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2017年兩岸關係回顧

2017年兩岸關係在不斷升級的冷對抗中結束。台灣當局繼續其對兩岸關係的錯誤判斷,執迷不悟地在“去中國化”和縱容“台獨”勢力發展,大陸方面則嚴守一個中國底線,並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國家統一的歷史任務要求,堅定不移地推進國家統一的進程。

 

一、官方關係:冷對抗不斷升級

 

2016年12月3日蔡英文與美國侯任總統特朗普通電話事件,就註定了2017年的兩岸關係絕對不會平靜,決定了兩岸關係將在複雜嚴峻的形勢中演進。而蔡英文當局依然拒絕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根本性質問題上做出明確答覆,進而在“柔性台獨”方面斷然推進的措施也註定了兩岸官方繼續停擺,兩岸冷對抗的升級是2017年的必然。

 

 

2017年“5·20”之前,蔡英文通過《聯合報》採訪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向大陸試水。在她看來,“新情勢”就是民進黨上臺和特朗普當選給台灣當局帶來新的亞太局勢和新的機會;“新問卷”就是企圖找到有別於“兩岸一中”的兩岸交流政治新基礎;新模式就是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新方式。但是,大陸不可能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底限問題上存在任何讓步的可能。台灣當局從此以後拉高調門,在兩岸關係冷對抗升級問題上越走越遠。

 

由於兩岸雙方在兩岸關係性質問題上的認知南轅北轍,台灣當局的所謂“邦交國”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巴拿馬借機與台灣當局斷交,與中央人民政府建交。之後,尼日利亞等五個國家和地區要求台灣駐當地辦事機構更名,去除“中華民國”或“台灣”字樣。另外,國際民航組織也將“台灣台北”(Taipei, TW)改為“中國台北”(Taipei, CN),而2017年台灣代表均未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和國際勞工大會(ILC)參會邀請。蔡英文當局持續以“四不”對抗,其中,“不在壓力下屈服”成為蔡英文當局凝聚島內“台獨”勢力的動員口號。

 

兩岸關係冷對抗的逐步升級使得兩岸雙方在政治、軍事領域的互疑進一步提升,相關國際組織在台灣當局參與相關活動問題上照章辦事,台灣當局的對外關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台灣當局在某些領域的活動和曝光度受到限縮。

 

但是,2017年冷對抗的升級總體可控,兩岸關係中大陸對臺懲而得戒,鬥而不破。台灣問題上的相對穩定,對維護大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保障中共十九大的順利召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民間關係:交流不斷降溫

 

總體上看,台灣當局依然頑固堅持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的政策,繼續推行“新南向政策”,並將其作為台灣重點突圍的“亞洲區域戰略”。除此之外,蔡英文當局提出希望發展“兩岸交往新模式”,儘管她並沒有提出具體的內容,但這個新模式無疑是在不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的前提下收割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這在兩岸博弈中絕無可能成為現實。因此,蔡英文當局不斷採取限縮兩岸交流的措施,不斷拉升兩岸冷對抗的調門,2017年的兩岸民間交往在不斷降溫,大陸赴臺旅遊人數大幅度下降。2017年底“新黨三傑案”被輿論界普遍認為是台灣當局妄圖在島內封殺統一言論和限制統派人士言行自由的新開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新黨

2017年12月19日,新黨在台北召開臨時記者會。就王炳忠等4名青年黨工當天上午遭一以安全理由搜索、帶走調查一事,該黨副主席李勝峰質疑,除公開反“獨”、談統促統,他們犯了什麼法?(圖片來源:中新社)

即便在不斷降溫的情況下,2017年的兩岸民間交流依然有可圈可點的亮點。總體上看,兩岸經貿依然在兩岸民間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1-9月份,大陸對台灣的貿易逆差依然高達782.2億美元。同時,台灣同胞赴大陸求學、就業的情緒高漲,對在陸臺胞的同等待遇及相關措施的逐步改善使得大陸成為台灣青年發展的新夢想地。中共十九大之後,大陸加強了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扶持力度,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有明顯的進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36351916146353735186

2017年7月8日上午,2017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研討會在東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成功之路”大家談活動,兩岸嘉賓與台灣青年學生面對面,探討創業就業的問題。

此外,雙城論壇順利召開,説明只要在同屬一個中國的兩岸關係根本性質問題上往前走,兩岸就有突破交流僵局的辦法。此次雙城論壇,台北市長柯文哲明確提出包括“兩岸一家親”、“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等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論述。在論壇期間,滬臺簽署四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城市交流的新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上海台北雙城論壇

以“健康城市”為主題的“2017上海—台北城市論壇”7月2日在滬舉行。

三、涉臺外部因素:日益明目張膽

從2016年底“川蔡通話門”事件後,台灣當局與美國方面、日本方面的來往逐漸從半遮半掩到明目張膽。2017年底,蔡英文當局更是在認準了這條道路,信心滿滿地提出兩岸關係新論調,即“兩岸關係不會暴走、不會僵住,也不會走回在過去國民黨威權時代,不相往來的老路。”未來,台灣方面要“不卑不亢,穩住兩岸,走向國際。

在年底的所謂“國防白皮書”中,台灣當局首次公佈了美臺軍售流程,並提出了“戰力防護、濱海決戰、灘岸殲敵”的軍事新思維。首先,臺軍的這些調整可能都與美軍的建議有密切關聯。蔡英文上臺後,對馬英九執政時期的臺軍戰略有所調整。2016年,蔡英文將臺軍戰略調整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2017年“漢光演習”後又提出“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建軍指導原則。在美軍的持續建議下,臺軍朝向發展“不對稱”戰力方向發展。這些,都與美軍的指導密切相關。其次,提出“決勝灘岸”意味著美國對臺軍售的武器可能朝向這個方向調整。因為,針對假像登陸的大陸武器裝備,就需要提升臺軍的“防衛預算”,拉抬對臺軍售的預算數額和武器層次。這對於美國對臺軍售而言,就有了更加堂而皇之的理由。第三,今年台灣當局對大陸採取了針鋒相對的策略。尤其是,我解放軍軍機繞臺常態化之後,台灣當局更有了藉口去提高對美的軍購。並且在提高對臺軍售的額度之後,在美國的支持或縱容下,無論從語言還是行動上,不斷拉抬兩岸冷對抗的層級。第四,今年的台灣當局國防報告書首次公佈了美臺軍售流程,將美臺軍售進一步公開化。這一方面是向世人表明美國是它的後臺,一方面向向美國輸誠,表明瞭它跟美國捆綁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也向台灣民意代表部門和反對黨表明美國是他們的東家,以此威嚇島內反對美臺軍售的力量,起到為美臺軍售保駕護航的作用。總之,台灣當局國防報告書中的新變化是台灣當局進一步倒向美國的表現,其未來的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其可能動向值得我們進一步警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0705346608737656

全國臺聯2017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在北京開營。(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回顧2017,展望2018,台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的主調不會改變,島內“柔性台獨”的腳步不可能停止,打擦邊球的“公投”可能會不停地給兩岸關係添亂。但是,有十九大定下的對臺方略,大陸進一步加強了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的實力、定力和信心,未來的兩岸關係翻不起大波瀾,兩岸關係會向著國家完全統一的目標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作者:朱松嶺 京臺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國臺辦:有信心、有能力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克難前行

2018-01-17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timg (1)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

 

海峽飛虹消息: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今天(17日)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馬曉光在發佈會開始前表示歡迎大家參加國臺辦2018年第一場新聞發佈會。他説,他代表國務院臺辦新聞局,也代表另一位發言人安峰山先生,向大家致以新春的祝福。

 

馬曉光表示,2017年兩岸關係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台灣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放任縱容“去中國化”“漸進台獨”活動,阻撓兩岸交流合作。“台獨”勢力鼓噪“公投”“修憲”,挑動兩岸敵意,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威脅臺海和平穩定,嚴重損害台灣同胞利益。

 

面對複雜嚴峻局勢,馬曉光説,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臺工作重要思想,全面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正確方向,努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

 

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採取有力措施,堅決反對和遏制形形色色的“台獨”分裂行徑。加強與島內認同“九二共識”、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黨、團體和人士的交流對話,團結兩岸同胞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我們堅持為台灣同胞辦好事、做實事。出臺20多項政策措施,擴大招收台灣學生規模,放寬入學標準,增設獎學金;擴大臺胞在大陸就業的行業和地域,增開職業資格考試項目,開放申請國家社科基金;擴大取得大陸律師職業資格的台灣居民執業範圍;在200多個火車站和全國所有民航機場增設識別卡式臺胞證的自助購取票機,解決臺胞在大陸繳存和使用住房公積金問題;為台灣青年提供各類實習、就業崗位逾1.2萬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就業創業示範點累計入駐或服務台企及團隊1400多個。逐步為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是我們的政策措施,寫進了十九大報告。在去年採取的二十多項政策措施基礎上,我們今年還會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推出新的政策措施。

 

我們持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全國臺企聯成立10週年,充分體現了對廣大臺商的高度重視和深情關懷,堅定了臺商紮根大陸發展的信心。我們舉辦大陸臺企産品展銷會,展示臺商臺企三十多年來在大陸發展歷程和成果。推動“臺商走電商”,協助臺企拓展大陸內銷市場。設立廣西、四川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為臺商臺企向中西部發展及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搭建平臺,一批台灣大企業大項目投資建設取得新進展,兩岸農業、金融領域合作持續擴大。2017年兩岸貿易額1993.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再創歷史新高。大陸實際使用台資(含第三地)47.3億美元,同比增長30.9%。

 

我們大力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舉辦第九屆海峽論壇、2017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研討會、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兩岸交流30週年,基層交流亮點頻出,青年交流創新發展,文化、教育、婚姻、體育、宗教和民間信仰、工會、農漁會、少數民族交流精彩紛呈,大陸影視節目、綜藝節目、網絡文學、網上購物、移動支付、共享服務等受到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人的追捧。首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廣受關注,僅總決賽期間6天的網絡點擊量就達5.3億次。福建湄洲祖廟媽祖神像赴臺巡遊轟動全島,近500萬信眾朝拜。兩岸人員往來絡繹不絕,2017年達到878萬人次,其中台灣居民來大陸587萬人次,同比增長2.49%,再創歷史新高。

 

展望2018年,兩岸關係面臨的複雜因素增多,風險挑戰增大;但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應對挑戰、把握方向,推動兩岸關係繼續克難前行。

 

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對臺大政方針和工作決策部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積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他們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緊密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國臺辦駁斥臺當局稱M503航線是大陸單方面啟用

 

有記者問,針對大陸啟用M503北上及三條銜接線,台灣當局聲稱此舉違反2015年兩岸達成的有關“共識”,是“單方面”“片面”啟用,影響到台灣的飛行安全,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回答,M503航線北上運行及相關銜接航線已于1月4日開始啟用。相關情況,民航局網站已做了介紹,此前我書面回答記者提問時,也就其必要性作了説明。在此,我再表達幾點看法意見:

 

第一,海峽西岸空域是大陸長三角往返珠三角地區以及港澳、東南亞等地區的空中交通要道,兩岸空中直達航路也經過該地區。開通M503北上及銜接航線,是為緩解該地區航班快速增長壓力,保證飛行安全,減少航班延誤,保障旅客權益,滿足亞太地區航空運輸發展需要,也有利於改善兩岸航班運營,進一步便利兩岸人員往來,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10:26]

 

近年來,該區域航班快速增長,交通流量密度極高,延誤日趨嚴重。北上航線不開通,嚴重影響東南亞和港澳地區經長三角北上。相關銜接線不啟用,始終制約A470航線航班分流。據統計,2017年香港去往上海浦東的航班中,航班平均延誤高達103分鐘,較2016年同期增長了5.1%。航路平均正點率僅為46%。啟用M503北上航線及相關銜接航線,將有效緩解現有航線流量壓力。

 

第二,M503航線完全位於台灣海峽靠近大陸一側,在上海飛行情報區內,設立和啟用這一航線是大陸民航空域管理的一項常規工作,是大陸的內部事務,不涉及台灣的航線和航點,完全不存在單方面開通的問題。

 

第三,2015年3月該航線啟用前,大陸方面充分考慮臺方關切,與台灣方面進行了溝通。在溝通中,大陸方面表示,以後開啟M503北上航線和相關銜接航線時,會事先與台灣方面通氣。但這並不意味著開通該航線需要台灣方面的同意。即便如此,在1月4日大陸啟用M503北上及相關銜接航線前,我們也向臺方作了通報。臺方聲稱大陸違反雙方2015年達成的共識,完全不符合事實。

 

第四,自M503航線啟用南下航線以來,總體運行安全平穩,港澳地區及東南亞航空公司普遍參與,有效發揮了國際民航航線的作用。北上航線及銜接線開通以來,平均每天飛行27班,充分説明該航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存在影響台灣飛行安全問題。這條航線是國際民航組織經過科學的、專業的論證批准的,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相信國際民航組織。

 

最後,我再次指出,台灣方面應該正確看待,不要借機做文章,干擾或破壞兩岸關係。

 

國臺辦:堅決反對美通過“台灣旅行法草案”

 

有記者問,我們看到美國聯邦眾議院日前通過了一個所謂的“台灣旅行法草案”,鼓吹美臺的所有層級官員要實現互訪。想問發言人對此有什麼樣的回應?

 

馬曉光回答,外交部已經就此表達了立場。我要強調的是,美方有關法案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確立的一個中國原則,我們堅決反對。我們奉勸台灣方面不要挾洋自重,以免引火燒身。

 

國臺辦:廣大台灣同胞反對“台獨”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有記者問,第一個問題,我們看到蔡英文在年終記者會上提出了兩岸關係的“新三不”,就是兩岸關係不會暴走、不會僵住,也不會回到過去的老路上,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第二個問題,最近我們看到萬豪酒店的電子問卷中將港澳臺及西藏地區列入到了“國家”的範圍之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有媒體指出,美國達美航空等外企網站也存在同樣的情況。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

 

馬曉光説,第二個問題。有關部門已經對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瞭態度,做出了處理。相關企業也已經做出了整改。眾所週知,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處理涉臺事務的基本遵循。在大陸投資經營的企業都應當遵守中國的法律。

 

馬曉光回答,第一個問題,實際的情況是,2016年“5.20”以來,由於台灣當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嚴重損害了雙方互信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致使兩岸關係處在政治上僵持的局面,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眾所週知的。當然,未來是從善如流,回到“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上來,跟我們一起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還是向相反的方向變本加厲地發展,取決於台灣方面。

 

有記者問,近日台灣天下雜誌發佈的一份民調顯示,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比創下歷年新高,兩岸文化的融合與大陸經濟崛起也讓台灣的民眾隨著大環境趨勢對大陸産生認同。而另一方面我們看到,自前年“5.20”以來,臺當局是小動作不斷,四處推動“去中化”“去蔣化”等等,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

 

馬曉光表示,我認同你剛才提問中所作的評論,廣大台灣同胞是反對“台獨”、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隨著我們對臺方針政策不斷取得實效,隨著大陸的日益發展進步,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維護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記者問,1月13日是台灣地區已故領導人蔣經國先生逝世30週年,我們注意到國民黨方面高調舉行多場紀念活動,在其內部也有“尋找下一個蔣經國”的聲音,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看法?

 

馬曉光回答,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追求國家統一,併為兩岸關係緩和做了一定的努力。我們願與國民黨在“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保持溝通,加強交流和對話,來共同維護兩岸同胞的權益,來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的和平穩定。

 

有記者問,據臺媒報道,日前宣佈成立的新黨服務委員會為在大陸經商求學的台灣同胞服務,新黨主席郁慕明表示,只幫認同自己是中華兒女反對“台獨”的人,對此發言人有何評論?

 

馬曉光説,我們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我們願意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同台灣所有認同這一基礎和理念的黨派、團體、人士加強對話和合作,來共同維護和增進兩岸同胞的權益,來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穩定。

 

有記者問,日前島內“獨”派團體舉行記者會,宣佈將啟動以“台灣”名義申請參加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以及所有的國際體育賽事的“公投”連署,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馬曉光表示,國際奧會對於台灣參加奧運會有明確的規定。“奧運模式”是國際體育組織和兩岸體育界人士共同遵循的原則。任何企圖改名的政治圖謀,註定是一場不可能得逞的鬧劇。

 

有記者問,近期關於“武統”台灣的聲音越來越多,蔡英文日前在一個場合表示説,相信大陸方面不會對台灣動武,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

 

馬曉光回答,我們對臺的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沒有改變。之所以造成最近兩岸“武統”聲浪升高,我想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台灣島內日益猖獗的形形色色的“台獨”分裂活動。我們願意盡最大努力、最大誠意,去追求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我們也絕不容忍“台獨”,絕不允許發生和出現“台獨”分裂勢力分裂中國的情況。

 

有記者問,據報道,民進黨當局將要持續增加防務預算,估計到2025年台灣的年度預算至少增加20%,有一些評論認為,這反映出民進黨當局將會和大陸進行軍備競賽,妄圖“以武拒統”。也有一些分析認為,2018年兩岸關係會充滿變數,甚至未來幾年有可能會發生重大的“台獨”事變,發言人對此怎麼看?

 

馬曉光説,我們已經多次明確表示過,“台獨”分裂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根本保障。台灣當局一方面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政治基礎,另一方面卻肆意發展軍備,只會加劇臺海的緊張局勢。搞軍事對抗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回到“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來,才能真正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的和平穩定。

 

國臺辦:大陸經濟改革、轉型將為臺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有記者問,我們注意到,在2017年的最後幾天,兩岸産業合作園區落戶四川,可以説兩岸合作又添了一個新的平臺。請發言人介紹一下2017年兩岸産業合作的整體進展如何?今年2018年還會不會再增設兩岸産業合作園區?另外,還請發言人介紹一下2017年大陸主要臺商投資區的整體經營運營情況。

 

馬曉光表示,首先要糾正一下,沒有專門的臺商投資區,臺商在大陸投資三十多年來,只要是法規允許的地方都可以去。當然,從目前的情況看,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湖北、四川、重慶等等地方。但是這些年來,隨著大陸經濟改革、經濟轉型,乃至於擴大開放,臺商投資大有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

 

馬曉光還説,兩岸産業合作區為了協助台資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幫助臺商參加“一帶一路”的建設,國務院臺辦會同發改委、商務部,先後於2017年9月和12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四川省設立了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其中位於廣西的合作區包括了防城港、崇左、欽州三個産業園,位於四川的合作區,包括成都、德陽、眉山三個産業園。目前,廣西、四川兩地都出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抓緊建設合作區。合作區的交通優勢、區位優勢、成本優勢也吸引了一大批台資企業前往考察。據我了解,已有不少台資企業落戶到了合作區內發展。今後,我們將繼續指導、支持、推進兩岸産業合作區的建設,為台資企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有記者問,關於日前在昆山實施的限污令影響了部分臺商,未來大陸對於美麗中國,對於環境日趨重視,大陸方面會不會在新的一年跟臺商展開新的協調或溝通?

 

馬曉光説,大家知道,大陸今年的經濟工作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治理大氣污染,台灣也面臨著嚴重的本土化空氣污染的困擾,我想大陸方面的治污之舉,廣大企業包括台資企業是能夠理解的。某些省市在可能造成污染的集中時段、集中的一些季節裏採取一些限污措施,我想這根本上最終還是有利於企業轉型升級,跟上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

 

臺商恐成歷史名詞 國臺辦:聳人聽聞

 

有記者問,日前在東莞設廠的知名臺商臺升傢具宣佈21日起停産,有台灣媒體報道説“臺商恐成歷史名詞”,請問發言人對此作何評論?

 

馬曉光説,假如是因為一家企業停産,臺商就成了歷史名詞,有點聳人聽聞。實際上現在在大陸還生活著幾萬家臺商和台資企業。如果你看了不久前在江蘇南京舉行的臺商臺企成果展,你就會驚嘆于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成就。至於你提到的具體事情,這樣一些消息傳言,與實際情況不符合。據我了解,東莞臺升傢具有限公司並非是永久停産,而是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進行暫時性的整改停産,等待新的內銷生産線升級調整後,將對相關員工進行回聘,恢復生産。

 

國臺辦:打擊電信詐騙是大陸公安部門對兩岸同胞的莊嚴承諾

 

有記者問,據媒體報道,1月11日山西省地方公安局破獲一起以台灣不法分子為首的電信詐騙案,其中有8名臺籍犯罪嫌疑人,請問此事件有何進展?

 

馬曉光表示,打擊電信詐騙是我們當前打擊犯罪的一項重點,也是大陸公安部門對兩岸同胞的莊嚴承諾。最近經過公安部門的努力,有不斷地抓獲和破獲詐騙犯的消息。

 

(海峽飛虹記者 左妍冰 根據中國台灣網、央視網等提供的內容整理 編輯)

展開全文

臺媒:兩岸形勢新變化促越來越多台灣民眾“用腳投票”

2018-01-16

台灣《旺報》近日連續刊載4篇社評,《中國時報》則跟進發表社論,探討兩岸實力消長及兩岸關係新變化。相關評論認為,近年大陸經濟及全球影響力躍升,同時推出一系列照顧臺胞新政策,而台灣當局消極處理兩岸關係僵局,讓越來越多台灣青年和企業“用腳投票”,前往大陸發展。

 

《旺報》社評説,1990年台灣GDP為1700億美元,相當於大陸的44%;2015年已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五省經濟總量超越台灣。在大陸迎來改革開放40年之際,台灣經濟因陷入藍綠互鬥、投資不振而停滯不前,而大陸卻因銳意改革、吸引大量投資而紅紅火火,兩岸發展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大陸發展讓越來越多台灣專業人士和文化人士“西進”尋找機會。

 

“到大陸掙人民幣,是越來越多台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該報社評説,近年來台灣每年約有12至13萬人應徵島外工作,其中選擇到大陸就業的比例約佔76%;20至29歲台灣年輕人中,有59.5%的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發展。

 

該報指出,在加快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大陸為台灣民眾提供了更多機會,除了高薪,還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隨著中共十九大提出“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的承諾逐步落地,大陸對台灣人才的“磁吸效應”已開始發酵。“告別台灣‘小確幸’到大陸打拼,將成為新一代台灣人常態”。該報另一篇社評還説,大陸對臺胞證功能的提升“代表台灣民眾更深度融入大陸社會”,“台灣人在大陸不再只是‘匆匆過客’”。

 

《旺報》社評指出,面對台灣民眾紛紛“西進”大陸“用腳投票”,綠營不加反思,反而發表奇談怪論,比如指控大陸延攬台灣人才是“統戰陰謀”。而台灣當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本質上還是意圖疏遠大陸市場,是“與台灣民眾的西進熱潮背道而馳”的。

 

該報説,民進黨上臺後以消極抵抗、不作為態度應對兩岸關係。相反,大陸積極展開經濟與人員交流,鼓勵臺商到大陸上市、吸引年輕人到大陸創業。民進黨當局不應無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不應逃避,應當“直面兩岸情勢大趨勢,真正改善兩岸關係”。兩岸好,台灣才會更好。兩岸議題必須嚴肅看待,台灣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拖延。

 

《中國時報》的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的兩岸政策以抗衡大陸‘磁吸效應’為出發,無論是親美日的地緣戰略,或新南向的經濟戰略,都與當前全球大勢相違背,自絕於快速增長的大陸,結果只是削弱了自己的競爭力,卻阻止不了台灣青年和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用腳投票’。”

 

該報表示,台灣任何負責任的政黨和當局都應為了台灣民眾的利益與福祉,和大陸相向而行。文章還説,“兩岸統一是終局的安排,需要經過一段和平發展和心靈契合的過程,當前最重要的還是增進兩岸交流、實現兩岸和解”。“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兩岸人心才是台灣前途命運之所繫”,“與其向美國買軍火,不如用心和大陸交流溝通”。新華社台北1月15日電

展開全文

臺媒:民進黨剛愎自用 民眾還能忍多久

2018-01-16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以民進黨黨主席身分前往中興新村,為民進黨徵召的南投縣長參選人的造勢活動站臺,在致詞時表示:“一年多來推動年金等改革遭受很多外界的批評,也得罪很多人,但是不能怕批評就什麼都不敢做,不然大家選蔡英文做什麼。”對此,台灣《中央網絡報》16日發表評論説,這樣的談話,簡直是與前臺當局領導人陳水扁在執政遇到批評時的反應:“算我好運選著,無麥安奈”(算我運氣好選上了,不然你要怎樣?)如出一轍。

 

然而不同的是,陳水扁在擔任臺當局領導人前並未勉勵黨政同仁要“謙卑、謙卑、再謙卑”,自然與蔡英文一再強調謙卑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陳水扁執政時是民進黨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執政,難免在執政上經驗較為欠缺,再加上當時面臨的是“朝小野大”的“立法院”,陳水扁與“行政院”許多的施政未能得到“立法院”的全力支持,更是不能與當今民進黨行政與“立法”全面執政的情況相提並論。

 

如今民進黨“立委”席次具有絕對優勢的“立法院”,不僅對於“行政院”所提的“法案”照單全收,有時甚至加碼讓“行政院”的施政彈性更大。將全面執政的局面弄到今日如此難堪的地步,怎麼還好意思高談闊論表示“不能怕批評就什麼都不做”。民進黨不是號稱“是最會溝通的”嗎?為何政策溝通的能力如此薄弱,以致於民眾對於民進黨的施政滿意度屢創新低、不滿意度屢創新高呢?

 

若是在台灣執政的民進黨面對施政滿意度如滑梯式的下降有所反省,進而調整政策方向,相信民眾會給民進黨改善的時間與空間。只是執政黨不作此圖,甚至只想將責任推給“前朝”,否則蔡英文不會表示“執政後遇到很多困境,那是因為以前的當局不敢解決這些問題,一年多的多項改革,遭受很多批評,也得罪很多人,別人不敢做的我們來做,把基礎打好就可以開始建設,會一天一天把房子蓋好。”

 

顯然蔡英文忘記了,剛剛曾親自在“勞基法”在短時間內兩度“修法”,造成社會的不安而致歉!如第一次“修法”是為了改革,第二次“修法”的意義又在那裏?難不成是反改革嗎?第二次“修法”顯然是將第一次“修法”所遺留下的許多窒礙難行的“法條”加以導正,只是為何第一次要如此草率?更遑論坊間有評論指出“勞基法二”修是“業者要5毛、當局給1塊”,民進黨如何對得起當初力挺的勞工。

 

8名蔡英文辦公室人權諮詢委員對此更聯名投書媒體表示,這次“勞基法”的修訂,不只讓台灣人民的勞動權利受到侵害,也顯示蔡當局在重大政策上便宜行事、欠缺思慮;這不僅是人權防線的潰敗,也是民主精神的敗壞。投書另指出,“修法”內容包括每月加班時數放寬、縮短輪班休息間隔、放寬“七休一”終止連續勞動規定,以及加班折抵補休比例等規定,對於勞工人權影響甚巨,衝擊勞動人權。

 

連蔡英文辦公室所聘任的人權諮詢委員都要跳出來捍衛勞動人權,説明“勞基法二修”,對於勞資關係所産生的衝擊難以言喻。人權咨委指出的三大問題為:第一,“修法”過程草率,缺乏充分評估和參與;第二,勞動力不可儲存,32-1條嚴重損害勞工權益;第三,降低勞動基準,不利産業升級、付出大量社會成本。台灣社會已經為所謂的改革付出如此大量的成本,民進黨居然還認為不能怕批評就什麼都不做。

 

有此反應恐是民進黨認為,面對批評也執意要推動政策,是勇於任事的表現。殊不知未能權衡內外情勢與顧及民意反應的施政,不但非屬勇於任事,反而是亂做一通的剛愎自用。試問民眾還要忍受錯將剛愎自用當成勇於任事的民進黨多久?

展開全文

掙人民幣成為台灣年輕人的嚮往

2018-01-11

硬實力台灣不如大陸,軟實力台灣地區似乎也逐漸落居下風,2018年跨年晚會,幾乎所有炙手可熱一線明星都到大陸演出;林心如對被舉報“台獨”事件的第一時間反應,兩件事都顯示了大陸市場的“致命誘惑”。媒體報導,台灣明星在大陸酬勞和在台灣金額相近,但賺人民幣換算新台幣,收入足足增加5倍!難怪到大陸掙人民幣成為台灣當紅藝人首選,擋也擋不住。

 

以大陸演藝市場之大,財力之厚,何止當紅藝人一心想賺人民幣,許多“余韻猶存”的明星也在大陸煥發出第二春。林志炫在獲得《我是歌手》第一季亞軍賽後,商演邀約超過30場,唱酬從人民幣38萬餘元飆升至110萬元。如果加上趁熱打鐵的巡迴演唱會,用日入鬥金形容也不為過。甚至一些政治立場偏獨,曾經揚言抵制大陸市場的台灣藝人後來也放下身段,悄悄登陸。畢竟再不喜歡大陸,也不會跟真金白銀的人民幣有仇。

 

1990年台灣地區GDP為1700億美元,中國(大陸)是3878億美元,小小一個台灣的經濟體量佔整個大陸的44%。如果跟大陸省分比較,當時廣東省的GDP不過188億美元,只佔台灣的1/10左右,人均GDP大陸更是望塵莫及,“臺胞”就是有錢人的同義詞。即便一些人在台灣生活艱辛,回到大陸絕對是衣錦還鄉,掙新台幣,花人民幣是人生一大快事。

 

然而,隨著大陸經濟快速崛起,除了人均GDP,台灣的經濟優勢與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2007年廣東省的GDP便首度超越台灣,到2016年,台灣GDP約為5560億美元,連廣東省的一半都不到。假如把台灣跟大陸各省一起排名,台灣目前只能屈居第6,落後於河南。緊隨台灣的四川與湖北,也有望在不久的未來趕超台灣。如果説GDP或人均GDP還是太抽象,那麼從民眾最有感的薪資來看,台灣已經10多年停滯不前,年輕人對22K怨聲載道,大陸的薪資則水漲船高。去年第3季,北京市平均薪酬達到9900元人民幣,已超過台北的4.35萬元新台幣(約9600元人民幣)。若是再考慮物價因素,“賺人民幣花新台幣”漸成王道。

 

到大陸掙人民幣不再只是藝人的專屬,而是越來越多台灣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據報導,近年來,台灣平均每年約有12-13萬人應徵境外工作,其中選擇到大陸就業的比例最高,約佔76%。即使在被民進黨定義為“天然獨”的20至29歲的台灣年輕人中,也有高達59.5%的受訪者表示想去大陸進一步發展。

 

在加快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大陸也為台灣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近來兩岸媒體熱議的臺師“西進熱潮”便是鮮活的案例。據悉,與台灣一海之隔的福建省計劃未來3年引進3千名台灣博士,對於台灣頂尖大學副教授以上專才更是開出了50萬元人民幣起跳的年薪。財大氣粗的上海高校則直接到台北招聘,承諾採取與國際接軌的年薪制,讓新進的臺籍年輕教師不用大量授課,也能坐擁30-40萬元人民幣的穩定底薪。

 

除了高薪,大陸提供的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也讓台灣公私立大學都自嘆弗如。一些大陸高校開出的優惠條件還包括安家費、住房、研究室、社會保險,甚至育兒補貼。隨著十九大提出的“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的承諾逐步落地,大陸對台灣人才的“磁吸效應”已經開始發酵。告別台灣“小確幸”到大陸打拼,將成為新一代台灣人常態。

 

客觀而言,“薪情”長期低迷的台灣人紛紛西進,是經濟和人才流動的規律,情有可原,但也是對民進黨基本政策的嚴峻挑戰。面對人們用腳投票的現象,綠營不但不加反思,反而發表各種奇談怪論。比如,指控大陸延攬台灣人才是“統戰陰謀”,是為了竊取台灣的技術。甚至於有人聲稱,大陸追求統一是為了分台灣的錢,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蔡當局雖然沒有如此荒腔走板,但其力推的“新南向”在本質上還是疏遠大陸市場,與台灣人的西進熱潮背道而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中國(大陸)領導人反復強調的執政理念。台灣人到大陸掙人民幣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蔡當局不應無視人民這一嚮往,更不應選擇逃避。不如一方面直面兩岸情勢大趨勢,真正改善兩岸關係,幫助台灣人在大陸掙到更多人民幣;二方面認真發展21世紀新經濟,提升軟實力,爭取10年後大陸人重新回來賺新台幣。(來源:台灣《旺報》

展開全文

許勝雄:蔡英文當局應摒棄兩岸對抗舊思維

2017-07-24

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20日表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將衝擊台灣經濟,希望蔡英文當局摒棄對抗舊思維,正視兩岸經貿往來與合作。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台灣工業總會20日發佈“2017年工總白皮書”指出,新局勢下,兩岸經貿、産業交流應以“民間主導,當局參與”為主軸。蔡英文當局應摒棄“非經濟”因素,正視産業界對各項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實際需求。

 

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説,多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熱絡,若經貿往來下滑將直接衝擊台灣經濟,希望蔡當局揚棄對抗舊思維,不要把門關上,讓裂痕越來越大。

 

他認為,在目前的僵局下,兩岸民間可以作為交流突破口,扮演重要角色,期盼台灣當局給予更多支持,也希望兩岸關係政策“多一點點彈性”。(中國台灣網 韓靜)

展開全文

臺媒:慎防兩岸關係的潛在風險

2018-01-19

台灣《中央網絡報》18日發表評論指出,武力統一台灣的聲音,不僅沒有在中共十九大後平息下來,還因最近美國向台灣表現出的姿態,以致更加刺激“武統”之聲,反映了兩岸關係所潛在的凶險。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10月的十九大報告時,重申了“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台灣一些輿論據此認為,蔡英文上任以來大陸出現的武力統一聲音,應會因而煞住。

 

結果並未如此,這種情況其實沒有不符十九大精神。如果以為大陸堅持“和統”即等於放棄“武統”的選項,那就沒有了解大陸對臺政策的全貌,反而不利台灣維護自身的安全。

 

中國大陸針對“台獨”或者台灣永遠拒絕與大陸展開和平統一的談判,始終保留著以武力來處理的選擇,何況台灣再次政黨輪替後,“去中”、“仇中”等“台獨”動作不斷,引發大陸的“武統”之聲。由於和平統一絕對是大陸的首選,所以十九大重申了“和統”,但也明確宣佈:“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當大陸認為臺海紅線被踩踏時,就會採取高強度的反應包括軍事手段。近日,美國方面又針對臺海動作頻頻,中國大陸外交部、學者、媒體紛紛就此發出強烈警告,台灣又成為中美矛盾的夾心餅,切不能以被美國作為牽制大陸的籌碼而喜,反而必須謹慎應對。尤其蔡當局緊抱美日、掙脫中國的意向已為兩岸各界所認定,更可能把台灣推到和大陸對撞的前頭。

 

只要兩岸遲遲未能與國民黨執政時期一樣和大陸建立政治互信,從而無法開展制度化協商,以及蔡英文執政下“去中國化”不止,大陸的“武統”之聲就不會平息,擦槍走火的危險就不能排除。甚至因台灣部分的“反中”、“仇中”言行造成大陸民間的“反獨”意志轉變成為“反臺”、“仇臺”情緒,台灣受害的程度就難以設想,兩岸對此都須慎防。

展開全文

嚴語:2018年兩岸關係的冷與熱

2018-01-18

台灣《中央網絡報》16日發表署名嚴語的評論文章説,2017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大門30週年,邁入而立之年的兩岸交流將在2018年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文章説,今年,蔡當局接受“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一中原則”的可能性不高,這也給兩岸政治交流蒙上陰影。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兩岸民間交流將會一如既往地在既定軌道上平穩運行,兩岸關係將呈現“官冷民熱”“政冷經熱”的發展態勢。

 

兩岸政治層面將會延續“冷和平”模式。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曾反復強調要“維持現狀”,但近來態度卻明顯強硬,多次表示“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對抗意味濃厚。回顧2017年,無論是以“去蔣(介石)”、“去孫(中山)”為名所推行的“去中國化”,還是大刀闊斧地修訂教科書,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都是沒有“台獨”之名卻有“台獨”之實的“隱性台獨”,其偽裝灰的顏色漸漸淡去,深色綠的本質逐步顯現。

 

過去一年中,蔡英文未能兌現選舉時提出“點亮台灣”的承諾,反而不斷通過各種行為製造對立、加劇撕裂,其民意支持度一降再降,跌跌不止。雖然中途啟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但無論如何政治運作,民眾滿意度依然在低位徘徊。

 

2018年,在其執政不佳的情況下,綜合縣市長地方選舉等因素影響,蔡英文根本調整兩岸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不排除在“台獨”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兩岸關係也將出現新的變局。2017年底,民進黨佔絕對多數席次的“立法院”降低“公投法”門坎,這無異於是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也為“法理台獨”大開方便之門。

 

若今後蔡當局打擦邊球,在表面無涉“統獨”之名暗中卻藏“統獨”之實的議題上大做文章,如對台灣“永久中立”議題發起所謂“公投”,兩岸關係勢必會劍拔弩張,一發不可收拾,不排除由目前的“冷和平”走向“冷對抗”甚至是“熱對抗”。因為“永久中立”的背後,顯然是要“拒統謀獨”,這已經觸碰了大陸的底線。

 

兩岸經濟整合度將進一步提高。蔡英文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欲通過強化與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來弱化兩岸的經貿連接。但經濟發展自有其內在規律,絕對不會以政治人物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在大陸融合發展方略的推動下,2017年1月至10月,兩岸貿易額高達1120.253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增長17.54%。台灣對大陸的依存度也顯著提升,兩岸經貿交流進一步密切。可見,雖然蔡的政策初衷都是要疏離兩岸,但在她執政一年多來,兩岸經濟連接不但沒有弱化,反而進一步強化,時間開了一個無情的玩笑。

 

中國大陸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亞太地區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想優先處理好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以便搭上中國經濟中高速發展的“快車”。“新南向”政策卻反其道而行之,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其最終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2017年蔡英文當局宣佈裁撤“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已經透露出重大的信號。

 

李登輝、陳水扁時期,都曾強力推行過“南進”或“新南進”政策,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2018年蔡英文在“新南向”上估計不會輕易言敗,反而有可能孤注一擲,繼續加大推行“新南向”政策的力度。但歷史終將證明,“新南向”只能是“新難向”,台灣若想跳脫中國大陸來拓展對外經貿空間,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島內民眾對於大陸向心力將進一步增強。2017年底,島內上演了一齣出震驚全球的鬧劇,蔡英文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幾位支持兩岸統一的新黨青年人帶走。民進黨當局想要製造寒蟬效應,壓制“統派”反“獨”的聲浪,減少島內民眾來大陸交流發展的意願,這是要給兩岸交流帶緊箍咒,製造障礙。

 

哪有壓迫,哪就有反抗。雖然蔡當局竭力想干擾兩岸民眾交流,但兩岸民間交流的大門一旦被徐徐開啟,就永遠不可能再被重新關上。兩岸同胞本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無論如何阻撓,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那份血脈情緣永遠都不會被切斷。

 

落花無情,流水有意。蔡當局出於其特定的意識形態,不願發展兩岸關係,但台灣民眾的心意絕非如此。大陸基於“兩岸一家親”理念,出臺了一系列親臺惠臺政策,為廣大台灣同胞在大陸的旅遊、學習、就業、創業等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紅利,搭建了廣闊的揮灑舞臺。台灣同胞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大陸充滿了機遇,只有西進融入大陸,才能為自己尋求到更好的平臺。根據島內最新民調來看,台灣30歲以下年輕人中願意到大陸發展的比率已經超過半數,創歷史新高。

 

2017年,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既為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描繪了宏偉藍圖,也為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指明瞭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2018年的帷幕已經拉開,中國大陸將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秉持堅定的信念、最大的誠意和不懈的努力,繼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相信在新的一年裏,兩岸關係將會排除萬難,乘風破浪,開啟新的征程。

展開全文

兩岸民間社團交流開大門、走大路

2018-01-17

台灣民間社團組織發達,涵蓋工商、勞工、社福、同鄉宗親、農漁水利及文化教育等,掌握島內社會脈動與資源,深刻影響台灣社情民意。大陸方面不斷加強與台灣各領域、各行業民間社會團體交流合作,有助於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台灣民間社團茂盛發達

 

農漁水利業社團根植基層,上聯黨政,影響最為廣泛。台灣農田水利會是台灣農民團體合作性質的組織,在全臺主要以農田灌溉流域為分區,劃分17個水利會,將近140萬會員。台灣漁會約有會員40萬,以保證漁民權益、促進漁業發展為宗旨。台灣水利會約有會員100萬。這三大會是全臺最具基層動員力和影響力的組織。

 

四師公會集合社會專業精英,構築台灣社會中産階層支柱。四師公會分別是律師公會、醫師公會、會計師公會和建築師公會,在台灣被視為社會經濟地位最高的專業人士利益團體。這些公會成員規模雖遠不如農漁水利“三大會”,但其有精英組織背書,強大經濟利益支持,影響力不容小覷。

 

四大社團立足中小企業主。所謂四大社團實為民間企業組織,即扶輪社、獅子會、同濟會、青商會,屬於國際性、商業性、聯誼性、服務性社團。其中,扶輪社和獅子會地區分社最多,會員最廣,均有約3萬社員。同濟會與青商會亦各有一萬左右會員。四大社以事業有成的企業主居多,皆是社會中堅分子。

 

三大工商團體掌握台灣經濟産值命脈,分別是工業總會、商業總會以及工商協進會,幾乎含括了台灣主要大企業、大財團,直接影響台灣經濟發展。

 

    助推兩岸經濟社會合作邁向新水準

 

鋻於台灣民間社團的特質與影響力,在當前臺海形勢日趨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發展挑戰和風險升高的背景下,兩岸強化民間社會社團交流將有諸多助益。

 

一是為兩岸關係發展增進同胞感情,厚植民意基礎。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主要土壤在民意,台灣民間社團的觸角和影響幾乎遍及島內各個角落,發展和保持同這些社團的良好互動,有助於加速傳播大陸方面的準確信息和情況,增進兩岸各領域、各行業的認知和合作,對深化兩岸同胞情誼創造有利條件。

 

二是有助於降低減少兩岸交流的干擾阻撓。眾所週知,民進黨當局及“台獨”勢力極力破壞兩岸交流互動,不願看到兩岸經濟社會交往過於頻密。台灣民間社團自主性強,受臺當局干擾相對較少,臺當局對兩岸民間交流難以阻撓,即使其有意控制和打壓社團交流,也將引發島內輿論較大壓力。

 

三是為維護兩岸經濟社會積極態勢注入“穩定劑”。由於新階段當局錯誤的兩岸政策,導致兩岸關係持續僵局,然而兩岸民間社會對交流交往的需要又十分旺盛。如果進一步打通、擴大兩岸民間社團交流合作的脈絡,築造兩岸民間交流的“高速公路”“直達高鐵”,將很大程度維護和保持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態勢,扎牢兩岸基層民眾情感,有效防範因為民進黨當局及“台獨”勢力的擦槍走火,將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作者 楚樺)

展開全文

專家:失去“九二共識” 蔡當局便不可能“維持現狀”

2018-01-12

2016年蔡英文上臺時曾表示,兩岸要“維持現狀”。然而,快兩年過去了,兩岸似乎越來越走向對立。1月10日舉行的第19期“金臺沙龍”上,兩岸問題專家分析指出,“維持現狀”是民進黨當局騙取台灣民意支持的謊言,因為“現狀”是不可能維持的。

 

北京聯合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朱松嶺表示,民進黨所謂的“現狀”終將無法維持,原因有兩點:第一,對於現狀的界定並不明晰,兩岸始終未得出維持一個怎樣的現狀的“共識”;第二,民進黨所講的“維持現狀”,實際是向美國騙取保證的口號,“它希望傳遞給美國的信息是,民進黨承諾上臺後,不會改變兩岸相對和平的現狀,不會給美國製造麻煩,且不會給美國利益帶來損失。”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同樣認為,民進黨當局提出的“現狀”無法維持。在王英津看來,兩岸實力的變化,決定了現狀不可能維持;一旦失去“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現狀”便不可能維持下去。王英津還指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是個策略,不是政策;是民進黨當局騙取台灣民意支持的謊言,因為“現狀”是不可能維持的。最重要的是,蔡英文才是兩岸現狀的最大改變者,而不是維護者。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桂清指出,民進黨聲稱“維持現狀”的最終結果,是兩岸走向越來越尖銳的對立。究其原因可知,維持現狀需要基本的實力和籌碼,沒有實力和籌碼,民進黨一廂情願地堅持維持現狀,免不了轉而依靠外界干預,如此一來,事態發展不受自己左右,最終結果便是無法維持現狀。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朱磊指出,“維持現狀”只是一個幌子,蔡英文一上臺就否認“九二共識”,反映了她想主導現狀的實質,即借“維持現狀”的幌子,減少主導兩岸關係現狀的阻力。朱磊認為,未來無論蔡英文是否會連任,民進黨仍然會繼續回避“九二共識”,並推動漸進“台獨”。未來五年,兩岸的碰撞將會更加激烈,兩岸關係也將會進入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時期。

 

在談到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時,陳桂清用八個字概括,即“本質不變,策略百變”。他指出,“本質不變”是指,民進黨堅持“台灣獨立”的本質立場不會改變。至於民進黨在策略上進行的各種語言調整,未來還會繼續維持。這些舉動,都符合民進黨未來的總體目標,即維持兩岸基本“冷和”的狀態。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則從“現狀”改變和未改變的地方入手,分析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現狀改變的是兩岸政治基礎、兩岸官方半官方的溝通交流機制、以及兩岸在國際場合中的互動。嚴峻認為,應從以下兩點看待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第一,現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服從於其內政政策,也就是説,民進黨目前的施政重點在台灣內政。因此,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則以敷衍為主,在改善兩岸關係上缺乏積極性和急迫性。在敷衍兩岸關係上,民進黨採取的是“用語貌似緩和,立場頑固不變”的方式,從而達到維持兩岸“冷和”的目的。第二,民進黨推進“台獨”的方式,將以推動文教“台獨”為主,採取“鴨子劃水式”的方法。這表明,民進黨雖不會使用刺激性的動作,但其推進“台獨”的效果,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更加深遠,危害更加巨大。(文/海外網 劉思悅)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