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庚子鼠年,天干之庚屬陽之金,地支之子屬陽之水,五行之中金生水,故又稱為金鼠年。在我國古語裏鼠多與不太光彩的詞彙相聯繫,比如獐頭鼠目、鼠目寸光、首鼠兩端等等。也有少數為鼠説好話者,如晚晴學者俞樾的《饑鼠有禮》中講述了作者棲身西湖畔的寓樓時,夜間常有群鼠光顧,始覺煩惱,後以餅賄鼠使其不噬書籍與衣物,終覺鼠類潔身自好且知禮節,遂發出了“不惟狷介,乃亦有禮”的慨嘆。這饑鼠盜亦有道的形象一下躍然紙上。

 

相較于我國古代對鼠的貶損態度,在古代西域和印度鼠卻是另外一番光鮮的存在。南朝宋劉敬叔所撰《異苑》中記載西域有鼠王國,其中老鼠大者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大鼠白頭,帶金環枷。商人途徑此國若不祭祀老鼠,衣物便會被噬咬,得到僧人咒願便可破解。這是高僧道安遊歷西域時親眼所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瞿薩旦那國(即于闐國故址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有老鼠護國的傳説。從前匈奴發兵十萬侵略于闐,屯兵在鼠壤墳。當時于闐只有數萬兵力,戰力不敵匈奴。這時于闐君臣想到了鼠壤墳地區有靈異的老鼠,便焚香祭祀請求老鼠顯靈助戰。當夜于闐王在夢中得到了大鼠助其戰勝匈奴的承諾。于闐王得知有鼠神保祐,便在黎明前發兵奇襲匈奴。匈奴士兵慌忙應戰,卻發現自己的馬鞍、衣服、弓弦和甲鏈全被老鼠咬斷。於是匈奴的戰鬥力被極大削弱,以至於兵敗將死。為感謝鼠神的功績,于闐國王為老鼠建立神祠,供後世祭祀以獲得福報。

 

毗沙門天王(即北方增長天王也就是明清神怪小説中的托塔李天王)是于闐的建國神與保護神,傳説也將老鼠作為制敵法寶來保護於闐。唐朝李笙的《太白陰經》記載從前吐蕃發兵圍困于闐,夜間毗沙門天王金光閃耀披發持戟行于城墻之上。於是吐蕃數十萬兵皆患病,毗沙門天王又幻化出黑鼠,咬斷吐蕃兵的弓弦,使得吐蕃只得撤兵。

 

類似神話也被安排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西城(唐時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境內)上演。唐不空譯密教經典《毗沙門儀軌》中記載天寶元年中亞大石、康國等五國發兵圍困安西城。玄宗聽從胡僧大廣智的建議,祈請毗沙門天王救難。天王派第二子獨健領天兵救援安西城,並遣金鼠咬斷敵人弓弦,逼退賊兵保全安西。戰後天王現身於安西城樓上,天王的形象被描繪下來呈現給玄宗。此後毗沙門天王在唐代成為戰神,被各節度使所領軍鎮供奉。天王在安西城樓上所現之像便是唐代佛教美術中著名的兜跋毗沙門天王,這種形象在今四川、重慶地區的佛教摩崖造像中多有表現(圖一、大足北山石窟唐代毗沙門天王),原因是唐時現在成都及其以西的川西地區作為西川節度使的轄地,成為唐帝國與吐蕃、南詔開戰的前線,毗沙門天王的普遍雕刻與供奉見證了當時戰爭的頻繁與酷烈。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一

 

雖然唐代毗沙門天王的護國神話中出現鼠咬弓弦的情節,但在作為戰神的唐代密宗係兜跋毗沙門天王的形象中卻鮮少出現鼠類。而當毗沙門天王化身為財神時(圖二、上海博物館藏清代財寶天王),吐寶鼠就成了天王手中常見的持物。古印度與毗沙門關係密切的財神俱毗羅(Kubera)來源於印度上古時期的夜叉信仰,夜叉是半神半魔的精靈,即吃人害命,又掌管一方的財富與豐饒。俱毗羅(圖三、西元4世紀印度馬圖拉地區的俱毗羅)身材矮胖、大腹便便的形象就源自類似侏儒的低級夜叉。印度教財神俱毗羅被佛教吸收成為佛教財神瞻巴拉(Jambhala),其中黑瞻巴拉即黑財神(圖四、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黑財神)還將俱毗羅踩在腳下,顯示了佛教對印度教神祇的降服與吸納。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二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三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四

 

瞻巴拉,也譯為瞻婆羅、布祿金剛、寶藏神,上文提到他源自印度,是藏傳佛教中最有名的財神。其傳入藏區後,在各藏傳佛教支派逐漸發展成依據不同修持所屬的五種顏色、形象,再配合五方佛概念而成為五姓財神,按身體顏色分為綠、白、紅、黃、黑五種。其中黃財神是五方佛中與財富有關的南方寶生佛的化身,是所有財神的總集,所以被奉為五姓財神之首。黃財神身色金黃,右手持象徵豐饒的香櫞,左手持儲藏財寶的吐寶鼠。當黃財神按壓吐寶鼠身體兩側時,鼠口中就會吐出珍寶。

 

黃財神手持的吐寶鼠也稱貓鼬。它的原形非但不是鼠類,還以鼠、鳥特別是蛇類為食。它就是在印度常見的灰獴也稱蛇獴。獴(Mongoose)屬於哺乳綱,靈貓科,相較于灰獴我們更熟悉它的表親非洲狐獴,也就是好萊塢動畫電影《獅子王》中丁滿的原形。獴以蛇為食,而蛇在印度被視為財富守護者,降伏蛇也就獲得了財富,因此獴也成為了獲取財富的象徵。

 

古印度財神手中多持有錢袋。而在古代中亞和印度地區,人們有用整個獴皮製作錢包或珠寶袋的習俗。在使用由獴皮製成的錢袋時,從獴口中可倒出錢幣、貝殼、寶石等財物。在西元8世紀前後,印度財神俱毗羅手持吐寶鼠的形象已出現,而後來黃財神手中的吐寶鼠則是對用獴皮製作錢袋這一習俗的遺留。

 

在古印度雕塑和西藏的藏傳佛教造像中吐寶鼠還保留著獴尖頭、細頸、長身、粗尾的特徵(圖五、扎什倫布寺藏元代藏中地區黃財神局部)。但它在向漢地傳播的過程中,由於其細小的身形與吐寶鼠的名稱,在漢地製作的一些黃財神手中的吐寶鼠已變成了老鼠模樣(圖六、上海博物館藏清代黃財神局部)。這也體現了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與融合。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五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六

 

上海博物館在庚子鼠年舉辦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展出五件與鼠有關的文物。首次採用分散多點的展覽呈現方式,其中一件展品陳列在大廳,其餘四件藏匿于書畫、陶瓷和玉器展廳的角落中,請觀眾朋友們來遊館尋鼠。

 

本次展覽在大廳展出的是一尊館藏西元18世紀的銅鎏金持鼠黃財神像(圖七、上海博物館藏銅鎏金持鼠黃財神)。黃財神頭戴五葉寶冠,束冠繒帶沿耳側下垂後上揚,面相圓潤,眉梢上翹,雙眼圓睜,鼻翼寬平,嘴唇微抿,頭髮和絡腮鬍須為紅色,表明其護法神的身份地位。雙耳戴環形大耳鐺。上身袒露,胸腹間裝飾瓔珞,下身著裙,跣足,遊戲坐。右手上舉拇指輕拈中指與無名指,左手托吐寶鼠,橫置左腿上。披帛上揚,自雙肩垂于身體兩側。下部方形臺座滿刻纏枝寶相花。銅像通體鎏金厚重,顯得雍容華貴。從造像風格、工藝來看,這尊黃財神應該製作于內地,很有可能出自北京。

 

師若予 | 神話傳説中的吐寶鼠

 

圖七

 

上海博物館延續去年春節期間展示館藏商代青銅豬卣的創意,請來這尊富貴的持鼠黃財神,希望庚子年金鼠吐寶喚春!

 

作者:師若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