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跨度300多年,十七世紀以來中外報刊珍藏展開幕 90多件中外報刊勾勒“歷史底稿”

2021-01-22 08:57:22  來源:解放日報  編輯:宋姝君

跨度300多年,十七世紀以來中外報刊珍藏展開幕 90多件中外報刊勾勒“歷史底稿”_fororder_080122_p22

  “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外報刊珍藏展”在徐家匯藏書樓開幕,吸引觀眾駐足觀賞。 均 解放日報記者 蔣迪雯 攝

  解放日報記者 施晨露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新聞是歷史的底稿。”昨天下午,“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外報刊珍藏展”在有百餘年曆史的徐家匯藏書樓拉開帷幕。展覽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1665年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繪製的《中國新圖志》,這是西方最早繪製、出版的中國地圖集。

  向中國新聞先賢們致敬

  此次展覽圍繞“報刊本身的新聞史價值”“頭版刊發重大新聞”“報刊的地域與國家分佈”三條線索展開,選取17世紀至21世紀中外數十個國家的90余件重要報刊。展品多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的個人收藏,上海圖書館也從館藏中提供數件報刊珍品。參觀者可以從中讀到如林肯遇刺身亡、美國介入一戰、希特勒自殺、人類首次登月成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柏林墻倒塌、蘇聯解體、911紐約恐怖襲擊、曼德拉去世等重大新聞事件,也能看到眾多具有影響力的報刊獨特刊號,如當今世界權威政經報紙之一《金融時報》1888年的創刊號、《申報》1872年的創刊號、《字林西報》1950年8月的一百週年特刊等。

  “首先是出版物本身在新聞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其次是記載了某一重大歷史事件。”談到自己的收藏原則,張力奮感慨,自15世紀德國人古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以來,印刷術和印刷文明促進了教育普及、知識傳播;作為印刷時代的産物,報刊本身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通過報刊的演變還能感受到重大歷史事件背後,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一步步變化的,“我們應該向印刷時代脫帽致敬”。

  上海是中國新聞業的搖籃,曾佔據現代出版業大半壁江山。三種于上海創辦的重要報刊在展覽中亮相,包括在新文化運動中宣傳民主與科學的重要刊物《新青年》1921年7月號,近代國內唯一橫跨兩個世紀且同時在海內外發行的專業醫學期刊《博醫會報》1921年7月號,以時事評論為主、側重中國及亞太地區政治、經濟信息的《密勒氏評論報》1921年7月23日號。“假如有機會觸摸這些報紙,可以感受到歷史在其上凹凸的印記。”張力奮説,這次展覽也是向中國新聞先賢們致敬,“《申報》《大公報》《新聞報》……中國新聞業的先驅者在上海曾經締造了毫不遜於世界頂尖報刊的一流報紙。”

  社會發展留痕于新聞紙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的步步發展在新聞紙上留痕。以展覽中的《解放日報》為例,1979年8月12日,頭版右下角的新聞《一輛26路無軌電車翻車》載入中國當代新聞史,這條刊于頭版的事故新聞突破了黨報尤其是黨報頭版不刊登社會新聞的禁區,開啟了改革開放時期公開報道災難、事故的先河;2005年10月《解放日報》發行“神六”紀念特刊,其中一份隨“神舟六號”升空,再隨返回艙回到地球,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進入太空的中文報紙。

  上海是中國新聞教育的發祥地,成立於1929年的復旦大學新聞系是中國最早的新聞高等學府。1935年10月,復旦大學新聞系就曾在上海舉辦首屆世界報紙展覽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張濤甫説,“新聞敘事表達隨著技術發展移步換景,對新聞教育來説,新聞史不會成為快跑的負擔,而是遠航的動力支援,讓我們知道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徐家匯藏書樓是上海圖書館西文古籍的主要館藏地,定位於中西文化研究的資料交流中心。”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説,這次展覽是徐家匯藏書樓與社會力量合作提供多樣化歷史文獻公眾服務的一次嘗試。“今年,上圖東館即將與市民見面,上海圖書館也將繼續推進旗下包括徐家匯藏書樓在內的歷史建築向服務更多讀者的主題性館舍發展。”

  歷史上的1月21日,曾經發生哪些饒有意味的事件?從1793年1月21日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到2011年1月21日微信誕生,張力奮説,人們總能在不同的技術時代找到保存記憶的合適載體。無論技術如何變化,演算法如何更迭,對歷史的尊重是重要的起點,而回望歷史,是為了繼續向前走。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