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新時代、新問卷、新挑戰 ——2017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

2017年正值兩岸恢復民間交流30週年及中共十九大召開。中華民族站在開啟民族復興的歷史新起點上。但蔡當局“柔性台獨”執政路線導致兩岸逐漸從“冷僵局”走向“冷對抗”,各種不確定性與系統性風險持續增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受到嚴重衝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十九大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在京召開

一、中共十九大開啟兩岸關係新時代

 

2017年10月18日的中共十九大為兩岸關係定位、定向,全方位而權威地回應了各界關切,引領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

 

第一,從戰略高度把握對臺工作的歷史方位與發展進程。十九大報告在“兩個一百年”的宏大敘事中,論述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家統一進程以及中華民族復興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國夢的戰略大框架中,為兩岸關係發展和台灣問題解決賦予新定位。

 

第二,報告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首納“六個任何”。這是鞏固兩岸關係行穩致遠基礎,為各種形式的“台獨”、“挺獨”劃出清晰紅線。

 

第三,提出“兩岸一家親”的具體實現路徑,讓“共圓中國夢”落地。包括尊重台灣現有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厚植共同利益,率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以文化內聚力實現心靈契合。對臺政策論述轉向台灣民心,合乎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價值取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于2017年3月在湖北武漢召開

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于2017年3月在湖北武漢召開,主題為“兩岸關係:新態勢與新模式”

 

二、大陸遏制“台獨”同時,加速推動兩岸社會融合

 

一年來,大陸對臺政策“遏制台獨更硬、爭取民心更軟”,在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進程中,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尋找持續動能。

 

一是強化遏制和反對“台獨”。大陸正從必要的戰略模糊走向必然的戰略清晰,以消除不確定性,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其一,明示遏制“台獨”的意志和能力。例如,針對“美臺軍艦互泊”炒作,畫出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紅線示警;大陸海空軍“繞島巡航”常態化,極大震懾“台獨”勢力。其二,在國際上鞏固一中框架。“臺巴斷交”後,台灣未獲邀參加WHA、ICAO和Interpol的活動,“台獨”“國際活動空間”被大幅壓縮。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17年中國軍機繞飛台灣島

2017年7月中國軍機繞台灣島飛行

二是兩岸融合發展帶動島內民意正向轉變。十九大後,“盧麗安現象”、“許歷農挺共”以及島內頻頻升起的五星紅旗不斷展現島內民眾國家認同的新氣象。年末,《聯合報》、《天下》雜誌等權威媒體民調均顯示,島內認同明顯“統”漲“獨”消,民眾樂見大陸崛起並願意來陸發展,其中青年群體意願最高。此外,台北市長柯文哲堅持“兩岸命運共同體”等主張,成功登陸延續滬臺“雙城論壇”,其個人聲望也觸底反彈。可見,大陸發展模式和成果的“暈染效應”預示著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度與趨勢,即大陸可引領台灣人民用腳投票、重新選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五星紅旗

元旦,金門最著名的老街“模範街”旗海飄揚

 

三、蔡當局終究難以完成“兩岸答卷”

不過,在十九大為兩岸關係提出新發展方向時,蔡當局仍無視形勢變化,固守二元對立的對抗思維,不但消極回絕“兩岸答卷”,更尋求對等博弈、謀求由守轉攻、爭奪歷史功績、叫囂拒統對抗。

 

一是蔡英文兩岸論述本質不變而姿態百變,僵化保守且愈加強硬。蔡全年兩岸政策談話百變不離其“獨”宗。其一,頑拒“九二共識”。其“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論述本質是否認“九二共識”而欲概括接納兩岸交流成果,尋求“無共識的互動”。其二,製造“維持現狀”假像。年終記者會上,蔡放話“不會暴走、不會僵住、不走回不相往來老路”,一廂情願、畫餅充饑地否認兩岸僵局現狀。其三,升級對抗姿態,宣示“以武拒統”。“三新”是棄守轉攻,爭奪“兩岸對等博弈”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年末,蔡更將兩岸政策裹挾到防務政策,“恐嚇”大陸台灣外有“靠山”、內有戰備。這説明,蔡對大陸的政治意志、戰略能力和當前形勢存在嚴重誤判,兩岸政策是為“柔性台獨”護航、為“法理台獨”蓄力。

 

二是蔡當局持續推動“柔性台獨”路線,培植分離主義土壤。其一,為“台獨公投”打開方便之門。12月,蔡當局大幅降低“公投”門檻,開啟“法理台獨”的“潘多拉魔盒”。其二,肢解“憲法一中”及其行政架構。蔡當局遊走于“法理台獨”邊緣,佈局消解“一中”在台灣的“憲法”地位。例如,廢除“蒙藏會”、研擬裁撤“僑委會”等。其三,“文化台獨”,“去中國化”並重。蔡當局多管齊下、既破且立地構建“台灣國族認同”,包括強推“台獨課綱工程”、語言平權、宮廟滅香等,“柔性台獨”走上“最後一里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台灣民眾抗議蔡英文當局修改課綱

台灣民眾抗議蔡英文當局修改課綱

三是製造“綠色恐怖”,封堵兩岸交流之門。其一,“立法”和行政多管齊下,將對兩岸民間交往的阻撓由個體限制擴張為規模管控。如通過修改“兩岸條例”和利用“機密保護法”,限制退休軍政人員赴陸活動。其二,借對泛藍人士系統地政治打壓、司法追殺和人身迫害,削弱島內“反獨促統”力量,製造“寒蟬效應”。特別是悍然搜捕新黨青年軍,釋放“正面對抗大陸”的惡劣信號。

 

四、兩岸關係風險與挑戰不容忽視

新舊更替之際,臺海並不平靜。內外交困的蔡當局在兩岸關係上冒險投機、“正面衝撞”的傾向有所上升,兩岸擦槍走火、對抗升級的可能性在增大。

 

一是外部勢力介入和蔡當局“挾洋自重”風險大幅上升。其一,美臺防務合作呈現“突進”態勢。美“軍工複合體”推動實現了特朗普任內首次對臺軍售,推出多個“挺臺”法案,製造美臺“軍艦互泊”、“聯合演訓”等虛實議題。其二,美臺逐步建構台灣在美“印太戰略”新角色,並加速與台灣“事實一體化”。蔡當局見獵心喜、積極投機,或將引發兩岸對立、衝突。

 

二是多形態“台獨”為兩岸關係增加變數。其一,民進黨內“急獨”將持續牽扯蔡兩岸政策。蔡英文政治能量驟減,其“維持現狀”也在黨內遭遇“基本教義派”更多牽扯與反噬,或導致蔡頻繁“踩紅線”。其二,“公投綁大選”效應或導致“黑天鵝事件”。“獨派”有機會借民粹謀求“入聯公投”,或尋求“修法”納入“憲法”相關議題,兩岸恐難有寧日。其三,“多獨合流”態勢明顯。2017年,在蔡當局的護航、策動下,島內“獨派”與其他分離主義勢力等暗通款曲、互壯聲勢,其合流、共謀態勢愈發明顯。

 

不過,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同樣充滿希望與機遇。大陸對臺政策“反獨”與“促統”並重,擔當歷史使命,回應民心期盼,穩步掌控臺海局勢主動權、主導權,對臺政策選項也超越了“和統”或“武統”的二元邏輯。大陸更強調以統籌兩個大局來理解台灣問題,也為與島內各界的交往留下機會之窗。“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岸和平發展道路能否行穩致遠,端看民進黨在正道與私利間的進退取捨。(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劉匡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專家談“台灣旅行法”:茲事體大,美國需謹慎

2018-01-12

專家談“台灣旅行法”:茲事體大,美國需謹慎

北京聯合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  (付勇超 攝)

 

近日,美國眾議院一致通過為美臺高層互訪解禁的“台灣旅行法”,要求美國政府“鼓勵美臺所有級別官員的互訪交流”。島內媒體稱,這是“美臺”在人員互動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表示,該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原則,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慎重處理台灣問題,不要與台灣進行任何官方往來和接觸,不得向“台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的信號,希望美國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中美關係大局以及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

 

事實上,所謂的“台灣旅行法”尚未正式生效。北京聯合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做客海外網“金臺沙龍”時指出,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所謂“台灣旅行法”草案,這項草案鼓吹“美臺”之間實現所有層級官員的“互訪”,但這其實還沒有生效,只是在眾議院通過。如果要成為法律的話,還需要獲參院通過,並得到總統簽字。

 

然而,對於這樣一份尚未生效的“台灣旅行法”,台灣方面卻表現得很興奮,在美“台獨”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狂稱:“很高興看到‘三公報’被不斷送入歷史垃圾堆,那也是它們最適合的歸屬。”環球時報11日發表社評稱,認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過時的人,要麼是極端仇視大陸,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不懂歷史。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它不是美國對中國的恩賜,而是美國總統尼克松當初為了儘快從越南的泥潭脫身,為了聯合中國對付蘇聯,主動不遠萬里跑到中國簽到的。同樣,在21世紀的今天,在朝核問題、伊朗問題等國際議題上,美國離得開中國?中國如果像美國一樣動點手腳, 美國也會“吃不了兜著走”。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臺美關係研究室副主任汪曙申指出,當前,特朗普政府仍然在中美關係的框架下拓展美臺實質關係。在台灣尋求參與世衛大會破産、巴拿馬與台灣“斷交”事件後,特朗普政府深知,陷入執政困境的蔡英文亟需美國支持,但也認識到美援臺政策必須有個度。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院朱磊認為,特朗普政府雖然有遏制中國的戰略考慮,但美國所面對的國際格局並沒改變。美國當前面對的主要矛盾來自其他方面,比如半島問題、反恐問題等,應對這些問題都需要中國配合。因此,2018年,因為美國因素而出現突發事件影響兩岸關係可能性不大。(文/海外網 李鵬宇)

 

展開全文

專家:失去“九二共識” 蔡當局便不可能“維持現狀”

2018-01-12

2016年蔡英文上臺時曾表示,兩岸要“維持現狀”。然而,快兩年過去了,兩岸似乎越來越走向對立。1月10日舉行的第19期“金臺沙龍”上,兩岸問題專家分析指出,“維持現狀”是民進黨當局騙取台灣民意支持的謊言,因為“現狀”是不可能維持的。

 

北京聯合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表示,民進黨所謂的“現狀”終將無法維持,原因有兩點:第一,對於現狀的界定並不明晰,兩岸始終未得出維持一個怎樣的現狀的“共識”;第二,民進黨所講的“維持現狀”,實際是向美國騙取保證的口號,“它希望傳遞給美國的信息是,民進黨承諾上臺後,不會改變兩岸相對和平的現狀,不會給美國製造麻煩,且不會給美國利益帶來損失。”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同樣認為,民進黨當局提出的“現狀”無法維持。在王英津看來,兩岸實力的變化,決定了現狀不可能維持;一旦失去“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現狀”便不可能維持下去。王英津還指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是個策略,不是政策;是民進黨當局騙取台灣民意支持的謊言,因為“現狀”是不可能維持的。最重要的是,蔡英文才是兩岸現狀的最大改變者,而不是維護者。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桂清指出,民進黨聲稱“維持現狀”的最終結果,是兩岸走向越來越尖銳的對立。究其原因可知,維持現狀需要基本的實力和籌碼,沒有實力和籌碼,民進黨一廂情願地堅持維持現狀,免不了轉而依靠外界干預,如此一來,事態發展不受自己左右,最終結果便是無法維持現狀。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朱磊指出,“維持現狀”只是一個幌子,蔡英文一上臺就否認“九二共識”,反映了她想主導現狀的實質,即借“維持現狀”的幌子,減少主導兩岸關係現狀的阻力。朱磊認為,未來無論蔡英文是否會連任,民進黨仍然會繼續回避“九二共識”,並推動漸進“台獨”。未來五年,兩岸的碰撞將會更加激烈,兩岸關係也將會進入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時期。

 

在談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時,陳桂清用八個字概括,即“本質不變,策略百變”。他指出,“本質不變”是指,民進黨堅持“台灣獨立”的本質立場不會改變。至於民進黨在策略上進行的各種語言調整,未來還會繼續維持。這些舉動,都符合民進黨未來的總體目標,即維持兩岸基本“冷和”的狀態。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則從“現狀”改變和未改變的地方入手,分析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現狀改變的是兩岸政治基礎、兩岸官方半官方的溝通交流機制、以及兩岸在國際場合中的互動。嚴峻認為,應從以下兩點看待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第一,現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服從於其內政政策,也就是説,民進黨目前的施政重點在台灣內政。因此,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則以敷衍為主,在改善兩岸關係上缺乏積極性和急迫性。在敷衍兩岸關係上,民進黨採取的是“用語貌似緩和,立場頑固不變”的方式,從而達到維持兩岸“冷和”的目的。第二,民進黨推進“台獨”的方式,將以推動文教“台獨”為主,採取“鴨子劃水式”的方法。這表明,民進黨雖不會使用刺激性的動作,但其推進“台獨”的效果,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更加深遠,危害更加巨大。(文/海外網 劉思悅)

 

 

展開全文

專家:美眾議院通過有關法案破壞兩岸關係 臺當局勿誤判形勢

2018-01-12

針對美國眾議院通過鼓吹實現美臺所有層級官員互訪的所謂“與台灣交往法案”,兩岸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原則,干涉中國內政,破壞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對“台獨”發出錯誤信號。美方不應在錯誤方向上越走越遠,台灣當局更莫誤判形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該法案嚴重違反一中原則,干涉中國內政,也暴露了美國政界部分人的對華敵意。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這是理所當然的。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表示,這一法案對中美關係造成了非常不和諧的影響,也釋放了縱容“台獨”的錯誤信號,使處在低谷的兩岸關係更加惡化。民進黨當局不要誤判形勢、挾洋自重,主動充當國際勢力遏制大陸的棋子。一旦越過“台獨”紅線,造成臺海局勢動蕩,台灣當局必將自食苦果。

 

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表示,眾所週知,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基礎。美國炮製這一法案,意圖擴大所謂美臺“官方聯繫”,想打擦邊球衝撞、破壞一中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關係如遭破壞,對美國將無益處。

 

“美國應信守承諾,不要挑動兩岸中國人的敵意、傷害中國人的感情。”戚嘉林説,“台獨”分子不要以為有美國當靠山就氣焰囂張,兩岸關係緊張,絕非台灣民眾之福。

 

台灣淡江大學教授王昆義表示,美臺高層互訪層級、範圍擴大,是明顯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現在無論是中美實力對比、兩岸實力對比,還是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都已今非昔比,美方如踩踏中方底線,將付出巨大代價,美方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據悉,所謂“與台灣交往法案”還需美參議院通過、並經美國總統簽署後才能生效。“美方如不懸崖勒馬,繼續朝錯誤方向加碼破壞兩岸關係,後果將十分嚴重。”朱松嶺説。新華社/台北1月11日電(記者查文曄、李凱、李慧穎)

展開全文

港媒:荒唐“修法”是民進黨荒唐施政的縮影

2018-01-11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一部“勞基法”,每次都修改得千瘡百孔、天怒人怨,是民進黨荒唐施政的縮影。蔡英文選舉時為騙取選票,亂開政治支票,結果上臺後才發現行不通,唯有自打嘴巴,背棄承諾。民進黨以為快刀砍亂麻就能解決問題,殊不知民怨未能平息,反而日積月累,猶如火山般蓄勢爆發。

 

評論摘編如下:

 

俗話説“新年新氣象”,沒想到島內在2018年的“新氣象”竟然是基層民眾對臺當局的抗議形式更新穎、更激烈、更龐大。自上週末起,多個勞工團體不滿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強行推動“勞基法”在台灣“立法院”通過,而集結在台灣“立法院”外舉行多場遊行示威,甚至不惜臥軌,以“肉身擋火車”的驚險場面表達心中的憤怒。這幾天正是台北入冬以來最冷的日子,示威者冒著嚴寒在冷雨中抗議,而維持秩序的警員則用盾牌擋雨和取暖。台灣“立法院”外警民對峙的場面令人心疼。但反觀台灣“立法院”內,民進黨“立委”在溫暖的議場內呼呼大睡,而“勞基法”最後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在睡眼惺忪的“立委”審議下通過,真乃台灣政壇一大奇觀。

 

這兩年來,“勞基法”修改了三次,始終爭議不斷,成為台灣打工仔揮之不去的夢魘。2016年1月馬英九當局“修法”,縮短每週工時,但刪減7天“法定”假日,以彌補少了的工時,平息資方不滿。不料,民進黨選舉時誇下海口,要給打工仔更好的福利,不僅每週休兩天,而且不會刪減“法定”假期,於是在成為台灣“立法院”第一大黨後便廢除了馬當局的修正案。但蔡當局的方案窒礙難行,最為人詬病的是加班費核算方法:員工加班一至四小時,僱主要支付四小時加班費,即員工只加班一小時,也能拿到四小時加班費。這種“不勞而獲”的計算方法著實荒唐。此外,當年公務員是以“刪減7天‘法定’假日”來換取“週休二日”,如今勞工卻能“魚與熊掌”兼得,資方怎會買帳?蔡當局於是違背選舉承諾,實施只能保障勞工每週休一天的“一例一休”,並刪減7天“法定”假期。在選舉中投票給民進黨的勞工團體不甘上當受騙,抗議聲浪如排山倒海。民進黨當局為了挽救跌跌不休的民望,不得不決定再次“修法”,除了取消不合理的加班費計算方法,還延長加班工時、縮短輪班時間、允許加班換補休等,被批評一面倒傾向資方,漠視基層勞工權益。

 

一部“勞基法”,每次都修改得千瘡百孔、天怒人怨,是民進黨荒唐施政的縮影。蔡英文選舉時為騙取選票,亂開政治支票,結果上臺後才發現行不通,唯有自打嘴巴,背棄承諾。這種投機本性為其執政埋下了失敗的因子,加之執政後沉溺政治爭鬥、追殺國民黨黨産,對攸關民生、經濟的法案束手無策。而民進黨“立委”本應以理性、務實的態度來審議“法案”,卻把民進黨黨意置於民意之上,成為蔡當局的橡皮圖章,每次在台灣“立法院”開會都是一片混亂中通過“法案”,根本就沒有經過詳細辯論和認真修正,如此匆忙出臺的“法案”怎能不引發民憤?民進黨以為快刀砍亂麻就能解決問題,殊不知民怨未能平息,反而日積月累,猶如火山般蓄勢爆發。

展開全文

在臺陸企代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兩岸經濟融合

2017-05-12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台北辦事處主任李榮民10日在台北表示,自2009年6月台灣開放陸資進入以來,大陸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在臺創造就業機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促進兩岸社會經濟融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李榮民當天在參加台北舉行的“兩岸公益行銷與社會責任實踐”專題講座時表示,近八年來,雖然受到台灣方面的限制,陸資在臺投資規模仍較有限,但大陸企業在台灣依規經營,無論是對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在地稅收、帶動進出口貿易,還是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台灣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

 

根據台灣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的數據,自2009年6月至今年3月底,台灣累計核準陸資來臺投資985件,投(增)資金額計17.45億美元。另據台灣勞動事務主管部門統計,目前陸資企業在臺派駐大陸員工200多人,雇用台灣員工數1.3萬多人。

 

李榮民表示,陸資在臺企業在積極做好保障台灣員工福利的同時,踴躍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在賑災、捐助弱勢群體、培養青年學生等方面表現積極,也有很好的成績。

 

“特別是在高雄氣爆、八仙樂園塵爆事故和台灣南部地震事故發生後,在臺陸企和機構踴躍捐助款項、奉獻愛心。其中,中國銀行台北分行一家共捐出救災款926萬元新台幣,而部分參與捐款的陸資企業甚至仍未在台灣盈利。”李榮民説。

 

他表示,陸企來臺投資互補性強,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和兩岸經濟融合。“公益行銷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樹立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陸企來臺投資在這一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討,未來還應持續努力。”

 

此次專題講座是“了解台灣系列講座”的第十場。該系列講座由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台北辦事處、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兩岸經濟與産學合作中心主辦,旨在幫助在臺陸企了解台灣相關規定,幫助在臺陸企順利運營和健康發展。

 

該系列講座已針對陸企在臺投資相關規定、台灣在地民俗、綠色公益、台灣特色産業等內容進行研討,今後還將圍繞産業發展趨勢、金融投資和餐飲經營的危機處理與品牌管理等方面舉辦專題講座。新華社台北5月10日電(記者馬玉潔章利新)

展開全文

新時代“兩岸一家親”理念之體現

2018-01-03

“兩岸一家親”理念寫入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兩岸同根同種、同文同源,是榮辱與共、水乳交融的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理念寫入十九大報告,等於再次確認了兩岸性質的定位,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幻,兩岸同胞始終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兩岸同胞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報告還指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思想,反映了大陸為台灣同胞謀福祉、辦實事,希望台灣同胞能搭上大陸發展快車、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誠意。這對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增強對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形成共謀民族復興合力有重大意義。同時還體現了同胞愛手足情,反映了為台灣同胞謀福祉辦實事的真心實意。長期以來,大陸方面積極出臺措施,為臺胞在大陸工作求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讓兩岸民眾尤其台灣同胞從交流中更有“獲得感”,報告相關政策宣示無疑是一顆“定心丸”——當可激發兩岸同胞深化交流的熱忱,增強心靈契合、共創未來的信心。

有上述可知,“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體現,不僅僅是流於形式的流於空話,更為重要的是用心去做用真誠去做,從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和從下至上台灣同胞的意見反饋,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對臺政策體系,最重要的讓廣大在大陸的台灣同胞有感,同時歡迎更多廣大的台灣同胞來大陸走訪交朋友進一步在大陸發展和融入。

舉一個台灣同胞近期最有感的例子,莫過於教育部獎學金單獨設立“台灣獎學金”,增設特等獎、提高獎學金金額和增加受獎名額,從頒布實施到各校評獎,立馬在全國各地有台灣學生的地方實施,在大陸超過萬餘名的台灣本科、碩士和博士生都受惠,在台灣學生圈裏都在熱議此事,這小小的一個舉措無疑就讓許多在大陸求學的台灣青年有感和更認同大陸,無疑再次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不僅是兩岸同胞都要用同理心同胞心一起努力,最為重要的是我們廣大的台灣同胞在大陸發展時也要飲水思源,因為既然來到大陸就是自己的家,兩岸同胞都是自己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就可真正扎紮實實的落實在兩岸十四億同胞之間。  (作者:羅鼎鈞,臺生,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展開全文

大陸對臺研究迎來大格局時代

2017-11-29

11月26至27日,由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等兩岸六家研究機構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雲南昆明成功舉辦。這是中共十九大閉幕後,由兩岸涉臺學界共同舉辦的首場大型學術研討會。

 

發端于四年前的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當時的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形勢下,扮演了制度性兩岸“二軌”交流平臺的角色。雖然隨著去年“5.20”民進黨上臺,該論壇的台灣方面主辦方發生了變化,但論壇仍然為兩岸智庫學者的交流與思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眾所週知,“新時代”是十九大後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部時代主題,也將是大陸對臺工作的重要主題。對於大陸對臺研究學界而言,如何理解“新時代”對臺工作的新思維、新方法和新舉措,從本屆兩岸智庫論壇的議程設置與主要觀點中可以一窺究竟。

 

總的來説,進入新時代的大陸對臺研究,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視野更廣,思考更全面,將成為一個明顯的趨勢。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全局視角與全球視角正在逐漸形成。首先,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探討,大陸對臺研究界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辯證關係已經認識得十分明確。那就是統一將在民族復興的進程中逐步實現,統一的進程也將和新時代“兩步走”的進程同步。在當前情況下,大陸掌控臺海局勢的能力、自信和外部環境愈加有利,今後在加強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的同時“以融促統、融中漸統”的對臺方法論也愈加清晰。

 

其次,大陸對臺研究將加強對涉外因素的分析與應對,實際上是從全球性視角與全球化路徑思考和看待台灣問題。這次論壇的一個特別環節,就是邀請台灣“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從歷史的、全球的視角介紹世界格局與中國的全球領導角色。可見,加強對國際局勢與世界大勢的研究,加強對中國日益增強的實質性全球領導力的認識,有助於更加自信、更加從容不迫地分析台灣內部事件、看待國家統一問題,避免那種就兩岸談兩岸、就台灣談台灣,就島內政局甚至以個別人物的個別觀點來作為兩岸關係唯一參考係的思維局限,及其帶來的躁進心態與悲觀情緒。

 

不過,正如同一位與會學者在論壇發言中説的那樣,如果通過大陸對臺機構的個別人事任命就簡單地把大陸今後對臺工作等同於“用外交手段解決台灣問題”,這一論斷實屬荒謬。加強對台灣問題涉外因素的處理與管控,是大陸對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主次矛盾的新思考與再認識,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的“民心工程”不僅不會被削弱,反而會更加加強。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論壇所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對臺工作思想理念。“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發展思想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大重點。如何在大陸的對臺工作中貫徹落實這一理念,成為大陸對臺研究界探討的重點議題。不少學者在論壇中指出,發展兩岸關係、謀求國家統一,根本上是為兩岸同胞謀幸福、謀福祉,根本上是為了滿足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有大陸學者在主旨發言中罕見強調,要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謀求和平統一的理論指南,“以人民為中心”是對臺研究的宗旨,也是兩岸關係的底線和紅線。有大陸學者特別指出,不能讓對“法理台獨”的過分糾纏掩蓋了兩岸民間社會快速發展的事實,呼籲聚焦在兩岸民間交流與社會關係的發展上。這充分説明,大陸對臺研究界充分認識到,兩岸關係不是簡單的“地和地的關係”,國家統一是“人與人的統一”,“人心統一”、“心靈契合”才是根本之道。

 

無獨有偶,10月26日台灣地區領導人在蔡英文參加兩岸交流30週年研討會的致辭中,曾多次提到兩岸交流的核心是人民,台灣陸委會負責人也在隨後多次提及“以人民為核心”的兩岸交流。假設把台灣方面的這些言行嘗試理解為向大陸釋放“善意”的話,那麼台灣方面應該進一步指出,兩岸人民是什麼關係?是同屬一家人、同屬中華民族的同胞關係?還是像某些人士鼓吹的“朋友關係”“鄰居關係”?既然台灣當局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作為處理兩岸事務的依據,那麼就要回答,兩岸人民的關係是不是一國之內兩個地區人民之間的關係?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秉持“兩岸一家親”。十九大後,大陸對臺學者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性,那麼台灣方面就應該對此做出清晰表述,否則會被再度被理解為“曖昧不明”、“敷衍了事”甚至“別有用心”,這樣只會擴大和加劇兩岸的“信任赤字”與負面螺旋。

 

最後,大陸對臺研究提升至新格局,還體現在對“底線思維”更加全面準確的理解。本屆論壇上,有大陸學者指出,目前兩岸執政者都以“底線思維”看待彼此,但他注意到“底線思維”意味著做最壞打算,爭取最好結果。因此,若兩岸僅僅認為“底線思維”只是前半部分,那麼一方強調“台獨”灰犀牛的巨大風險,另一方則動輒營造“被統戰”的兩岸交流氛圍,毫無疑問任何一方釋出的善意破功,若兩岸均“爭取最好結果”,那麼兩岸走出當前僵局仍然存在著可能。

 

正如海協會副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李亞飛在論壇致辭所説的那樣,儘管今後兩岸關係還會遭遇諸多挑戰,但兩岸關係風險可控,僵局中更孕育新機,兩岸關係發展機遇仍大於風險。因此,新時代站在更高格局看待兩岸關係,大陸更加自信,也更能把握住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良機。(記者 束沐分析報道)

展開全文

新時代對臺工作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2017-11-08

編者的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是全黨全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高瞻遠矚、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我們黨邁向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了更全面、深入、準確地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方方面面,切實把十九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本欄將約請更多的來自各行各業的十九大代表作為欄目作者,同廣大讀者一起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中共十九大報告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以整體的戰略思維、深邃的歷史思維、嚴密的辯證思維、強烈的創新思維、清醒的底線思維分析和把握兩岸形勢,提出了今後一個時期對臺工作的指導思想、重要理念、目標任務、原則方針和主要措施,為新時代對臺工作提供了思想遵循、行動指南和動力支撐。

 

用歷史思維觀大勢,保持對臺工作的戰略定力。“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報告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擔當精神,提出完成祖國統一,是黨和國家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將兩岸關係放在歷史長河中來考察,以科學的歷史思維深刻分析祖國統一的歷史必然性,號召包括港澳臺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順應歷史大勢”,“共創美好未來”。報告更加彰顯了我們始終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和堅強實力。

 

用戰略思維謀全局,牢牢把握主動權。報告從維護好國家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服從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出發,充分闡明瞭和平發展、和平統一和民族復興三者相互間的辯證關係,將國家統一放在民族復興的大戰略、大背景下謀劃,強調“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這是將國家統一進程置於一個更大更宏觀的理論框架中探討。

 

用辯證思維把規律,豐富國家統一的思想內涵。辯證思維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於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報告一方面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在和平中謀求發展與統一,另一方面堅決反對“台獨”。報告強調“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提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這表明瞭我們要辯證看待兩岸之間的“同”和“異”,高度重視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在兩岸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作用。

 

用創新思維增活力,實現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報告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豐富了做台灣人民工作的思想內涵;提出了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的論述,指明瞭國家統一的基本路徑;提出了“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的兩岸融合發展思路,創新了從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新動力、新路徑。這些創新思維和創新舉措對拓展對臺工作思路、創新對臺工作模式具有極其重要指導意義,豐富和發展了國家和平統一內涵。

 

用底線思維定邊界,確保國家核心利益。報告明確劃定紅線,對逾越底線的行為決不妥協。一是宣誓了對臺工作的根本目標是“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二是強調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政策思維和決心。三是堅持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的底線原則,清晰地傳遞了我們在事關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的重大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絕不動搖的堅定信念。四是堅持底線思維與區間思維的有機結合。報告同時強調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展現了最大的善意和包容。

 

(作者江爾雄為中共十九大代表,全國臺聯副會長、福建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