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时政更多新闻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这五年】改革持续加力 活力不断激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综述

2019年01月10日 07:18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熊 丽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全面深化改革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作用逐步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2019年1月1日起,更多真金白银的减税“红包”开始进入百姓“腰包”。在享受每月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和“三险一金”专项扣除基础上,纳税人还可享受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以及赡养老人等6项附加扣除。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1.3万亿元,比年初目标还要多出2000亿元。

  满满获得感,彰显改革含金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5年来,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会议作出的这一重要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

  闯急流、涉险滩、破藩篱,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全面深化改革5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作用逐步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2018年12月25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自主选择是否进入,推动实现“非禁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表示,这项重大制度创新,体现了我国建设更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信心和决心。

  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力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2018年11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数量达到1.09亿户,日均新设企业1.84万户。千人企业数量达24.7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013年11.36户增长了117%。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较上年上升32位,较2013年上升了50个位次,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在资本层面实现混合,在产权层面,截至2017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超过69%,国有资本和其他各类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7个重要领域率先开展试点,已推出3批共50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项目,下一步还将加大力度,为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释放更大空间。

  深入推进价格领域“放管服”改革。农产品、资源能源、医药、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少数仍由政府定价的自然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也初步建立了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科学定价制度,企业价费负担大幅降低。

  5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产权保护、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三改联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一项项改革相继落地、持续加力,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8年12月4日,市民在安徽淮南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该中心对房产交易及不动产登记试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群众办事时间大大缩短,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陈 彬摄(中经视觉)

  “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更加明确:政府聚焦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打造良好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而将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具体决策权交还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主体。”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一直致力于深化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经济体系,减少行政力量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让企业充分回归市场。这对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加快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牵引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已经推出了1932个改革方案,用行动宣示了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改革激发活力,改革释放潜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潜能,但重点要由“爬高山”转向“填洼地”,包括“效率洼地”和“分配洼地”。下一步要从加快开放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市场,加快推动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等领域加以推动。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认为,所谓“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就是指那些关系全局、具有整体意义、需要顶层设计的根本性制度安排,包括行政体制、国资国企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等。

  冯俏彬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启了新征程。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改革主线,久久为功,也要依时辨势,步步为营,持续改进,开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