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網絡評分高達9.7的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二季收官。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的這部紀錄片共100集,分為4季播出,每集只有5分鐘。攝製組從300多萬件國寶、近百家博物館、幾十處遺址中,精選出100件頂級文物進行主要講述,涉及的文物高達千件。

 

自今年年初《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開播之後,該紀錄片便憑藉讓文物“活”起來的賣萌畫面,聚焦中國文明發展的內涵解説詞,受到不少年輕觀眾的喜愛。《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二季繼承了第一季中“反差萌”的表述方式,從跪射俑的“放低自己”、錯金銅博山爐“雲的計算”、曾侯乙編鐘的“Duang”等,繼續用年輕化、擬人化的方式,講述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文物。新京報獨家專訪了該紀錄片總導演徐歡。她表示,無論是賣萌式的宣傳,還是擬人化的表現方式,《如果國寶會説話》的成功之處便在於用通俗的方式,拉近了文物與觀眾的距離,“透過文物,我們可以看到創造它的人,和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並不會刻意去討好觀眾,即使‘賣萌’也會有一個度在那裏。”

 

選文物

 

體現中國人智慧 改寫了歷史的文物

 

《如果國寶會説話》節目組走訪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處考古遺址,記錄了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中國八千年曆史中的千余件文物,意在通過解讀文物背後的故事,重建一部基於物質遺存的文物中國史。

 

《如果國寶會説話》共四季,節目組萬里挑一,最終在數量巨大的存世文物中選擇了100個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進行主要講述。徐歡表示,挑選文物的難度並非單純的美學或學術問題,而在於我們的時代究竟如何對歷史進行認知和定位。在節目中出現的文物,例如改寫了世界音樂史的曾侯乙編鐘、推動中國度量衡發展的戰國商鞅方升等,都或在中華文明的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或能反映當時的生産力水準、人民創造的精神。“‘中華文明視頻索引’是這部紀錄片的基本定位,因此被我們選中的文物都不只是承載了一段歷史,它本身就是中國人智慧和創造力的文明坐標。”

 

徐歡透露,雖然《如果國寶會説話》每集只有5分鐘,但在拍攝每一個文物之前,節目組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研讀歷史資料和考古報告,還要吸取歷史專家和專業人士的意見,並進行實地考察,“我們要經過反復論證才能根據文物的特性、解讀和角度,找到適合它的表現形態。”

 

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擬人化

 

激發年輕人探索中華文明好奇心

 

《如果國寶會説話》與其他聚焦文物的紀錄片有所不同,雖然旁白依然採用最常見的第三人稱模式,但在文案和表現形式上卻將國寶進行了擬人化。仿佛凝望著你的人頭壺、形似“憤怒的小鳥”的鸮……節目組試圖站在國寶的角度,理解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再通過趣味旁白講述出來,“目前五十集只有一集半採用‘第一人稱’讓國寶真的‘開口’説話,但也並非讓文物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來自六千年前的人頭壺’,光是想想就覺得有點尷尬。”

 

在徐歡看來,“擬人化”更多還是希望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讓看似冷冰冰的文物國寶,變得有熱血與人性。而如何讓年輕人接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是徐歡和團隊思考的問題。首先,他們根據文物自身的特色以及所要表達的信息不同,採取或有趣、或大氣、或賣萌的多樣敘事風格,試圖讓博物館中沉靜的國寶變得靈動起來。例如在介紹鷹頂金冠飾時用一小段可愛的黏土動畫,清晰地展現了草原遊牧民族競爭的生存意識;商鞅方升則用紀實的方式,展示了天下的“標準”如何誕生。“讓文物‘活’起來,是讓它與觀眾對話,激發觀眾探索中華文明歷程的好奇心。”

 

同時,《如果國寶會説話》在製作模式上也摒棄了“長篇論述”的方式,特地採用了5分鐘一集,25集一季的短小精悍的分集形式,“這涉及當下紀錄片傳播方式的問題。我們試圖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進行了融媒體的嘗試。”

 

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國寶會“説話” 即使賣萌也有度

 

特效

 

新技術讓文物回到誕生時狀態

 

經過千年的歷史沉澱,諸多古字畫、古陶器類的文物都喪失了原本的光澤和色彩,圖案和色彩勾勒甚至都有些失真。但在《如果國寶會説話》中,每集主要介紹的文物不僅採用了近景實拍,每個紋路都清晰可見;同時節目組也應用了後期技術,令畫面中的文物又重新恢復了千年前的光彩。

 

徐歡表示,每一件文物都經歷了劇本設計、形象設計、動作設計、人偶製作、背景製作、拍攝、剪輯調色合成幾個階段。在拍攝階段,節目組堅持到各地博物館、遺址等地進行實物實拍。而為更清晰地展示文物細節,節目組後期則借助了高精三維數字掃描、高清平面信息採集、多光影採錄等眾多新技術,對拍攝的文物進行二次加工。

 

而在目前已播的五十集中,通過文物手繪、3D動畫、特效的手法來展現文物故事的方式十分常見。例如第一季第九集,節目組便利用特效讓殷墟嵌綠松石甲骨上的文字“跑”了出來,成了栩栩如生的會活動的動畫小人,演示了古代商人一天的生活勞作畫面。在第二季第一集介紹鷹頂金冠飾時,節目組也採用了黏土手指動畫,“因為在故事最後,我們想呈現出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握手,真的手突然出場,肯定比畫兩隻手要更有視覺衝擊力。”(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瑋 張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