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國451件組文物齊聚國博 一個展看遍亞洲文明

49國451件組文物齊聚國博 一個展看遍亞洲文明

亞歷山大裡亞圖景馬賽克,西元531年,約旦傑拉什博物館藏 (周緣 攝)

 

49國451件組文物齊聚國博 一個展看遍亞洲文明

石雕象頭神伽內什坐像,西元10世紀,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藏 (周緣 攝)

 

49國451件組文物齊聚國博 一個展看遍亞洲文明

唐代彩繪樂舞陶女俑,洛陽博物館藏 (周 緣攝)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匯集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的451件組文物,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緻程度前所未有,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

 

一件淺綠底鳳凰牡丹紋瓷碗,造型小巧精緻,圖案栩栩如生。清末光緒年間,它漂洋過海來到馬來半島一戶土生華人家中,成為人們吃手抓飯前洗手的碗。與中國傳統瓷器相比,這款外銷瓷色彩更為艷麗,符合當地人的審美,瓷器上的鳳凰牡丹圖案透著濃濃的中華文化氣息。這件來自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文物,融匯了中國文化和馬來文化元素,生動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文化交流。

 

日前,“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亞洲全部47國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夥伴的451件組文物,以精美豐富的展品和多樣化展陳方式,體現亞洲文明的深邃、廣闊以及各民族文明間的交流互動。

 

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文化活動,“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是由中國舉辦、亞洲各國共同參與的集大成亞洲文明專題展覽,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精緻程度前所未有,堪稱“文物領域的奧林匹克”。

 

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視頻短片《大美亞細亞》呈現了亞洲各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遺産和著名文化景觀。展廳裏的文物和短片裏的文化遺産互相呼應,凸顯各國歷史文化特色,詮釋亞洲是人類文明之源。

 

從西元前4千紀沙特塔布克地區的石雕人像到新石器時代中國良渚文化玉琮,從距今3000年的老撾銅鼓到西元前8-前7世紀亞美尼亞陶鳥形來通,早在遙遠的史前時期,亞洲大地上就留下了各族文明的瑰麗遺存。不同民族孕育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宗教又隨著人口的遷徙和交流廣泛傳播,互相影響。巴基斯坦犍陀羅佛像、印度石雕象頭神像、柬埔寨吳哥神像、約旦亞歷山大裡亞圖景馬賽克……透過這些文物,我們能感受到亞洲各民族多元的宗教文化。

 

“亞洲是最古老的文明地區,世界上很多古代文明都誕生在這裡。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把亞洲文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體現亞洲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共生、彼此相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説。

 

展覽中有109件中國文物,從石器時代到明清,勾勒出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二里頭出土的嵌綠松石青銅牌飾、殷墟刻辭卜甲、西周青銅何尊,講述著最早的“中國”從何而來。戰國“最美青銅器”曾侯乙銅尊盤、西漢鎏金銅長信宮燈、唐代舞馬銜杯倣皮囊式銀壺、南宋緙絲山茶蛺蝶圖冊,盡顯古人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匠心。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趙孟頫行書《為隆教禪寺石室長老疏卷》、明代《永樂大典》副寫本、清代《耕織圖》冊頁,訴説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看到這麼多中國文物精品,我感到非常激動。”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策展人納斯林·貝拉利對本報記者説,“這個展覽走一圈,就像從幾十個國家走過一遍,能夠領略亞洲各國的歷史文化風貌。”

 

文明交流歷史悠久

 

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自古以來就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展覽中有一件來自希臘雅典衛城博物館的亞歷山大大帝石雕頭像,展現了這位征服者的絕代風采。他在擴張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同時,積極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將包括雕塑在內的希臘藝術傳播到西亞、南亞和北非,而亞洲的天文學和數學也傳入歐洲,對歐洲文明發展産生重要影響。

 

始於漢代的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亞洲各國友好往來的重要通道。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漢代藍地人首馬身紋毛布,色彩豐富,圖案生動,上綴人首馬身圖,下綴高鼻深目的武士像,明顯受到西方文化影響。

 

唐代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中外交流極為密切的一個時代。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盤口細頸貼塑淡黃色琉璃瓶,製作精美、紋飾華麗,不僅吸收了古羅馬和波斯帝國的玻璃生産工藝,還融入了早期伊斯蘭文化風格,堪稱中外文化交融的藝術精品。

 

明代航海家鄭和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他率領船隊七次遠航,曾四次抵達斯裡蘭卡。展廳裏矗立的鄭和《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複製品),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前在南京刻好,隨船隊抵達錫蘭國(今斯裡蘭卡),在寺院佈施時豎立。該碑以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鐫刻,表達了對佛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敬仰。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也是中斯兩國延續千年的友誼象徵。

 

土生華人指的是15、16世紀移居馬六甲一帶的中國人與當地土著結合所生的後代。在土生華人族群中,男人被稱為“峇峇”(baba),女人被稱為“娘惹”(nyonya)。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館長陳威仁告訴記者,此次參展從新加坡帶來18件文物,其中一半是土生華人的陶瓷器。“土生華人是最能體現文化交融的群體。他們從中國景德鎮訂購精美的瓷器,風格融合了馬來、葡萄牙的審美觀,這些瓷器作為實用餐具,又體現了當地人獨特的用餐方式。”

 

多種合作由此展開

 

從古至今,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一直持續,交流合作不斷深入。展覽前兩部分以歷史文物為主,第三部分則展示當代中國與亞洲各國在文化遺産領域交流合作情況。從中國參與吳哥古跡保護修復到中印聯合調查發掘奎隆港口遺址,從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下考古培訓,各國合作的範圍更廣、形式更多樣,攜手保護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第四部分展示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與亞洲各國領導人外交活動中受贈的禮品,反映新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

 

黎巴嫩國家博物館古物事物總署考古學家洛爾·薩盧姆認為,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重要。“這是黎巴嫩第一次在中國展出文物。”洛爾·薩盧姆説,“這樣的展覽非常好,有來自亞洲各國的展品。希望有一天在黎巴嫩、在其他國家也能有這樣的展覽,讓這些精彩文物能夠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到。”

 

“我們很自豪能夠與中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一道展示自己博大絢爛的古代文明,同時這也體現了我們亞洲各國之間的團結。”柬埔寨王國文化和藝術部副部長費歐文·楚什説,“中柬兩國在多個領域的交往日益廣泛,特別是文化領域的交流,已成為‘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威仁告訴記者,此次展覽拉開了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與中國文博界同行合作的序幕。“我們從今年6月到明年9月會開展持續一年多的‘中華風’藝術季節,舉辦四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特展。比如我們將與上海博物館合作,將館藏的‘黑石號’沉船文物首次帶到中國展出。明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我們將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在新加坡舉辦明代玉石文物展覽。”陳威仁期待借助此次活動的契機,推動即將開展的一系列大型合作項目。(鄒雅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