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融匯百川、以致大同

近五年來,中國在國際和兩岸兩個場域中鞏固一中框架,堅定“反獨促統”,以“九二共識”為綱主導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進程,將對臺工作著力點置於塑造“兩岸一家親”和“兩岸命運共同體”民心工程上,納百川以濟滄海,積跬步以致大同。在兩岸深化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兩岸關係克難前行,駛向尋求“心靈契合”與和平統一的新航道。

 

 習近平總書記自就任以來,發表了30多篇涉臺重要講話,發展出一系列立意高遠、內涵豐富的對臺政策創新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發展了對臺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引領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邁向融合發展。

 

 一是用兩岸共圓“中國夢”建立起中華民族復興和兩岸前途命運的聯繫。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還特別指出,“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這一論述將台灣同胞納入共謀民族復興力量之中,深刻闡明瞭兩岸同胞血脈連接的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潮流的辯證關係和邏輯連接,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和對臺工作的總目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來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

2015年9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來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

                                

 二是豐富和深化了國家和平統一的理論論述和戰略佈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大陸發展進步”,闡明瞭大陸牽引台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的格局。基於這一戰略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建構出一條從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國家統一實現路徑和制度安排論述。在島內民意成為統一過程重要變數的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心靈契合”和“三個充分考慮到”,將台灣同胞的關切納入兩岸統一的動力來源和參考指標,是對和平統一理論的豐富與升級。

 

 三是闡明瞭“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路徑與“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辯證關係。兩岸和平發展到未來國家統一之間,需要一個過程性的中間階段。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融合發展”概念。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2017年,“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被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五年來,“融合發展”內涵不斷豐富,進入了將台灣民眾作為中國國民與大陸“再一體化”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兩岸一家親”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前序。台灣學者楊開煌認為,提出“融合發展”是在與全臺人民直接對話,提供了突破現代化困境的發展模式,是“解救台灣的藥方”。

 

 近五年來,隨著台灣島內政治地貌的翻轉,“台獨”風險的升高,大陸展現戰略定力與耐心,採取剛柔相濟的態度,處理兩岸政治關係;同時堅守底線思維,對民進黨當局保持政治高壓,遏制其“台獨”圖謀。

 

 一是“習馬會”實現歷史性突破,兩岸政治關係達到新高度。這是自1949年兩岸政治分立以來,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也是十八大以來大陸對臺工作的重心與精粹的集中體現。“習馬會”是雙方就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重大實踐與示範,為今後雙方的談判協商提供了參照模式。“習馬會”上,兩岸領袖以具“對等”色彩的“先生”彼此稱呼,這是基於一中原則和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的柔性安排,也是大陸釋除高度善意和彈性。“習馬會”前後,兩岸“兩會”經多次商談協議,形成了較成熟的經濟和社會交往機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習馬會”是兩岸關係的里程碑

 

 二是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和成果。第一,明確對“台獨”分裂“零容忍”的政治紅線。“習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表示,兩岸同胞絕不會答應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2016年11月的“習洪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不可逾越的紅線”,並提出反對分裂的“六個任何”。此外,近一年來,大陸航母、軍機繞經台灣海域的遠洋演訓逐漸常態化,對島內外躁動的“台獨”勢力形成了強烈震懾,表明大陸充分的守土意志和能力。第二,大陸還以彈性區間思維維護兩岸關係。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表示,願意“不計過往”,與“承認‘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台灣政治力量交往。即使是“台獨理念”深厚的蔡英文上臺,大陸仍然給予其公平“答卷”的機會。第三,大陸還不斷完善了涉臺法律體系。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和具體措施遂逐步納入法制軌道。在憲法統禦下,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涉臺法律規範體系初步形成。其對分裂行為劃紅線的剛性約束,對“台獨”分子形成了強大震懾和限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大陸航母遼寧號繞臺演訓震懾“台獨”

大陸航母“遼寧號”繞臺演訓震懾“台獨”

 

 三是鞏固兩岸支持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2013年,在印尼“習蕭會”期間,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時任陸委會主委的王鬱琦“不期而遇”、簡短晤談,為2014年的“張王會”正式會談進行先手佈局。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下,雙方還建立起首長熱線,實現了聯繫溝通機制的常態化,也為“習馬會”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溝通管道。五年來,大陸積極鞏固與國民黨的政治互信。對於堅持一中理念和“九二共識”,勇於擔當政治使命的過渡期黨主席洪秀柱,大陸給予了肯定和支持。其任內,國共兩黨維繫了高層會晤機制,延續“國共論壇”並將其升級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對於繼任洪的吳敦義,中國共産黨也釋放明確信號,表達了對其堅守和鞏固國共政治互信基礎的期望。另外,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接見了台灣統派代表,對其予以高度讚賞和鼓舞的同時,進一步闡述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政治誠意。受此鼓舞,島內統派力量在蔡當局兇狠打壓下,聲量不降反升,新統派團體如雨後春筍,帶動了島內“傾統”民意的逆勢復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雙城論壇”被視為兩岸城市交流的典範。2017年雙城論壇上,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會見台北市長柯文哲。

 

 四是妥善處理台灣涉外事務,鞏固國際社會的一中框架。大陸在堅持一中原則同時,以台灣同胞福祉和需求為計,展現了高度善意和彈性,以戰略高度主導“一帶一路”、“金磚國家”、亞投行等國際機制,厚植共同認知和共同利益;約束域外國與台灣發展“實質關係”,不斷尋求與主要大國增加共識互信、共管“台獨”;反制海外“親臺反華”勢力與“台獨”合流;鞏固國際組織堅守一中原則,但在不違背一中原則前提下,對台灣的國際參與作出因事制宜的靈活安排。近年來,在蔡當局重啟兩岸烽火的情況下,削減其“邦交”影響力,對台灣所謂“政治實體屬性”和“政權合法性”形成了重大打擊。

 

 五年來,在黨中央“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主張的引領下,兩岸經濟社會的雙向、全面交流達到新高度,形成了互利互補、水乳交融的局面,為兩岸關係注入了新動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平潭台灣免稅市場·彰化館亮相第96屆成都全國糖酒交易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台灣“創業才女”周奕伶闖蕩大陸軟裝市場

 

一是鞏固兩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規模化。首先,ECFA框架運作良好。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臺的基礎上,2008-2016年,兩岸“兩會”累積簽署了23項協議,大幅拓展了兩岸交流合作領域,增進了兩岸同胞福祉。如今,大陸主要空港均開通到台灣的直達航路,開通直航港口85個;2011-2016年,台灣出口大陸關稅優惠達565億美元。五年來,大陸進一步完善了涉臺經貿、金融法律法規,通過了《海峽兩岸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貨幣清算備忘錄》和《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修正案,形成了兩岸經濟往來的基礎規範體系。“十三五”規劃綱要還提出“推動兩岸金融業合作”,帶動了“臺銀西進”的熱潮。2016年,已有14家台資銀行在大陸設立3家法人銀行、28家直屬分行。2017年,中國銀行業協會成立台資銀行工作委員會,富邦華一銀行成為首個在大陸取得“全牌照”的台資銀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富邦華一南京銀行是南京唯一的“咖啡銀行

 

 二是經濟社會雙向交流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新動力。其一,平臺效應推動兩岸關係發展。2012年以來,兩岸“兩會”長期維持制度化協商,加上作為國共政策平臺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作為高層級企業合作平臺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和貼近基層與青年的海峽論壇,兩岸四大制度化交流合作平臺並駕齊驅。同時,“十三五”規劃重申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對臺合作先行先試區的建設,各省市也不斷搭建兩岸經貿和文化往來平臺,便利兩岸經貿資源整合的同時,還為台灣青年提供理性認識大陸的“體驗式交流”機會和來陸發展機遇。其二,擴大台灣基層受益面並逐步實現“國民待遇”。習近平主席關切臺胞利益,多次強調兩岸和平發展紅利分配應聚焦青年一代與一線基層,擴大參與面、增加獲得感。在大陸加快給予台灣企業“同等待遇”的同時,2017年大陸對臺工作會議提出要為台灣民眾提供“國民待遇”,在此前台灣居民往來大陸免簽注、實施卡式臺胞證、扶持台灣青年來陸就讀、就業、創業的政策基礎上,進一步為台灣民眾在陸定居創造條件。其三,兩岸經濟社會往來驅動融合發展。30年來,兩岸經濟社會交流長期處於高位,近十年兩岸貿易額達年均1598.6億美元;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達創紀錄的985.61萬人次。蔡當局即使以“新南向”“降溫”,也難以阻止大陸的“磁吸效應”和兩岸産業一體化趨勢。這一過程讓兩岸交流格局更多元、根基更牢固。兩岸通過厚植共同利益,逐漸形成趨同的市場體系、生活方式和價值圖景,讓被分隔已久的兩岸民眾重新産生“共同體想像”,為兩岸社會融合注入了新動力。         

                                   (本文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2017-09-22

台灣嘉賓在廈門發現,商場中的招工信息很多,薪資待遇相當不錯,感慨廈門城市發展迅速,短短的20年就已超越台北。

 

在場嘉賓痛批,一個腐敗無能的當局最後反噬回來,傷到的是人民。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不曉得自己所面對的危機在哪,每天自己自我阿Q,有一天就慢慢煮青蛙被煮掉了,還不知道。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相關報道

 

臺工商界大佬:每次從大陸回臺心情都很不好

 

來源:海峽新幹線9月16日報道

 

“獨派”大佬吳澧培曾質疑台北市長柯文哲選前自稱“墨綠”,選後卻變“紅”。對此,柯文哲日前接受電視專訪吐露真言:台灣目前太虛弱了,自己要加油,否則拖久了會完蛋。

 

柯文哲舉例,以前台灣最強的時候,生産總值佔對岸的45%、差不多一半,如今卻只剩4.6%。他也質問,台灣每年貿易“出超”大陸650億至800億美金,“它(指大陸)如果給你縮起來呢?”

 

柯文哲進一步表示,光一個陸客不來就搖搖欲墜、大家都“凍未條了”(閩南語:受不了),所以“講屁話沒有用”。台灣必須先立於不敗之地,否則經濟被人抓住,人家把你掐下去就死了,因此不要激怒人家,應該要尋找台灣的最佳機會,“這不是大聲就可以的”。

 

柯文哲並重申,兩岸暫時不要吵架,台灣太虛弱,“禁不起中共的壓力,還是要自己加油”。現階段台灣軟實力還是領先,但硬體真的是輸掉,中國(大陸)GDP每年成長7%,台灣島內每年才1%多,拖久了會完蛋,過去我們已虛耗20多年,“我們應該要咬緊牙關認真一點。”

 

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大陸發展太強大,台灣落後許多的觀點,島內産學界都不否認:兩邊發展正處於“死亡交叉”,且對岸連軟實力都在迎頭趕上。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臺“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前主任杜紫宸就肯定柯是台灣少數願意承認“相對大陸,台灣正處於落後中”的政治人物。他認為柯指的軟實力仍領先,應該是屬於社會、文化這類,硬實力則城市發展、基礎建設,這點確實都落後,甚至只能排在大陸二線城市的末端。

 

他分析,以大陸經濟成長率有6~7%,台灣10年來平均不到2%的發展,兩邊正面臨一個“死亡交叉”,到時差距也會越拉越大。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台灣“商總”理事長賴正鎰也直言,説的都是事實!台灣過去20年都在空轉,大陸則都在拼經濟。賴正鎰還説,台灣過去“亞洲四小龍”的地位,早被大陸給打趴,中國大陸外資投資金額有1800億美元,台灣只有50億美元。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台灣“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則説,他每次從大陸回臺心情都很不好,特別是看到對岸從中央到地方都齊心為經濟打拼時,對台灣就更感憂心。 他説,中國大陸有很清楚的目標,更重要是訂下目標後,都會落實,不像台灣很多計劃總是喊了多年後,再回首時,不是還停在計劃階段,就是不知去處,徒留個疑問:“後來怎麼了?”所以,這些年來,兩岸的差距是愈來愈大。

 

事業跨足兩岸的臺泥公司副總黃健強也表示,可怕的還不是硬體,黃健強説,大陸軟實力也在趕上,近年在環保整治上下很多功夫,淘汰污染、沒有競爭力産業,環境維護上也有提升。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柯文哲一席話,背後直指目前兩岸僵局唯有改善兩岸政策、加強交流才是正道。旺旺中時最新民調也顯示,7成3民眾贊成臺當局應調整兩岸政策以改善兩岸關係,顯示蔡英文主張的“維持現狀”兩岸政策,已背離絕大多數民意。

 

臺名嘴驚嘆廈門發展 嘉賓:臺最大危機就是自我阿Q

 

不過,對於柯文哲的言論,台灣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賴岳謙則解讀,面對吳澧培的質問,柯文哲的回答有些“避重就輕”,並未直接回答是否主張“獨立”或統一,而是以兩岸經濟差距、台灣經濟發展轉移問題。賴岳謙指出,台灣經濟好壞與兩岸互動息息相關,如果柯文哲真的在乎台灣發展,就必須明確反對“獨立”,否則講了半天,只是回避問題,是否僅是策略性與大陸來往,值得進一步觀察。

展開全文

家國夢,兩岸情(一)

2017-09-08

2013年2月25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説,“我離開福建到現在,始終關注著臺海局勢,期待兩岸關係持續改善。”後來連戰向媒體如是形容他對習近平的印象:一位對兩岸事務有深入了解、充分掌握的領導人、老朋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會見連戰

習近平與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親切握手

 

事情緣起于1985年6月,習近平在他32歲生日天,到了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擔任副市長。之後,他擔任過寧德地委書記、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省長等職。直到2002年10月, 50歲的習近平以正部級身份赴浙江履職。習近平在福建整整工作了17年零5個月,他戀愛、結婚、生女都在這裡,按他的説法,“人生中美好的青春年華是在福建度過的。”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牽頭研究制定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是全國經濟特區中最早編制的一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他到任廈門一年前,廈門經濟特區的範圍剛剛擴大到全島。之所以在廈門設特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個絕佳的對臺窗口。換句話説,習近平一到福建,就站在了對臺工作的最前沿。在他任上,廈門設立了大陸首家臺商會館----廈門臺商會館,福州也建立了第一個以台資企業為主的工業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985年,習近平從河北正定縣調往福建廈門工作,這是時任廈門副市長的習近平到國外考察。

1985年,習近平從河北正定縣調往福建廈門工作,這是時任廈門副市長的習近平到國外考察。

 

1990年5月10日,習近平在福州市對臺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説,“我們必須意識到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真正把對臺工作擺到特殊的位置上來,從而促進兩岸經濟的發展,推動統一大業的進程。”

 

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以僑引僑、以僑引臺”等招商引資思路,福州引進落地了冠捷電子、中華映管、東南汽車、南方鋁業等一批重大項目,這些項目至今仍是福州引以為豪的領軍企業。1994年,習近平親手打造的“福州招商月活動”,是“5·18海交會”的前身,現已成為福州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但是,那時候大部分臺商對大陸尚不熟悉,需要更多的溝通。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特別看重返鄉臺商的情誼,重要客商來的時候,他都是親自接見。不少與他打過交道的臺商都稱讚他低調、親和、願意傾聽。他在福建工作期間,為臺胞做了大量排憂解難的事情,許多臺胞都把他視為好朋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993年8月,時任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左一)在福州市、臺江區領導聯合接待群眾日接待群眾。

1993年8月,時任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左一)在福州市、臺江區領導聯合接待群眾日接待群眾。

 

習近平還創造性地在市外商投資企業領導小組中專門建立對臺經濟工作會議制度,定期現場辦公,協調解決臺商投資、生産、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

 

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是閩臺合作窗口。習近平有著深深的平潭情結。在福建工作時,他曾20次登上平潭島考察調研,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懷著特殊的感情。特別是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以來,習近平十分關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大力支持平潭開放開發。

 

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首批14個經濟開發區之一。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開發區的基礎設施、産業配套等軟硬體條件比較落後,管理體制不順,部門工作效率不高,招商引資成效不彰。有感於此,在1991年2月23日開發區召開的現場辦公會上,習近平提出:“馬尾的事,特事特辦,馬上就辦。”

 

而今,這十二個鮮紅的大字依然屹立在開發區的大道旁。得益於良好的投資環境,福州開發區接連引進一大批龍頭骨幹企業,發展迅猛。

 

新大陸科技集團就是其中的一家。集團負責人王晶回憶説,1993年底,她和16名技術骨幹正陷入創業的困境。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很欣賞他們這批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親自幫助公司註冊,支持企業創立。到省裏工作後,他仍多次前往公司視察。

 

如今,新大陸已成為福建省物聯網和環保科技領域的技術領軍企業,全球五家之一、中國唯一一家掌握二維碼識讀引擎核心技術的企業。

 

那時候,福建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路況很差。有一次,一位臺商在去福清的路上差點出交通事故。習近平得知後,立刻要求相關部門採取措施確保臺商路上交通安全,同時讓市政府派專人陪同,用心服務。

 

當年,福州的企業為了招商引資,經常參加外地的一些展會、尋找商機。1994年,習近平提出我們自己來辦展。當年10月,在習近平的直接推動下,首屆“福州國際招商月”隆重舉行,22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名客商參會,前所未有的開放大平臺吸引了全球目光。半年後,1995年4月,第二屆招商月再次成功舉行。從此,每年一屆。1999年,福州國際招商月拓展、提升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即“海交會”),由此成為祖國大陸最早舉辦的海峽兩岸經貿展會之一,一直延續至今。

 

海峽兩岸汽車業合作的典範——東南汽車,在1995年8月簽約,落戶閩侯縣青口鎮。為了洽談這個項目,習近平在1995年一年之內就會見了三次台灣中華汽車的客人。前中華汽車總經理蘇慶陽透露,中華汽車與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在創立東南汽車之初,集團面臨缺電、缺水、缺基礎建設難題。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幫不少臺商“發話”、“拍板”,派人協調解決水力、電力供應問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0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省長)在馬尾海關調研。

200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省長)在馬尾海關調研。

 

1999年,李登輝鼓吹“兩國論”,其分裂祖國的言行,給兩岸關係蒙上了陰影。當年8月10日,習近平被任命為福建省代省長的第二天,就在福州召開臺商代表座談會。習近平在會上強調,我們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閩臺經濟合作,不論兩岸關係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將切實依法保護臺商的一切正當權益,並繼續推動閩臺人員往來,進一步擴大閩臺各項交流。

 

與會臺商代表深受鼓舞,表達了他們將在福建紮根發展、永續經營的決心。

 

座談會後,習近平馬不停蹄走訪了福州馬尾、閩侯、福清等地的大型台資企業,明確表示,福建省對臺商來閩投資興業的歡迎態度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希望台資企業把這一信息轉達給廣大臺商臺胞朋友,福建省各級政府領導不但要深交老朋友,還要廣交新朋友,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合作。

 

“對外開放興,福建興;對外開放步伐加快,福建興旺繁榮的機會越大。”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9·8”投洽會接受中外記者採訪時談的一番話,至今仍激勵著福建人民。

 

閩臺近在咫尺,但一灣淺淺的海峽,曾是橫亙在兩岸同胞骨肉間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十幾年前,去趟台灣還不像現在一樣是“説走就走的旅行”。

 

在擔任福建省長時,習近平曾對台灣“喊話”,希望早日實現兩岸“三通”。上世紀90年代後期,在中央的決策部署下,習近平等省委、省政府領導積極推動閩臺直航,方便兩岸民眾往來。1997年,福州、廈門港被指定為兩岸直航試點港口並正式啟動試點直航,結束了兩岸48年來沒有商船直接往來的歷史。

 

2001年1月2日,“小三通”破冰,廈門到金門、馬尾到馬祖的“兩門”“兩馬”客運直航啟動,從此拉開了閩臺人員直接往來的序幕。

 

“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我們一貫的主張,它有助於擴大兩岸人民交往,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兩岸關係。”在2001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如是説。習近平説,台灣當局開放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地區的直接往來,並非兩岸人民共同盼望已久的直接“三通”,只是對原本一直在進行的兩岸民眾交往和小額貿易“除罪化”,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交流的需要。台灣當局設置種種障礙拒絕兩岸直接“三通”,是違背歷史潮流,損害兩岸人民利益的。“兩岸合作交流是大勢所趨,是誰也阻擋不了的。”習近平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時接受媒體採訪。

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出席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時接受媒體採訪。

 

2008年,“大三通”實現,閩臺海運直航、直接通郵和空運直航正式啟動,為兩岸關係發展史樹立了里程碑。

 

當習近平2002年從福建省長任上調往浙江的當年,兩岸經貿合作已經達到新的高度,特別是臺商對福建的投資,比上年增長了52.1%,到閩臺胞達49萬人次,比上年增加了9萬多人次,為歷年之最。

 

“兩岸交流日,鄉愁自解時;海峽有隔阻,不阻雲彩飛。”

 

祖籍福建永春的台灣詩人余光中,一首《鄉愁》道盡海峽東岸台灣同胞的綿長鄉關之思。

 

從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與台灣距離最近的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多時間,恰恰是福建由曾經的海防前線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前沿的重要時期。福建與台灣僅一水之隔,是兩岸經貿合作的前沿區域和大陸對臺政策的實驗區,習近平在這裡積累了不少處理對臺事務的經驗,尤其為跨海打拼的臺商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在當地臺商中樹立了很好的口碑。由於習近平在地方任職時就常與來自台灣的政界和商界人士交流,對島內政治生態和營商環境早有了解,島內媒體稱他是“知臺派”。

 

而習近平對於台灣問題的關注,對於台灣同胞的關心,在他擔任中共領導之後有增無減,他仍然不遺餘力地推動著大陸與台灣的交流合作,厚植兩岸人民感情,努力增進兩岸人民福祉。

展開全文

臺媒關注北京“共有産權房”:臺胞也能當新北京人

2017-09-22

臺媒關注北京“共有産權房”:臺胞也能當新北京人

 

據台灣《旺報》報道,大陸在北京、上海推出“共有産權房”,專家認為,此政策設想全面,杜絕炒房亂象,可有效調控房價,在京臺胞也符合“新北京人”的身份條件,可與非北京戶籍者共同享有3成名額的保障。

 

北京臺商協會副會長杜旺龍受訪認為,此次政策設想全面,包括未滿5年不得轉讓、離婚不滿3年不得單獨提出申請,就是防範假離婚和炒房,同時也兼顧到外地人的權益,保障3成名額給“新北京人”,“把各種弊端都限制住,滿好的”。他也有意向臺協提出書面申請,看是否能建議每個區域都保留一些名額給台灣人。

展開全文

民意助推 兩岸和平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寬

2017-09-22

日前,台灣旺旺中時最新民調顯示,逾七成台灣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正不斷增加,七成三受訪者認為當局應調整兩岸政策以改善兩岸關係。台灣逾七成民眾支持改善兩岸關係。可以預見,未來不管蔡當局多麼用心破壞,如何用力阻擋,都割捨不斷和阻擋不了兩岸關係向前發展,兩岸和平發展之路只會越走越寬。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大陸多年來一直在積極推動兩岸的人員往來和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來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來增進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今後我們會繼續一如既往的堅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和成果,出臺各種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實習、就業、創業和生活發展的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造福台灣同胞。

 

正是在大陸持續出臺便利臺胞舉措,暖心惠及臺胞福祉,讓廣大臺胞在享受和享有兩岸和平紅利中,提升了幸福感,增強了獲得感,更堅定了他們助力兩岸和平發展的信心與動力,對大陸的善意與誠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在搭乘大陸經濟快車中把握商機珍惜機遇,強化了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大陸便利舉措,成為臺胞看好兩岸關係的強心劑。近段時間以來,大陸持續推出涉及廣大臺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工作等諸多方面的便利舉措,既是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具體行動,更是大陸讓臺胞享受發展機遇的具體體現。讓他們在大陸打拼減少了後顧之憂,提高了拼搏打拼的安心繫數。良好的就業氛圍和可靠的創業保障,成為廣大臺胞置身大陸、堅定兩岸和平向前的強心劑。大陸無限的商機機遇,穩定的就業氛圍,友善的社會環境,讓臺胞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和成就夢想的舞臺。台灣高官認為,台灣年輕人想發展就要去大陸。台灣1111人力銀行調查也顯示,有高達8成的台灣上班族有意向外發展,大陸成為首選目的地。還有,在上海台資企業的招聘會上,800多個職位吸引了上萬人臺胞參與,足已顯現臺胞登陸的熱情熱度。

 

暖心服務保障,成為臺胞堅信兩岸和平的潤滑劑。大陸有關部門和各地都堅持暖心服務為根本,讓利臺胞,服務台胞,保障臺胞,對接他們的合理合法訴求,解決困惑難題,讓他們享受到國民待遇和家庭溫暖,還讓為他們創造“一條龍”、“保姆式”、“全方位”的服務保障,不論是在企業打拼還是就醫就學中的難題,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傾力幫扶,暖心服務。在廈門招聘的首批35位臺籍乘務員中,他們紛紛表示,從招募一直到受聘,大陸做的各個方面都非常到位,非常用心。近期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外資增長若干措施的通知》,更是從5個方面提出了促進外商投資的政策措施,這成為臺商和台資企業也是一大利好。北京近日也發佈了五項惠臺新政策,涉及台灣同胞在北京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方面。

 

熱絡交流交往,成為臺胞助力兩岸發展的助推劑。民間交往作為兩岸和平發展的驅動器,不僅增進了臺胞對大陸的認知和了解,還強化了臺胞自覺助力兩岸發展的助推劑。尤其是在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讓兩岸和平陷入僵局的情況下,兩岸交流交往力度不減,熱度不降,特別是大陸的快速發展和無限商機,讓臺胞們衝破阻力,排除干擾,選擇到大陸創業發展。台灣工商界與台資企業同有關地方洽簽多項投資與經濟合作協議,展現了臺商對大陸發展前景、投資機會的期待和信心。兩岸青少年交流體驗式、互動式活動形式和內容更加多元,指導兩岸青年創業就業活動豐富多樣,台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十分踴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暑期有4000多名台灣青年學生在大陸各地企事業單位實習。

 

與大陸實實在在的善意和行動相比,蔡當局做的不僅不得民心,還執意在違背民意的一意孤行中,變本加厲,肆無忌憚。所以,奉勸蔡當局應該傾聽民眾呼聲,拿出善意行動,改善兩岸關係。

 

勿做兩岸發展的絆腳石。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近1.17億人次,兩岸同胞通婚近38萬對;商務部歷年來批准臺商投資項目近10萬個,實際使用台資近700億美元。現在平均每天有近3萬人次來往兩岸,近百萬台胞在大陸工作、學習和生活。蔡當局頻頻在利用阻擋、威脅、干擾的手段破壞兩岸發展,對台灣公務人員、退役將領、民間團體等既祭出重罰又行政嚴審,不僅違背民意還逆流而東,柯文哲登陸參加“雙城論壇”後“政治身價”大漲,對蔡當局的兩岸政策是警醒更是警鐘。

 

勿做兩岸交往的攔路虎。今年上半年,兩岸貿易額持續增長,達到了874.9億美金。大陸批准臺商投資的項目有1688個,實際使用台資的金額有11.9億美金。大陸既為臺商臺企轉型升級提供政策支持,還為臺胞享受準國民待遇創造條件環境。大陸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僅給在大陸的臺商臺企安心打拼放心發展的定心丸,還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為他們創造更多商機。蔡當局除了宣傳“紅色産業鏈威脅”,還對台資臺商登陸、陸資陸企入島製造困難,設置障礙,對“一帶一路”和金磚機遇視而不見,對民眾希望台灣搭乘大陸經濟快車的呼聲充耳不聞,企圖利用“新南向”對抗“一帶一路”,這樣不僅成為兩岸交往的攔路虎,還會加劇台灣經濟和發展的邊緣化。

 

勿做兩岸和平的破壞者。兩岸開啟交流30年來,兩岸和平發展以深入民心,成為大勢所趨。同時,兩岸和平更是台灣同胞的主流民意,雖然在蔡當局不斷的利用“去中國化”搞“文件台獨”,這樣非但沒有達到政治目的,反倒是激起了台灣民眾的認同感。蔡當局更改文言文在課綱中比例不僅以失敗告終,還遭到了多數臺胞的警惕和反對。所以,任何逆流而東的所作所為都會遭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反對和聲討。蔡當局若想贏回民心,找回支持,就應該拿出善意,讓兩岸關係重回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造福台灣民眾。只有順應民意,才能實現“維持兩岸現狀”諾言的具體體現,才是“釋放善意”的真實寫照。否則,一面要求大陸釋放善意卻頻頻煽動民以對抗以惡意回應,一面在“力抗大陸”中打著“主流民意”的幌子誤判形勢,最終只會作繭自縛,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兩岸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任何政黨、任何個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這一歷史潮流,更割捨不斷兩岸的文化和情感聯結,倘若一意孤行只會在強大民意面前撞得頭破血流,被民眾所聲討和放棄。(中國台灣網網友:賈永輝)

展開全文

臺學者:西進臺青的美好與留臺青年的哀愁

2017-09-20

暑假結束,各個大學陸續開學了。儘管兩岸關係低迷,官方往來中斷,這個暑假依然有許多台灣的大學生前往大陸參訪交流,盛況不減。台灣《旺報》今日發表台灣文化大學台灣發展與大陸研究所教授兼代所長龐建國的評論文章指出,兩岸之間如果無法邁向經貿關係正常化,台灣的經濟很難好轉,青年西進的潮流只會越來越壯闊。我們願意祝福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事業前途和美麗人生,卻不得不為困在“悶經濟”中的台灣年輕人覺得深深哀愁。

 

評論摘編如下:

 

暑假結束,各個大學陸續開學了。儘管兩岸關係低迷,官方往來中斷,這個暑假依然有許多台灣的大學生前往大陸參訪交流,盛況不減。台灣的大學生利用暑假去大陸,大多是參加文教性的活動,參訪大陸的大學、古跡、或風景名勝,座談兩岸的教育和文化議題。這種活動形式和內容,在兩岸之間已經行之有年。

 

臺青西進潮流涌現

 

今年暑假期間,有許多台灣學生去大陸,看的是大陸各個城市和大學為大陸和台灣青年打造的創業就業基地,或者是大陸臺商企業和大陸本地企業,談的是大陸的産業發展前景,以及台灣青年前往大陸就業和創業的可能。我們可以感覺得到,一個台灣青年注意大陸發展機會的時代正在開啟,一股台灣青年西進的潮流已慢慢涌現。

 

事實上,這樣的改變從去年就出現了端倪。去年暑假,大陸方面開始比較大規模和有系統地邀請台灣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去大陸實習,實習的單位大多座落在一、二線城市,並以大型國有企業為主。這項措施的效果相當良好,參與實習的台灣學生見識到了大陸城市建設的宏偉,企業經營的雄心,工作同仁的勤奮創新,並與實習單位及其週遭環境建立了一定的人脈連結。這些參與實習的學生回臺之後,把他們的見識和感受與同學分享,已經出現了一些傳播效應。

 

有鋻於去年暑假的經驗,大陸今年顯然更用心地經營這些活動,並且配合“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政策指示,擴大規模地辦理。於是,以協助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和創業為主題的活動,頗有遍地開花之勢,使得兩岸之間的旅途上,出現了較過去更多的年輕身影。

 

通過邊做邊改進,再加上相互比較切磋,大陸各個地方、企業、或學校,對於如何從台灣的年輕世代中招攬本身需要的人才,逐漸做得熟練、精準,把工作逐步做得到位。所以,台灣青年西進恐怕會是個方興未艾的趨勢。

 

為了年輕世代的前途著想,我們沒有理由去阻擋這個趨勢。畢竟,台灣本身如果能夠提供相同的機會,青年西進大概就不需要擔心了。問題是,台灣的“悶經濟”至今無解,未來也不見光明,強行將有能力、有視野、有企圖心的年輕人困在這個島上,絕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兩岸好經濟才會好

 

其實,台灣的“悶經濟”並不是沒有解方,只要讓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正常化,大陸的資源活水就會到來,台灣困局自然就解開了。一個有活力、有前景的台灣經濟,自然會把本身的人才留住,還能把島外的人才吸引過來,消除掉國際間對台灣“將遭遇最嚴重人才流失問題”的評語。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蔡當局的思維還是不肯面對現實,仍然在渲染“新南向政策”的神話,想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兩岸之間如果無法邁向經貿關係正常化,台灣的經濟很難好轉,青年西進的潮流只會越來越壯闊。我們願意祝福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事業前途和美麗人生,卻不得不為困在“悶經濟”中的台灣年輕人覺得深深哀愁。

展開全文

港媒:"一國兩制"成功經驗為兩岸和平統一提供啟發

2017-09-14

回顧過去三十年兩岸交流的發展進程,香港以其獨特優勢,成為兩岸間交流的平臺。香港《大公報》今日(1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香港社會不容有人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破壞社會秩序、擾亂經濟發展,不容“港獨”為禍香港,更不容“兩獨”沆瀣一氣、分裂國家。民進黨企圖利用“港獨”勢力搞亂香港、破壞“一國兩制”,根本就是癡心妄想。香港回歸二十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取得巨大成功,社會繁榮穩定。特區政府致力落實好“一國兩制”,不但是為了香港更美好的明天,也是為未來兩岸的和平統一提供積極正面的啟發。

 

評論摘編如下:

 

回顧過去三十年兩岸交流的發展進程,香港以其獨特優勢,成為兩岸間交流的平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最近出席兩岸交流三十週年紀念大會致辭時指出,香港與台灣兩地交往合作日益緊密,特別是回歸二十年來,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港臺關係穩定發展,政府未來將按基本法,以及中央政府處理香港涉臺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立足於促進兩地民間交往,在互相尊重前提下,穩妥推進港臺關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則讚揚“香港特區政府、廣大香港同胞始終心繫祖國統一大業,關心、支持兩岸關係發展,在促進兩岸交流往來中,發揮了獨特優勢並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香港一些激進政治勢力與“台獨”分子眉來眼去、沆瀣一氣,企圖把民進黨以及“台獨”分子的“獨”道之處引入香港,擾亂香港經濟發展,抹黑“一國兩制”,但在香港主流民意的嚴厲抨擊和全力反對下,“兩獨”的亂港圖謀終究無法得逞。

 

三十年前,兩岸還沒有開通直航,香港便成為台灣民眾進入大陸探親、旅遊、經商和投資的主要通道,成為兩岸間的交流平臺、溝通視窗,以及合作的橋梁:第一張臺胞證是由香港中國旅行社簽發的;“九二共識”是基於兩會在香港進行的工作性會談達成的;三十年來無數人員和貨物經由香港往返兩岸。而港臺兩地交流合作也相當緊密,特別是回歸二十年來,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港臺關係穩定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回歸後,港臺關係的性質亦發生重要變化,成為兩岸關係的組成部分。香港特區政府處理對臺關係必須按照基本法以及中央政府處理香港涉臺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大陸方面始終把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因此,香港特區政府也必須堅持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並以此作為處理對臺關係的基本原則。

 

過去八年國民黨執政時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得以大幅改善,港臺關係也進入新里程。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港臺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協進會”),台灣方面也成立“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策進會)”。兩會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積極溝通,在2010年至2015年召開了六次會議,就港臺關切的實務事宜進行研究和討論,達成了多項積極的共識,包括經貿、金融、旅遊、空運、公共衛生及食物安全等範疇。然而,去年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520”上臺後,迄今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單方面破壞兩岸共同政治基礎,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兩岸關係一部分的港臺關係也必然受到影響。去年協進會和策進會的年度會議就暫停了。由此可見,港臺關係生變,責任明顯在臺當局。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相較于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政府時代,蔡英文當局這一年來對香港事務展現了異於尋常的“關心”。在“銅鑼灣書店事件”,梁頌恒、遊蕙禎宣誓風波中,台灣方面陸委會都表示密切關注。去年蔡英文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亦罕見地談到臺港關係,並表達了對“佔中運動”後香港自由民主狀況的關注。7月香港回歸祖國二十週年,陸委會又發表所謂“報告”,質疑香港在經濟、政制、言論、司法、安全等領域的發展。

 

臺當局突然對香港事務産生“興趣”,表面上是關心香港民主自由發展,但實際上是以此為幌子,干預香港事務,意圖借“佔中運動”後“港獨”勢力竄起,與之同流合污,干擾特區政府施政,從而破壞“一國兩制”,為“台獨”張目。

 

然而,民進黨打錯算盤了。去年梁頌恒、遊蕙禎在香港立法會宣誓就職時宣揚“港獨”,且帶有“辱華”字眼,香港高等法院裁定梁、遊的議員資格無效,今年7月劉小麗、羅冠聰、姚松炎和梁國雄也被裁定宣誓無效,失去立法會議員資格,上月黃之鋒、羅冠聰和周永康因在“佔中”期間觸法而入獄。

 

由此顯示香港社會不容有人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破壞社會秩序、擾亂經濟發展,不容“港獨”為禍香港,更不容“兩獨”沆瀣一氣、分裂國家。民進黨企圖利用“港獨”勢力搞亂香港、破壞“一國兩制”,根本就是癡心妄想。香港各界尤其是年輕人,應提高警惕,切勿淪為被利用的棋子和籌碼。

 

香港回歸二十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取得巨大成功,社會繁榮穩定。特區政府致力落實好“一國兩制”,不但是為了香港更美好的明天,也是為未來兩岸的和平統一提供積極正面的啟發。

展開全文

是非曲直請多聽聽台灣民眾的評説

2017-09-08

蔡英文上臺以來,兩岸關係冷至冰點,民進黨不僅沒有改弦更張,卻還在不斷橫加指責大陸,“鴨霸”氣勢器張。近日,民進黨籍台灣“立法院”副頭目蔡其昌又大放獗詞,稱“蔡英文很清楚兩岸和平穩健地往來與發展,民進黨願意和平往來,相互交流,但中國大陸卻拒人于門外”。言下之意民進黨很“善意”,是大陸不夠仁義,不明真相的台灣民眾以為責任完全在大陸方,這真是一派胡言,倒打一耙。

 

一、民進黨嘴上喊“和平往來”,但沒有半點行動。民進黨執政以來,在兩岸關係上確實費盡了心機、做足了文章,蔡英文上臺伊始即提出“維持現狀”,今年4月又拋出了“三新”(新情勢、新問題、新模式)想要取代“九二共識”,再到後來賴清德的“親中愛臺”,現在賴其昌又大談特談民進黨願和平往來……説實在的,蔡英文當局已經説得夠多了,但光打雷不下雨,漂亮的臺詞後面沒有一丁點行動,無非是騙取善良人們的信任,還有就是騙取民眾的選票,以達到保住權位之目的。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和平往來之意,而且僅有的交流之門也越收赴窄:今年先後出臺了限制大陸省市級臺辦、曾發表對臺不友善言論的智庫學者,並且慎重審核黨政軍等三類人士入島交流;卸任政務官原來限制離臺3年,現在提高到15年,實質上是限制馬英九、吳敦義到大陸來交流……民進黨“和平往來”説一套做一套,不斷造新詞,説新句,事實勝於雄辯,到底誰在拒人門外,不是很清楚了嗎?

 

二、“大陸拒人門外説”有悖事實。蔡其昌説中國大陸是“大國”,應該要有自信,如果無法展現自信互動往來,這是錯失兩岸發展的好時機。這些話簡直就是罔顧事實,揣著明白裝糊塗,請你看看大陸對臺政策難道不是始終一貫的、明確的嗎?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台灣不管什麼政黨,什麼人,過去做過什麼事,説過什麼話,都可以交流往來。蔡英文當局的“前朝”——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由於兩岸共同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經貿、科技、人文、衛生、體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全面開展,民間團體、組織往來頻繁,旅遊觀光帶動台灣多個産業繁榮,台灣連續8年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台灣民眾在兩岸交流交往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民進黨上臺現在兩岸關係變冷了,責任在何方,誰都清楚。儘管台灣政權更迭,大陸對臺政策仍然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為使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市場向台灣開放的力度更大,鼓勵台灣人才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業、創新,出臺了多項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火車站、機場實現臺胞自助購、取票,值機,依法維護臺商合法權益,支持和幫助台資企業轉型、創新,做強做大,這一切都贏得了台灣同胞的高度肯定,“大陸拒人門外”完全是睜著眼睛説瞎話,請蔡其昌問問臺商、臺胞是否認同你的説法。

 

三、請多聽聽台灣民眾的評説。民進黨上臺絕口不提“九二共識”,死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拒絕與大陸交流交往,死心塌地依美媚日,一門心思“向南看”,推行“轉型正義”改革失敗,經濟滯長,民生蕭條,失業增加,物價上漲,政黨惡鬥,民眾怨氣、火氣、怒氣遍佈台灣的大街小巷,但民進黨不僅將這一切怪到“前朝”身上,還讓大陸揹黑鍋。蔡其昌把兩岸關係冷卻的責任推給大陸。責任到底在何方?蔡其昌你不要高高在上,脫離民意。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歷經國民黨、民進黨輪替,他們有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他們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他們最有發言權。台灣艾普羅在民調中發現,6成以上民眾對蔡當局執政的兩岸關係表示不滿,更有半數以上民眾認為民進黨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不利於台灣發展,另有62.9%的人認為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無助兩岸僵局。受訪民眾認為蔡英文比馬英九在兩岸關係的表現變差的比例高達51.2%,兩岸關係變差到底該由誰負起責任,結果則呈現出台灣當局達50%以上。這些民意,這些民眾呼聲,這些民眾的不滿,蔡其昌你聽到了嗎?(中國台灣網網友:閔杲)

展開全文

習近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2017-09-20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MAIN201709192344000287258433221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19日上午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切會見與會代表併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也是硬道理,抓發展、抓穩定兩手都要硬。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於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參加會見。

 

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氣氛隆重熱烈,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表彰大會代表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9時30分,習近平等走進金色大廳,全場響起長時間的掌聲。習近平等來到代表們中間,同大家親切握手,併合影留念。

 

在熱烈的掌聲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首先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工作在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戰線上的同志們表示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指出,同志們在各自崗位上為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作出了突出貢獻,是全國綜治戰線的標杆,也是全社會學習的榜樣。我相信,這次表彰對弘揚正氣、激勵全國綜治戰線廣大幹部職工更好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重大職責和光榮使命必將産生重大推動作用。

 

習近平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是在黨中央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凝聚著全國綜治戰線廣大幹部職工的智慧和汗水。5年來,同志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一手抓保安全、護穩定,一手抓打基礎、謀長遠,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防範處置了一大批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增強了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

 

習近平指出,今天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在你們中間,有的同志自覺肩負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兢兢業業做好發展和穩定各項工作;有的同志始終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衝鋒在前,用鮮血和生命守護千家萬戶安寧幸福;有的同志勇立時代潮頭,用改革的思維、創新的辦法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成為破難題、補短板、防風險的實干家;有的同志紮根基層、默默奉獻,一幹就是幾十年,甘當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螺絲釘。你們身上體現了忠誠的政治品格、真摯的為民情懷、良好的職業精神、紮實的工作作風,你們用辛勞乃至流血犧牲換來了國家安全、社會祥和、人民幸福,不愧為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不愧為平安中國的守護者,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捍衛者,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習近平提出3點要求。一是要自覺堅持黨的領導,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從黨和國家大局出發看問題、想問題,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難和面臨的挑戰,堅決打好防範和管控重大風險攻堅戰。二是要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從我國實際出發,遵循治理規律,把握時代特徵,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三是要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法治化,深化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的認識,善於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增強社會治理整體性和協同性,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治理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同時要樹立法治思維、發揮德治作用,更好引領和規範社會生活,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習近平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落實責任制,及時研究解決體制機制性問題,關心愛護綜治戰線廣大幹部職工,讓他們組織上有歸屬感、工作上有榮譽感、生活上有幸福感,滿懷信心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新業績。

 

孟建柱參加會見並在表彰大會上講話。他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牢把握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要求,以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為核心,弘揚優良傳統,堅持改革創新,一手抓保安全、護穩定,一手抓打基礎、謀長遠,提高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法治化水準,努力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劉奇葆、趙樂際、栗戰書、楊晶、王晨、郭聲琨、周強、曹建明、張慶黎出席上述有關活動。

 

會上宣讀了表彰決定,併為獲獎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頒獎。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開至全國縣以上政法綜治單位。中央和地方政法綜治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受表彰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代表在北京主會場參加會議。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展開全文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佈局了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2017-09-11

“大 棋 局”系列之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佈局了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佈局了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學習進行時】十八大以來這5年,習近平總書記總攬國家發展的時和勢,作出全局性的謀劃部署,以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大手筆大方略,精心佈局出一盤發展的大棋。

 

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起將陸續推出“大棋局”系列文章,今天推出首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佈局了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2012年11月15日,59歲的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國新的領航人。

 

5年來,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則如同一枚枚棋子,在新時期的發展這盤大棋上不斷謀勢、做“眼”。

 

履新一月,起手定式

 

任何戰略都不是憑空産生的。習近平説:“‘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當選總書記前,習近平已有著40多年的工作經歷。從村到縣,從市到省,習近平深刻認識了中國的基本國情,深切了解了中國老百姓的心願期盼;進入中央工作後,他更是直接參與到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實施當中。

 

讓我們把目光回望到習近平履新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一個月:

 

2012年11月15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一天,面對500多位中外記者,習近平莊嚴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11月29日,習近平在觀看《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他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了強力動員。

 

12月4日,同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佈施行30週年時,習近平鄭重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指出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同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八項規定”。習近平同中央政治局同志“約法八章”,帶頭改進工作作風,指導思想就是要從嚴治黨。

 

12月7日,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後首次離京考察,他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省,擲地有聲地表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履新第一個月,習近平便在要點起手,確立了前進航標。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考察時正式提出,“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首次將“四個全面”並提。

 

2016年11月,習近平在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強調,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握我國發展新特徵確定的治國理政新方略,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抉擇。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是總佈局。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指出,“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

 

治國理政的大棋定式形成,格局呈現。

 

扭住天元,做活全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這一重大戰略目標猶如棋盤上的天元星,居於“中軍”地位。

 

習近平説:“到2020年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國家的發展水準就會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們所有奮鬥都要聚焦于這個目標。”

 

全面小康,意味著發展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要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離不開國家社會的有序運行,同樣離不開堅強的領導核心。

 

在習近平的謀劃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大戰略舉措,就如同圍繞著天元星做活全盤的三個“眼”。

 

全面深化改革,著眼解決我們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依法治國,著眼促進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一“破”一“立”,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源源不斷提供動力源泉和法治保障。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和命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著力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根本保證。

 

因此,“四個全面”不是單打一,而是一個有機統一體,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

 

這5年,本屆中央委員會召開了6次全會,其中用4次全會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分別進行專題研究和整體設計。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問題,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

 

全面從嚴治黨,是這盤大棋的“手筋”。隨著反腐敗鬥爭的節節勝利,2016年11月,十八屆六中全會以審議《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兩個文件稿為主要內容,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兩個重要文件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上率下,特別突出高級幹部、突出政治生態,致力於打造制度“籠子”,為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2017年7月26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深刻闡述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未來重點推進的工作進行了強力部署。

 

先手落子,中盤謀勢

 

習近平曾説:“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鬍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習近平既注重抓總體謀劃,又注重牽住“牛鼻子”。這盤棋,他頻頻在關鍵處落子,下好先手棋,牽引全局大勢。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對於全面小康,習近平先手落子在“脫貧”,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習近平落子“精準扶貧”,強調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對於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強調,“要突出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習近平落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戰役。

 

對於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強調,要“以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為總目標和總抓手”。“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習近平落子“公平正義”,提出“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

 

“己不正,焉能正人”,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落子制度建設和“關鍵少數”,反復強調要從嚴管好各級領導幹部,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從“八項規定”開始,數十部黨內法規相繼制定、修訂,針對“關鍵少數”作出“硬約束”;3輪黨內教育,以“關鍵少數”為重點,在理想、信念上進行集中“補鈣”和“加油”。

 

結合“十三五”時期的各項任務,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他落子“創新驅動”“區域協調”,落子“綠水青山”“命運共同體”……

 

每一個落子之處就是一項重要工作的著力點。在習近平的謀劃統領下,各項工作相連成線,穩步推進。

 

一盤大棋局已然佈下。記者 王子暉 製圖 樊珊珊

展開全文

社會各界點讚《大國外交》:一個響噹噹的世界大國

2017-09-0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timg (1)

 

資料圖

 

“厲害了,我的國!”“心情澎湃,熱淚盈眶!”“被中國力量所深深震撼”“心裏覺得好暖,國之幸,民之幸”……

 

2日晚,6集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在中央電視臺及各融媒體平臺首播完畢,而“大國外交”這一話題的熱度卻絲毫未減。截至3日晚,《大國外交》在微博平臺的話題閱讀量已超過5億,引發討論超過12.8萬。人們紛紛講述過去五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的輝煌成就給自己帶來的感動與自豪。

 

祖國強大是人民之幸

 

今天的中國吸引著世界的關注。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成為了一個響噹噹的世界大國。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青年教師鄭毅説,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著改革開放近40年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強盛國力作為支撐。“看到中國如今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堅定了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信心”。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説,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話語權等上升態勢明顯,建設性作用隨處可見,大國外交的能量十分充沛。

 

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外交為民”始終是中國外交不變的宗旨。在捍衛我國核心和重大利益方面,中國表明瞭不容置疑的立場,築下堅如磐石的底線。

 

專題片中披露,5年來,中國成功組織9次海外公民撤離行動,處理100多起中國公民境外遭綁架或襲擊案件,受理各類領事保護救助案件近30萬起。

 

合肥市民熊宇表示,片中幾次迅速高效的撤僑行動令他感動。“強大的國家才有強大的能力保護遍佈全球的國人,我為有如此強大的後盾感到驕傲!”

 

合作共贏不斷拓展中國“朋友圈”

 

合作共贏是近年來中國外交的關鍵詞,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合作共贏的典型例子。4年來,在各參與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逐漸從倡議變成行動,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産品。

 

負責中歐武漢班列運營的漢歐國際物流公司總經理武光明説,“中歐武漢班列既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者,也是大國外交的受益者。”

 

看到專題片中亞吉鐵路建設者在海外投身鐵路建設事業的畫面,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國際事業部總工程師餘興説,在海外建設中,他們十分注意招聘和培養當地的鐵路設計專業人員,一方面幫助當地解決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也能推動中國標準走向海外,融合成為世界標準。“這也體現出我們大國外交和‘一帶一路’戰略中所倡導的共建、共享、共贏。”

 

廈門市國稅局大企業和國際稅務管理處副處長孫隆英説,《大國外交》中表現的“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理念,正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題中之意。“期待各國稅務部門加強稅收合作與交流,構建合理、公平、透明的國際稅收新秩序。”她説。

 

“習式外交”魅力非凡,“中國暖男”打動人心

 

一位充滿魅力的領導人,是一個國家閃亮的名片。

 

2日晚播出的《大國外交》第六集《美美與共》全面展現習近平主席在國際舞臺上的領袖風範,首次揭秘那些對外交往中鮮為人知的真情故事,深度解碼元首外交的魅力所在。

 

片中的很多細節打動人心。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給曾在華參加抗日戰爭的俄羅斯老戰士頒獎,看到老戰士拄著柺棍行走不便,習近平主席馬上快步向前説:“我過去,您別站起來了”;另一位耄耋老人則在接受勳章後,用顫巍巍的手捧起習近平主席的雙手印上輕輕一吻……

 

“看到這兒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濕潤了。”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周燕説。“這個吻是一位異國老兵對中國人民時隔70年仍然惦念他的發自內心的感激。中國領導人這種不忘故人的做法令人感動。”

 

習近平主席對身邊工作人員的關心也讓網民高呼“溫暖”。片中,工作人員回憶,外事活動期間,中方翻譯坐在習主席身後沒法吃飯,習主席會將桌上的麵包、甜點直接端給翻譯,“你們先墊一墊。”

 

“中國人叫厚道人,英國人叫紳士風度,現代年輕人稱為暖男。”網友“山榛溪苓”的一句評論引發了2萬多網友的點讚。

 

眾多網友表示,“習式外交”的魅力不僅塑造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時代氣質,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讓世界感受到了一個重情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國,這是大國情懷的最好體現。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