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中播撒傳統文化種子——知名作家馮俐在澳門暢談中國當代兒童劇

“在孩子心裏播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一直是中國兒藝責無旁貸的責任。”14日上午,率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來澳演出的作家馮俐在澳門城市大學開設講座,暢談中國當代兒童劇的創作。

 

馮俐是內地知名作家,現任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她創作了《木又寸》《鷸·蚌·魚》《山羊不吃天堂草》《小蝴蝶的媽媽在哪?》《螢火蟲姐弟曆險記》等多部兒童劇,以及長篇小説等百萬字作品,曾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等大獎。

 

根據中國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創作的作品,在中國兒藝作品庫中一直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馮俐介紹説,包括“鎮院之寶”《馬蘭花》,還有《巧媳婦》《岳雲》《寶船》《年》《十二生肖》《西遊記》等,都是此類作品。

 

這次中國兒藝帶到澳門的肢體動漫劇《三個和尚》,也取材于家喻戶曉的傳統文化故事。據澳門中華文化藝術發展協會負責人介紹,《三個和尚》將於15日至17日在澳門連演5場。

 

本次講座是“國家藝術院團(澳門)演出季”和澳門“歡樂春節”系列活動的內容之一。講座中,馮俐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為例,介紹了中國當代兒童劇的現狀,並對近年來創作的精彩劇目進行講解,對兒童劇創作的意義和實踐提出思考。

 

除了傳統文化傳承,她也談到兒童現實題材創作的話題,希望兒童戲劇“可以有更豐富、更廣闊、更有想像力的表達”。

 

作為國家藝術院團,為少兒觀眾引進介紹世界經典作品,是中國兒藝的另一項責任。改革開放後,中國兒藝率先將眼光投向世界,排演了世界經典劇作《十二個月》《乞丐與王子》《皇帝的新裝》《餅乾小子》等,原版移植了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當代劇目。

 

“‘一切為了孩子’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持之以恒的追求。”馮俐強調,兒童劇的創作要有良心,要引導少年兒童健康快樂成長,要用戲劇藝術帶領啟發不同年齡的孩子,通過審美體驗,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從而成長為更好的人。

 

“在主題發掘上,我們可以更加寬闊,更加人文,更加貼近童心;在藝術樣式上,我們應該更加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她説。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是文化和旅遊部直屬院團,成立於1956年,肩負著國家兒童戲劇的繼承、發展與創新的責任,培養了幾代從事兒童戲劇的藝術家和藝術骨幹,多次榮獲中外各種藝術大獎。

 

新華社澳門電 記者郭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