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隻候鳥過境 吃喝不愁住行無憂

2021-11-30 09:06:1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趙春曉

  秋末冬初的北京是候鳥天堂。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獲悉,眼下鳥類監測數量正逐步上升,今年的過境候鳥約有300萬隻。本市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統籌考慮它們在吃、喝、住、行方面的需求,讓它們能夠落腳和覓食。

  在城市副中心,三隻大鴇最近成了觀鳥圈的“明星”。這種大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僅存數千隻,這也是大鴇光臨通州的第六年。“我跟去年的照片對比了一下,發現其中兩隻極有可能去年也來過。”資深觀鳥愛好者李輝告訴記者。

  為了讓鳥兒在遷徙途中享受難得的愜意時光,市、區園林綠化部門提前安排,製作了三四十塊宣傳標語,張貼在大鴇可能出現的位置,提醒大家不要驚擾、投喂或影響動物。愛鳥志願者們也行動起來,每天至少有8名志願者分成上下午兩組,勸導大家文明觀鳥並做好疫情防控。

  北京是東亞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最近,候鳥穿越山川湖海,浩浩蕩蕩進了京,包括黑鸛、大鴇、天鵝、鴻雁、鴛鴦、灰鶴、秋沙鴨等。進入候鳥遷飛季以來,本市10個國家級、33個市級監測站密切監測候鳥遷飛情況。監測數據顯示,9月各監測站累計上報野生鳥類232591隻,上報記錄6361條;10月累計上報野生鳥類255014隻,上報記錄6723條;11月截至16日累計上報野生鳥類155874隻,上報記錄3483條。

  隨著遷徙高峰的到來,鳥類監測數量仍然在逐步上升。一位常年關注鳥類的專家説,很多鳥兒“貪戀”良好的生態環境,乾脆“反客為主”,以京城為家安然過冬。甚至有的還築起“愛巢”,有滋有味地過起了日子。

  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處處長張志明介紹,本市在2018年啟動新一輪百萬畝綠化造林時,明確提出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為提高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在植物選擇方面,提出了“鄉土、長壽、抗逆、食源、美觀”植物選擇標準,除考慮景觀和綠化效益外,植物配置還要重視動物取食、棲息生態環境的營建。

  以城市副中心為例,綠心中開闢了生態保育核,局部保留荒野狀態,並設置本傑士堆、動物遷徙廊道,在保育核內混合播種了先鋒抗性強的樹種、灌木草種以及慢生植物,漸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風貌。小動物們有吃有喝,四季美食不斷:春天有甜美的花粉、花蜜;夏天有多汁的桑葚,甜脆的李子、杏子;秋天有吃不完的山楂、海棠、柿子,各類飽滿豐腴的種子;就連蕭瑟冬季,還有大量堅果可尋。開園一年,已經監測到了70多種飛禽走獸,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雀鷹、灰臉鵟鷹、縱紋腹小鸮、短耳鸮,刺猬、黃鼬等。(北京日報 記者 朱松梅)

300萬隻候鳥過境 吃喝不愁住行無憂

翠鳥

300萬隻候鳥過境 吃喝不愁住行無憂

黑翅鳶和喜鵲

300萬隻候鳥過境 吃喝不愁住行無憂

長耳鸮

  相關新聞

  本市河湖維護將更生態化,為候鳥覓食低水位運行

  自然河湖避免人工造景等改造

  候鳥過境,如果河道水位過深,並不適宜水鳥覓食。未來,本市的河湖運行維護工作會為它們進行生態調度,盡可能實施閘壩低水位運行。市水務局近日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徵求意見稿)》。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關於進一步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從即日起至12月16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25年,本市水生態空間管控體系初步建立,水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明顯提高,河湖健康比例達到80%以上;水土流失和點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水土保持率達到90%以上。到2035年,水生態空間管控體系更加完善,水土流失和點面源污染防治成效進一步鞏固,河湖水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持續提升,水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大幅提升,水生態保護修復水準與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稟賦相適應。

  什麼是水生態空間?“河流、水庫、湖泊、蓄滯洪澇區、濕地這些都叫水生態空間。”這位負責人説。在加強河湖水系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本市將加強河湖水系自然岸線和連通性保護。對於形態自然、生境和生物多樣性保存較完整的河湖水系,在滿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避免進行河道渠化硬化、橫向攔擋、營造大水面、人工造景等非生態化改造,除改善水環境品質等特殊功能需要外,禁止建設人工濕地或通過人工引水、利用地下水建設濕地;對現狀不合理渠化硬化河道因勢利導進行生態化改造或修復,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線,營造多樣化的水生態空間,為生物提供多樣性生境;超設計使用年限、存在安全隱患、基本功能喪失的塘壩等阻水設施逐步報廢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水務部門在徵求意見稿中重點強調河湖生態化運行維護工作。本市將立足流域水資源調配工程條件,推進基於多目標的水資源精細化調度,在確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生物節律特徵,實施閘壩生態調度,特別是在候鳥遷徙季和水鳥繁殖期盡可能實施閘壩低水位運行;根據水生植物生長特性和生態作用,科學確定菹草和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物配置及種植、收割時間與頻率,並對收割的水草進行合理處置;防範和化解河湖水系外來物種入侵等水生態災害。(北京日報 記者 葉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