海外去宣揚中華文化。”

 

“台灣的年輕人對大陸並不是非常了解。我自己是因為來了這麼多趟,對大陸看得比較清楚。創造機會讓兩岸年輕人互相接觸,至少可以讓兩邊的觀念做很好的溝通。”劉蓉鶯説,台灣年輕人可以由此看到大陸的人文、景觀、建設,乃至於跟當地人接觸,讓年輕人收穫更深一層的了解。“我覺得兩岸現在缺乏的就是了解,如果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機會,讓年輕人互動、互相了解,會是很好的方式”。

 

“通過這幾天跟大陸的學生交流,發現他們會主動來問我一些問題,包括到畫廊看畫時來問我關於色彩、構圖、畫面效果等方面問題的都是大陸學生,他們很主動、很肯學。我的台灣學生就不大會這樣。大陸學生的熱忱和學習欲,真的讓我覺得大不一樣。”劉蓉鶯説。

展開全文

“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專題活動啟動

2017-08-22
展開全文

蜀意我創過真招百變川菜品文創

2017-08-31

 8月24日,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創體驗營行程過半。連日來,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回鍋肉等道地川菜與龍抄手、鐘水餃、酸辣粉等名小吃給台灣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往四川旅遊學院的路上,來自台灣實踐大學的林昭辰就開始對“百變川菜品文創”主題活動表達出強烈的期待:“台灣有句話:‘吃飯皇帝大’,意思是吃是人間最重要的活動,天大的事也等吃飽了再説,而今天我們不只吃,還學如何做吃的!”

 

“吃貨文化”在兩岸交流中果然是屢試不爽,大家個個都喜笑顏開。烹飪專業作為四川旅遊學院的王牌專業,極受“吃貨”學子青睞。大家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就感覺到了強烈的“美食與吃貨”文化:“真的滿墻都是吃的啊!”

 

此外,教室的設計也極富“實操”特點。來自台灣政治大學的貝明哲説:“這跟台灣餐飲科的教室很不一樣,講臺從黑板換成了瓦斯爐、各式鍋具、刀具,沒有粉筆灰的味道。我坐在教室裏的椅子上時特別興奮,什麼類型的教室我都去過,就是沒去過這種的。”

 

中國烹飪大師李曉教授親自示範了經典川菜菜肴炒作。大家一邊仔細看李教授手法,一邊認真記筆記。台灣同學魏嘉萱、馮思妤則全程一直高舉著手機攝像。魏嘉萱説,台灣外婆也喜歡做宮保雞丁,借由這次機會,她可以帶著從四川學習到料理,回台灣與外婆一同做菜,創造屬於他們另類的祖孫情。馮思妤説,雖然自己不常做菜,但希望之後有時間可以細細研究老師的每一個小訣竅,讓自己的做菜功力更上一層樓。

 

李教授親自示範的麻婆豆腐、魚香裏脊、宮保雞丁、時蔬圓子湯新鮮出爐!同學們爭相品嘗大師作品。“我好想像《小當家》裏的李提督那樣拿著勺子端著盤子豪邁吞下。味道真的太讚了!”來自台灣大學的邱晏榆在品嘗後表示。

 

下午,大家在老師指點下進入實戰環節,以分組比拼廚藝的方式,挑戰宮保雞丁與麻婆豆腐兩道經典川菜,看看誰的川菜更“味道兇猛”。

 

大家帶上廚師帽,繫上圍裙,拿起炒勺,一個個儼然“大廚范”。不過老師一宣佈“action”,大家就紛紛露出“原形”了。

 

“鍋糊了、油還沒熱!”

 

“現放雞肉?不好醋已經倒進去了……”

 

“快來幫我,下一步怎麼炒?”

 

廚藝比拼現場20位川臺大學生正手忙腳亂的進行著人生中第一次宮保雞丁與麻婆豆腐的操作。火候,食材,調味……看師傅做起來爐火純青,但自己來做卻又很複雜,辣椒與麻椒的配比,煎炸翻炒的火候,一盤完美的麻婆豆腐與宮保雞丁的誕生,不知道背後要做多少次練習。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川菜宮保雞丁!”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的張皓雲準備回到台灣給家人露一手廚藝,做一下麻婆豆腐和宮保雞丁,因為家人也很喜歡吃辣這兩道菜,再適合不過了。

 

台灣的馮思妤同學平時在家從沒做過菜,雖然聽了講課,還是只能給同組的四川同學打打下手。而全程認真聽講的台灣同學魏嘉萱雖然信心滿滿,在實際操作時卻也把勾芡的技巧弄混了。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都需要勾芡,但兩個菜勾芡的手法卻大不一樣。聽了老師的再一次講解,魏嘉萱這一組的同學們才明白了過來。

 

“吃遍川菜品文創,得來全都要工夫。”和魏嘉萱同一組的台灣同學張凱程感慨地説。

 

最終由四川旅遊學院的三位烹飪大師組成點評天團,給大家的作品依次點評打分,廚藝比拼大賽落下帷幕。

 

川菜“一菜一味  百味百格”,正所謂“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沒有比親手炮一道川菜,更能體會何為“百變川菜”的精髓。從“不吃辣”到“有點適應”再到“無辣不歡”,台灣學生比自己想像中更融入蜀文化的氛圍,從此烙印上麻與辣的味道,在腦海的地圖中給四川做一個味覺定位,想必他日返回台灣,某天某一個街角傳來辣辣的味道,BINGO!那就是我們記憶深處最鮮活的四川。

 

此次“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台灣《旺報》社主辦,持續到8月27日。活動期間,川臺學子一對一結成組合,前往竹編藝術之鄉眉山青神、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旅遊學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地,讀四川、尋文創、找靈感,開展一系列文創主題活動。(四川省臺辦)

展開全文

“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完美收官

2017-08-31

8月21日至27日, “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暨大型網絡、新媒體、電視綜合專題活動在川舉行。來自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等7所台灣高校的10名青年學子與來自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旅遊學院、四川傳媒學院的10名四川同學一道,結緣巴蜀文化,用獨具匠心與奇思妙想,度過了為期8天的蜀文化創意之旅。

 

8月26日下午,“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在成都舉行結營儀式。首先用視頻回顧了一路以來的點點滴滴。8天,從台北到成都,從陌生到熟悉,看著熒幕上熟悉的彼此,台下學子的眼中漸漸泛起淚光。“感覺這八天和小夥伴們相處得很不像只認識幾天的朋友,更像是半輩子的交情!”台灣同學張凱程感慨地説。

 

這一路,圍繞蜀文化和文創設計製作,20名川臺學子一對一結成小組,前往成都西村大院、竹編藝術之鄉眉山青神縣、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四川旅遊學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德陽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等地,讀四川、尋文創、找靈感,開展一系列文創主題活動,想創意、比匠心、過真招,以競技方式開展文創作品製作。結營儀式上,10個小組也拿出了完全自主設計、製作的四川元素主題文創作品,角逐“最佳文創作品獎”。

 

用四川臉譜創作的手提包,用蜀錦絲線、青神竹編創作的“錦屋藏福”,用台灣、大陸硬幣結合太陽神鳥元素創作的紅繩項鍊……八天時間裏同學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及和小夥伴們、記者朋友們、主辦單位工作人員們情深意切的友情親情,都化作一個個具體的文創作品,串聯起脈脈溫情。

 

最終,“川江號子”組合的“丹墨雲傘”與“巴蜀錦繡”組合的“二十隻的八天”獲得了“最佳文創作品”一等獎。其中“丹墨雲傘”由台灣實踐大學學生林昭辰和西南交通大學學生李武坤合作完成,將綿竹年畫、三星堆青銅人像、眉山竹編、蜀錦蜀繡等四川元素以水墨畫的方式呈現在雨傘上,使雨傘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二十隻的八天”則用手繪漫畫的方式,表達了二十名川臺學子的深深友情。

 

“八天時間改變了我曾經對大陸的猜想,來到大陸前我猜想會不會遇到很激進可怕的事情,但現在知道這完全是一個離譜的想像。”“二十隻的八天”創作者之一——台灣政治大學學生貝明哲説,“這個旅程給我的收穫是從以前到現在最多的一次,我們在這7天裏奠基下的友誼讓我看到了來日再相見的曙光。如果我們的相遇需要什麼意義的話,我想那一定是為了自由的真諦,而這自由不只是代表創意自由激蕩,或是自由談論心中想法,更是為了可以讓兩岸找出對彼此都好的最佳選擇,讓我們能更加友好相處,彼此了解。這麼一來,世界能更加美好,甚至會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團結,而産生巨大的轉變。”

 

“我謝謝你們,謝謝你們的創意,謝謝你們對我們的表揚”,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全程參加了結營儀式,仔細聆聽同學們的心得感言,對同學們在旅途中的收穫感到欣慰,對川臺學生共同創作的文創作品給予最大的肯定。他表示,同學們所展示的文創作品就是對這次文化體驗之旅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巴蜀文化的最好傳承和弘揚。臨別之際,他用四川方言送上對川臺學子的美好祝福,希望他們“開心就好!巴適就好!”  

 

“我們台灣見!”

 

“歡迎你們再來四川!”

……

八天的時間很短很短,但給彼此留下的回憶卻很深很深,帶著不同去相遇,卻發現相通的彼此,看到不一樣的四川與文創,收穫一輩子的友情和親情,無疑是這段旅程最好的注腳。“我一定要用微信和大家多聯絡!”台灣大學同學邱晏榆第一次來大陸,不太會用微信,但她表示回台灣後一定要和大家保持交流聯絡。“唯有承受這次別離的傷感,才有下次再相見的喜悅。”台灣大學的林依蓉如是説。

 

而除了收穫友情,更多的同學收穫了對未來不一樣的期許。台灣高雄樹德科技大學的張皓雲主修服裝設計,曾去過廣東、福建等省,但他表示此行在四川獲得了更多設計的靈感,“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我都想到大陸來試試。” 

 

“蜀意我創”川臺學生文化創意體驗營活動由國臺辦新聞局指導,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和台灣《旺報》社主辦,是四川繼“HI熊貓 HI四川 川臺學生愛心守護大熊貓體驗營”、“‘尋麻問辣’兩岸大學生川菜文化體驗營”、“發現中藥‘川字號’川臺學生中醫藥文化體驗營”之後舉辦的第四屆蜀文化深度體驗活動,兩岸多家平面、電視和網絡媒體20多位記者全程採訪拍攝,活動情況實時在兩岸傳播,通過川臺青年學生交流互動,講述四川故事、傳播四川風采。(四川省臺辦)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