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兩岸交流30週年:海峽隔不斷 濤濤兩岸潮

1987,農曆丁卯年。這一年註定在兩岸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

這一年是兔年,大年初一,廈門金門首度同時對放焰火,兩岸同胞以此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這場春節焰火,預示了緊張對峙的兩岸關係出現了積極變化。

 

由於歷史的原因,1987年11月前,海峽兩岸的同胞一直被人為地阻隔,備受骨肉相思之苦。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台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台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告台灣同胞書

 

鄧小平説,《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表明瞭我們的態度是真誠的,是合情合理的”。文告從中華民族大義出發,聯繫五千年燦爛文化和“分久必合”的歷史,説明應當早日結束海峽兩岸同胞飽受分裂之苦的局面,倡議國共兩黨舉行談判。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並提出“兩個寄希望”,即“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台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向新華社記者發表了對臺工作九條建議,其中要點包括:建議舉行國共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以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台灣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等等。還有一條就是,“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葉九條”發表後,全國各地紛紛建立了接待臺胞探親的機構,陸續有思鄉心切的台灣老兵冒著被台灣當局“法辦”的危險,從香港等第三地輾轉回到大陸探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台灣老兵歸鄉

回鄉探親的台灣老兵

 

“葉九條”的發表受到台灣民眾的普遍關注,一年後一封特殊的公開信再次引起了兩岸的轟動。這封信是由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廖承志寫給蔣經國的。廖蔣兩家淵源很深,廖承志當年在求學期間和蔣經國是同學,兩人甚為相熟。     公開信緣于蔣經國的一篇悼念其父親的文章。1982年7月,蔣經國在悼念蔣介石的文章中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還表示自己“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于國家”。      這封以廖承志個人名義發出的公開信文筆壯闊,真摯感人。鄧穎超與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總理當年在張治中給台灣故舊公開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歸何待”的話,還引用了魯迅的著名詩句“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公開信發表後,引起巨大轟動。但經蔣經國授意,台灣當局讓宋美齡以長輩的名義給廖承志回信,信中仍然抱定一貫堅持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

 

1987年,數萬老兵在台北發起返鄉探親運動,向臺當局要求准許老兵回大陸探親。大批老兵由於對政府推託極不滿意,開始走上街頭,不但舉辦數萬人集會,更聚集在退輔會門口,和安全人員發生肢體衝撞,造成相當大的震動。從“行政院”到退輔會各“中央”機關,不時可見這批老兵戴著白布條靜坐抗議、流淚哭訴的畫面。同年4月,國民黨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發組織了“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向台灣當局要求返鄉探親。在當年的母親節,上萬老兵上街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集會。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後面是“媽媽我好想你”,他們一起合唱歌曲《母親你在何方》:“雁陣兒飛來飛去,白雲裏;經過那萬里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整個集會哭聲一片,令人動容。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想回家

老兵們身穿白色襯衣,襯衣正面印有鮮紅色“想家”字樣在集會

 

看著這批與他出生入死的老部屬晚景淒涼,蔣經國無限感慨,他屢次要求退輔會主動關心退伍老兵的需求,禁止採取武力驅離的方式對付這些老兵。晚年的蔣經國,希望儘速解決探親問題,除了歷史使命感之外,還有種時不我與的深切緊張。他對自己身體健康情形的悲觀,也讓他覺得時間所剩無多。隨後,蔣經國指派黨內年輕精英、曾任他私人秘書的馬英九牽頭研究開放探親的“可行性方案”。     1987年9月16日,繼當年7月台灣宣佈正式解嚴、開放黨禁之後,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佈將開放大陸探親,打破臺海冷戰僵局,開啟兩岸交流之門。根據蔣經國的構想,開放探親是人道措施,屬於民間私人行為,“三不政策”沒有任何改變,基本政策亦不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有關大陸探視的演講會中涌進了大批的退伍老兵。暌別近四十年的故土親人,終於得以重逢。

有關大陸探視的演講會中涌進了大批的退伍老兵。暌別近四十年的故土親人,終於得以重逢。

 

同一時期,大陸的鄧小平也在為促進兩岸交流而努力。他請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轉告台灣領導人:應該讓那些已經在台灣的人回到大陸來探親。於是,陳香梅到台灣向蔣經國提出:很多從大陸來的人已垂垂老矣,離別大陸親人40多年,他們的長輩也七老八十了,如果再不讓他們回家看看,可能再也沒機會了,這在歷史上將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蔣經國説,“可以考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983年,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美國總統出口委員會副主席陳香梅

1983年,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美國總統出口委員會副主席陳香梅

 

1987年10月14日,在各界的呼籲和壓力下,蔣經國主持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有關探親的決議案。當天,國務院有關方面負責人發表談話,指出台灣當局採取這一措施對兩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熱情歡迎台灣同胞到祖國大陸探親旅遊,並保證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

 

10月15日,台灣當局宣佈開放台灣居民到大陸探親。允許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親屬的民眾皆可以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個月。消息發佈之後,全台灣近40萬老家在大陸的退伍老兵和民眾為之歡欣鼓舞。

 

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公佈了《關於台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

 

11月2日上午,台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預定當天上午9時開始登記,但淩晨就已人山人海,幾乎衝破大門。台灣紅十字會準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內被索取一空。至此,長達38年的兩岸隔絕狀態的堅冰由此被打破。

 

11月4日,廈門“鼓浪嶼號”客輪載著21位臺胞繞道香港抵達廈門和平碼頭。祖國大陸迎來了兩岸隔絕38年後首批回大陸探親謁祖的台灣同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老兵返鄉探視的心願終可實現,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老兵返鄉探視的心願終可實現,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1位臺胞是38年相思歲月後首批回大陸探親謁祖的台灣同胞。淚飛化作傾盆雨。這些老臺胞抵達,與碼頭上等待的親人抱頭痛哭。他們走的時候正值青壯年,甚至是小孩子,回來的時候,早已經是雙鬢斑白的老人。碼頭上等待他們的親人也是如此。一位臺胞將一幅對聯送給了“鼓浪嶼號”全體船員:“鼓起中華民族志,浪傳兩岸骨肉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臺胞與親人相擁而泣

返鄉臺胞與親人相擁而泣

 

堅冰融化。1987年,被稱為兩岸開放交流元年。從這時候開始,兩岸交流交往大門開啟,涓涓細流匯聚成浩浩大潮。一灣淺淺的台灣海峽,已經無法阻隔兩岸同胞往來交流的大潮。

 

開放後的六個月,台灣登記到大陸探親的人數高達14萬,足見民間期待交流之心切。很多人為了返鄉探親提前退休。但還是有許多 人至死也沒能返回故鄉。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許多老榮民終身未婚,無法返鄉與家人團聚,只有聚居於各地的“榮民之家”,圖為榮民們閒暇時下棋一景。

許多老榮民終身未婚,無法返鄉與家人團聚,只有聚居於各地的“榮民之家”,圖為榮民們閒暇時下棋一景。

 

站在1987年,看兩岸關係未來,誰能想到會有海峽論壇的兩岸民間嘉年華,誰能想到會實現兩岸直航、雙向投資、台灣青年赴大陸就業創業,誰能想到會有赴臺個人遊、卡式臺胞證……有太多太多的想不到,然而,在祖國大陸對臺大政方針指引下,這一切都實現了。

 

30年來,兩岸交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間接到直接、從單向到雙向,不斷擴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局面,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提供了強勁動力。

 

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近1.17億人次,其中,大陸居民赴臺累計達2395.21萬人次,台灣居民來大陸累計達9340.21萬人次。

 

30年來,在大陸辦理結婚登記的兩岸夫妻已達37.8萬對,兩岸婚姻數量以每年約一萬對的速度增長,生動詮釋了兩岸一家人的內涵。

 

30年來,大陸持續出臺保障臺商投資、便利臺胞往來以及鼓勵臺青就讀、就業、創業等政策措施,定居大陸臺胞人數日益增多,地域範圍也從東部沿海向內陸不斷延伸。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安峰山曾經在9月份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兩岸交流30年成果來之不易,凝聚著兩岸無數同胞的心血和付出,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珍惜和維護。在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之際,各地各部門以不同的方式舉辦紀念活動。我們相信,兩岸交流繼續向前發展的趨勢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

 

還是那句話,“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的同胞骨肉情,海峽隔不斷,任何人為的阻礙也無法割捨。

 

                                                                                     (本文資料均來自可靠網站文字和圖片)

臺媒關注北京“共有産權房”:臺胞也能當新北京人

2017-09-22

臺媒關注北京“共有産權房”:臺胞也能當新北京人

 

據台灣《旺報》報道,大陸在北京、上海推出“共有産權房”,專家認為,此政策設想全面,杜絕炒房亂象,可有效調控房價,在京臺胞也符合“新北京人”的身份條件,可與非北京戶籍者共同享有3成名額的保障。

 

北京臺商協會副會長杜旺龍受訪認為,此次政策設想全面,包括未滿5年不得轉讓、離婚不滿3年不得單獨提出申請,就是防範假離婚和炒房,同時也兼顧到外地人的權益,保障3成名額給“新北京人”,“把各種弊端都限制住,滿好的”。他也有意向臺協提出書面申請,看是否能建議每個區域都保留一些名額給台灣人。

展開全文

任憑風浪起 穩坐釣魚臺----點讚十九大報告對臺內容

2017-10-20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就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對臺內容接受記者專訪時説,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説到對臺內容時,莊嚴的人民大會堂會場連續7次爆發出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這表明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黨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和原則立場,凝聚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追求國家統一的共同心願和反對“台獨”分裂的堅定意志,在全體黨代表中引起強烈共鳴,得到衷心擁護。

 

十九大報告中的對臺內容也引起了台灣問題專家們的熱烈討論。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教授劉相平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充分肯定了過去五年的對臺工作,其中包括“妥善應對台灣局勢變化,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其意涵在於:台灣的地方選舉結果、島內政治局勢的變化,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面對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謀求“柔性台獨”的圖謀,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進行了遏制,並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維護了臺海的和平穩定。短短的幾句話,展示了大陸的態度,意定氣閒;也展示了大陸的實力,我們已經牢牢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這其中已經包含了警告“台獨”勢力的意味:別螳螂擋車,不自量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統一,是大勢所趨,“台獨”勢力分裂國土的陰謀絕對不可能得逞!某些島內勢力掀起的某些“台獨”歪風,大陸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予以挫敗和撲滅,大陸“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專家們對十九大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京臺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朱松嶺認為,報告中涉臺部分的論述説明,中央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戰略定力,已經深深把握了兩岸關係發展的規律,洞悉兩岸關係在整個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牢牢把握著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報告充分評估了兩岸關係可能在未來出現的問題,展現出中央對發展大局的關注和實現祖國統一的高度信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對臺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未來兩岸關係定會朝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終目標堅實邁進。

 

“十九大報告闡述台灣問題的要義有四,即定方針、奠基礎、促融合、反‘台獨’,是針對近年島內形勢變化的精準反應。”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説。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匡宇這樣解讀報告:“我的觀感是:跨越時空,立意高遠;剛柔相濟,穩健務實;以人為本,重在民心。將兩岸關係和統一問題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百年進程,納入超越當前政治分歧的歷史時空關照,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中,從歷史和全民族的高度定位了兩岸統一的使命和必然趨勢,但又並非通過明示所謂‘時間表’來自我框限,顯示出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方向的從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作涉臺內容的報告時,收穫最熱烈掌聲的是這一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劉國深教授説,在反對“台獨”問題上,報告明確提出了“六個任何”的具體認定,贏得報告過程中滿場最熱烈的掌聲,生動反映出大陸人民的集體意志和決心。

 

朱松嶺教授認為,“六個任何”第一次進入黨的報告中,展現出大陸的底線意識、底限思維,以及遏制“台獨”的決心和信心。現階段,“台獨”是兩岸關係最大的障礙和隱憂,“台獨”勢力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島內政治力量的變化出現了新變種、新跡象和新態勢,對此,十九大報告語氣堅定、邏輯清晰、囊括打擊了“台獨”的所有可能變種,展現出中央洞察“台獨”蔓延勢頭和規律以及打擊“台獨”勢力的一貫立場和決心。

 

林崗主任解讀説,十九大報告強調六個“任何”,對比十八大報告“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提法,這次明確了任何勢力的內容包括任何組織和政黨;其中任何一塊中國領土的提法,既是針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圖謀,也涵蓋了“港獨”、“疆獨”和“藏獨”等分裂勢力,表明瞭黨中央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説,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林崗主任分析説,十九大報告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再確認,指明瞭今後一段時期對臺工作的總體方向。台灣地區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有些人對兩岸關係能否繼續和平發展産生疑慮,還有些人基於香港地區在實踐“一國兩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與“一國兩制”的關係問題,産生了一些模糊的認識。事實上,“一國兩制”上承中國歷史上對邊疆地區“因俗而治”的政治傳統,近接五十年代解決台灣問題上有關“一綱四目”的政治安排,已經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恰恰要求我們堅持在“一國兩制”問題上的底線思維,處理好“一國”和“兩制”的對立統一關係。通過增強“兩制”的包容性,促進台灣方面對“一國”的認同,恐怕也是報告的題中之義。

 

劉匡宇研究員表示,堅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一個中國原則,是自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領導人以來,大陸一以貫之的對臺戰略思想和大政方針,體現了鮮明的政策連續性和政治定力。

 

針對十九大報告中再一次重申的“九二共識”,專家們一致認為,這充分體現出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朱松嶺教授説,報告明確指出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問題,這是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只要認同這一基礎,中共不排除與民進黨當局對話。

 

劉國深教授認為,儘管台灣內部發生了政黨再輪替,儘管民進黨當局個別政客不久前剛剛發出魯莽的政治挑釁,中共中央制定的對臺大政方針不為所動,表明大陸對臺政策已相當的成熟與穩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説,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林岡主任認為,對比十八大報告有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擴大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密切人民往來,融洽同胞感情”的提法,十九大的報告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意味者社會層面的對臺工作今後將更為重要。

 

劉匡宇研究員表示,大陸對臺政策體現出鮮明的剛柔並濟色彩,通過“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的親情喊話,和兩岸同胞“同等待遇”在發展和制度面上的宏觀規劃與具體政策,落實“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要求,凸顯鮮明的人本、務實色彩。兩岸關係的基礎是政治共識,但落腳點是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這是大陸對臺戰略思想的重要突破。

展開全文

臺胞讚“家”的感覺 盼兩岸加速融合

2017-10-13

雖已時隔兩年,作為領取大陸首張電子卡式臺胞證的臺胞,盧月香向記者展示自己領證時的照片,至今還記得當時激動的心情。

 

“這是期待已久的舉措”,盧月香説,從那之後,臺胞不管坐飛機、乘動車都非常便利,“越來越方便”。

 

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多位臺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首過往五年,都和盧月香有著共同的感觸。

 

“我們在大陸越來越有‘家’的感覺。”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説,大陸在保護台灣同胞權益、協助臺胞融入大陸社會生活上,做了很多工作。

 

吳家瑩説,其實不僅僅是卡式臺胞證,這幾年來,臺胞在大陸生活,“辦手機卡更方便了,辦銀行卡也更方便了”。

 

今年8月成為廈門航空首批臺籍空姐之一的榮苑評也告訴記者,她們來到廈門第一天,就辦好了大陸手機卡,第一時間就能和家人聯繫。

 

過去這五年,對於范姜峰而言,則是在大陸先創業、再打造台灣青年創業基地的五年。他見證了幾十位台灣青年創業者入駐其任總監的啟達創業海峽雙創基地,也見證著接近10家創業企業從這裡“畢業”,走向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大陸對台灣青年創業者的幫助、扶持是實實在在的。”范姜峰説,無論是辦公場所補貼還是租房補助,都給臺青的創業起步帶來良好基礎。目前,范姜峰正計劃在泉州、漳州等地創設新的臺青創業基地。

 

對吳家瑩而言,他更關注的是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他説,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不佳,臺青在臺就業率低,收入不高。福建臺企今年以來已經兩度赴台灣舉辦招才活動,吸引眾多台灣人才來到福建臺企就業,大陸相關部門也為此提供“配套鼓勵措施”。

 

吳家瑩説,廈門臺商協會下一步將回訪招聘臺青的臺企,交流臺青來廈就業和生活的現狀,總結經驗,為臺青在大陸就業提供更好的環境。

 

雖然一直致力於協助臺青創業,在范姜峰看來,還是希望臺青能在大陸先就業後創業。他説,畢竟台灣青年來到大陸需要一個適應、融入過程。

 

展望未來五年,范姜峰期待,大陸能夠推出相關舉措,進一步促進兩岸青年融合。他説,其實台灣青年有文創等方面優點,大陸青年則敢打敢拼,艱苦創業的精神是習慣了“小確幸”的台灣青年需要學習的。

 

“兩岸青年要在創業、就業、社會生活等方面,有更多融合的機會,方能優缺點互補,發揮出更大能量。”范姜峰説。

 

陸配出身的盧月香則關注到,和以往相比,兩岸婚姻已不再是大陸新娘“一統天下”。根據台灣地區相關部門統計,去年嫁給大陸男生的台灣女生數量比十年前翻了一番還多。

 

盧月香説,這不但體現兩岸婚姻越來越多元化,也體現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發展前景的看好,“所以當她們認識到大陸的朋友,自然就願意嫁過來”。盧月香期待,隨著大陸進一步發展,兩岸婚姻家庭交流能更加頻密。

 

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吳家瑩也充滿期待,他希望大陸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協助臺商更好融入“一帶一路”,取得發展。

 

范姜峰則認為,對於剛來大陸創業、就業的臺青而言,也可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服務於“一帶一路”,服務於準備走向“一帶一路”市場的大陸企業和臺企,從中謀求自身的發展。(中新社廈門電 記者 陳悅)

展開全文

海峽兩岸中秋燈會昆山點燈同根兄弟共慶團圓

2017-09-2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2287510

 

兩岸嘉賓共同澆灌並蒂蓮燈( 鐘升 攝)

 

中新網南京9月20日電 (記者 鐘升)隨著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顧問陳雲林,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鄭柵潔,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燕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等嘉賓將“真誠之水”注入,一朵並蒂蓮花燈緩緩打開、點亮。2017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就此拉開帷幕。

 

昆山是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密集地區和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熱點地區,約有十萬台胞在此安居樂業,已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典型。今年是兩岸打破隔絕狀態、開啟民間交流30週年,“兩岸情,一家親”成為燈會的主題。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2287520

 

第一個拿到臺胞證返鄉的周純娟老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鐘升 攝)

 

“但願情長久,兩岸共嬋娟”。當晚的主題晚會分為破冰、共融、祈福等部分。以30年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時間節點作為時間軸,展開一幅兩岸交融發展變遷、臺商在大陸創業奮鬥、兩岸百姓情感交流的畫卷。

 

第一個拿到臺胞證返鄉的周純娟老人,紮根江蘇的臺商林銘田,跨海峽結佳緣的蘇繡大師沈德龍等紛紛登場,講述自己30年來的感悟、體會。在台灣歌唱家費玉清的一首《天之大》中,兩岸同胞的種種心聲匯聚、共鳴。

 

郝龍斌表示:“我是江蘇鹽城人,到江蘇就像回到家鄉一樣。我第一次到江蘇是在1992年,這20多年裏,我看到了江蘇的進步,看到大陸的進步。改革開放後,非常多的臺商臺胞投身於大陸的建設,同時也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與紅利。”

 

“兩岸一家親,我們本來都是炎黃子孫,我們同根同種同文化,血濃于水。今天我們在這裡不僅僅慶中秋,更是慶兩岸兄弟的團圓。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兩岸更好,未來共創雙贏。”郝龍斌期許道。

展開全文

港澳臺輿論及各界人士積極評價十九大重大意義和影響

2017-10-26

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4日勝利閉幕。香港、澳門和台灣主要媒體25日紛紛予以大篇幅報道,各界人士給予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

 

香港《文匯報》社評認為,中共十九大報告總結了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提出了重大政治論斷,深刻回答了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了全面部署。

 

香港《大公報》社評認為,十九大的成功召開為中國人民的福祉指明瞭方向,這一方向就是中共的領導地位決不動搖、社會主義道路決不改變,就是本世紀中葉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方向決不會改變。

 

《澳門日報》社論認為,十九大報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大成、新飛躍,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獻,也是中共在中國跨入新時代的政治宣言。

 

十九大通過關於《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

 

香港資深評論員紀碩鳴認為,十九大確立的新指導思想是中共執政理論的升級,指明瞭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也將對香港的繁榮穩定産生深遠影響。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在歷史和時代高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制定基本方略與發展藍圖,是國家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行動指南。

 

香港工商專業協進會會長詹美清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十八大以來中共理論創新成果的概括,就中國發展作出清晰週密的戰略規劃,對中國,乃至對世界的和平共贏發展,都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屠海鳴表示,擁有8900多萬黨員的大黨需要新思想引領方向,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需要新思想凝聚共識,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需要新思想匯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港澳輿論和各界人士還普遍認為,中國進入“強起來”的新時代,港澳須抓緊機遇、奮發有為,才能共享祖國繁榮富強偉大榮光。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蔡毅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香港能找到更大發展空間,在國家發展進程中既是貢獻者,又是得益者。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張學修表示,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都應積極有效參與。

 

《香港商報》時評認為,十九大標誌國家邁向新征程,香港迎來新機遇。對香港來説,意味著發展的新機遇、新空間、新紅利。港人唯有奮發作為,共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才能抓住機遇,搭上國家發展快車,共享祖國榮光。

 

十九大報告關於堅持“一國兩制”的論述贏得港澳社會高度認同。香港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表示,報告提出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國兩制”的效果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新華澳報》社論認為,澳門社會應認真領悟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方略,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利益。

 

中共十九大開幕以來,台灣媒體持續報道,社會各界持續關注。

 

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認為,中共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將帶領執政團隊實現規劃好的發展藍圖,可以確信大陸將在團結穩定局面下,以穩健的步伐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

 

台北大學副教授鄭又平表示,中共十九大展現出清楚目標和路線圖,這是中國在新的歷史定位上邁向未來、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的一次歷史性會議。

 

台灣民生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張穆庭表示,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時間表,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5日出版的台灣主要報刊均大篇幅報道了中共十九大閉幕的消息。《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在兩岸關係困局中,臺當局領導人多次聲稱希望中共十九大後兩岸關係能有所突破,如今十九大已閉幕,大陸對臺政策的底線與善意也已清晰表達,該是臺當局領導人回應的時候了。(新華社電 記者:顏昊 周雪婷 王晨曦 郭鑫 陳君 張鐘凱 劉剛)

展開全文

兩岸暨澳門學者在臺研討孫中山思想

2017-10-23

來自兩岸暨澳門的30多位學者專家22日會聚台北,探討孫中山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孫中山“實業計劃”與“一帶一路”建設之比較等。

 

本次研討會由台北孫中山紀念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台灣兩岸關係發展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承辦,吸引近百位民眾與會。

 

台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齣席研討會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研究孫中山思想不應限于理論,也不要拘泥于教條主義,應當運用在現實生活上與時俱進。他認為,對於民族民生等共同關切的問題,兩岸可以共同思考:什麼樣的解決方法是最好的。

 

研討會主持人、陳守仁孫學研究中心主任邵宗海教授表示,孫中山研究仍須各方共同繼續努力。“若我們這一代不重視,未來孫中山研究恐將消失,兩岸有必要重視孫中山研究這塊寶藏。”

 

研討會上,大陸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趙立彬就“孫中山與青年”發表了主題演講。與會人士分別就“孫中山與現代國家”“孫中山行誼事跡”“孫中山思想的現代意義與價值”等5個議題展開討論。此外,大陸積極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也成為研討會的焦點。

 

本次研討會共發表論文27篇,發表人皆是兩岸暨澳門研究孫中山的優秀青年學者。主辦單位表示,近年來兩岸暨港澳對於孫中山研究的研討會不多,特別是針對年輕學者的研討會更少。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喚起學界對孫中山研究的重視,同時激蕩出不同的學術火花,進一步增進青年學者彼此的認識與交流。(新華社台北電 記者劉剛陳君)

展開全文

周志懷:大陸盡最大努力維護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2017-10-20

周志懷:大陸盡最大努力維護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在“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上發言。(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全國台灣研究會17日在合肥舉辦“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在研討會上指出,面對臺海局勢出現的新風險、新挑戰,大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對臺大政方針毫不動搖,盡最大努力維護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周志懷錶示,兩岸交流30年來,兩岸政治關係的重大突破和進展,解決了兩岸交流中的許多重大疑難問題,但“台獨”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從而導致兩岸關係呈現出螺旋型的發展。

 

周志懷分析,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後,面對臺海局勢出現的新風險、新挑戰,大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對臺大政方針毫不動搖,盡最大努力維護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一方面堅持政策底線,堅決反對與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獨”,另一方面則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並希望兩岸同胞團結一心,攜手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周志懷指出,大陸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過程中,已明確劃出不容挑戰的紅線,這不僅有利於把握主導權,也有助於有效防控風險與管理危機。

 

周志懷還表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大陸現階段的重心。即使民進黨上臺執政,大陸持續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決心也始終如一,並會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為此,大陸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過程決不會停止。

 

截至目前為止,大陸已積極研究出臺20多項相關政策措施,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包括鐵路和民航部門宣佈改造自助服務設備,實現臺胞自助購、取票和值機;教育部等部門修改完善臺生在大陸學習的有關規定,開放在大陸工作的台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人社部擴大臺胞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域;司法部決定進一步擴大法律服務對臺開放等等。

 

周志懷錶示,總體來看,大陸的政策措施越來越細、越來越實,越來越接地氣,有助於拉近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兩岸統一的基礎和條件不斷地厚實,統一的大勢更加明顯。(中國台灣網10月19日合肥訊 (記者 李傑)

展開全文

朱衛東:要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尋找新平衡點

2017-10-18

中新社合肥10月17日電 (記者 陳小願)今年是兩岸交流30週年。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17日在安徽合肥表示,要在堅持一中原則基礎上,為新時期的兩岸交流尋求新的平衡點。

 

朱衛東:要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尋找新平衡點

 

資料圖:朱衛東 中新社記者 呂少威 攝

 

全國台灣研究會當天舉行“兩岸交流30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朱衛東發言時提出兩岸交流30年的五點啟示:

 

一是兩岸交流特別是兩岸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源動力。

 

朱衛東表示,維護和促進兩岸民間交流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增進兩岸社會互信、形塑兩岸共同認同的重大基礎性工程,必須持之以恒地推進下去。

 

他認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仍要高度重視兩岸交流特別是民間社會的全方位合作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性,交流融合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的基本內涵,也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邁向和平統一的必經階段和基本路徑,是中國實現和平統一的重大基礎性工程。

 

二是政治因素對兩岸的交流影響巨大,必須排除“台獨”干擾。

 

朱衛東表示,兩岸交流30年的經驗表明,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排除“台獨”干擾破壞,才能使兩岸交流合作獲得有力保障。30年來,當兩岸缺乏政治互信呈對抗狀態時,兩岸民間交流就受到衝擊;當兩岸在一中原則上取得互信,兩岸民間交流的頻度、廣度和深度都有顯著提高。

 

三是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意願強烈、潛力巨大、空間廣闊。

 

朱衛東説,同根同源的親情和共同的中華文化是兩岸交流融合不竭的源頭活水。大陸改革開放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機遇,為兩岸民間交流合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強烈的磁吸效應,特別是為台灣同胞來大陸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

 

四是兩岸交流的時間跨度、交往的深度、廣度和頻度仍有待加強。

 

朱衛東表示,過去30年兩岸交流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兩岸各領域的交流還未達到充分融合的程度,交流本應釋放的紅利還需進一步擴大深化。未來兩岸仍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深化民間社會全方位的交流。

 

五是要在一中原則基礎上,為新時期的兩岸交流尋求新的平衡點。

 

朱衛東認為,目前台灣當局拒不接受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在新形勢下,增進兩岸民間互信,構建兩岸政治互信仍是艱難而迫切的課題。兩岸要堅持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共同為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特別是民間交流尋找新的平衡點。

 

他表示,兩岸存在日益增長的共同利益,面臨新的合作機遇。期望臺當局務實看待兩岸關係,儘早回到兩岸一中的正確軌道上,與大陸共同融冰破冰。

 

已從事台灣問題研究逾30年的朱衛東説:“推進兩岸關係,加強和擴大兩岸交流需要眼光,更需要胸懷。”(完)

展開全文

“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2017-10-18

“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由全國台灣研究會舉辦的“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17日上午,由全國台灣研究會舉辦的“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研究機構及高校的40多位專家學者薈萃一堂,圍繞會議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錶示,30年來兩岸政治關係的重大突破和進展,解決了兩岸交流中的許多重大疑難問題,但“台獨”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從而導致兩岸關係呈現出螺旋式的發展。

 

周志懷指出,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大陸現階段對臺工作重心,即使民進黨上臺執政,大陸的決心也始終如一,並會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總體來看,大陸的政策措施越來越細、越來越實,越來越接地氣,有助於拉近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推動兩岸社會融合。兩岸統一的基礎和條件不斷地厚實,統一的大勢更加明顯。

 

“統一不僅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現在的兩岸交流,就是統一進程的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表示,兩岸民間交流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原動力,我們需對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和深遠影響有高度重視,要從爭取台灣民心、爭取為中國統一創造條件這樣的戰略高度去思考推進兩岸民間交流。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認為,兩岸交流本質的人民主體性在日益顯現,兩岸關係中民眾間交流的特徵明顯,交流成果為兩岸民眾所享有,這是兩岸交流富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兩岸交流的發展態勢不可阻擋,更不可逆轉。要充分把握兩岸交流發展大勢,堅持以民為本,服務民眾,為民謀利。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仇開明指出,大陸越來越成為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以最重要的兩岸經濟交流為例,大陸已從過去的被動方、受惠方變成主動方、施惠方。隨著大陸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大陸對兩岸關係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強。而台灣面對大陸崛起的進程仍將經歷一段心理調試期。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鵬指出,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已清晰呈現“形勢比人強”的局面,表現為一個中國原則不可撼動、兩岸交流不可逆轉、“台獨”無法實現、兩岸統一大勢所趨。在此基本格局下,大陸處理涉臺問題時開始展現更多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提出“潛實力”的概念,他認為,兩岸有識之士應共同認識、開發與經營中國大陸的潛實力,使得台灣的青年學者、青年學生都從融合中,看到未來全球化下新的中國、統一的中國中,自己的參與和貢獻,才能徹底翻轉“台獨”的偏見。

 

台灣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執行長胡瑞舟認為,兩岸30年前開啟了交流往來對話的道路,也鋪墊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未來兩岸可以參考借鑒古今中外的智慧、方法和案例,化解猜疑及誤判。

 

此次研討會還與第九屆“台灣研究優秀成果獎”頒獎式合併舉行。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主持了頒獎式,她宣佈今年共有16位學者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全國臺研會自2008年開始舉辦這一評獎活動,進一步調動了大陸涉臺研究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專業研究人員的成長,推動了台灣問題研究的繁榮與發展,這項評獎活動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與支持,已經成為大陸對臺研究的著名品牌。(中國台灣網10月17日合肥訊  記者 李傑)

 

“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第九屆“台灣研究優秀成果獎”頒獎式。(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兩岸交流三十年啟示與前瞻研討會”在合肥召開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發言。(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