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銳評》:美國又打出“台灣牌”,存的什麼心思?

3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與台灣交往法案》,除重申美國在1979年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裏面的一些原則之外,主旨是要“提升”美國與台灣地方當局之間往來的層次,包括為美國和台灣地方當局任何層級的官員之間“互訪”大開綠燈,並且專門強調日後台灣地方當局的官員前往美國應當得到足夠的“禮遇”等等。

 

眾所週知,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三個“聯合公報”,其核心內容是: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承諾,對臺武器供應無論是數量上還是性能上,都將逐年減少,直至完全停止。但同時,美國又留了一手,用《與台灣關係法》這種國內法的形式,在台灣設立“美國在臺協會”,變相與台灣保持軍事上的援助,實則干涉中國內政。

 

所幸的是,在過去三十多年,中美雙方領導人充分發揮政治智慧,使雙邊關係基本遵循了健康發展的方向,臺海局勢雖有波瀾,但總體保持相對平靜。不過,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台灣局勢變得複雜起來。

 

從去年7月美國國務院批准特朗普上任後首宗對臺軍售方案,到去年12月特朗普簽署“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明確提出“強化美臺防務關係”,再到最新簽署的《與台灣交往法案》,美國採取的一系列錯誤舉動,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破壞了臺海和平穩定,對中美關係造成了衝擊。

 

需要指出的是,《與台灣交往法案》不是決議案,並不強制要求行政部門執行,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是,這一法案的出臺,讓人們進一步看清:美國正在試圖通過打“台灣牌”,來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

 

事實上,自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政治精英群體中某些人始終沒有走出“冷戰思維”,一有機會就尋找新的對手。這次《與台灣交往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得高票通過説明,美國的政治精英群體在操弄台灣問題、遏制中國崛起這個問題上是存有“共識”的。這也是美國最近患上“戰略焦慮症”的又一個表現。

 

仔細分析一下今天的世界形勢,就會發現美國對自身實力的相對衰落抱有深深的恐懼,更擔心自己建立在霸權基礎上的經濟體系出現崩潰。這種恐懼和焦慮驅使美國滿世界尋找可能挑戰自身霸權的潛在對手,並不擇手段地對其進行遏制。

 

近些年,中國依靠改革開放和不斷創新,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在美國一些人看來很符合“對手”的特徵,於是炮製一輪又一輪的“中國威脅論”,試圖把自身出現和製造的一些問題往中國身上推,通過牽制與遏制,來維護美國的霸權。 

 

其實美國今天面對的問題,都是其在過去幾十年裏安享霸權、漠視社會矛盾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果,是無法解決産業空心化這個問題的結果。美國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藥方,又看不得別家過上好日子,於是就動用尚存的本錢和工具,“台灣牌”就這樣再次被打了出來。

 

眾所週知,台灣問題涉及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是決不含糊、決不妥協、決不退讓的。《反分裂國家法》早已明確告訴全世界,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有多大。15日閉幕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發表政治決議,強調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絕不容忍任何“台獨”分裂圖謀與行徑。

 

在未來的時間裏,中國對美合作的誠意不會發生改變。但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一系列動作,也必然會引起中國的重新思考。

 

(作者:千里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