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如今的林場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播種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沙障治沙效果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牧民新生活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灌溉設備工作場景

 

庫布其: 風沙變風景 沙子變金子

 

牧民新村

 

 

一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

 

夏天的庫布其,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

 

汽車穿行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的公路上,放眼望去,兩邊皆是綠色,還能欣賞到美麗的湖景。然而,別忘了這裡是庫布其沙漠。三十多年前傳唱的民謠,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在東沿河地區和庫布其南部沙區的“行路難”:“梁外下雨沿河晴,毛補拉洪水活殺人。想把親親往梁外搬,就怕出不了孔兌川。摩托車上捎親親,沒小心跌進冰窟窿……”現在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穿沙公路,其實並不容易。有人統計過,如果把穿沙公路栽的沙柳一節一節接起來,能繞地球幾十圈。

 

在庫布其,穿沙公路只是一個小小的方面,生活在這裡的人,這些年親眼見證了庫布其沙漠的改變,看在眼裏,喜在心中。

 

“庫布其啊庫布其,進去丟不了命也得剝一層皮!”聽到之前在當地流傳甚廣的一句話的時候,我感受到了庫布其沙漠曾經的“威力”。

 

提起過去的沙漠,當地牧民的思緒都會有一絲停頓,語氣也會沉下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刮大風,第二天早晨起來,只一晚上的功夫,奶奶辛辛苦苦種的小麥就被風沙填埋了。”展旦召嘎查牧民李布和手指著現在已經充滿綠色的地方説:“現在你們看到有樹了,以前這裡全都是一片片沙漠。這種生存條件,怎麼叫人活下去?”

 

據牧民回憶,那時候,在沙漠裏穿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一是沙漠裏沒有路,容易迷失方向,更危險的是,一旦颳起風沙,能見度不過幾米,更看不清方向。“那就是死亡之海啊,我們恨死沙漠了,看著自己的家園一天天被沙漠侵蝕,那種感覺太難受了。”這是當地牧民多年前共同的心聲。

 

所以,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越來越多的當地牧民參加到種樹的行列中。“種樹很不容易,那時候我父親和一幫人去種樹,有很多人幹著幹著就不幹了,有一半人在中途就退出了。種的樹不容易成活,也看不到未來。”牧民孟克達來回憶説。

 

“但現在真的不一樣了。以前我特別恨沙漠,如今我已經愛上沙漠了。沙漠裏有了綠色,雨水也變多了,能下雨,沙漠裏就什麼都好了。”孟克達來如今在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經營一家牧家樂,還經營有沙漠旅遊的遊玩項目,一家人的生活已經大大改善。治理後的庫布其沙漠在他的心中已經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地方。“現在有很多人羨慕我們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沙漠。”言語間,孟克達來喜笑顏開。

 

最可怕的不是沙漠,而是人們對沙漠帶來的危害的恐懼;同樣,最讓人高興的不只是沙漠中出現了綠色,而是這片綠色已在當地牧民心中生根發芽。有了綠色,便有了生活的希望。

 

二外村人願意嫁來了

 

今年68歲的陳寧故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的一名牧民,也是第一代治沙人。説起最初治沙時候的生活狀況,他似乎有説不完的話。

 

“那時候,沒有路,沒有錢,小孩子也上不起學。最怕的是家裏人生病,因為離醫院很遠,很多生病的人沒能挺過從沙漠到縣城的那段漫長路。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止痛片和注射器,不管生了什麼病,自己來注射止疼的藥物。”陳寧故邊説邊望向遠方,“以前我們穿的鞋的鞋底都很厚,要不然很容易被沙子燙傷腳,在沙裏走得久了,很明顯會覺得呼吸困難。那時候因為有沙漠的阻隔,跟外界的聯繫很少,出去一次,要用駱駝囤半年的東西回來。”

 

達拉特旗官井村綠森源林業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周玉小説起之前的生活,也感慨頗深:“那時候我們官井村的地名,不是叫壕就是梁,因為都是沙漠,沒有標誌,為了能分清楚,就根據不同地方沙漠的形狀來命名,比如倒插褲衩壕之類的名字。剛種樹的時候,有個地方叫一苗樹壕,你們可以想像,我們對樹的期待有多深。如今,我們有了楊樹壕、公益林地、沙柳基地等地名,再也不用苦於叫不出一個地方的名字了。”

 

不僅如此,治沙給官井村的改變還有很多。以前,村裏的光棍很多,一聽是官井村,大家都知道那裏是沙漠,沒人願意嫁過來。如今,很多外村人想嫁到這裡來。

 

斯仁巴布曾經是道圖嘎查的貧困戶,家裏條件十分艱苦。如今,參與到當地沙漠旅遊的項目當中,也成為了股東。説起治沙給他帶來的改變,他説:“以前都處於與外界相對封閉的狀態,家裏窮不説,也不願與人打交道。如今,每年能接待很多遊客,不僅賺的錢多了,也願意跟不同的人多交流了。”同村的孟克達來笑著説:“斯仁巴布都能做得這麼好,十分不容易,説起沙漠改變後給大家帶來的好處,真的是太多了。”

 

庫布其沙漠的治理,讓當地牧民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從他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中,都能感受到沙漠的改變給他們生活所帶來的希望。“以前蓋房子的時候,最多計劃住10年,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風沙就會把房子掩埋,如今,蓋房子的時候能規劃到40年了,再也不用擔心房子被沙子掩埋了。”陳寧故的開心溢於言表。

 

三治沙與致富並行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來都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同時也需要曠日持久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如果沒有正確的理念來指引,很難實現治沙的可持續化。換句話説,只是單純的治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相應的發展模式。

 

這些年,在庫布其沙漠治理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和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生態産業綜合體系,逆向拉動了沙漠治理。參與治沙造林及其相關産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自治區級林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年生産人造板2.6萬立方米,生物質發電3.1億千瓦時,杏仁露、海紅酒、沙棘等飲品3.5萬噸,有效解決了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

 

“以前,我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治沙上面,只知道要栽更多的樹,後來發現,治沙一定要與致富相結合才行。”國有白土梁林場場長王雙喜説起自己的工作,如數家珍,“最初我們林場的土地牢牢地攥在自己手中,因為屬於國有,即使經濟效益不好,也不讓別人接觸。現在,我們大家都覺得,綠地資源應該為社會所共享,只要能服務於老百姓,就應該轉變思想。”如今,國有白土梁林場引入社會資本,借雞下蛋,讓企業出錢承包相應的土地,企業可以收穫相應的果實,林場也能有了更好的經濟效益。

 

沙漠曾經令人生畏,如今響沙灣旅遊景區成為人們度假休閒的好去處。2017年,景區接待遊客86萬人次,收入1.8億元,解決就業1200人,其中包括當地200多名農牧民。

 

相鄰的銀肯塔拉、中部地區的恩格貝、西部的七星湖……庫布其沙漠中建起6個旅遊休閒度假區,打造了沙漠越野、親近動物、生態文化、大漠星空等特色生態旅遊項目,開展體驗、認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態旅遊。近十年來,鄂爾多斯市生態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近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

 

孟克達來是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第一個開牧家樂的人,如今又帶動身邊的一群人成立了旅遊公司。“政府每隔一段時間會組織我們出去學習,看看好的旅遊景區是怎麼搞旅遊服務的,回來也分享給身邊的人,希望我們能一起把村裏的沙漠旅遊做得更好。”的確,在道圖嘎查,以前的通訊十分閉塞,如今,這裡的旅遊服務項目一樣可以在手機上搜到,互聯網行銷也走進了傳統的牧民家中。

 

這些思想的轉變,背後正是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效的逐步展現。(本報記者  劉發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