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兩岸年度漢字:“創”字反映民眾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32619

“創”當選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你好台灣網 圖)

由台灣《旺報》與廈門《海西晨報》合辦的“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12月15日揭曉結果,“創”字拔得頭籌,“復”“盼”分獲第二、三位。

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表示,“創”字很好地反映了2017年兩岸的民意,在2017年,兩岸人民追求創新、創意,不斷有開創性的事件發生;尤其是創新的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著世界,並創造出無數的奇跡。同時,在2017年,在我們這個世界也留下了許多創傷。未來,只有創造創新,才會有生存的空間,才會有回春妙手,治愈創傷,撫平傷痕,闊步向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32618

圖為書法家書寫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創”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對此表示,由兩岸媒體共同評選出的今年兩岸年度漢字是“創”。此前,台灣媒體自己選出的年度漢字是“茫”。兩相對比,一方是創業、創新,面對未來的時候是開創、進取。一方是迷茫、渺茫,在面對前途的時候是茫然若失。這也可以看作是兩岸民眾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各自親身經歷和感受的真實寫照。

 

圖片默認標題

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

此活動始於2008年,今年已是第10屆。在之前舉辦的9次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中,“震”“生”“漲”“微”“平”“進”“轉”“和”“變”等字先後當選,每年都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

2017海峽兩岸漢字節啟幕 兩岸年度漢字開始徵集

2017-12-29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32623

兩岸青年在觀看林則徐的書法作品。

作為海峽兩岸樂活節的重要配套活動,2017海峽兩岸漢字節26日在海滄啟幕,主辦方將徵集並票選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並於12月15日在台北揭曉最終結果。活動期間,“金磚之光——非遺精品暨名家書畫海滄特展”、漢文化講壇等相關係列活動也將分別在海滄臺商投資區、台灣台北市等地區同步舉行。

 

本屆漢字節啟幕後,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進入第十年。自2008年啟動以來,漢字節已經先後評出兩岸年度漢字“震”“生”“漲”“微”“平”“進”“轉”“和”“變”,每年都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今年評選將延續讀者推薦與向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界知名人士徵集相結合的方式。

 

據了解,漢字節旨在通過徵選兩岸共同認可的代表性漢字,舉辦兩岸書法藝術論壇、筆會等交流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兩岸民眾情誼,凝聚兩岸民心。 (來源:福建日報)

展開全文

【圖解新聞】兩岸年度漢字

2017-12-29

【編者按】近日,由台灣《旺報》和廈門《海西晨報》共同主辦的2017 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台北揭曉。“創”字當選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

【圖解新聞】兩岸年度漢字

展開全文

兩岸網友共選年度漢字 “創”字拔頭籌

2017-12-29

中新社台北12月15日電 (記者 楊程晨 劉舒淩)由台灣《旺報》與廈門《海西晨報》合辦的“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15日揭曉結果,“創”字拔得頭籌。主辦方指出,由“創”組成的創新、創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峽兩岸乃至世界範圍在2017年的經歷。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71215171455

12月15日,由台灣《旺報》與廈門《海西晨報》合辦的“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台北揭曉,“創”字拔得頭籌。圖為台灣中華書學會會長張炳煌揭曉年度漢字。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2008年起,《海西晨報》開辦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兩年後,與《旺報》合作,並邀請讀者投票。

 

  今年兩岸網友共推介漢字180多個,經兩輪投票選出10個候選字。最後,在逾500萬張選票中,“創”以48萬張選票奪魁,“復”“盼”分獲第二、三位。

 

  “創”成為年度漢字,《海西晨報》副社長潘興軍認為應從兩方面解讀,其一是發端、創新。2017年,大陸提供優惠的政策、寬鬆的環境吸引臺胞“西進”,更多青創基地在兩岸設立;共享單車、人工智能、移動支付等科技運用愈加廣泛,創新思維改變著民眾生活,為兩岸各項事業提供新機遇;中共十九大的順利召開開創新時代,報告中的涉臺表述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其二是創傷。這一年,世界範圍內戰爭、恐怖主義事件頻發,自然災害時刻威脅民眾生命安全;不可否認,台灣經政黨輪替後,社會事件被政治操弄、“去中國化”行為等對兩岸社會皆造成一定傷害。

 

  近日,“茫”字在“台灣2017代表字大選”中奪冠。潘興軍認為,兩岸網友共同評選漢字,“創”字顯示出對未來持樂觀、積極態度。大至國家、小至家庭,只有不斷創新才有生存空間,才能撫平創傷、面向未來。

 

  參加此次評選活動的台北書院負責人林谷芳表示,連通兩岸的中華文化要離開對漢字的關照是不可能的,漢字的歷史延續性對兩岸文化發展具重大意義。兩岸關係無論身處高低潮,只要將漢字作為媒介持續溫潤文化交流,兩岸的未來就始終會有文化的連結。

 

  《中國時報》發行人暨《旺報》社長黃清龍説,這些年各面向的兩岸交流活動不少,但文化交流最為重要。一年一度的漢字評選活動定會成為歷史的重要記載,期待兩岸同胞共同將祖先遺留的文化資産發揚光大。(完)

展開全文

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新鮮出爐啦!“創”字當選究竟有何深意?

2017-12-29

“起”“比”“美”“盼”“融”……大螢幕上,幾個漢字不斷滾動出現,讓現場嘉賓既緊張又期待;隨著台灣中華書學會會長張炳煌緩緩打開手中的卷軸,“創”字躍然而出,大家紛紛用相機、手機拍下這有紀念意義的時刻。

 

近日,由台灣《旺報》和廈門《海西晨報》共同主辦的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台北揭曉。“創”字當選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

 

兩岸追求創意

 

今年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啟動於10月26日,評選由兩岸讀者和網友共同參與,通過互聯網、手機客戶端、微信公號等平臺推薦和投票。網友踴躍參與,共推薦了180多個年度漢字。主辦方通過組織投票精選出40個漢字,再從中票選10個作為候選漢字。最終,在500多萬投票總數中,“創”字獲得最高票48萬票。

 

“創”字作何解讀?《海西晨報》副社長潘興軍介紹,如果音調念第四聲,則為chuàng;根據《廣雅》釋義:“創,始也。”“創”意即開創、創新、創造。但如果念第一聲,則為chuāng,“創”有損害、傷害的意思,比如“創傷”“創痛”。

 

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表示,“創”字很好地反映了2017年兩岸的民意,在2017年,兩岸人民追求創新、創意,不斷有開創性的事件發生;尤其是創新的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著世界,並創造出無數的奇跡。同時,在2017年,在我們這個世界也留下了許多創傷。未來,只有創造創新,才會有生存的空間,才會有回春妙手,治愈創傷,撫平傷痕,闊步向前。

 

“只有創新、創造才可以撫平創傷,闊步向前;只有向前,才有未來。”潘興軍説。

 

連續十年舉辦

 

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始於2008年,今年已是第10屆。台灣《中國時報》發行人暨《旺報》社長黃清龍説,10年當中,每一年的評選都記錄了當年兩岸民眾所關心的事情,反映他們在那一年的心情和感受以及對過去的檢討和對未來的想像。

 

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不僅是全球七大漢字評選活動之一,並已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品牌活動,年年都在海內外引發熱烈迴響,被譽為“海峽兩岸參與民眾最多、影響最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之一。

 

在之前舉辦的9次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中,“震”“生”“漲”“微”“平”“進”“轉”“和”“變”等字先後當選,每年都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

共傳中華文化

 

今年入圍的10個漢字,除“創”字外,還有“起”“比”“美”“盼”“融”“續”“夢”“復”“金”。評選結果揭曉之後,來自兩岸的書法家即興揮毫,現場寫下不同字體、不同風格的“創”字。同時,現場還有武術表演、歌曲演唱,以藝術的形式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

 

林谷芳説,作為一項已經舉辦了10年的活動,兩岸漢字評選的意義已不僅在於記錄當年兩岸民眾的心聲,也凸顯兩岸以漢字作為情感聯結和文化交流內容的意義。“對一個民族、一種文化而言,語言的特性界定了思考的模式。只要兩岸繼續使用中國字、説中國話,我們就有共同的文化沿襲。”

 

黃清龍表示,漢字、書法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交流在兩岸交流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論當前兩岸關係面臨什麼困難,我們都希望把兩岸同胞共同擁有的祖先資産發揚光大。” 

 

展開全文

大勢·亂流·新機——2017兩岸關係年度觀察

2017-12-29

即將過去的2017年,台灣當局仍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繼續推動“去中國化”,縱容形形色色“台獨”分裂活動,兩岸關係持續陷於僵局。面對複雜嚴峻形勢,大陸方面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旗幟凝聚兩岸億萬同胞,堅定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持續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融合,真誠致力於為台灣同胞謀福祉,為兩岸關係突破亂流、開創新機指引方向,點亮希望之光。

 

引領大勢堅定信心

 

歲末之際,島內票選産生“台灣年度漢字”——“茫”。主辦單位人士和社會輿論分析認為,這代表了台灣民眾對現實景況的不滿和對未來前途的茫然,其中最重要原因就在於,台灣當局施政無方導致經濟提振乏力、沉迷政治操弄造成社會內耗不斷,在改善兩岸關係方面更是讓民眾一再失望。

 

日前發佈的島內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當局領導人的不滿意度持續攀升至逾六成,不信任度過半,信任度跌至其上臺19個月以來的最低點。

 

與台灣當局執念于一黨一己之私相比,大陸方面始終站在為兩岸同胞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高度,鄭重、真誠地回應兩岸人民普遍關切。備受矚目的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重要理念、目標任務、原則方針和主要措施,為處於複雜嚴峻形勢下的兩岸關係標定了方位、鎖定了航向。這關鍵時刻發出的關鍵之聲,對於廣大兩岸同胞尤其台灣同胞而言,何其及時,何其重要。

 

“關心兩岸關係的人,要從十九大報告中尋找答案。報告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要實現的是大陸同胞和台灣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原主任黃清賢説。

 

懷有夢想就不會迷茫,辨明大勢就會堅定方向。百多年前,民族弱亂,寶島台灣被割讓異族,給所有中國人留下剜心之痛。而今,民族復興夢想無比接近,十九大報告向台灣同胞發出“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的真誠號召,何其感動人心,何其催人奮進!

 

當下,越來越多台灣同胞在大陸找到了發展方向,實現著人生價值。出生於高雄的十九大代表盧麗安在兩岸社會受到廣泛關注,堪稱這一趨勢的最佳寫照。她的一句“我以身為台灣的女兒為榮,我以身為中國人為傲”,道出了眾多台灣兒女的心聲。

 

遏制“台獨”展現決心

 

2017年,臺海上空陰雲密布,民進黨當局和島內“台獨”勢力小動作不斷,使兩岸關係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上升。以調降中學教材中文言文比重為代表的“去中國化”政策操作、修改“公投法”的“法理台獨”準備、不擇手段限縮兩岸交流以至於公然打壓迫害主張和平統一的島內團體人士,以及企圖在國際上挑戰一中原則,這些危險動作令兩岸各界憤慨,令台灣民眾深感不安。

 

事關國家民族核心利益和兩岸同胞根本利益,大陸方面毫不含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彰顯反對和遏制“台獨”的堅強決心,凝聚起兩岸同胞的共同意志。“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十九大報告中的宣示擲地有聲,贏得全場代表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台灣主流輿論“諫言”民進黨當局:不斷玩“台獨”擦邊球遊戲,在方方面面加速推動“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清洗工程,這是對台灣極度有害的。“真愛方程式”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台灣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兩岸更和諧,共同追求中國夢的實現。

 

台灣執政當局若為謀私利而綁架人民,與民意大潮、時代大勢相悖,註定是沒有出路的。

 

創造新機凝聚人心

 

越是困難時刻,越需要溫暖人心,雪中送炭,讓人們心裏有盼頭,手上有力量。十九大報告提出: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這回應了廣大兩岸同胞希望深化交流融合、攜手共圓夢想的吁求,台灣各界紛紛點讚。

 

在大陸就業的台灣居民將享有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權利;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台灣居民可參加社會保險;為臺胞乘坐民航班機和高鐵出行提供購取票便利;開放在大陸就業的台灣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增加在大陸就讀臺生專項獎學金名額和金額……一年來,大陸便利措施頻出,讓臺胞切實感受到“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是實打實的舉措。

 

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兩岸同胞共同邁向嶄新時代,為美好生活而攜手打拼。人們欣喜地看到,台灣年輕世代來大陸就學、實習、就業、創業熱潮方興未艾。大陸政策善意讓他們感到溫暖,兩岸合作良機讓他們看見未來。在北京創業的台灣青年鄭博宇由衷感慨:“來大陸發展,我選對了!我常和台灣朋友講,年輕就一次,要把握住,方向正確很重要。”

 

台灣《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創歷次調查新高,願到大陸就業、創業、就學、定居的民眾比例都比去年增加,特別是30歲以下年輕人和30至49歲青壯年“西進”就業意願明顯提升。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同胞期望厚重如山。誠如盧麗安所言,“台灣同胞在共圓中國夢偉業中不會缺席”。新年將至,正當放飛夢想、寄託希望,讓我們共同為兩岸同胞祝福,為中華民族祈願。(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陳鍵興、趙博)

展開全文

台灣“立法院”年度代表字票選 “怒”字奪冠

2017-12-29

據台灣媒體報道,台灣“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8日公佈“立法院”年度漢字票選結果,由 “怒”字奪冠。“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表示,希望所有“立委”知道,民眾對他們今年的表現,以怒字作收。

 

據報道,台灣“公民監督國會聯盟”28日在“立法院”前召開記者會,公佈年度漢字 “怒”,並將大大的怒字貼在“立院”群賢樓大門上。

 

“立法院”年度漢字前3名分別是怒、鬧、彎。“公督盟”表示,第1名 “怒”從一開始票數就遙遙領先其他字,最後以229票登上冠軍;第2、3名分別是 “鬧”(149票)、 “彎”(145票),可反映出民眾對“立法院”吵鬧的負面形象、議事延宕,也不滿民進黨對勞工權益大轉彎。

 

“公督盟”認為,經濟民生領域法案、 “勞基法”修正爭議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是最容易引發民怨的議題,因此成為關注焦點。

 

根據“公督盟”歷年票選結果,“立院”年度漢字分別是2008年 “黑”、2009年 “私”、2010年 “唬”、2011年 “恥”、2012年 “廢”、2013年 “假”、2014年 “同”、2015年 “新”,以及2016年 “暴”。(華夏經緯網12月28日訊)

展開全文

優勢早質變 臺學者指台灣經濟陷“雙面向”困境

2017-12-28

優勢早質變 臺學者指台灣經濟陷“雙面向”困境

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梁國源指出,台灣現在的經濟情勢是熱絡中又有不安的“雙面向經濟”。(圖片來源:台灣工商時報 陳碧芬攝)

 

據台灣媒體消息,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指出,臺當局“假設”的台灣經濟的優勢,實際上已發生質變,政策制定者的一廂情願致台灣陷入“雙面向”困境。

 

據台灣工商時報報道,台灣經濟目前的發展是景氣熱絡、出口表現屢創新記錄;另一方面,臺民眾對於經濟成果沒有感覺,經濟數據和臺民眾實際感受有明顯落差,元大寶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對此表示,台灣現在的經濟情勢是樂觀中又有不安的“雙面向經濟”。

 

今、明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估值,各調研機構輪番上修,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亦上修2017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至2.62%,且上修2018年經濟成長率估值至2.20%。梁國源表示,台灣經濟這兩年的表現已優於過去,然而IMF估測全球今、明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是3.62%、3.71%,全球經濟成長率高於台灣,“明年台灣怎麼做都不可能達到全球的平均值。”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指出,臺官方一直告訴民眾,台灣的高品質人力資本充沛,政府有效率,政治環境穩定,這些都能加持台灣經濟的優勢,實際上,這些“假設”大部份已發生質變,但多數人,尤其是政策制定者仍一廂情願地相信這些假設,不願承認台灣早就深陷“溫水煮青蛙”的困境。(華夏經緯網12月28日電)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