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草山,挖蟲草

光明日報記者 尚傑 撰文/攝影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囊謙人採挖蟲草的季節。

 

這是一年中這座小城最忙碌的時間。全縣超過一半的人,都會爬上海拔超過4000米的一座座草山,採挖這種天然的名貴藥材。從事這項工作獲得的收入,要佔到農牧民年收入的70%左右。也就是説,忙活一個多月,能賺一年的錢。

 

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並非每一座草山都有蟲草。在一鎮九鄉中,只有著曉鄉、尕羊鄉、東壩鄉和吉尼賽鄉四個鄉産蟲草。其中,著曉鄉的草山面積最大、産量最高,但尕羊鄉因海拔高蟲草品質最好。

 

上草山,挖蟲草

 

在草山上,一位藏族姑娘展示來之不易的成果。

 

非蟲草産區的採民,需要提前辦理蟲草採集證。筆者在現場發現,每個鄉鎮的蟲草採集證外觀、顏色都不一樣。採集證上,不僅詳細標注有個人信息,還貼有照片,確保一人一證。這張證上還清楚地標明瞭挖蟲草的具體地點。採民辦理蟲草採集證繳納的費用,絕大多數歸蟲草産區的村子所有,用來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産業等。

 

採民們開始進山,縣、鄉、村三級政府也開始忙碌起來。通往四個主産鄉鎮的道路上,縣裏設立有總卡,各個鄉鎮、各個村設立的有分卡,確保辦證人員到指定地點採挖。

 

早在10多年前,因為蟲草價格飛漲,村與村之間、鄉與鄉之間、縣與縣之間因為採挖蟲草引發的矛盾衝突不斷。如何來配置這種天生天養的資源,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縣委書記張琨明説,囊謙縣近些年按照“把管理交給群眾、把價格交給市場”的原則,通過規範蟲草採集證的辦理、發放,確保了採挖蟲草的有序進性。

 

6月的一天早晨,我來到著曉鄉的巴尕村,實地體驗採挖蟲草的全過程。村幹部説,村裏的草山加草灘共有18萬畝,今年村裏發出494張蟲草採集證。持證的外來採挖者加上本村的村民,今年共有1000多人在村裏採挖蟲草。

 

上草山,挖蟲草

 

在營地旁邊嬉鬧玩耍的孩子們。

 

在巴尕村的然本山腳下,兩山之間的平地上,紮起了三四十頂帳篷,這裡是從外鄉趕來挖蟲草者的集營地。因為草山離家較遠,所以採挖者們都會提前準備好一個多月的物資,吃住都在帳篷裏。

 

吃過早飯,男主人們開始發動摩托車,帶上妻兒朝草山進發。山上風很大,穿著羽絨服身上還是冷颼颼的。太陽光很強,每個人都戴著帽子、口罩,包得嚴嚴實實的。

 

説是採挖蟲草,重點和難點都在“找”蟲草。要想從雜草叢生的草山上,找出冒出尖芽的蟲草,不僅需要眼力,還需要點運氣。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一根蟲草沒找到,上山的新鮮勁早已被衝的蕩然無存。

 

看著我有點沮喪,一個叫義西曲軍的小夥主動上前傳授經驗。找蟲草,需要利用太陽光,因為冒出的嫩芽在太陽光照射下會發光。一般是迎著太陽光的方向找蟲草,上午自西向東找,下午則自東向西找,這樣會更容易。正是因此,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天,採挖者都會休息一天。

 

找到後,“挖”就成了很簡單的事。一鋤頭下去,附近的土鬆開,手捏住蟲草上部,一根蟲草就出來了,整個挖的過程不過30秒。這幾年,農牧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蟲草挖出後,還會把土回填,儘量恢復原貌。

 

挖蟲草,用的工具是一把短柄鋤頭。木質的柄有70釐米長;鐵制的鋤頭有3指寬,呈三角形。這把鋤頭除了採挖功能外,還能在爬山時充當拐杖、休息時充當支桿,實用性很強。

 

山上的風逐漸小了,太陽越升越高,溫度也越來越高。挖蟲草的人們脫下外套,綁在腰間,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吃午飯。説是午飯,其實簡單到只有一袋速食麵,或者提前團好的糌粑。

 

下午3點多,在20公里外的那日瑪山,20歲的俄金永措收穫了當天的第11根蟲草,但她絲毫沒有休息的意思。從早上8點開始,她不停地在草山上上下下,即便是片刻的休息時間,也是蹲坐在草山上,眼睛在周邊一寸一寸地搜索,尋找蟲草的蹤影。高中畢業的她,兩個弟弟都還在上學,採挖蟲草是家裏最主要的收入。

 

傍晚8點,辛苦一天的採挖者們開始下山,回到駐紮的營地。帳篷頂上,陸續冒出炊煙,孩子們在營地上嬉鬧玩耍。

 

我登車返程時,兩腿酸痛得已經不聽使喚。從早上9點上山,到晚上8點下山,在草山上走了11個小時,路程超過20公里。看著包裏收穫的4根蟲草,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它價值不菲的原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