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圈的李雪琴、楊笠在哪?她把目光投向百年前走出閨房走進學堂的女作家

 

讀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讓民法典走進群眾心裏

 

 

“看了脫口秀大會後,我特別欣賞李雪琴、楊笠,喜歡她們並不是蹭流行文化的流量,而是我覺得她們的思考裏有一個強大的內核,敢於發出自己的疑問,不怕大眾的質疑。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一些中國當代女作家沒想明白,就糊裏糊塗地寫,看到什麼寫什麼,反而缺了對社會議題的捕捉洞悉。”前不久,學者張莉出版了新著《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1898-1925)》,與作家周曉楓、馬小淘、評論家岳雯、何英圍談時,這群女性寫作者的話題焦點,仍是女性寫作。

 

在批評家張莉看來,她喜歡李雪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這位90後女生的“段子”裏有著和中國普通大眾女性的共情和互動,用一種“受過憂鬱症的女性視角,所謂弱者的語言,來展現女性的強韌”,儘管北大學歷給她增添了精英光環,但她的經歷能夠與大多數底層青年女性共鳴。“我不能肯定中國當代女性寫作裏,是否很快有李雪琴或楊笠這樣的人出現,但我對此永遠抱有一個期望。”她犀利指出,當下的女性寫作存在的不足是,並沒有滿足讀者對新的女性形象和生存境況的書寫,“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當代女性文學與今天很多人對女性生活的理解,其實出現了一個脫節。整個社會的話語方式發生了一些隱秘而深刻的變化,但相應的作品在哪?”

 

 

讀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讓民法典走進群眾心裏

 

 

張莉把目光投向百年前的文學現場,重繪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圖譜。1898至1925年間,和當時大多數女性一樣,陳衡哲、冰心等經歷了不纏足、興女學、剪髮和新式學校生活,由閨中女兒成長為女學生,最終,她們脫穎而出,找到了那張“安靜寫作的書桌”,成為女作家。《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正是以這批“女學生”為主要對象,重點關注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代女大學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代女作家,,結合社會史、教育史、婦女史等背景,回溯現代重要女作家的文學道路及文學作品,是女性文學研究的新嘗試。

 

“她的研究一直在感性和理性、知性和智性,包括史料和個人感知之間尋找一種平衡,以及自己表達的使命,這對一個研究者來説特別重要,它不是自以為是、高屋建瓴去表達一些觀點而沒有事實的依託。”周曉楓關注到,近幾年張莉出版的系列女性文選和性別觀調查報告,是對女性文學、女性經驗、女性立場的覆蓋面很大、數據庫式的呈現,從中讀者會看到很多作家的表達特別不一樣,比如有的是鋒芒畢露的,可能帶有顛覆性和破壞性,有的對自己的女性身份或者對女性經驗的女性文學的表達採取退縮的,甚至是閃避的。

 

而在何英看來,女性寫作者自有一些隱秘的優勢,尤其是寫自己、寫家族、寫親歷事情的時候,“那種有如肌膚般的感覺是男作家達不到的。當年詹姆斯對簡·奧斯汀等女作家的批評毫不留情,在男作家看來奧斯汀的寫作就像窗口兩隻唧唧喳喳的小鳥,他認為女作家特別善於抓事物的表面,好像沒有精神深度。但實際上我不贊同,這句話反過來可以理解為,女性作家至少可以寫好故事,對故事天生敏感,對人物的命運産生共情的程度更深。”

 

 

讀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讓民法典走進群眾心裏

 

 

1919年,金陵女子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

 

書中寫道,隨著1907年清政府《學部奏定女子小學章程》26條和《學部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39條的頒布,女學堂在中國合法化,日益壯大的女學生群體也漸漸成為婦女中的文化精英階層。女學生是中國第一群以合法的名義離開家庭進入學堂讀書的女性,這使幾千年來只能在家中生活的良家女性進入公共領域。由此,中國女性生活中出現了諸多新變化:走出家庭、進女校讀書、與同齡女性交流、出外旅行、參與社會活動、與男性交往……

 

岳雯介紹,1989年,戴錦華與孟悅合著的《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問世,這是第一部系統運用女性主義立場研究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史的專著,它深入闡釋了廬隱、冰心、丁玲、張愛玲等現代著名女作家及其作品的價值,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領域引起了巨大反響,被譽為中國女性批評和理論話語“浮出歷史地表”的標誌性著作,同時,開啟了追溯女性文學傳統的研究道路。

 

作為後輩學者,張莉深受此書影響,她的博士論文專著首次出版時的書名叫做《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生》,恰是一種致敬。

 

 

讀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讓民法典走進群眾心裏

 

 

“清華讀研時,看到那本書以後非常激動,它一直在我的枕頭邊,影響了我對張愛玲、蕭紅、丁玲等等現代女作家的重新理解。她們是怎麼成長為作家的?在她們成長為作家之前是什麼樣子?我注意到這些女作家都是當時的女大學生,也就是五四運動第一代女大學生。她們在考上大學之前經歷了什麼?”張莉發現,慢慢進入研究領域的時候,會體會到那些艱難和不易,那些獨屬於中國女性生命的軌跡。“我當時寫的時候希望能夠寫出那一代屬於中國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盡可能地還原它。”而這也是她作為批評家對文學界的期待——當全世界的寫作浮現出一種難以避免的同質化、當人們的日常經驗變得雷同可複製時,這愈發考驗作家能否寫出異質性的東西,打開讀者對世界的另一重理解。

 

作者:許旸

 

圖片:出版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