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沒有兩岸經貿往來,台灣哪來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

民生困苦的新聞不時見諸台灣媒體,有單親媽媽騎車十幾公里載一雙兒女去領免費便當;有中年男子為飽餐一頓鋌而走險,不惜犯罪。這些雖是個案,但著實令人心酸。臺媒7月份曾刊載了台灣作家楊渡的一篇文章,“我在路邊,看見一個年輕人,舉著牌子,寫著‘便當一百元’,長長的手,向稀疏的車流招手。”作家在文章的結尾寫道:這一代的命運,在冷血當局的無視中,在黃昏的孤單裏,無聲呼喊。台灣《聯合報》的社論痛批當局“不恤民瘼”“離人民太遠”。

 

沒有兩岸經貿往來,台灣哪來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

 

島內疫情延燒,重創民生經濟,連帶影響許多家庭生活,著名的北斗奠安宮商圈人氣也雪崩式下滑。(圖片來源:中時電子網)

 

民生艱困,民進黨當局理應想方設法振興經濟,然而現實卻是,他們不僅凡事以自身政治私利優先,而且持續配合美國大打“反中牌”,向民眾宣傳“台灣經濟不需要大陸”。

 

台灣經濟真的不需要大陸嗎?數據會説話!兩岸分別公佈的統計數據都明確顯示著:兩岸經貿聯繫正在日益加深。

 

今年8月初,台灣財政事務主管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台灣地區對大陸(含香港,下同)出口155.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3.8%,佔台灣地區出口總額的41%,大陸持續位列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9月初,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兩岸貿易額為2088.2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其中,大陸從台灣進口1585億美元,同比增長31.3%;大陸向台灣出口503.2億美元,同比增長33.4%。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組數據。今年前7個月,台灣地區出口2448.7億美元,同比增長31.5%;進口2071.4億美元,同比增長30.4%。貿易順差共計377.3億美元,其中對大陸順差580.34億美元。通過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扣除對大陸的順差,今年前7個月台灣地區進出口貿易將轉為逆差。大陸市場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提升作用不言自明。

 

沒有兩岸經貿往來,台灣哪來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

 

9月7日,第十四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産品採購訂貨會開幕,台灣展位佔四成。 林楷煜 攝

 

民進黨當局為了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一直在大搞所謂“新南向政策”,妄圖以此迫使台灣地區經濟與大陸“脫鉤”。可是通過上述兩組數據,兩岸民眾看到的是台灣對大陸的依存度不降反升。那個違反了經濟規律的所謂“新南向政策”,不過是服務於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目的,對台灣經濟和臺企臺商而言,只是巨大的傷害。

 

相對於民進黨當局頑固的“脫鉤”路線,島內絕大多數民眾十分清醒。他們明白誰在為廣大台灣同胞謀福祉,誰在倒行逆施損害中華民族利益。有臺媒發佈最近一次民調顯示,有16.7%的民眾“可以接受兩岸同屬一中,應擴大雙方經濟與政治關係的交流”;58.7%的民眾認為應“先擱置爭議,兩岸維持經濟交流與往來”。這與歷次調查結果相同,島內的主流民意仍是“兩岸維持經濟交流與往來”,那些表示“拒絕和陸方有任何方式的交流與往來”的民眾所佔比例明顯降低了。有臺媒評論説,台灣經濟增長應該感謝的人很多,如果不是大陸有效控制了疫情,並且不斷推進兩岸經貿往來,台灣哪來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 

 

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大陸始終關切廣大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堅定推進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兩岸共同發展,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誰是真正愛台灣,誰在切實為同胞謀福祉,數據在説話,民意最清楚,希望民進黨當局認清大局和大勢,回到兩岸追求和平安寧與共同發展的軌道上來。(本網評論員:常濱)

日本政客妄稱“把台灣的和平穩定當作自己的事” 外交部:極其荒謬!

2021-09-09

9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報道,日本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8日表示,台灣與日本的距離非常近,就像鼻尖到嘴巴,所以日本會把台灣的和平穩定當作自己的事,不可能當作別人的事。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日本政客妄稱“把台灣的和平穩定當作自己的事” 外交部:極其荒謬!

 

趙立堅説,你提到的日本政客的涉臺言論是極其荒謬的,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我們已經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趙立堅指出,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就把“地理鄰近”作為一個主要藉口。在21世紀的今天,日本竟然還有一股勢力鼓吹這一邏輯,這是十分危險的動向,我們要對此表示高度警惕。尤其在台灣問題上,日本對中國人民負有歷史的罪責,更應謹言慎行,日方應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不得以任何形式損害中國主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趙立堅説,我要再次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

 

總臺央視記者 申楊 孔祿淵

展開全文

兩岸經貿合作進一步增強是不可阻擋之大勢

2021-02-23

背著帳篷去草地紮營、溜滑索、綁繩結、野外做飯……建築系畢業的台灣夫妻杜書億和王梅芬早在2012年就十分看好大陸露營旅遊市場,從美國回到上海發展。2017年,杜書億第一次來到甘肅嘉峪關。“實在是太漂亮了,旅遊資源富集、密度高,很多都是還未被開發的原生態景區,西北是推廣露營地的最好地方。”回憶起初次踏訪古絲路,58歲的杜書億仍難掩興奮,“很喜歡這裡,然後我們全家人都來了。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正在悄然改變,我們要走一條適合中國的旅遊發展道路,露營旅遊是不錯的契合點。”

 

兩岸經貿合作進一步增強是不可阻擋之大勢_fororder_  2021年春節期間,台灣夫妻杜書億和王梅芬帶著孩子一起在蘭州中山鐵橋前合影留念。 中新社記者 高展 攝

 

2021年春節期間,台灣夫妻杜書億和王梅芬帶著孩子一起在蘭州中山鐵橋前合影留念。 中新社記者 高展 攝

 

像杜書億夫婦這樣抓住發展機遇、到大陸來拓展事業的臺商越來越多,兩岸經貿往來數據也屢創新高。據台灣經濟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台資赴大陸投資額共59.648億美元,增長達41.5%。台灣財務主管機構公佈的今年1月兩岸貿易數據顯示,台灣自大陸(含香港,下同)進口約69.7億美元;對陸出口148.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幅57%,創自2010年6月以來新高。

 

數字會説話。從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兩岸經貿往來金額不但沒有因疫情及其它人為因素下降,可以説,兩岸經貿在疫情下的依存度不降反升。

 

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産業鏈供應鏈、物流等逐步恢復,各地企業産能恢復較快。同時,中國政府提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思路,突出發展新基建和發掘內需市場,未來發展前景穩定,這一切都使臺商對大陸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進而敢於投資大陸。大陸的對臺方針政策和對廣大臺胞的善意誠意始終明確。特別是疫情發生後,大陸各地各級政府積極協助臺胞臺商臺企做好疫情防控、復工復産工作,並出臺助力臺企“11條”措施,為台資經濟活力復蘇提供精準幫扶、發展機遇和同等待遇,吸引了大批臺商臺企赴陸發展、在陸深耕。

 

兩岸經貿合作進一步增強是不可阻擋之大勢_fororder_臺商陳富澤(左)紮根大陸22年,認為企業在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電子物流倉儲等領域將大有可為 圖丨中新社

 

臺商陳富澤(左)紮根大陸22年,認為企業在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電子物流倉儲等領域將大有可為(圖片來源:中新社)

 

事實證明,大陸有市場,臺商有機遇。兩岸之間的經貿合作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需求,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是任何偶發事件和人為干擾所阻擋不了的。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是不可阻擋的大勢,民進黨當局企圖讓兩岸經濟“脫鉤”,沒有出路,也不得人心。

 

台灣聯合新聞網在報道兩岸經貿往來現狀時,直接評論説“經濟脫鉤失敗”。文章説,民進黨當局欲趁新冠疫情加速推動兩岸經濟脫鉤,但統計數字再一次證明,兩岸經貿互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民進黨當局不斷刻意激化與大陸的矛盾,卻無力扭轉兩岸經貿相互依賴並持續深化的發展趨勢,真應該深思這種做法是否明智了。

 

兩岸關係好,台灣同胞才會好,台灣才有前途。2021年是中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大陸發展進步的巨大成就必將持續轉化為更多台灣同胞參與融合發展、實現人生夢想的機遇和舞臺。只要兩岸同胞攜手並肩,兩岸民眾共享發展福祉的道路必將越來越寬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也必將越來越廣闊。(本網評論員 常濱)

展開全文

國臺辦:中國台灣地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必須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

2021-09-08

海峽飛虹報道:據媒體報道,有台灣智庫稱,台灣地區應將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作為優先事項。對此有何評論?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發言人朱鳳蓮8日表示,相關部門已就此表明嚴正立場。中國台灣地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必須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前提。

 

我們堅決反對我建交國與台灣地區商簽具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協議。

展開全文

外交部:中國台灣地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必須按一個中國原則來處理

2021-09-07

據媒體報道,中國台灣地區智庫表示,中國台灣地區應把加入CPTPP作為優先事項。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今天(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在中國台灣地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問題上,必須按一個中國原則來處理。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國家與中國台灣地區商簽具有主權意涵和官方性質的協議。在這個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明確和堅定的。

 

總臺央視記者 朱若夢

展開全文

“大陸有太多可以耕耘的地方”——台灣“理工男”的17年大陸感受

2021-08-30

“不僅在城市,其實到偏遠的鄉村,我們也能找到施展才華的土壤。”陳柏翰今年27歲,17年前便隨父母從台灣高雄來到大陸,目前在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係攻讀博士學位。

 

陳柏翰是位“理工男”,但這個暑假他卻閱讀了很多文史哲類書籍。“看了《覺醒年代》,我就被‘圈粉’了。”陳柏翰説,他最近開始“惡補”中國近現代史,因為“自己懂的還太少”。

 

“在實驗室我明白機器的齒輪如何轉動,但在生活裏,我不知道社會的齒輪如何轉動。”陳柏翰説,自己想從歷史中探索,“我們中國人就該先看我們中國人的歷史”。

 

這個夏天,陳柏翰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多處教育基地,那個時期的歷史讓他動容。他説,很慶倖自己從小便來到大陸接受教育,“現在很多台灣年輕人並不了解中華民族被壓迫並爭取解放的歷史,真的很可惜”。

 

除了閒暇時間的閱讀與思考,這個暑假,陳柏翰還在研發一款發電設備的監控産品,它可以遠程監控新能源産品電流的傳輸方向。“大陸近幾年對新能源行業的重視,引領了我們專業的研究方向。”在他看來,大陸在産學研結合上一直做得很好,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清華的實驗設施和師資都是頂尖的。”陳柏翰説,在大陸讀書讓他感覺“世界如此之近”。

 

從研究生階段開始,陳柏翰便與大陸同學一起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等項目的研究。“申報時,我沒有因為臺生身份多交一份材料,和大陸同學沒什麼不同。”陳柏翰説。

 

清華大學港澳臺學生學者中心教師張莞昀介紹,學校內各實踐教育平臺、就業渠道、職業發展指導課程等全部向台灣學生開放,臺生與大陸學生享有同等待遇。

 

“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近年來,大陸的惠臺措施接連出臺,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給越來越多臺胞臺企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福祉。

 

登陸17年,陳柏翰感覺自己在大陸生活、學習的“參與感”“幸福感”越來越強,他不僅要繼續走下去,而且還要“走得更深”。他認為,大陸廣袤的土地上有太多可以深入耕耘的地方。

 

“我希望可以在鄉村實實在在地做事,用自己所學助力鄉村振興。”陳柏翰説,他的專業同生産貼合得很近,“只要肯吃苦,可以做的有很多”。

 

陳柏翰表示,大陸實施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為像他這樣的臺生提供了發揮自身所長的機會,未來充滿無限可能。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王承昊、孟佳)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